对“文笔”优秀的部分进行“摘抄”
注:
文笔:指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文笔流畅。
精华: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
摘抄: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 ,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读书随想- -
最近一期中文版的《财富》杂志里有这么一个论述: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作其实是分层次的。如果我们把工作看作是养家糊口的饭碗,那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如果我们把工作看成是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领,那么工作就成为一门职业;如果我们把工作视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生活方式,这样的工作就上升为一种事业。
对照这个标准,我琢磨了一下自己,真是觉得惭愧,因为自己的层次实在是太低了,充其量能在下面两个层次之间混一混,那还是乐观的自我安慰呢!我想,或许这一点多少和以前的家境贫寒有些关系,因为无论是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要让工作达到“事业”的境界,恐怕还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好比是艺术,不是随便一个穷人都可以玩得起的。中国有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也是这个道理。
实话实说,由于过去总是在没有自己思想的情况下读书和工作,所以活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的事业终究应该是什么。为此,我总想通过多读一点书来寻找事业方向的蛛丝马迹。可是,书读得越多,似乎就越难找到真实的自我了。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所以好书滥书都会尽量多读,只是在花费时间上有所取舍而已。记得小时候读书是如饥似渴的,因为可以见到的书实在是太少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有半壁图书、清风明月、荷塘修竹、西窗卷帘,纯粹是模仿古人的意境想象出来的。就由于这个梦想的缘故,后来我在买房子的时候结结实实地被奸商欺骗了一回。因为刚开始看样板房的时候,我所见到的书房就是接近这个样子的,当时心里还窃喜,像遇到了知音一般,所以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等住进去以后才发现,原来样板房是在一楼,对于开发商而言,我想要的那种“小农+书生”的情调很容易就办得到,不外乎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水坑、插几根竹子罢了,可到了楼上就远不是这么回事,差了有十万八千里。
说到读书,近二十年多年来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读书是真正的啃书本,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许多读书人所向往的。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和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加热衷于这些新的阅读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娱乐感受,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同时证明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统统都是好色的动物。这也为读图时代的来临提供了依据。无可否认,这些“声色”读物之中包含的知识量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阅读的效率要比读书高得多,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快餐式”阅读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幸得很,鱼和熊掌经常不能兼得。科学证明,通过电视或多媒体阅读方式在大脑中积累下来的知识要比读书留下的知识少得多!
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滚滚而来,我们都感觉到需要掌握的知识无穷无尽、日新月异,因此总会有一种愿望,那就是通过多读书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此目的,我们可能会经常光顾书店,当翻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的时候,人人都有一种买书的欲望,但是,紧张的工作之余,却人人都缺乏读书的热情,便纵有清风徐徐、荷塘月色,那也只会变成休息的好借口。
当然,对于勤奋的人来讲,工作之余有书可读,也算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而且能够一举两得,既解除疲劳又获取新知,但是,这样的书最好应该满足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太艰涩,最好是读起来毫不费劲,连小孩子也感兴趣的那种类型。去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等一些“故事书”成为成人领域的畅销书,就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人们希望休息学习两不误的口味。
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快速学习都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讲故事的世纪。为了让人们快速阅读,一些有学问的专家开始以讲故事的方式写书了,比如近期我们看到的《讲个故事给企业听》、《学习型组织“金”典故事》等书就是典型的例子。目前,这样的成人“故事书”主要在经济管理领域出现得比较多。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些书对于瞬间领悟一些道理是有效的,对于全面掌握一门学问或方法则是无效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从听故事变成自己讲故事,那才算是真的有些学问了。
==================================================================
读书,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读书,是离我很近的事情。
读书,不是不可及的事情。
读书,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
从会看书起,读了多少书,还记得吗?不记得了,不记得了,也没有刻意记过,更没有刻意数过。但是,真的,我读过很多书,很多很多。都读了什么书呢?不记得了,真的不记得了,只知道读过很多很多。
可是,我清楚地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这不能算一本书,它只是一本小人书呢!小人书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太遥远了,遥远得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人书。但是,小人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重要太重要了。它伴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陪我走过了人生的最快乐的时光,带给我的绝对不仅仅是快乐这么简单的事情。
那时候除了课本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课外书,家里似乎也没有余力给我们买课外读物。能买的,买得到的大概也只有小人书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理解,我们真的是连看本小人书也是一种奢侈。
上初中的时候,偷偷地和同学借了一本《七侠五义》,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除了小人书以外的唯一的一本课外书。当时,爸爸不给我买学习以外的书,他认为除了课本之外的书都是闲书,而同意我买的书只是和学习有关的什么教辅书、习题集之类的。我也不敢买其他的书,也不敢看其他的书。这本《七侠五义》借来以后,我是一直放在书包里不敢往外拿,每天写完作业后,就头朝里扒在炕梢儿,挨着炕柜,假装睡觉,没有人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地看,一听见有脚步声,马上把书塞进柜子下面,迅速地把脸埋在胳膊上假装睡着了。就这样,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但是后来还是被爸爸发现了,仅管我很小心。被爸爸臭骂了一顿,这书被勒令还给同学,可是我还有几页就看完了,不敢和爸爸乞求,只好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每天晚回家一点,看一页,书放在同学那里,终于把它看完了。
怀念,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更怀念我的第一本小说。
以后在初中里面读的小说之类的书也不多,因为真的是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喜欢去攻一些习题集之类的书,把上面的习题逐一做出来,写在自己的白纸本上,像自己制作的工艺品那样喜欢,那样欣赏。也喜欢去看一些文笔精华那样的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喜欢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一位位作家什么的,知道哪位作家都写了什么书,可是,从来没有想过去把那些书拿来读一读。倒是在要毕业的时候读过一本琼瑶的小说,是什么名字记不得了,反正和她其他的小说情节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了。
师范的时候真的是读了好多的书,当时的学校图书馆的书几乎让我看遍了,不够看连菜谱也看了。在那四年里,书读的真多,虽然不曾记得都读了什么,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似春雨润物无声。
以后参加工作了,却很少读书了,即使是读书也是读一些诸如《女友》、《知音》、《读者》之流的书,图书馆里席绢的小说看了遍,最多也就是在要写论文的时候去翻一翻教育类的书刊杂志,面不改色地去把拿来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自己不读书,却卑鄙地买了一大堆书,让自己的儿子去读,让自己的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
儿子倒是真的爱读书了,而且和我一样,不管什么书,只要是书就读。并且还有一样比我强的地方,就是儿子读了书能够记住其精髓的部分,关键的时候总能用上,总是适时地让我发呆发愣。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危机,我已经要落后了。
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倒是没有那么顺利,因为毕竟不是我的遗传呀!但是,培养学生读书我却是不遗余力的。近一年来和学生一起读书起了儿童文学作品,也乐在其中。
现在带的班级的读书活动,其实是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的。班里有许多的獐读物和科普方面的书籍,开始的时候我买一些这类的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可以自己拿来读,期末又作为奖品发一部分书给学生。我也曾经把这些书作为写完作业的奖励借给他们读,一个星期都完成作业的学生,周五的时候会得到一本书,可以看一个星期,当然都是一些连环画类的书,或者是一些比较薄一点的小册子。那时候只是想让学生丰富一下课外的知识,长长见识,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并没有让他们写读后感呀,摘抄什么的,怕他们生厌,其实让他们写也是给自己找麻烦。
今年的暑假里我自己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来又陆续读了《乌丢丢的奇遇》、《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等等,并且把这些书推荐给了班上的孩子。当然,由于我们这个学校的家长一般多数是打工族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不可能要求学生去买书了,会加重家长的负担。我用的办法是把我的书先借给几个孩子看,他们看完了,写好读后感贴在后面的园地上,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把书借给其他的学生来看,再写读后感。就这样传阅这几本书。
书毕竟太少了,以前的书很显然不适合他们读了。正好“十·一”放大假的时候市里办了书市,我和老公、儿子开车去淘书。二、三元一本的书,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书,我如获至宝般地搬回来二三百本,有的儿子自己选的成套的书,先放在家里他自己读,其他的不成套的散的书,就放在我们班的教室里。把书分给学生回家去读,然后写出读后感来,交给我。
现在大多数学生读了两本书,有的已经读了三、四本,也有许多读后感写得特别精彩,放置在我的手中好长时间了,就是没有时间把它们敲上来。
找了2篇不错的也相对长一些的
选1篇修改一下应该可以用的
这些是我上高中时候摘抄的一部分,有些话我觉得很美,希望对你的语文可以有帮助。
余秋雨:
批判像一块粗砺的抹布,往往使擦拭的对象越加清晰亮堂。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被最美的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季节,不品尝也在,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我们的学者,只会低头寻访一个个芦苇荡里的雁宿窝,而不会抬头仰望雁群真正的生活空间。他们说,空中已无翅影,窝中才有落羽。他们说,万里长天太空洞了,只有满脚泥泞才是学问。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盖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者船楫的残骸。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谎言的最恶毒处,不在它的内容,而在它所包含的“免碎结构”:被它攻击的那个人虽然最知真相,最想辟谣,却失去了辟谣的身份。
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人们总也甩不脱影子,而影子又总是斜的。那就不要与影子计较了,还是昂首行路罢,带着一辈子长长短短的斜影。
在谣言的问题上,最有害的一句格言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法庭作甚?要智者作甚?要勘察作甚?要化验作甚?要比对作甚?
事实证明,连法律的眼睛、理性的眼睛、学术的眼睛都未必雪亮,更何况一般群众?
群众的眼睛也就是从众的眼睛,也就是在寻常情况下作最平庸判断的眼睛,也就是远远一望和粗粗一想的眼睛,而且,又总是情绪化的眼睛、受传染的眼睛、无控制力的眼睛--历史上从未雪亮。
在谣言问题上,另一句有害的格言是:真理越辩越明。
我们见到的,是辩论某方聪明的辩才把对方“噎”住。但无数事实证明,被“噎”住的那一方极有可能是对的。
我们见到的,是辩论某方调动了煽情手法把听众拉到自己一边,然后以掌声,嘘声,口号声把对方淹没。但是,被淹没的一方果真是错的吗?
对付谣言,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以自己的愤怒,与谣言辩论;
中策:以自己的忍耐,等谣言褪色;
上策:以自己的贡献,使谣言失重。
罗兰:
不要对自己目前的东西抱怨或不满意。它们可能是贫乏的,是不好的,但你既然没有办法可以弄到更好的,那你就只好迁就你既有的一切,从中去发现生路和希望。不重视现在的人,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一个人活着而没有目的,他就会彷徨、苦闷和不安。而唯有当一个人确实了解他自己所要过的是什么生活,和他所要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之后,他才会觉得他的生命充实和有意义。
一个被环境宠惯了的人,往往觉得胜利应该毫无条件地归于自己,而一旦他离开了那宠惯他的环境,被放在和别人同等地位,接受同等待遇,同等考验,用同等标准去衡量时,他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
屈辱失望的时刻是每一个好胜的人开始走向成败的关键!如果你坚强,你会忍下这屈辱,从被否定中,重新去寻找肯定。当然那需要毅力,需要时间。而如果你软弱,你就难免自暴自弃,承认失败,放弃本来可能有的成就了。
被否定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否定才是进步的来源。一个人必须在陌生的环境里通过考验,所得的分数,才是肯定的分数。一个人必须在遭受挫败的时候,有勇气从头检讨自己,虚心的充实自己,再找机会去通过陌生环境的考验,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成功。
有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单独去面对一些烦心的问题,必须单独去抵抗一些摆不脱的痛苦,必须单独去克服一些困难的工作。有许多问题是别人帮不了你的忙的。即使能够,别人的帮助也只能一时而无法永远,主要的力量还是要有你本身产生。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能够对一件事物热衷地去爱好,去钻研,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独,有时反而喜欢孤独。
刘墉:
世界不会以一时的成功论英雄,也不会以偶然的失误判输赢。人若没有连续持久的表现,往往很难被肯定;而被肯定的人,也难在一时被推翻。
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以速度争取时间,再用这时间去享受宁静,而非拖泥带水,永不得真正的空闲。
比赛就像人生的战场。它比实力,也比速度。速度何尝不算是一种实力。你没有别人快,你比别人拖,就显示你比别人差。
彰显自己,不必否定他人!
你可以不赞同,但不能全盘否定!
否定别人的人,常不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自己心里有个樊篱,阻挡了别人,也阻爱了自己。
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有最多的掌声,也不见得要赚最多的钱,或有最了不得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灵世界必须丰富!
爱一个人,多像为他准备一个旅行的背包啊!要考虑他的需要,为他准备足够的东西;又得小心背包太重,重得他背不起来;就算背得起来,也走不远。
为了走远,他甚至得一路扔,扔掉你的爱。
当一个人褊狭地对你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褊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在蜕皮一样地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相当多地喜欢蝉在蜕壳时的裂变。
女儿对父亲的爱,不是任何其他男人能够取代的。她们可以不说,但总是藏在心底。而且可能像酒一般,愈藏愈美,愈老愈怀念
名家语录: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了胡须。当人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毕淑敏
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党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结个帮的。我要是只有这点认识,早堕落到上大学去了。
------韩寒
为炫耀而开车是可耻的,没有必要的开车是可耻的;走路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搭乘公交的人,他们是光荣的、时尚的、有品位的。
------张朝阳
在漂在水面上的死亡与新生,让我看见了一种燃烧,为了这生命的大火,死亡和灾难都只是光焰所需的燃料!
------吉米
无论任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
------柏拉图
持久的争论意味着双方都是错的。
------伏尔泰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寿镜吾
不要以为一步一步慢慢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每一步都要有它本身的价值,成功都是由一件件有价值的事情组成的。如果要获得真正的成功,你的每一步必须是有力的、充实的。
------但丁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奋起、勇往直前的那一天。
------福楼拜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过地狱之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泰戈尔
人没有了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
-------尼采
批评朋友,除非知人知性,不然,不如不说。
------三毛
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于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为前者是融入,后者则是消失。
------姚明
在肥沃的土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而那些枝拂天堂的参天大树,却生长在岩石缝中。
------霍兰
不惜牺牲自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富兰克林
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赞美的文章,未蒙赏识的热忱,为受注释的美貌,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的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
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命运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张晓风
一、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建构。 从阅读组织上说,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化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养成。目标是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力图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精读、略读不分,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从单篇文章阅读转变为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的阅读;从课内阅读为主转变为向课外延伸拓展,增加阅读量。力求实现课标倡导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和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双线组元的单元教学设计。
从阅读内容单元设置上说利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阅读素养的坚强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沉淀语文素养。
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知识的掌握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构建适合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避免两种倾向,即强调知识和能力,反复操练题海战术,和淡化甚至取消,致使教学梯度被打乱。
三、两类课型的区分,教读自读。
从教学处理来说,加大两类课型的区分力度,体现由教师引导学生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强化阅读知识的自主建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践行叶老一贯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新编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教材编写也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例如阅读单元课型的设置,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指导,名著导读中阅读方法的提示等。
教读是教师引导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授人以渔。他的助读系统有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
自读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能力,目的是用法——以渔求鱼。助读系统有旁批注释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
渔来自何方呢?单元提示,助学系统,即预习、思考探究、拓展延伸、注释、读读写写、资料链接等。
在学习自读课文的时候,第一,要真正让学生做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起点就是让学生“素读”课文,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第二,读后交流至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提示交流的重点,适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也要随时巡查,解决疑难。第三,要用好旁批,不要把旁批中的问题作为练习让学生解答。第四,教材旁批中设计的问题,一是学生读到某处可能有疑惑,一是文章内容和写法的重难点、关键处。另外有些是批注式的,主要是文笔精华处和思路巧妙处。
四、综合实践的创新安排,综合性学习。
活动探究单元基本理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助,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五、名著阅读的课程意识。
第一,制定阅读规划,在学期整体课程规划中要有名著阅读的计划。包括本学期读什么书,多长时间完成,占用多少课时进行指导交流等。同时要做好每一本书的整体阅读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
第二,课前导入,激发兴趣,精心设计可行环节,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阅读渴望。将自己的阅读思考,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引起共鸣。必须避免直接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详细介绍背景,内容,人物,主题等,或直接节选某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三,过程跟踪,督促指导。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建立读书群,设置读书档案、设计读书排行榜、征集阅读疑问、分享摘抄、批注笔记、阅读心得等。进行有效的过程跟踪检查与指导,推荐阅读,深化体验。
第四,读后分享,形成成果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成果分享。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如主题探究、故事追寻、人物把握、语言积累,也可以是思维导图、片段朗诵、情境表演、情节改编、微**、故事会、小演讲和小辩论、多媒体展示等。
应该创造名著共读的氛围,即同学共读,师生共读,家长共读。
名著阅读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课堂有限的时间主要用来引发、指导,交流,探讨,分享,架起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的有效桥梁,阅读本身主要在课外进行。
第二、 避免讲深讲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主要由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避免规矩太多,束缚太多,要求太多。教师要学会引申,让学生自己到名著的海洋当中去畅游。
第三,避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进行统一要求。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理解,有创意的思考,见仁见智,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第四、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阅读偏好,但老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
第五、一定要读原著,不能读少儿版、检索版、提要版,不能用做练习应试来代替阅读,避免出现不阅读、伪阅读、浅阅读等阅读现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2 繁星 (巴金)
3 冰心诗四首 (冰心)
母亲 (冰心)
纸船 (冰心)
成功的花 (冰心)
嫩绿的芽儿 (冰心)
4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5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韩非)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赤壁 (杜牧)
浣溪沙 (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 (泰戈尔)
金色花 (泰戈尔)
告别 (泰戈尔)
榕树 (泰戈尔)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 往事依依 (于漪)
7 幼时记趣 (沈复)
8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9 伟人细胞 (秦文君)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 (朱湘)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 社戏 (鲁迅)
11 端午日 (沈从文)
12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1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 春 (朱自清)
15 三峡 (郦道元)
16 济南的冬天 (老舍)
17 夏 (梁衡)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西江月 (辛弃疾)
秋词 (刘禹锡)
文笔精华(一)
充满活力的春天 (高晓声)
夏夜 (钱钟书)
晚秋的原野 (叶以群)
草原之冬 (玛拉沁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 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19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20 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文光)
21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沈括)
梵天寺木塔 (沈括)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孔子)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23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24 蔚蓝的王国 (屠格涅夫)
25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写作 想像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附录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条据 通知 日常书信)
附录二 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 字词表
读书随想- -
最近一期中文版的《财富》杂志里有这么一个论述: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作其实是分层次的。如果我们把工作看作是养家糊口的饭碗,那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如果我们把工作看成是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领,那么工作就成为一门职业;如果我们把工作视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生活方式,这样的工作就上升为一种事业。
对照这个标准,我琢磨了一下自己,真是觉得惭愧,因为自己的层次实在是太低了,充其量能在下面两个层次之间混一混,那还是乐观的自我安慰呢!我想,或许这一点多少和以前的家境贫寒有些关系,因为无论是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要让工作达到“事业”的境界,恐怕还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好比是艺术,不是随便一个穷人都可以玩得起的。中国有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也是这个道理。
实话实说,由于过去总是在没有自己思想的情况下读书和工作,所以活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的事业终究应该是什么。为此,我总想通过多读一点书来寻找事业方向的蛛丝马迹。可是,书读得越多,似乎就越难找到真实的自我了。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所以好书滥书都会尽量多读,只是在花费时间上有所取舍而已。记得小时候读书是如饥似渴的,因为可以见到的书实在是太少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有半壁图书、清风明月、荷塘修竹、西窗卷帘,纯粹是模仿古人的意境想象出来的。就由于这个梦想的缘故,后来我在买房子的时候结结实实地被奸商欺骗了一回。因为刚开始看样板房的时候,我所见到的书房就是接近这个样子的,当时心里还窃喜,像遇到了知音一般,所以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等住进去以后才发现,原来样板房是在一楼,对于开发商而言,我想要的那种“小农+书生”的情调很容易就办得到,不外乎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水坑、插几根竹子罢了,可到了楼上就远不是这么回事,差了有十万八千里。
说到读书,近二十年多年来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读书是真正的啃书本,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许多读书人所向往的。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和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加热衷于这些新的阅读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娱乐感受,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同时证明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统统都是好色的动物。这也为读图时代的来临提供了依据。无可否认,这些“声色”读物之中包含的知识量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阅读的效率要比读书高得多,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快餐式”阅读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幸得很,鱼和熊掌经常不能兼得。科学证明,通过电视或多媒体阅读方式在大脑中积累下来的知识要比读书留下的知识少得多!
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滚滚而来,我们都感觉到需要掌握的知识无穷无尽、日新月异,因此总会有一种愿望,那就是通过多读书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此目的,我们可能会经常光顾书店,当翻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的时候,人人都有一种买书的欲望,但是,紧张的工作之余,却人人都缺乏读书的热情,便纵有清风徐徐、荷塘月色,那也只会变成休息的好借口。
当然,对于勤奋的人来讲,工作之余有书可读,也算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而且能够一举两得,既解除疲劳又获取新知,但是,这样的书最好应该满足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太艰涩,最好是读起来毫不费劲,连小孩子也感兴趣的那种类型。去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等一些“故事书”成为成人领域的畅销书,就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人们希望休息学习两不误的口味。
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快速学习都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讲故事的世纪。为了让人们快速阅读,一些有学问的专家开始以讲故事的方式写书了,比如近期我们看到的《讲个故事给企业听》、《学习型组织“金”典故事》等书就是典型的例子。目前,这样的成人“故事书”主要在经济管理领域出现得比较多。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些书对于瞬间领悟一些道理是有效的,对于全面掌握一门学问或方法则是无效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从听故事变成自己讲故事,那才算是真的有些学问了。
==================================================================
读书,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读书,是离我很近的事情。
读书,不是不可及的事情。
读书,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
从会看书起,读了多少书,还记得吗?不记得了,不记得了,也没有刻意记过,更没有刻意数过。但是,真的,我读过很多书,很多很多。都读了什么书呢?不记得了,真的不记得了,只知道读过很多很多。
可是,我清楚地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这不能算一本书,它只是一本小人书呢!小人书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太遥远了,遥远得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人书。但是,小人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重要太重要了。它伴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陪我走过了人生的最快乐的时光,带给我的绝对不仅仅是快乐这么简单的事情。
那时候除了课本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课外书,家里似乎也没有余力给我们买课外读物。能买的,买得到的大概也只有小人书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理解,我们真的是连看本小人书也是一种奢侈。
上初中的时候,偷偷地和同学借了一本《七侠五义》,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除了小人书以外的唯一的一本课外书。当时,爸爸不给我买学习以外的书,他认为除了课本之外的书都是闲书,而同意我买的书只是和学习有关的什么教辅书、习题集之类的。我也不敢买其他的书,也不敢看其他的书。这本《七侠五义》借来以后,我是一直放在书包里不敢往外拿,每天写完作业后,就头朝里扒在炕梢儿,挨着炕柜,假装睡觉,没有人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地看,一听见有脚步声,马上把书塞进柜子下面,迅速地把脸埋在胳膊上假装睡着了。就这样,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但是后来还是被爸爸发现了,仅管我很小心。被爸爸臭骂了一顿,这书被勒令还给同学,可是我还有几页就看完了,不敢和爸爸乞求,只好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每天晚回家一点,看一页,书放在同学那里,终于把它看完了。
怀念,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更怀念我的第一本小说。
以后在初中里面读的小说之类的书也不多,因为真的是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喜欢去攻一些习题集之类的书,把上面的习题逐一做出来,写在自己的白纸本上,像自己制作的工艺品那样喜欢,那样欣赏。也喜欢去看一些文笔精华那样的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喜欢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一位位作家什么的,知道哪位作家都写了什么书,可是,从来没有想过去把那些书拿来读一读。倒是在要毕业的时候读过一本琼瑶的小说,是什么名字记不得了,反正和她其他的小说情节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了。
师范的时候真的是读了好多的书,当时的学校图书馆的书几乎让我看遍了,不够看连菜谱也看了。在那四年里,书读的真多,虽然不曾记得都读了什么,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似春雨润物无声。
以后参加工作了,却很少读书了,即使是读书也是读一些诸如《女友》、《知音》、《读者》之流的书,图书馆里席绢的小说看了遍,最多也就是在要写论文的时候去翻一翻教育类的书刊杂志,面不改色地去把拿来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自己不读书,却卑鄙地买了一大堆书,让自己的儿子去读,让自己的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
儿子倒是真的爱读书了,而且和我一样,不管什么书,只要是书就读。并且还有一样比我强的地方,就是儿子读了书能够记住其精髓的部分,关键的时候总能用上,总是适时地让我发呆发愣。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危机,我已经要落后了。
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倒是没有那么顺利,因为毕竟不是我的遗传呀!但是,培养学生读书我却是不遗余力的。近一年来和学生一起读书起了儿童文学作品,也乐在其中。
现在带的班级的读书活动,其实是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的。班里有许多的獐读物和科普方面的书籍,开始的时候我买一些这类的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可以自己拿来读,期末又作为奖品发一部分书给学生。我也曾经把这些书作为写完作业的奖励借给他们读,一个星期都完成作业的学生,周五的时候会得到一本书,可以看一个星期,当然都是一些连环画类的书,或者是一些比较薄一点的小册子。那时候只是想让学生丰富一下课外的知识,长长见识,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并没有让他们写读后感呀,摘抄什么的,怕他们生厌,其实让他们写也是给自己找麻烦。
今年的暑假里我自己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来又陆续读了《乌丢丢的奇遇》、《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等等,并且把这些书推荐给了班上的孩子。当然,由于我们这个学校的家长一般多数是打工族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不可能要求学生去买书了,会加重家长的负担。我用的办法是把我的书先借给几个孩子看,他们看完了,写好读后感贴在后面的园地上,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把书借给其他的学生来看,再写读后感。就这样传阅这几本书。
书毕竟太少了,以前的书很显然不适合他们读了。正好“十·一”放大假的时候市里办了书市,我和老公、儿子开车去淘书。二、三元一本的书,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书,我如获至宝般地搬回来二三百本,有的儿子自己选的成套的书,先放在家里他自己读,其他的不成套的散的书,就放在我们班的教室里。把书分给学生回家去读,然后写出读后感来,交给我。
现在大多数学生读了两本书,有的已经读了三、四本,也有许多读后感写得特别精彩,放置在我的手中好长时间了,就是没有时间把它们敲上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