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回避?焦虑?

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回避?焦虑?,第1张

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

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

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种可以合称为不安全型。

二、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变化和分布

虽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婴儿时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养育者回应更敏感及时的,更容易发展成为安全型。养育者很少回应的,更容易发展成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虑气质,经过养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应,一岁后也会表现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恋类型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会受经历的影响。经历过感情失败的人,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以免再次受伤,所以会向不安全型变化。

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都是典型单一的,有的人是两种类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两个维度上都居中,这样的情况不属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

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类型表现。比如,有可能,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焦虑型。而面对不喜欢的人,就变成了回避型。

据调查分析,美国的安全型人数有50%,痴迷型为20%,疏离型为25%,恐惧型为5%。但亚洲地区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说,在亚洲,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种类型详解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

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他们也容易做 “ 爱的逃兵 ” ,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A、恐惧型和痴迷型的最大区别

痴迷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容易焦虑,都常常担心被抛弃、被拒绝、被伤害,对爱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们在不安和焦虑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绪表达直接。例如直接发脾气,过后可能会后悔,又主动讨好来缓解不安。

恐惧型的人情绪表达间接。他们会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若无其事,只是变得疏远或冷漠。

B、恐惧型和疏离型的最大区别

疏离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喜欢回避,都对亲密感到恐惧,不喜欢爱人依赖自己,对于爱人试图操控自己或侵犯私人边界的行为格外警惕。甚至,他们会对爱人总向自己倾诉而烦躁不安。

但区别是,他们的回避是否一以贯之:

疏离型的回避是一以贯之的。他们既不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爱人对自己产生情感依赖。他们甚至不太关心关系的进展,更不会担心被抛弃。因此,常给人不坦诚、难以亲近的感觉。

恐惧型的回避则反复无常。感觉对方过度依赖就逃跑,但真的疏远时,又会焦虑,担心被抛弃。他们的疏远和冷漠,不仅为了逃脱控制,可能还有“被动攻击”目的。

C、 恐惧型和疏离型的相近点

恐惧型和疏离型都是高回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觉得被控制。他们随时处于防御状态,似乎可以随时抽离、关闭情感大门。

他们常压抑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表面看起来很独立,哪怕爱人闹分手,也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许多回避型依恋者有一个现象:一直在寻找爱情,却总是有始无终。他们总会在恋情进展到稳定阶段后,出现冷漠和退缩,想要逃避。有点儿像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

四、如何调整

安全型的最理想。其它三种应该如何调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认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价值不需要他人的认可,而应该由自己决定。不把尊严和掌控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学会自我满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学会客观地带有建设性地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指责。比如:“你不回复我的信息,我感觉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吗?”

设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学会坚定和不轻易妥协。

2、疏离型 、 恐惧型

这两种都是回避型。要学会对爱人负责。学会表达爱,你的独立只是你没给自己表达爱的机会。学会表达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这样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为成长记忆中的“羞耻感”是影响恐惧型依恋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试着去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所压抑的情绪。

比如,当对方不接自己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先对自己说出当下的感受:“他没接我的电话,这让我感到很担心。”而不是急忙压抑感受,疏远对方。

学会坦然地爱人以及被爱。要明白,人与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无痛,但不像想象中那样危险。

如何与回避型的人相恋

回避型依恋者外表独立,其实内心没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诚地对待,所以,请对他们坦诚,不要故意说些拐弯抹角的话来考验他。

如果你的爱人是恐惧型依恋者,提醒自己,他变得冷漠是想表达焦虑不安,不要报复性地疏远,也别逼他亲近,要给他空间,让他感受到你会持续地存在于关系中。

以上。

只要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有真诚的爱,由衷地愿意为关系的发展调整自己,无论是什么依恋风格的组合,都可以跨越隔阂,携手同行!

(文中和数据来源于网络。)

依恋关系的质量是成年后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模板和产生爱与安全感的量化。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依恋

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

因此,依恋理论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且建构了个体终生适应的特点。

儿童早期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是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如下:

遗传和生理因素。

遗传和生理因素。大部分研究认为,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与遗传有关系,其中气质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

早年研究者Kagen认为一些婴儿出生时就有一种生理特征,而这种特征使婴儿在遇到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害羞胆怯和害怕。除了气质等方面的因素外,婴儿期脑电活动不均衡也可预测童年期的行为抑制。以婴儿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右脑额叶脑电图不均衡的婴儿在新环境下容易产生害怕和消极情绪。

幼儿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实践经验。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水平等

20世纪80年代,临床心理学掀起了研究个体行为适应不良的新浪潮。个体行为适应不良包括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外显问题行为(又称难以控制障),主要指攻击、多动、违纪等;而内隐问题行为(又称过度控制障碍),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社会退缩等。

什么是社会退缩

社会退缩作为一种过度控制问题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儿童回避同伴互动机会并频繁表现出独自一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一陌生或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有意识地避免与人接触,少言寡语或独自玩耍,其特征表现为举止孤立、不合群、害羞、对人态度冷漠,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情感交流。

儿童的早期依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或积极的,或消极的从正面看,早期依恋有 助于儿童对周遭形成最初信赖,在心理上得到安全的满足;儿童的早期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负面看,早期依恋容易使儿童对照顾者产生过分的依恋,当这份依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容易使儿童从依恋转化为依赖,从而限制儿童的发展;依恋照顾者的儿童,也容易对外界产生排斥,只愿意与家中的人接触、玩耍长期如此,就可能会导致儿童变得内向、怕生,甚至不愿与外人接触

(一)安全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探索

研究表明,早期依恋安全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兴趣,主动 去活动和探索而随着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 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解决

(二)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

总之,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 又是长远的它“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为使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应该创造良好的抚养环境和条件,提高儿童的依恋质量,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健康发展

1、依恋

定义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结。这个人主要是母亲,或与婴儿有密切联系的人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员。最初婴儿只是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己身体需要或能够激起某种特定情感与行为的人,而并非所有的人。

案例: 10岁的女孩为何如此胆小?

背景资料:妈妈坐月子,身体不好,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先后换了6个保姆。

2、依恋的作用

可以激发父母或抚养者更精心地照料婴儿,使依恋的双方在心理方面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

如果这个感情联结被破坏,则会造成依恋的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依恋情感建立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

1、鲍尔贝的依恋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0~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联结形成阶段

2、谢弗和爱默逊的依恋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6周)

第二阶段: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

第三阶段: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

谢弗与爱默逊的依恋阶段与鲍尔贝的阶段论虽然在具体的划分标准与时间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关于依恋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研究结论却是基本一致的。

(三)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长期观察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质评定的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占65%~70%,也被称为B类儿童;

回避型依恋,“无依恋的儿童”,这类婴儿约占20%,也被称为A类儿童;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占10%~15%,也被称为C类儿童。

(四)依恋的测量方法

1、陌生情景测验:

20世纪60年代,安斯沃斯首创陌生情景测验来研究婴儿的依恋,这是一个半结构化的实验室程序,适用于测量12-20个月婴儿的依恋行为、探索行为和依附行为。它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的过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

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行为主体变量: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婴儿和陌生人;

(2)人际关系变量;

(3)焦虑源:与抚养者及陌生人的相互作用;

(4)主要情景:陌生人入场和退场、亲子分离和团聚。

陌生情景测验程序如下:

首先母亲和婴儿(12-18个月)一起进入室内;

母亲用玩具引发婴儿兴趣,鼓励婴儿自由探索;

陌生人入场,与母亲交谈并与婴儿交往;

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和婴儿活动;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母亲再次离开,婴儿独自在室内;

陌生人返回,与婴儿一起活动;

最后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实验的八个程序,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实验者从邻室通过一个单向观察屏对婴儿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反应,包括:

操弄玩具时的活动方式;

啼哭与紧张表情;

引起母亲注意的尝试;

尝试与陌生人接近的倾向。

2、依恋Q分类法(AQS)

这种方法克服了陌生情景法在生态效度上的缺陷,主要是考察家庭环境中1-5岁幼儿依恋安全性行为的一种测量工具。最早是由WStephenson在1953年创始的,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依恋Q-set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测量尺度,用来代表依恋关系安全性的程度。这种测量依恋的方法共有90个项目,描述与依恋有关的行为,要求观察者——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或母亲对这90个项目进行归类,分成九类。

依恋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1、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2、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杷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3、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4、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依恋的理论发展

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之间关系如何随幼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上。

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个体终生适应的特点,并且帮助个体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依恋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因此,依恋理论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37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随机推荐

  • 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_适合肤质

    你只知道自己黑,却不知道为何会黑,都说一白遮百丑,一黑毁所有。珍珠白系列产品,均持有国家特证,有美白特证才敢说美白。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_适合肤质。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欧诗漫OSM新珍珠白补水美白

    2024-04-15
    61200
  • 艾嘉曼身体套盒怎么样

    使用效果还不错。艾嘉曼身体套盒产品采用传统上等的中药为主要原料,经过高科离子提纯技术,使有效成份分子量达到毛孔的万分之一的细度,在皮肤表面瞬间吸收,使皮肤更加的细腻,使用效果还不错。艾嘉曼除了身体套盒还有,百草赋活精华水、精华霜、秘润养护乳

    2024-04-15
    60300
  • 油皮毛孔大适合的精华 什么精华时候毛孔粗大

    精华水是护肤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他可以更好的保养我们的皮肤,那么我们先选择精华液的时候要注意适合自己肤质,那么油皮毛孔大适合的精华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油皮毛孔大适合的精华伊思胶原蛋白弹力精华液、苏秘呼吸魔法奇迹护理精华露、雅诗兰

    2024-04-15
    49600
  • 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林清轩适合油性肌肤吗?

    林清轩,山茶花润肤油的开创者,它们家的产品设计主打的是田园风格,主要的材料是来自于花朵和植物,尤其是植物油和手工皂,做的还是很有口碑的,那么,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呢?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在使用林清轩的2041人当中,最多31-40岁的M

    2024-04-15
    45100
  • 精华素和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精华素的质地比精华液稀薄,更容易被肌肤所吸收。精华素与精华液都是美容护肤常用到的产品,但是精华液的质地比精华素厚重,涂抹上脸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肌肤所吸收,而分子较小的精华素却很容易被肌肤吸收进去。精华素与精华液的共同点很多,比如美白、保

    2024-04-15
    435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需要避光吗

    需要。根据查询妮维雅官网得知,妮维雅身体乳中的成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失去活性,影响保湿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避光存储,正确存储方式是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妮维雅(NIVEA)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

    2024-04-15
    39200
  • 兰蔻的产品怎么样?哪些值得买?

    ❤兰蔻小黑瓶眼霜,当时跟风入手这款兰蔻小黑瓶眼霜,大概400RMB。用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不错。眼霜质地细腻清爽,易推开,滋润效果很好,吸收也非常快,每次使用我都会将双手搓热,轻轻敷于眼上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效果更佳。而且这款产品真的对去除黑

    2024-04-15
    383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