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欧洲游。
从7月13号到25号,一共13天,我和爸爸、妈妈、姥姥、爷爷随团旅行,去了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梵蒂冈5个国家。我们在法国游览了著名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和协和广场,乘船饱览了塞纳河两岸风光;在瑞士去了日内瓦、卢塞恩,参观了万国宫(联合国欧洲总部)、花钟、狮子纪念碑、卡贝尔古桥,坐三段缆车登上了著名的铁力士峰;在德国去了慕尼黑,游览了奥林匹克公园、新市政厅、玛丽恩广场;在意大利游览了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罗马等名城;还去了世界上最小但最有影响力的教皇之国——梵蒂冈。
如果你 只能去一座德国小镇,绝大多数人会选罗滕堡,因为它是德国浪漫之路和古堡之路的交汇点,既有浪漫又有古老,集两条经典路线的精华!也是唯一的交叉点!
德国的浪漫之路北起维尔兹堡(又 叫 乌 兹 堡 ),南至新天鹅城堡,全长577公里,穿过37个传统小镇;古堡之路西起德国的曼海姆,东至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全长约1000公里, 一路上的各式古堡及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达77座之多。
陶伯河上游罗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通称罗滕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北部弗兰肯地区的高原上,俯瞰陶伯河,是德国所有城市中,保存中古世纪风貌最完整的地方,也是最富有浪漫情调的城市,被誉为“中古世纪之宝”。
走进了罗滕堡,仿佛走入了中世纪的时光机中,激发着你寻古探幽的兴趣,石板路上飘荡着很有 历史 的味道。高大的城门、塔楼,漂亮的半木质结构民居以及陶伯河谷如梦如画的景色令人陶醉。环绕古城的防城工事遗址、中世纪教堂和古堡街巷,形成了这座小镇的中心。
缤纷的颜色绘在中世纪的古楼建筑上,一栋栋建筑用气质,用味道征服游客的心,展示这个童话世界最动人的一面。
它保存良好的老城,完整地再现了中世纪的风貌,像一座拍古典影片的摄影大棚,让人身临其境,犹如生活在中世纪时代!我的小女儿对我说,住在罗滕堡的这两天,她觉得好像生活在莫扎特时代!她是学钢琴的,这是她对罗滕堡最好的诠释!
当傍晚的夕阳撒下柔和的金光,这个静谧的小城在光影的移动转换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时光仿佛在一刹那停滞,千年前的景致在人们眼前重现,异国的风采、怀古的幽情,让人们愈发沉醉。
罗滕堡的德语意思为“红色城堡”,源于城内拥有大量的暗红色屋顶房子。古城被 气势雄伟的城墙包围, 城墙共计长 35 公里,其中的 25 公里向游人开放,可以在木质的廊桥下漫步。城墙间还有各个城门和塔楼,共有42座。这是最有罗滕堡特色的风景,不可错过。漫步在罗滕堡, 时间仿佛停留在中古世纪,走在石头道路上,街道两旁布满色彩缤纷的房子,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罗滕堡古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12世纪首次修筑城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罗滕堡作为帝国的自由市,商贸活动非常繁荣,罗滕堡也因此而盛极一时。这座小城在 历史 的长河中经受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然而幸运的是许多古老建筑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这让今天的罗滕堡仍然充满了欧洲中世纪的浪漫情调,这也正是如今人们如此喜爱这座小城的原因。 罗滕堡最出名的传说是,1631年,当时神圣罗马帝国日暮西山,各种势力的互相对抗使帝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新旧教派之间的战争,代表天主教的瑞典皇家军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罗滕堡,并打算毁灭罗滕堡。天主教军团首领蒂利将军放言,如有人能喝下5公升的酒,就可以挽救罗滕堡,结果罗滕堡市长努什奋力将酒喝下,使得这座小城和小城的人们免受灭顶之灾,而那位酒后昏睡了三天三夜的市长,自然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现在的议员酒店山墙上仍有蒂利将军和努什市长的木偶,每天都在表演着饮酒救城的故事。
注意!德国有南北两个罗腾堡。一般人们所指的都是南罗滕堡,也就陶伯河上游的罗滕堡,因为它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北罗滕堡在汉堡西南100公里,在不来梅东,位于维默河畔。因此,我在订宾馆的时候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订成北罗滕堡,一定选的是Rothenburg ob der Tauber(陶伯河罗滕堡),为了万无一失,我还模拟了一下从瑞士的楚格(Zug)(我们是从瑞士入境德国的。关于瑞士的游记也会专篇介绍。敬请关注)开到罗滕堡宾馆的路线,确定无疑后才放心!
罗滕堡古城被高高的城墙围着,五个大门是罗滕堡老城的入口。其中最著名的是罗德门。
当我们的车子通过罗德门时,一切仿佛穿越了,而且是突然之间!我真的是被这突然之间周围环境的变化给吓了一跳!一步百年般地跨进了中世纪。我们是在晚上8点左右到达罗滕堡的,天色渐渐暗了、还起了一点雾,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小镇十分安静,我开着一辆现代化的 汽车 ,在铺满石子的路上行驶,道路两旁是五颜六色的中世纪建筑,这个画面太美、也太滑稽了!开了几分钟找到位于城中心的宾馆。宾馆的建筑也十分古老,就连开房间的钥匙都是中世纪时期的十字型的大铁钥匙!很沉!而且开房间很费劲,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只好跑到楼下叫服务员来帮忙!他讲解了一下开门的“技巧”:大铁十字钥匙不能一插到底,要插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才能打开!这个要求一定会难倒不少小偷!从这点上来讲,宾馆的安全级别很高!小偷即使是偷了钥匙也可能空手而归!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餐馆吃完晚饭后,沿着城墙下的小路回到宾馆,立马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起来晨跑,也是淡淡的晨雾!宾馆旁边的步云莱小广场在晨雾的笼罩下更显仙气!我围着城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跑了一圈,一是为了提前探好路,二是为了体验一下古镇迷人的早晨!宾馆的位置很好,在城中心,而且从餐厅的大玻璃窗就可俯瞰陶伯河和部分旧城防工事。早晨的太阳照在粉红色的城墙和城堡上使罗滕堡更加迷人!吃完早餐,就开始游览罗滕堡了。
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在罗滕堡,即使没有解说员,没有地图,只要沿着护城墙走,怎么都能走回到市中心:集市广场,永远不用担心会迷路。
游览的第一个景点自然是集市广场。它是罗滕堡历代以来的市中心。这里有市政厅和塔楼、议员酒店、雅各海玛故居和乔治喷泉等古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周围,还有令人赞叹的民居建筑。市政厅是一座带有转角挑楼的大楼,有一排排笔直的窗户和凸出墙面的水平线角。老市政厅毁于十六世纪的一场大火,只有塔楼保留了下来,和新市政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塔楼是一座60米高的建筑,过去是守夜人防御敌人入侵的瞭望塔,现在是俯瞰整个罗滕 堡的最佳地点。经过一些狭窄陡峭仅能一人通过的楼梯,就可以上到它的楼顶。在这里可以瞭望这座中世纪古城美丽的全貌 ,可以瞭望巴伐利亚美丽的田园风光。城墙外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城墙内的红色屋脊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接下来就是建于1608年的圣乔治屠龙雕像喷水池,距今已经有超过400年的 历史 ,是为了纪念英雄乔治屠龙救助百姓的故事而建造的。如今,这里是 旅游 地标性建筑。整个雕塑很高,色彩艳丽丰富。
喷水池旁旁边有两栋很吸睛的建筑,木屋上充满蓝色线条的那栋就是玛丽安药局,除了本身是 很美的建筑外,还是一个有 历史 的老药局,据说从1448年就是药局了,现在还在卖不少德国知名的药物,真是传承了 历史 !
在喷水池旁边还遇上了一个六次重游罗膝堡的德国小伙!这个德国小伙住在离罗滕堡25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小镇,这是他第六次来到罗滕堡,而且他说每次来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一个让人看不够的迷人古镇,而且他肯定的说这不是最后一次!小伙子还向我介绍了另一个与罗滕堡风格相似的古镇 (古 镇 名 字Dinkelsbuhl),说是也非常值得一看,在斯图加特附近,这个小镇己经被我纳入了今年暑假的自驾计划,暑假之后也会专篇介绍!(敬请关注 )。
距离市政厅仅几步之遥的是圣雅各布教堂。它于1485年完工,被广泛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许多朝圣者的目的地!它的亮点是圣血祭坛,一个可追溯到1505年的极好的木雕,描绘了最后的晚餐。由于正好是复活节,教堂正在举行活动,分发无酵饼和红酒,以纪念耶稣受难!
步云莱,是罗滕堡中最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明信片的常客,就在我们宾馆50米外! 它是罗滕堡城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老城南端内城的一个三角形小广场上,左边高高的楼塔是考泊尔策勒门,在16世纪前一直作为进入罗腾堡的主要城门,此处有个Y型路口,石板路在这里一分为二,顺着地势有不同的坡度和方向,街区的两边是极具传统风格的交叉木框架房子,童话般地像七彩积木一样可爱,全是当地居民的住所。还有一个小喷泉,这些可爱的木屋与环城而建的古城墙无不勾勒出一幅浪漫中世纪的图画。
走在古城的小路上你一定会经过由马库斯塔、 罗德拱门和罗德喷泉组成的整体建筑群,其中马库斯塔不仅是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最著名的城市标志之一。它建于 12 世纪,是第一道城墙的一部分。 现在,塔楼南部的柱子证明了它曾经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仍然被作为监狱塔楼使用。 有意思的是白鹳在塔楼旁边一栋楼房的顶端安家落户!给罗滕堡带来了吉祥!
由于正值复活节,罗滕堡到处都装饰着复活节彩蛋,十分喜庆!
下午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罗滕堡,当车子驶出罗德门的时候,我故意放慢了速度,很慢!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多感受一下在罗滕堡的时光!哪怕只是一秒!
罗滕堡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会爱上它,因为它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不是一个孩子,你也会 爱上它,因为到了那里你会变成一个孩子,那儿就是你童年时梦想过的童话世界!
结束语:
Rothenburg, thanks for amazing medieval architecture, very impressive! I will be back for sure, probably in winter!
罗滕堡,感谢你令人惊叹的中世纪建筑, 令人 印象深刻! 我肯定会回来的,大约在冬季 !
北欧余博之罗滕堡游记20220609 丹麦
上海市(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22分)
①众所周知,海洋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殊不知海水本身也是海洋宝藏之一。海洋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深层海水是海洋的精华。若能充分利用深层海水,将会使人类受益无穷。
②所谓深层海水,是指海洋深处的海水。深层海水大量存在于距陆地5000米以外、水深200米以下的地方。在这样的深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有机物分解的速度远远高于其合成速度,使作为“肥料”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大都被保存下来,因此它的营养十分丰富,这就为深层海水的利用提供了条件。
③同时,深层海水受海底地形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会自然涌升到海面上来。在茫茫大海上,这种被称为“涌升海面”的地方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却集中了海洋鱼类资源的60%,甚至更多。其奥秘就隐藏在深层海水里:当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涌上海面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得以更快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饶的“肥料”。研究表明,涌升海域和一般海域在鱼类产量上的差距极为惊人,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沿岸海域的上百倍,是外洋海域的数万倍。如果人类能制造“涌升海面”,将使深层海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可能给海洋渔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④深层海水还是一种几乎没有被污染的水,病菌极少。深层海水营养盐浓度是表层海水的5倍,而细菌含量却只有表层海水的1/10甚至1/100。
⑤深层海水在医学领域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它已成为一种奇妙的“绿色药品”。医生们用深层海水治疗先天过敏性皮炎,只要在患处涂上深层海水,患者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据统计,使用深层海水进行治疗的患者,约有60%收到了良好的疗效。不过,医生们尚不清楚究竟是深层海水中的什么成分在治疗中发挥了作用。
⑥洁净的深层海水还引起了食品和化妆品生产厂家的极大兴趣。利用深层海水来生产豆腐;酱油、咸菜等,不仅发酵过程加快,而且口感更好。这类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十分畅销。有些化妆品生产厂家也跃跃欲试,计划利用深层海水开发新一代化妆用品。
⑦深层海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蔚为壮观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⑧生生不息的深层海水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
11.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 。(4分)
12.第⑤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海洋宝藏包括丰富的生物、矿产及深层海水等资源。
B.人工制造“涌升海面”是为了充分利用深层海水资源。
C.深层海水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微量元素都被保存下来。
D.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外洋海域的数万倍。
14.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 、 和 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1) (2) (3) 。(12分)
答案
11(4分)丰富(2分) 营养丰富的食物(2分)
12(3分)列数字(1分)说明深层海水是一种奇妙的“绿色药品”(或:说明用深层海水治疗先天过敏性皮炎疗效良好)(2分)
13(3分)C
14(12分)营养丰富 能形成“涌升海面” 洁净少菌 循环运动(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即可)⑴发展海洋渔业(或:增加鱼类产量)⑵开发“绿色药品”⑶生产美味食品⑷开发新一代化妆用品(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三点即可)
南艺
云 梦 泽
①九八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②大泽今安在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③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水天相接,涵浑积洪,汪洋浩荡,润泽滨野。
④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2700平方公里,与5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⑤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⑥答案是,它被淤积了,被堤堰围占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吃”掉了!
⑦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地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可憾我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四九年,洞庭湖湖区面积尚有4350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300里!五十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为1066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l82个。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17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25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⑧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⑨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水囊”,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不致于泛滥成灾。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上游植被惨遭破坏,江河泥沙严重淤积,等因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⑩据有关专家说,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380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⑾这是自然的报复。“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100多处,200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中围垦甚烈的监利县,17个民垸就有15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⑿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开发”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⒀在“消化”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新的云梦泽。
17、第⑥节中“被淤积”“被堤堰围占”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 (2分)
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2分)
19、第⑦段中“民垸”的“垸”字读yuà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1分)
垸:
20、见第⑨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水囊”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21、评析加点的词,按要求答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围剿”就是“围垦”的意思,请揣摩作者取“围剿”而不取“围垦”的用意。)
(2)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加点的关联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请从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④段文字做简要的分析。(2分)
23、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本文有关内容,探究一番,说说你的发现。(至少讲两点)(2分)
[提示:所谓探究,可以是概括、提炼,还可以是比较、分析、质疑、批判、联想、迁移、推理、拓展等。要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材料1: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县)西南,范围并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材料2: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在这个区域内,也并不全属于“云梦”,错综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
答案
17、“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人‘吃’掉”就不连贯了
18、不矛盾。“300里”即“方300里”,指面积,四周各300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19、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20、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21、(1)“围剿”用了比拟的手法,与“滥用”相配合,表达了作者对滥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的态度(激愤的心情)。 “围垦”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尽管……但”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转折复句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例句想强调“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这层意思,以说明失去“水囊”调节的后果。删去关联词,转折关系不明,无法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红体字为答案要点)
2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了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与“半个江苏省”作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23、开放题。示例:
(1)在长江流域围堤圈地的活动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可见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由来已久。
(2)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可能并不准确,但人们在在江汉两湖之间围堤圈地、强占湿地的事实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能否认。
(3)据两则材料看,古云梦泽“5万平方公里”之说尚不确凿,但洞庭湖湖区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4350平方公里锐减到一九八四年2691平方公里却是不容置疑的。可见现代“开发”对江汉两湖之间长江湿地的破坏愈演愈烈,触目惊心。
若只说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并不准确,讲治学要严谨之类要适当扣分。
阅读说明文,完成13~17题。(13分)
汉语遭遇“喀斯特”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湖就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⑥为什么“洞”字可以表达大开大敞的意思?读一下古人游记中对洞穴的描写,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有“先经过一个狭小的口子,接着见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厅”的细节。洞穴中多大厅,有的大得不可思议。比如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如此大的洞庭,当然可以说“洞开”啦。
⑦洞中的大厅是怎样形成的?原来洞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随着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的厅堂就越来越大,大厅就形成了。洞中的厅堂继续发展,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大厅露出地表,这时大厅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谓“天坑”。
⑧说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我猜想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应该就是一处天坑吧。 (作者单之蔷,有删节)
13.本文巧妙地借助“ ”一词说明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介绍“洞开”“洞庭”等词是为了引出对 的说明。(2分)
14.文章第④段举长江三峡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5.第⑥段写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2分)
16.第⑤⑥段对汉语词汇的解说生动形象。请你借助想象推断古人是怎样创造“洞达”一词的。(2分)�
〔帮帮你〕《现代汉语词典》对“洞达”的解释:透彻地理解。
17.汉字可以传递丰富的意味。右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幅招贴画,请你给这幅招贴画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80字)(5分)
13.水滴石穿 洞中大厅成因
(评分说明:第二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4.具体地说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作用1分,内容1分,共2分)
15.示例:“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故不宜调换。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理解“相当”1分,理解“相同”1分,共2分)
16.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当他到达洞的尽头(或另一个出口)时,对洞有了透彻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洞达”一词。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想象1分,推断1分,共2分)
17.示例:这幅招贴画的画面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米字格,格子里纵向排列着“汶川”二字,而这两个字又组合成一个“济”字。下方是红十字的标识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字样。它以巧妙的构思表达了与汶川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主题。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特征1分,说明内容2分,说明顺序1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5分)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
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⑤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⑥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20、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3分)
21、本文层次分明而衔接紧凑。请以第2至6自然段为例分析说明。(6分)
22、为了具体地说明全世界正在承受的暴雨、高温等气候灾难,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2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2)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20.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 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或:世界正在承受多种气候灾难。(3分)
21.第2至6段是本文的分述部分。分三层。第一层(2、3段),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有洪水滔天的“记忆”。第二层(4、5段),2007年热浪肆虐全球。第三层(第6段),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内容上构成对比,“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一句便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是:“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共6分,正确划分出三个层次,评3分;能找出两个过渡句并强调其作用,评2分;语言简明评1分)
22.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答对一种评1分)
23.(1)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才或事物。句中是说去年热浪肆虐了全球,美国仅仅是其中一隅。(2)为改善物质的某些性能而加入到物质中的药剂。句中是说全球变暖这一天气状况对飓风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分,每小题2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2、第①段“捣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13、改正第④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答: 改为 改为
14、作者在第②段写的“不少人的经验”的作用是
(3分)
15、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
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 变化的角度。 (2分)
16、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3分)
答:
12、秘密(2分)
13、“州”改为“洲”;“及”改为“即”(2分)
14、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光线的折射现象(3分)
15、距离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2分,每空1分)
16、事理(1分)
示例:隔着装水的杯子看物体,物体会发生改变。(1分);
启示:①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探究、发现。②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1分,其它符合题意的亦可)
《亚洲绝美秘境》本纪录片由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出品,一共分为4集,探访了印度、马来西亚、中国和日本最有特色的自然景区,挖掘每一个秘境背后的神奇景观和动物生活。这部纪录片还从人文角度讲述人与自然如何共存的话题,展现了人类与珍稀动物之间保护和被保护的微妙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