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过启蒙文化、新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的世界。特别是近代,人们追求财富的意识日益高涨,资本主义的用标准化填平了世界上的千差万别,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规模,物质财富获得了空前的丰足。这是西方征服自然的胜利,是理性统治人们的硕果。到头来,自然开始报复人类了,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海啸、全球气温上升等等,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西方又开始高唱“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赞歌。突然间,他们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早已有天人合一、有机整体和人伦和谐的思想。于是,就想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起来,从中拼命汲取营养,以充实它们原有的文化,丰富他们的乏味生活。这时,我们才想起要发扬国学精华,是否有跟风之嫌呢?何况,国学精华近百年来,只有批判而无革新,更无自成一家的大师。不是用西方思维来刨析中国文化,就是在原有的文化堆里拼命作注释。“述而不作”的观念浸入骨髓、或根深蒂固,不敢越雷池一步。 至于发扬光大,我只说一句,彻底摒弃现有的中国思维方式,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继承,方可奏效。
摘 要 国学经典是启迪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道德修养的最好教材。在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促进医技水平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医学;国学;教育;医德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1-JY1129) 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考试作弊时有发生,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1]。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它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的历史使命[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和智慧的结晶。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3],对于医学生德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价值历久弥新,它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当今教育正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更加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难得的教材,加强国学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最佳途径[1]。 2、国学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 古代教育重德行,而现代教育重智轻德。大学生虽已是成人,但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性格品质不稳定。中华民族历代崇尚的“忠孝仁义”,对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净化社会风气均具有重要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辅助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塑造校园文化[5]。加强国学教育,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医乃仁术,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医学生更侧重于医德教育。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医学生德育体系,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 3、国学教育可严谨治学,促进医技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疏于治学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相当多见。然而,作为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相当重要。因为,医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是处理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医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三字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人文素质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成长的土壤和肥料,没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肥料就不可能长出枝繁叶茂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之树[6]。加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医学生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4、国学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今的教育,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增强,而整体素质却在下滑。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蕴含常理常道,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教材。 (1)国学教育可以陶治情操、健全人格。“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儒家经典与史家绝唱,无不体现了做人处世的原则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国学精华的熏陶下,可让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提高精神修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态将得到有效矫正,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2)国学教育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既有四平八稳,强调对称的定向思维,也有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还有夸张离奇的想象思维。改革变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杂卦传》,“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康有为、梁启超)等均强调了改革变通。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3)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情商。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语言的精华,学生可“以史为镜”来分析当下问题,认识当今社会。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是启迪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道德修养的最好教材。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加强国学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4(1):10-12 [2] 唐丽莉,徐佩瑛国学的当代思考及其传承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91-193 [3] 宋婕,吴春燕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J]教育与职业,2010,(4):69-70 [4] 曾睿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5,(5):20-21 [5] 龚浩理谈谈国学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3):128,132 [6] 王文学国学教育: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国德育,2010,(7):78-80
国学是一个不易下定义的概念,只能大体理解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简称。文化既包含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也是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的载体。其实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生命体,一代代的国民从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又向文化体系中不断注入时代的信息。如果用空气比喻文化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将环境的信息不断地注入于原有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中沉淀出具有环境特色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种特色文化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和成熟完善,对现代的人来说只是在享受着传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思维方法,而成为这一方土地的主人。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对祖国有认同感。文化给予人们民族感、历史感和自豪感,人们才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它又是全世界总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人类自身的生命体,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如果能从文化、民族和地域(国家)的层次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就会明白文化才是民族的生命!古印度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带来了外族的文化,外来文化的入主,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被搁置不用,原有文化失去了生命力而在历史上迅速消亡,虽然种族还在,但民(种)族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为了区分这个变化,只能把外来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称之为古印度,以区别现在的印度民族,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证。古印度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因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称为“阿拉拍数字”。这也许是印度的一个悲哀,但更深层次的悲哀是今天的印度人已经读不懂古印度文了。还有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有相似的命运。唯有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深深的烙印,源远流长,从未断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除了文字繁简、字体形态、语法语序有些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今天的小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直至背诵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一些名篇名句,足见中华文化的坚挺。令人痛惜的是,自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急剧转向西方文化。当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这没有错。“五四”当中的有些人,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汉字的态度是不敢恭维的。比如钱玄同于民国七年就在《新青年》上发难,悍然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梁,却差点上房揭了“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人以汉字进不了电脑又一次向汉字发难,主张取消汉字,与世界接轨,用拼音符号代替汉字。有人愤而写下《汉语向英语投降书》的反诘檄文,并未引起多少人重视。好在中华民族每到危难之际,总有精英挺起脊梁,王选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轻而易举地进入电脑,比拼音符号更方便更精准更易普及,汉字生存的空间更广阔。但伴随电脑成了方便的工具,引得多少人放弃了书写的基本功,恐怕到了若干年后,文化人都不会知道汉字的笔顺了。更令人啼笑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几乎到了断层的危险境地,许多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更有人自以为是地认为“春节”即“立春”,妄断某年无“春”而不宜结婚。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天之蓝”青年歌手大奖赛,面对余秋雨的发问“诸葛亮姓什么”,在读研究生学历的漂亮歌手竟一脸茫然。再看我们的机关干部,有多少人懂“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道理,更鲜有人知其姓的来历,甚至堕落到连“树将花果结缘,人以礼貌为先”的基本做人准则都丢弃了。同是中华民族,台湾比大陆对国学就重视得多,对陈水扁的一篇判决书,写得何等精彩。北京有家法院在判决某女侵占母亲的房产的时候,引用了《孝经》,大大加深了判决的力度,很受好评,也许是“他山之石”起了作用。正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愈挫愈强,博大精深的国学历经风雨,也必然会光芒永在。国难深重之际,国学大师马一浮说:“不患朝中有小人,只患民间无君子”。这句话真是金石之言。陈寅恪大师也说过:“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他还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临殁犹云:“中国自今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伟大的中国***,把国学之精华弘扬到极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最完美的结合,《毛泽东选集》《刘少奇文集》里无不显耀着国学的光辉。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之上的又一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国学精华的集大成,把人类最美好的理想鲜明地体现出来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光耀整个世界!(宗仰理珀)
1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的历史产物,海纳百川,相映成趣,延续至今。经过先秦的百家争鸣和随后的跌宕起伏的历史选择,她形成了儒、道相辅相成的思想文化主流,再与佛教相结合,形成了儒、道、释的中国思想文化汇流。
2 “国学”的名称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者以“新学”、“西学”的名义进入中国。相比之下,人们把中国固有的知识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民学习”。
咏怀·昔日繁华子
汉阮籍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衾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编辑本段]国学范畴
传统国学。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近期,大家对国学比较有兴趣,但什么是国学还是要先搞搞清楚。国学是以儒学为主导,以儒佛道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多元发展的思想体系。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提到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主要是指国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其中16个字来自国学。学国学的意义,我想一明道立德,二立志成人,三是培养爱心正气。
那国学如何进校园我想方法上要注意三点:
一是由浅入深,让学生反复阅读。
小学可以选蒙学读本,中学可以学四书五经,其中《论语》的地位非常重要,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为人、为学、为政等诸多方面。
二是编撰国学教材和邀请名家讲座。
这次元培中学编撰的《国学与美德》读本很好,既汇集了国学精华,又浅显易懂,而且注重实践,是一本难得的普及型读物。学校还可以多邀请一些名家做讲座。
三是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会、国学知识比赛、中华经典朗诵等活动,倡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四条原则,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绍兴作为王阳明思想的发源地,可以好好挖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