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父母皆祸害”论呢?

为什么会出现“父母皆祸害”论呢?,第1张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世界上的事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只是看到我们周围某些人的生活现状,而代表不了全世界的生活环境。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生存法则,长辈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可能比现在要粗暴许多,但那个时候的大环境就是如此,他们能接受在那种环境里受到那样的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那种教育很正常,这是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的。

人都有从众心理,如果你和别人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别人经历的你正在经历,那么你也能接受,因为这是大家都在经历的事情。

现在出现了某些家庭里可能会有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是因为大家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了,而且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起从前要多得多,他们所接触的同龄人却要比那个时代少的多。

没有地方宣泄压力,没有同龄人给他一个正确的指导,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下,时间久了没有办法释放,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让孩子多和外面的人接触,多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多让他交朋友,敞开心扉,慢慢的他的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朋友多了宣泄的出口就多了,情绪能宣泄出去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父母祸害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序言

行动才能改变!

这是一个绝对和你我有关的话题,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对社会是一件大好事,它让我们从未如此全面地看到孩子们的痛苦,也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家庭对孩子的伤害。

这对孩子来说是个悲剧,这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作为已经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你来说,无论你多么委屈、多么无奈,你都不能回避"我是不是也在'祸害'孩子呢"这个问题。

孩子的痛苦是真真切切的

今年八月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这个小组的报道,媒体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批评孩子无德,一类指责父母无知,一类理解双方无奈。

究竟谁是谁非呢?我带着疑虑上了豆瓣网,注册了网名"天涯",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小白菜"们(在家中受到伤害的组员)的小窝。

通过豆友AT的"入组必读",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小白菜"的真情告白,心情越来越沉重,直至被抛向无底的深渊……

"谁差点被父母杀掉的?我先说,某年,我妈想要杀……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说得是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 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父母皆祸害。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17000人, 《父母皆祸害》作者;王占郡,新星出版社 / 2010-11月出版。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朋友们,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个目的是好的。朋友们所说的现象也确实存在,我也有同感,这也是我一致呼吁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的原因,我也看到现在的很多父母不会当父母,也不配当父母,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到底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我认为都出在教育上,这个教育当然是大教育,就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教育的失败是从1915年的中国文化复兴时期就开始了,在文化复兴时代,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化复兴对中国社会的推进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要看到她有负面的东西,当时一些所谓的思想家,教育家,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精神,致使中国文化从那时起就基本断代了,结果培养出近二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不懂教育的人们,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50年代出生的很多人,更不懂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导致现在这个现象,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要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请大家可以在优酷网看看210年前老祖先说的话的视频。这个现象的根源是二百壹拾年前的所谓文化复兴的人们,不是现在的父母的过错,现在的父母也是受害者,特别是50后的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同时也是我们的反面教员,我们年轻一代是应该反思,应该象您们一样来认真思考。可是我想说的是您们的目的是好的,但是有些提法是不妥当的。比如“父母皆祸害”这个命题是片面的,也不符合事实,首先从字面看,不能说父母皆祸害,父母包括很广,不是所有每一位父母都是祸害,不要一叶障目,一概而论,还是有一些父母是很好的,比如卢勤老师,陈大慧老师,还有现在的郭继承老师,还有许多许多。二;这个思想的来源是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这个又是西方的思想,也不是西方的主流思想,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我们一些网友,如张坤类似的朋友也不要人云亦云,应该好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要再走文化复兴时期人们的老路,不要无限制的宣传和扩大负面的东西,要有全面的正能量的思想。在这里给大家转发一段文章,在大家读之前,先给大家介绍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段话,免得大家犯错误,他说;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再给大家介绍孙中山说的话;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文化。如果科学家不了解佛教文化、佛教哲学、佛教艺术,那么不是一位合格的科学家。这类的话语很多,请大家去搜索伟人名人论佛教。不再多转发。佛陀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说;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析言,尚有十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佛教这方面经典很多比如《地藏经》等,先给大家转发此段,请大家好好读读,想想,思考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向佛陀学习吧。父母之恩正如佛陀所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大家可以探讨这类话题,请大家可以换个题目如,“现在如何当个好父母”,免得误导大家,误导了大家是有因果的,请慎之又慎。因果报应,丝毫不假。

 网络上曾经红极一时的言论认为父母是祸害,认为我们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有诸多的不如意、不快乐和限制,一切都是父母的错,是他们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父母真的是祸害吗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霍恩比的一部小说《自杀俱乐部》。这本小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姐姐出走以后,和她神经质的母亲和时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很紧张。在总结她自己失败的青春的时候,女主角说“父母皆祸害”。

  可以猜测,“父母皆祸害”这个概念会在网络上流行,应该是有大量的人都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世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父母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伤害和控制。他们非常僧恨自己的父母,想要追求独立,追求自我。

他们把来自父母的伤害分成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直接的肉体伤害,比如打骂惩罚。

第二类是间接的人格伤害,比如辱骂孩子,侵犯孩子的隐私。

第三类是家庭状况所造成的情感伤害

比如父母相互争吵,相互诋毁,婚姻破裂后一方消失,两方同时消失,甚至是抛弃孩子,送别人去扶养等

第四类是来自父母控制的伤害

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重要了,父母担心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们的命运。于是控制孩子的生活,控制她的工作,学习,婚姻,情感等。

第五类是更加严重的伤害,比如猥亵、精神的伤害,性别的歧视等。

    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呈三角关系布局的模型在我们生活中时常上演。

 我们会认为,在我们的童年经历里,父母就是那个加害者。他们总是控制我们,指责我们,抱怨我们,没有给我们爱,没有给我们关心,不给我们足够的认可。他们掌控了我们的命运,我们会变成这个样子,会无能,会不自信,不能发展得更好,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地对待我们。而实际上,持续的抱怨原生家庭曾经发生的经历,并不能解决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角色上。当你觉得父母是加害者,而你是受害者的时候,这个受害者很多时候会变成一个隐形的加害者。

    因为他认为受害者是有一种清白感的,作为受害者,是可以放松的,因为受害者可以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对方。当受害者熟悉了自己这个角色之后,潜意识会让它维持在受害者的优越感当中,因此他会破坏自己的成功,迫害自己的未来,这样可以让他的父母去承担过错。也就是说,受害者会变成一个隐形的加害者。

  所以受害者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清白,他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加害者",当这个受害者要用这种方式去惩罚他的父母的时候,他自己的人生其实已经被毁掉了。

  不完成原生家庭的功课,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就是在我们的童年当中,觉得自己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关心缺少认同。

第二种表现是怨恨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是父母让自己不能变得更好。

第三种表现跟前面几种相反,他们觉得自己还需要父母,他们只能依照父母的意志去做事情,他们不能没有父母。

第四种表现是害怕父母失望,想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期待他们能够幸福和快乐。有的人终其一生,为父母做的所有事情,其实内心只是希望我对你们好一点,你们就能够对我表示认同。

第五种表现是会无意识的去复制,用出于潜意识的忠诚,去复制父母的情绪,复制他们的焦虑,愤怒,紧张,抱怨,恐惧,有的人甚至会复制父母痛苦的命运,复制他们的疾病,复制他们的厄运等。

  所以我们时常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白家族系统的原理和动力,我们不光是受害者,而且也是加害者; 我们不光是加害者,甚至是家庭这些悲剧、这些动力的传承者,因此我们需要去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缚。

     

文 / 浔潆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中国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近代的婚姻家庭治疗理论,就是要解读这本难念的经,其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观念,是十分有效的角度。

但是随着这种理论的广泛传播,慢慢地开始出现一种“父母皆祸害”的极端思想,特别是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传统的冲击,有一种万事皆原生家庭伤害的迹象。

@ 昕城    不了解,就是微信群里常常出现这个概念,让我开始关注。百度了一下,觉得有用,能解释家庭矛盾的根源问题。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其实我们下意识的行为和习惯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就像物理学家提出通过时间旅行不可能回到过去一样,所有童年的创伤只能追溯,但基本没有可能完全消除。当然,原生态家庭理论,可能会给一些释放的安慰吧。

我觉得原生家庭理论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不冲突,社会在进步和发展"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来自于传统文化,这个当然要提倡,但原生态家庭理论是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与时俱进。

@ 李颖儿   有所了解,是以前从华人女性心理专家张德芬老师的书里知道的。我觉得还是有用的,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孩子还是要孝敬父母的。

确实来说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在负能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原生父母的样子,取决于我们后天的自我认知觉醒。自我的成长更重要。

我觉得原生家庭理论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不冲突。看你怎样一分为二去理解。百善孝为先,出自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这是一种正面能量。

百善孝为先:不应该愚孝,不违背父母的、长辈的以及先人的心意,但必须是在正确的前提下,而不是一味的去顺从就是孝。

@ 对半独白   我了解过关于原生家庭相关的知识,从自己的身上剖析后,也发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印痕。原生家庭这一论理是有用的,毕竟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没有原件哪来的复印件。当然要不要完全被复印这也是取决你自己。

“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就是你们把我教成这样子的,所以我犯了错也都是你们的错。”这话看起来是一种指责,带着怨气的话语,可孩子也说出了实情。都是父母的错,为什么都是父母的错?因为没有注重家庭教育。

三大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占比例最多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也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父母看起来很爱孩子,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接纳”孩子吗?父母都说有,但是这个真正的“接纳”你们做到了吗?正是不经意间的“不接纳”孩子才会留下心理阴影,留下成长的印痕,像根绳子样狠狠的绑在心里,使他们不能够去理解父母。

长大后我们带着这些绳子,去为人处事,去适应社会。可总是会被不经意的话,不经意的事,不经意地动作,触碰到痛点。可能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就是伴随着我们的绳子。可能有人在成长中摆脱了这些绳子,不愿意受束搏开始理解,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玫瑰园。有人却一直浑浑噩噩,我从小到大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子。

我认为原生家庭论和“百善孝为先”不冲突。家庭气场都是由家族的人共同来维系的,家族都散着不孝的气场,你一个异类磁场能起多大用。家族里以正气吸引正气,像这种“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还怕不会传承吗?

@ JAVA Xu   自从了解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我终于能理解跟父母亲的那些矛盾来源,也终于能找到我讨厌的自己那些缺点的来源。对于自身的问题,因为知道来源,便终于能着手有针对性的解决; 对于父母亲的问题,因为知道来源,虽知道已经无法改变,但终归多了一份理解,他们不是不爱我,他们只是不懂怎么爱而已。 而更重要的是, 弄清楚了问题的根源,当以后我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小孩的时候,便会注意不再重蹈父母的覆辙,让伤害止于我这一代。

至于是否与“百善孝为先”这样的观念冲突,我是觉得并不会的。首先说说“百善孝为先”,其实这个观点也已经过时,我们确实仍奉行孝道,但现代人们也已经懂得不能愚孝。原生家庭的理论,是从认知上帮助我们看清问题本质,提供问题的解决途径,从效果上来说,是促进家庭和谐,完全是更好地服务于“孝”。

之所以会有“父母皆祸害”的极端思想,我想是因为我们接触了这方面理论,看透了问题,而父母却仍旧无知,甚至依旧用那种方式对待我们,才会导致矛盾的激化。我尝试过向母亲剖析我们之间的问题(当然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平和地聊天),她也才终于意识到当年她在很多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有欠妥当。那以后她开始乐于接触新知识,了解得更多,我们的家庭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了。

作者 浔潆 说: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西方日渐深入人心的原生家庭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原生家庭的理论我曾经专门去买了书,看视频以及相关的资料去学习过,因为其实我自己身上就带有着非常深刻的原生家庭烙印。学习之后,我觉得原生家庭对于自我的心理疗愈有很不错的效果,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人会陷入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幸和失败归结到原生家庭的因素里,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

因此,我提出了最后的一个问题:你觉得原生家庭理论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是否冲突?为什么?从群友们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下面我想就群友的观点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

首先,这里面本身有一个对“百善孝为先”的错误理解,百善孝为先并非让你愚孝,且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说法。

大概意思就是父母有过,你作为子女要学会劝谏,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但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及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其次,很多人都喜欢说“父母做的正确的话我就孝顺”,“正确”这个词实在很微妙,我就想问一句对错的判断标准在哪?由谁定?老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站在自己的立场觉得你自己对,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同样觉得自己对,那么这个时候谁对谁错?

首先,对于这句话我个人的观点是说这话的人自己就是在推卸责任,而且过于偏激。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说父母是错的?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错误的家庭教育,那么父母的错是从哪里来的?从原生家庭的理论来说,他的父母的错是从上一辈也就是爷爷奶奶那里来的,那么父母可以和你一样将责任往上推,这样推导下去的话,那么谁都没有错,是人类最开始产生的那个人的错了。

其次,你现在能够认识到错误,是因为父母给了你机会去学习、去成长,这个没错吧。那么你成长之后,却不能体谅父母当初本身成长环境的局限,感激他们给予我们可以学习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的机会,反而去评判对错将责任堆在他们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推卸的行为。

最后,换位思考一下,你现在用你自己的方法学习成长了,并给予你的孩子你所认为的最好的家庭教育(你认为的你父母所无法做到的那些),但是在未来你的孩子依然对你说出了这句话,那么你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吗?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个人是很赞同的。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必经之路,就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向另一个原生家庭(下一代的)中去,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主导者,从一个被影响者变成一个影响者,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错误不再传递,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努力。

原生家庭理论虽然指出了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不是为了让我们对父母回来的善意做任何指控和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身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

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在家庭系统当中本能地代代相传下来,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让我们对曾度过辛苦童年的父母,多点谅解和亲近。

无论是哪种父母(毕竟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地坏),感念他们的生身之恩,尊重他们做为父母的尊严是我们必须还给父母的公道。学习原生家庭理论,不是为了抓住父母的错误当成把柄为过去的错误,目前的困境买单,而是要让我们自己从那些不好的影响中彻底走出来。

原谅父母,和父母达成和解,并不代表我们认同父母可能错误的做法,而是我们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解放自己,不再将自己困在父母的阴影之下,从而展开,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人生。

余老诗写作研习社 —浔潆(xunying都读第二声)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不能简单的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们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智表达。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人们不如把这当成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他们的50后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生存的需要使他们形成了对集体主义的忠贞信仰。他们接受到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一切,接收到的是忠贞的爱国主义。他们信奉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奉献,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集体永远是大于个人的。同样,他们也用这一套理论教育他们的孩子。在孩子们懂事之后,他们就教育孩子,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来要求什么,而是要努力去为社会添光辉的。为社会添光辉就是他们的梦想。但是怎样去添上自己的一笔呢,他们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他们整日只会为生活奔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这样教育孩子。但80后子女们显然并不买账,他们强调自我,信奉的是个人风格的张扬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为集体舍弃自己情感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受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嘲讽。80后们渴望被人铭记而不是被淹没在人群里。于是家长们的教育无一例外的在他们那里受到了集体性的排斥。

实际上,何止是对家长,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埋没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来自于占他们生命中四分之一时光的学校生活,不是来自于课堂苦读而是来自于逃课,不是来自于考试高分,而是来自于同龄人的一起疯狂玩乐。学校教育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只会教导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似乎填鸭式的学习就是他们幸福的全部。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昏暗部分。

他们不会信奉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灾难。他们渴求与上一辈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但中国家长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这种感情需要。他们以为孩子学习好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本分。做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夸大了自己的监督本职,淡忘了自己身为人母,身为人父的那种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感情天分。在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想法里,他们失去了与孩子感情的紧密相连。即使是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公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这一点,是家长们所忽视的。而这,恰好是他们成为“祸害”的理由。

作者 | 不吃苦瓜

闲着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逛逛豆瓣,看看上边大家对社会众生相的讨论。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引起我的注意。

点进去,是一个大概7000人左右的讨论组,里边充斥着各种对家庭,对父母不满的言论。

生了孩子的人才更能体会这些言语的杀伤力,让人看了不禁痛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如此愤懑? 

深入观察之后,我发现,所有的怨念都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在那些“控制欲”,“矛盾”,“抑郁”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是边界感缺失导致的后遗症。

什么是家庭边界感?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在身体安全、隐私空间、选择控制和能力剥夺等方面,与孩子没有明显固定的边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双方关系的融洽,父母也希望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家庭角色之间如果一旦变得“亲密无间”,有时就会变了味儿。

过多的命令和干涉,模糊了原本该有的楚河汉界,结果就是,这股负能量被孩子吸收的干干净净。

1

最近《小欢喜》火了,剧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对高考,夫妻关系,职场生涯等的再现和思考,让网友在路转粉之余大呼“真实”,“过瘾”。

由妈妈宋倩和女儿英子这对母女组成的“离异式”家庭中,宋倩把对女儿生活过度的控制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讲解员,拼乐高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宋倩来说,就是影响成绩的洪水猛兽,一律遭到强烈抵制。为了英子学习,她干脆在家里做了个“隔音室”,透过玻璃窗子随时掌握英子的状态。

她要求英子在誓师大会的气球上写上700分的愿望,而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却被弃如敝履。当英子考试考了第二名,迎来的不是妈妈的鼓励,而是劈头盖脸的“都第二了,有什么可高兴的”。

在宋倩看来,除了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英子的世界就不该有其他东西。我的女儿,必须是天下第一。

一步步的精心设计,一次次的厚重压力,让英子变得难以喘息。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英子对妈妈关上心门,说出那句“我讨厌你”。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英子拥有这样的妈妈,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说英子受到的是精神上的压力,那么还有人,在忍受着身心双重的折磨。

韩国影片《女儿》,同样讲述了妈妈高强度管制女儿的故事。

小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洗澡,而且妈妈必须亲自上手,吃饭时必须吃两碗,如果没吃干净,便会遭母亲毒打。

在这样的管教下,小白委屈但也只能咬着手指偷偷落泪,她不敢反抗,直到母亲患癌去世,才得以解脱。

没有隐私空间,控制权父母牢攥。我们很难想象,孩子的内心都经历了什么,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角落,疑惑那来自母亲的爱,到底有多少真实可言。

2

不管是选择控制还是过于包办,都是模糊了与孩子相处的界限 。

孩子的房间杂乱,不要去帮他整理,因为他知道昨晚没看完的资料放在哪边;不要随意设定闹钟叫孩子起床,上学迟到他会恼怒自己,不会对父母埋怨。

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人生,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是作为父母乐此不疲但又无法自省的坏习惯。

贝克汉姆一家该数娱乐圈幸福的典范,三个帅气的儿子,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婆还那么精明强干。但最近由于夫妇的过于包办,导致孩子被贴“废柴”标签。

1999年出生的大布,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小贝夫妇对其也是宠爱有加。大布很有足球天分,业内人士表示如加强学习,超越老爸指日可待,但大布觉得老爹光环过于强大,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喜爱的摄影。

为了儿子的前途,小贝亲自出马,为他牵线面见查尔斯王子,希望获得皇家纪录片实习机会;另一边,贝嫂也是毫不逊色,精心操办摄影展,出书,把儿子的摄影事业全权包揽。

但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4个月,新书卖出3890本,且还被粉丝吐槽水准太低,25的评分都算高的,业务能力真的不怎么样。

有顶级的资源,有唾手可得的机会,导致大布不思努力,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二十几岁像个巨婴,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如果当初大布没有退路,或许可以一直活跃在足坛,假以时日抛开父亲的光环,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番。靠父母,能让别人羡慕;靠自己,才真正让人佩服。

3

教育家孙晓云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有人问我,那该怎样厘清家庭关系的界限?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理解!

纪录片《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一个问题同时提给中国的老师和外国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中国老师回答‘爱孩子’。

这无可厚非,和我们大多数的家长答案一致。而西方老师回答的是‘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讨厌和热爱,理解孩子一切他接受或拒绝的事。

曾经有个小孩,不喜欢跟任何人交朋友,周围所有人都觉得他格格不入,大人觉得他不爱社交,小孩觉得他难以相处,但是他却说:我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谁也不能强迫我交朋友,这是我的自由。

确实,没有谁规定了人的一生必须有三五好友。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桌子就是桌子,他不管是不是价值不菲的红木制成。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便不会去过多的插足干涉。

不要成为孩子口中的“祸害”,理解万岁,虽然很难,但请尽力!

这个意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三万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而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 ,间接人格伤害 ,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 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 父母皆祸害 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50后父母、80后子女的代沟 现实中,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不时上演。特别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为此想要搬出家来独立生活的,为数不少。网上,常有80后网友发帖讲述类似经历。这些80后常常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长大成人后的80后,迫切希望摆脱这种状态,为此和父母频频发生矛盾。 不少网友表示,虽然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但有些做法还是让人难以忍受。也有网友反思,豆瓣上这个小组的名字,估计大部分父母看了都会怒从中来,然后伤心不已。但如果仔细分析亲子关系中负面情绪的来源,或许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1] 管理员张坤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她来自孔子的故乡山东,家乡街道的墙上至今还反复刷新着“二十四孝”的内容,那堵墙,据说曾祖父那代起就一直竖着。“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1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话题每天都在更新,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首页上,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教育问题 子女不希望父母过度束缚 50后一代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欲太强,不尊重孩子隐私。 他们接连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国家政策与生存需要使他们各自拥有众多兄弟姊妹,只有互帮互助才能生存下去,这培养了他们对集体主义朴实而忠贞的信仰; 他们喜欢用“不三不四”来责怪他们不理解的想法,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世界本来非黑即白,不姓“社”就姓“资”,他们从小就被告诫只能以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脑袋,解释经济、政治、美学、新闻…… 他们年少时很快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日后在80后子女面前,他们之间可以交流的话题,和路人甲乙在旅行途中相遇时的寒暄,没多大区别;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已习惯于生活、就业、房子、生育统统被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好,他们也就习惯性地想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而这在下一代的眼中更多的被称为控制。 编辑本段典型代表 与方馨在现实生活中展开的“战斗”一样,这些虚拟的硝烟都是单方面的。据组内调查,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4之后,从小便开始接触网络,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 加入“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时吃饭,不入党。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爆发于一年半前,导火索是父母认为她该做妈妈了。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员后,方馨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大逆不道”。和这个根植于文青大本营豆瓣网之内,拥有近两万名成员与一个惊悚名字的讨论小组相比,方馨与父母的“战争”就“交火”的观赏性而言,简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编辑本段深层分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 不能简单的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们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智表达。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人们不如把这当成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他们的50后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生存的需要使他们形成了对集体主义的忠贞信仰。他们接受到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一切,接收到的是忠贞的爱国主义。他们信奉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奉献,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集体永远是大于个人的。同样,他们也用这一套理论教育他们的孩子。 在孩子们懂事之后,他们就教育孩子,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来要求什么,而是要努力去为社会添光辉的。为社会添光辉就是他们的梦想。但是怎样去添上自己的一笔呢,他们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他们整日只会为生活奔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这样教育孩子。但80后子女们显然并不买账,他们强调自我,信奉的是个人风格的张扬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为集体舍弃自己情感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受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嘲讽。80后们渴望被人铭记而不是被淹没在人群里。于是家长们的教育无一例外的在他们那里受到了集体性的排斥。 实际上,何止是对家长,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埋没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来自于占他们生命中四分之一时光的学校生活,不是来自于课堂苦读而是来自于逃课,不是来自于考试高分,而是来自于同龄人的一起疯狂玩乐。学校教育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只会教导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似乎填鸭式的学习就是他们幸福的全部。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昏暗部分。 他们不会信奉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灾难。他们渴求与上一辈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但中国家长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这种感情需要。他们以为孩子学习好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本分。做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夸大了自己的监督本职,淡忘了自己身为人母,身为人父的那种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感情天分。在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想法里,他们失去了与孩子感情的紧密相连。即使是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公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这一点,是家长们所忽视的。而这,恰好是他们成为“祸害”的理由。父母皆祸害 万人"组团"说父母不是 父母毁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点被老爸从阳台扔下去!我们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这一个个尖锐话题都来自于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这是一个专供网友讨论父母问题的话题小组,有上万名成员,他们大多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满,并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因为过于离经叛道的小组名称,也因为小组讨论话题的敏感尖锐,该小组近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网上网下一片议论,小组表示: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 万人网上数落父母 “父母皆祸害”,光是这五个字就足够让不少人惊愕和愤怒。然而,这样一个讨论小组竟然在网上已经成立了两年半,小组成员过万,并有日益壮大的趋势。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成立了这样一个从传统角度看起来“大逆不道”的小组?在这群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父母对饮食和减肥的不同: 我天生胖,后来父母也总是让我吃很多,但是父母还是让我吃,我想减肥,吃减肥药不让,节食不让,但是我喜欢很多明星用的osli m20草本,这个总是健康的吧,身边的人也有很多吃来瘦的不错的,但是老爸老妈又说太贵,我难道就这样胖者你们才开心么? 在一个《谁差点被父母杀掉》的帖子里,不少小组成员都曝出了自己童年被父母严格管教的恐怖经历。 “我从小被我妈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顶嘴,我爸把一壶刚烧开的水,往我身上泼。肩膀全烫伤了。我妈带我去医院,因为要花钱,我妈又在护士面前狂骂我。” “他们吵架,内容和我没关系。可是我妈威胁我爸说他敢走出家门就马上勒死我,绳子都拿出来了。我爸抬脚走了,我妈把我拖到面前拿着绳子对着我比划了一个多小时。我长大后明白她是想让我爸回来看到她要勒死我,然后过来阻止,可是我爸没有回来。那一个多小时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不过,小组中讨论最热烈的并不是这些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阴影。《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帖就是典型代表。发帖的组员说自己被父母毁掉的是“与人交流的欲望”,因为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自己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了,或者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不屑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次数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么事情都烂在肚子里、跟人疏远的个性。而更多的组员在该帖里都表示,因父母常误认为打击子女可以促动其奋进,最终导致他们自信心缺失。 数落只是手段 近日,因为小组内的讨论内容被频繁转载,“父母皆祸害”小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数落父母的反传统态度也引发了社会的激烈争论。 反方“simba07”认为:“真正做儿女的可以跟父母讲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栽培不容易,难道把我们栽培出来就是批判他们的吗?这么做对父母不公平。” 支持者“pwst”说:“我们总是说父母就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子,才强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都是爱。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就像我爱一个人,我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对他/她为所欲为了吗?” 而中立方网友“好吃的糖”表示:“中国人这么多,什么样的父母都有!主要看实际情况!(我)小时候平均两天被妈妈打一次,还不是照样长大了……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做一些事情本意是善意的,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们本身思想的存在。” “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的目的究竟是对父母的全盘否定,还是对父母教育不足之处的反思,这一点小组在自我介绍中写得非常明确。 “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我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他们试图通过子女们的“内心告白”来呼唤“父母自身素质的完善”。 针对此小组表现出的反父母现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心理学编辑陆峥分析认为,不少80后现在步入为人父母的阶段,在此时他们参与到这样的一个讨论中来,尽管说的是父母的不是,但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他们反思自己儿时所遭到的不恰当的教育和对待,从而避免自己在今后的教育中重复父母的失误。这一点值得肯定。 不过,她也表示小组成员有一点值得警惕,不能将这个小组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的抱怨和发泄平台,那样的话,这个小组只会成为负面情绪的传染源,而对现实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 [网络调查] 最反感父母不鼓励自己 综合该小组组员抱怨的种种问题,记者整理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短短3个小时,就从网上收集到了400多份答卷,其中四成被调查者是80后。 在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喜欢体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当众让子女出丑等十个选项中,网友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不擅鼓励子女,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而这三项,恰与“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组员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内容基本相符。 参考资料 来自百度 1 新浪网:网络现“父母皆祸害”小组 网友称助理性思考,2010年3月11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9e3f50100hfhvhtml 2 荆楚网:纵谈中国80后子女眼中的“父母皆祸害”,2010年7月8日 http://newscnhubeicom/todaynews/cw/xwpd/201007/t1284933shtml 3 新闻晨报:父母皆祸害 万人"组团"说父母不是 http://wwwnews365comcn/jj/201007/t20100726_2779251_1htm 扩展阅读: 1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归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2882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03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随机推荐

  • 16岁的男生,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好么,油腻吗?

    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一款针对男性肌肤的产品,旨在提供多重保湿、滋润和防护效果。该产品的配方包含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和维生素,可以帮助修复皮肤,保持肌肤的水分和弹性。对于16岁的男生来说,使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可以的。不过,每个人的皮

    2024-04-15
    46700
  • 推荐穿越小说~

    最近网络上好看的书其实也不少,我先来推荐几本个人觉得比较好看的书:1《木槿花西月锦绣》 5星这本书乃经典中的经典,不看会后悔一辈子滴!其风格大气中不乏柔美,震撼中不乏幽默,加之作者惊人的文笔及渊博的知识,使本书成为了网络中名副其实的穿越经典

    2024-04-15
    34500
  • 妮维雅q10面霜怎么样

    NIVEA Q10 能量抗皱晚霜含有与皮肤成分相同的Q10和肌酸,能紧致皮肤,减少细纹。含有辅酶Q10和肌酸的密集型面霜提供24小时抗皱保护,一夜之间使皮肤滋养,并促进胶原蛋白的产生。使用仅一周后,皮肤更加紧致;4周后,额头、眼周、脸颊和嘴

    2024-04-15
    36000
  • 天气太套盒里面那个棍儿是干嘛用的

    天气丹的小勺子是用来取用护肤品, 尤其是眼霜的,因为眼霜每次只需要点涂一点点就能让眼周的肌肤得到充分的滋润,如果用手蘸取, 可能会涂抹过多,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眼角产生脂肪粒,影响使用效果,所以使用小勺子可以很好地掌控。天气丹套盒是用

    2024-04-15
    35800
  • 妮维雅身体乳怎么样 妮维雅身体乳孕妇能用吗

    妮维雅身体乳效果怎么样以及是否适合孕妇用,是很多人都共同关心的话题 ,下面给大家依次介绍妮维雅的多款明星身体的产品介绍与使用心得。 妮维雅身体乳怎么样妮维雅身体乳怎么样——妮维雅深层润肤乳液 参考价格:29元200ml

    2024-04-15
    47000
  • 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吗 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吗吗

    1、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2、托运对于化妆品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只要将化妆品重量控制在规定的数值内即可放心托运。另外易燃易爆的啫喱或发胶等类型的洗护用品不能托运,所以坐飞机外出不要携带这类化妆品。3

    2024-04-15
    35900
  • 哪种唇膏可以持久保持嘴唇水润又不油??

    1卡姿兰的润唇者哩16元:很滋润哦,舒服不油不腻正合适 2雅芳草莓纯膏13元:冬天用很好,很滋润,很甜,很淡,有点红红的颜色不用再上唇彩了。夏天用就太油了 3妮维雅润唇膏-SPF15抗紫外型 195元(送妮维雅娇柔洁肤晶露18m):

    2024-04-15
    26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