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
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玛雅人的历史及其文化
1839年,探险家史蒂芬斯率队在中美洲热带雨林中发现古玛雅人的遗迹:壮丽的金字塔、富有的宫殿和用古怪的象形文字刻在石板上的高度精确的历法。
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气候变化各执已见,给玛雅文明涂上了浓厚神秘的色彩。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20世纪80年代未,一支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内的共45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考察队,踏遍了即使是盗墓贼也不敢轻易涉足的常有美洲虎和响尾蛇出没的危地马拉佩藤雨林地区。这支科考队用了6年时间,对约200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考察,结论是: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的。 玛雅人并非是传说中那样热爱和平的民族,相反,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吡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在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玛雅人的战争好像是一场恐怖的体育比赛:战卒们用矛和棒作兵器,袭击其它城市,其目的是抓俘虏,并把他们交给已方祭司,作为向神献祭的礼品,这种祭祀正是玛雅社会崇拜神灵的标志。
玛雅社会曾相当繁荣。农民垦植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能供养激增的人口。工匠以燧、石、骨角、贝壳制作艺术品,制作棉织品,雕刻石碑铭文,绘制陶器和壁画。商品交易盛行。但自公元7世纪中期开始,玛雅社会衰落了。随着政治联姻情况的增多,除长子外的其他王室兄弟受到排挤。一些王子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城市,其余的人则留下来争夺继承权。这种“窝里斗”由原来为祭祀而战变成了争夺珠宝、奢侈品、王权、美女战争永无休止,生灵涂炭,贸易中断,城毁乡灭,最后只有10%的人幸存下来。
公元761年,杜斯-彼拉斯城的王宫覆灭可视为玛雅社会衰落的一个起点。杜斯-彼拉斯是方园1500英里内的中心城邦。它遭到从邻近托玛瑞弟托城来的敌人的攻击。一个装有13个8岁至55岁的男人的头颅的洞证明该城被攻占时遭到了斩草除根的大屠杀。8天后(这些精确的细节被记录在石头刻板上),胜利者举行了“终结典礼”,砸烂了王座、神庙和刻板。一些贵族逃到附近的阿瓜迪卡城——这是一个巨大裂缝环绕的天然要塞。他们在那里苟延残喘了40年,最后还是遭到了敌人的攻占,陷入了灭顶之灾。
公元800年,阿迪卡已是一座鬼城。公元820年以后,玛雅人舍弃了这片千年间建立了无数城市的佩藤雨林,再也没有返回这片文明的发源地。玛雅文明的毁灭已成为历史,但它提供的警示,值得人类永远记取。
今日,仍有200万以上的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低地以及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处。但是玛雅文化中的精华如象形文字、天文、历法等知识已消失殆尽,未能留给后代。
“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玛雅预言 根据玛雅预言上表示,现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已经是在所谓的第5太阳纪,到目前为止,地球已经过了四个太阳纪,而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剧情。
第一个太阳纪是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 ART,最后唯一场洪水所灭,有一说法是诺亚的洪水。
第二个太阳纪是伊厄科特尔Ehecatl,被风蛇吹的四散零落。
第三个太阳纪是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则是因天降火与而步向毁灭之路,乃为古代核子战争。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 Tzontlilic,也是火雨的肆虐下引发大地覆灭亡。
玛雅预言也说,从第一到第四个太阳纪末期,地球皆陷入空前大混乱中,而且往在一连串惨不忍赌悲剧下落幕,地球在灭亡之前,一定会是先发出警告。
玛雅预言的最后一章,大多是年代的纪录,而且这些年代的纪录如同串通好的,全部都在“第五太阳纪”时宣告终结,因此,玛雅预言地球将在第五太阳纪迎向完全灭亡的结局。当第五太阳纪结束时,必定会发生太阳消失,地球开始摇晃的大剧变,根据预言所说,太阳纪只有五个循环,一但太阳经历过5次死亡,地球就要毁灭,而第五太阳纪始于纪元3113年,历经玛雅大周期5125年后,迎向最终。而已现今西历对照这个终结日子,就在西元2012年12月22日前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
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公社的下层成员为普通的农业劳动者和各业工匠。社会最下层是奴隶,一般来自战俘、罪犯和负债者,可以自由买卖。玛雅诸邦在社会发展上与古代世界的初级奴隶制国家相近,但具体情况尚无详细资料说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二九二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
玛雅人所使用的八百个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为语文学家解译出来。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称、数目字、方位、颜色以及神祗的名称。大多记载在石碑、木板、陶器和书籍上。书籍的纸张以植物纤维制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于阳光下 乾,因而纸上留下一层石灰。虽然现代还有二百万人在说玛雅话,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谐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较探讨出其中的异同来,但我们对整个玛雅文字的解译,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苏俄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罗马字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按着,苏俄数学研究所的斯尔.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电脑,利用庞大的资料文字(约十万字)成功的解读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书有月食、星星的运行、结婚等记载;马德里的古文书中有农耕、狩猎和雕刻等记录;巴黎的古文书则记载历史的真相。总之,基本的内容有宗教仪式、气象现象和农作物等。
公元120年时的地图
1 Baetica贝提卡 (Hispania西班牙) 2 Lusitania 卢西塔尼亚(Hispania西班牙) 3 Tarraconesis塔拉科尼西斯 (Hispania西班牙) 4 Narbonensis那旁尼西斯 (Gallia高卢) 5 Aquitania 阿奎坦尼亚(Gallia高卢) 6 Lugdunensis卢格杜能西斯 (Gallia高卢) 7 Belgica贝尔吉卡 (Gallia高卢) 8 Britannia 布列颠尼亚 9 Germania Inferior下日耳曼 10 Germania Superior上日耳曼 11 Langobardi/Cherusci/Sugambri兰哥巴底、切鲁西、苏根布里 12 Rhaetia雷提亚 13 Italia意大利 14 Sicilia 西西里(Italia意大利) 15 Corsica and Sardinia 科西嘉和撒丁尼亚 16 Alpes Penninae阿尔卑斯 彭尼那 (Gallia高卢) 17 Alpes Cottiae阿尔卑斯 科提埃(Gallia高卢) 18 Alpes Maritimae阿尔卑斯 马里提米 (Gallia高卢) 19 Noricum诺里库姆 20 Pannonia 潘诺尼亚 21 Dalmatia 达尔马提亚 22 Dacia达西亚 23 Moesia 默西亚 24 Thracia色雷斯 25 Macedonia马其顿 26 Epirus伊庇鲁斯 27 Achaea阿该亚 28 Asia亚细亚 29 Bithynia比提尼亚 30 Galatia 加拉提亚 31 Lycaonia里考尼亚 32 Lycia 里西亚 33 Pisidia 比西尼亚 34 Pamphylia潘菲利亚 35 Cyprus 塞普路斯 36 Cilicia西里西亚 37 Cappadocia 卡帕多西亚 38 Pontus 庞图斯 39 Armenia Inferior 下亚美尼亚 40 Sophene 苏菲尼 41 Osroene 奥斯罗尼 42 Commagene 科马格尼 43 Armenia 亚美尼亚 44 Assyria 亚述 45 Mesopotamia 美索不 达米亚 46 Syria 叙利亚 47 Judaea犹大伊亚 (Palaestina巴勒斯坦) 48Arabia Petraea 阿拉伯佩特拉 49 Aegyptus 埃及 50 Cyrenaica昔兰尼卡 51 Numidia 努米底亚 52 Africa 阿非利加 53 Mauretania 毛里塔尼亚 54 Baleares巴里阿里斯 (Hispania西班牙)
或者直接到http://clubitsohucom/r-kaogu-121846-0-0-0html
Caledonia} 卡莱多尼亚
{Caledonica} 卡莱多尼亚
{Dal_Raida} 达尔瑞达
{Tribus_Saxones} 撒克逊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Vicus_Saxones} 撒克逊
{Locus_Barbaricum} 巴巴利库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Barbaricum} 巴巴利库
{Tribus_Alanni} 阿兰尼
{Scythica} 塞西卡
{Campus_Alanni} 阿兰尼
{Tribus_Sakae} 塞克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Sakae} 塞克
{Hibernia} 希伯尼亚
{Hibernica} 希伯尼亚
{Tara} 塔拉
{Britannia_Inferior} 下不列颠
{Victrix} 维克托里克斯
{Eburacum} 埃波拉克
{Locus_Sarmatae} 东萨尔马提亚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Sarmatae} 萨尔马特
{Britannia_Superior} 上不列颠
{Britannica} 布列塔尼亚
{Londinium} 隆迪尼恩
{Tribus_Burgundii} 勃艮底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Burgundii} 勃艮底
{Tribus_Vandali} 汪达尔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Vicus_Vandali} 汪达尔
{Tribus_Frisii} 弗里西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Frisii} 弗里西
{Tribus_Chattii} 卡狄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Chattii} 卡狄
{Tribus_Lombardi} 伦巴第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Lombardi} 伦巴第
{Germania_Inferior} 下日耳曼
{Minervia} 迈纳维亚
{Colonia_Agrippina} 阿格里玻那
{Tribus_Franki} 法兰克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Vicus_Franki} 法兰克
{Sarmatia} 西萨尔马提亚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Vicus_Sarmatae} 萨尔马提亚
{Belgica} 贝尔吉卡
{Gallicana} 加利卡纳
{Samarobriva} 萨马罗布里瓦
{Tribus_Marcomanni} 马科曼尼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Marcomanni} 马科曼尼
{Tribus_Roxolani} 罗科索拉尼
{Scythica} 塞西卡
{Campus_Roxolani} 罗科索拉尼
{Germania_Superior} 上日耳曼
{Primigenia} 普莱米吉尼亚
{Augusta_Treverorum} 大特瑞维累
{Lugdinensis} 卢格杜南西斯
{Flavia_Gallicana} 加利卡纳
{Lugdunum} 卢格敦
{Tribus_Alemanni} 阿勒曼尼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Vicus_Alemanni} 阿勒曼尼
{Tribus_Quaddi} 库尔第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Quaddi} 库尔第
{Tribus_Iazyges} 雅斯基
{Barbaricorum} 巴巴利科伦
{Campus_Iazyges} 雅斯基
{Gemina} 格米纳
{Colonia_Dacia} 达西亚
{Raetia} 里提亚
{Concors_Italica} 意大利
{Augusta_Vindelicorum} 大文得里西
{Noricum} 诺里库姆
{Pia_Italica} 意大利
{Carnuntum} 卡尔农图
{Pannonia} 潘诺尼亚
{Adiutrix} 阿迪乌
{Aquincum} 阿昆克
{Aquitania} 阿奎塔尼
{Gallicana} 加利卡纳
{Burdigala} 布尔第加拉
{Colchis} 科尔基斯
{Apollinaris} 阿波里纳
{Kotais} 库塔伊西
{Atropatene} 阿特洛帕特内
{Parthica} 帕提亚
{Phraaspa} 弗拉斯帕
{Alpes_Maritimae_et_Cottinae} 阿尔卑斯科蒂纳
{Iulia_Alpina} 尤利亚阿尔卑那
{Massilia} 马西利亚
{Aemilia_et_Liguria} 埃米里亚雷古利亚
{Italica} 意大利
{Mediolanium} 米迪奥拉努姆
{Venetia} 威尼托
{Italica} 意大利
{Ravenna} 拉韦纳
{Illyricum_et_Dalmatia} 伊利里古达马太
{Illyricorum} 伊利里亚
{Salona} 萨罗纳
{Thracia} 色雷斯
{Claudia_Pia_Fidelis} 克劳迪亚费达利斯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
{Taraconensis} 塔拉戈南西斯
{Gemina} 格米纳
{Tarraco} 塔拉哥
{Narbonensis} 那尔傍高卢
{Flavia_Martis} 马蒂斯
{Arles} 阿莱西亚
{Armenia} 亚美尼亚
{Armeniaca} 亚美尼亚
{Artaxarta} 阿尔塔沙特
{Moesia} 默西亚
{Flavia_Felix} 菲利克斯
{Sirmium} 舍米安
{Cappadocia} 卡帕多西亚
{Fulminata} 福米纳塔
{Caesarea} 凯撒里亚
{Northern_Italy} 北意大利
{Italica} 意大利
{Rome} 罗马
{Media} 米底亚
{Parthica} 帕提亚
{Arsakia} 阿萨基亚
{Pontus_et_Bithynia} 本都比提尼亚
{Pontica} 本都
{Sinope} 锡诺普
{Carthaginiensis} 迦太吉尼恩
{Hispana} 西班牙
{Carthago_Nova} 新迦太基
{Lusitania} 卢西塔尼亚
{Hispana} 西班牙
{Salamantica} 萨拉曼提卡
{Sardinia} 撒丁岛
{Sardinica} 撒丁尼亚
{Caralis} 卡拉里斯
{Macedonia} 马其顿
{Macedonica} 马其顿
{Thessalonica} 塞萨洛尼卡
{Galatia} 加拉太
{Galatiae} 加拉太
{Ancyra} 安卡拉
{Southern_Italy} 南意大利
{Italica} 意大利
{Tarentum} 塔伦图姆
{Assyria} 亚述
{Parthica} 帕提亚
{Hatra} 哈特拉
{Baetica} 贝提卡
{Hispana} 西班牙
{Corduba} 科尔多巴
{Achaea} 阿该亚
{Gemina} 格米纳
{Athens} 雅典
{Asiana} 小亚细亚
{Asianae} 小亚细亚
{Ephesus} 以弗所
{Cilicia_et_Lycia} 西里西亚吕西亚
{Isaura} 埃萨乌拉
{Tarsus} 塔尔苏斯
{Babylonia} 巴比伦尼亚
{Parthica} 帕提亚
{Ctesiphon} 泰西封
{Syria_Coele} 科罗叙利亚
{Flavia_Firma} 费尔马
{Antioch} 安条克
{Sicilia} 西西里岛
{Siciliae} 西西里
{Syracuse} 叙拉古
{Arabia_Inferior} 下阿拉伯
{Arabica} 阿拉伯
{Dumatha} 杜马萨
{Mauretania} 毛里塔尼亚
{Mauretanica} 毛里塔尼亚
{Tingi} 丹吉尔
{Cyprus} 塞浦路斯岛
{Cyprica} 塞浦路斯
{Salamis} 萨拉米斯
{Phoenicia} 腓尼基
{Gallicia} 加利西亚
{Sidon} 西顿
{Africa} 阿非利加
{Augusta} 奥古斯塔
{Carthage} 迦太基
{Creta} 克里特岛
{Cretae} 克里特
{Kydonia} 科多尼亚
{Palaestina} 巴勒斯坦
{Palaestinae} 巴勒斯坦
{Jerusalem} 耶路撒冷
{Arabia_Superior} 上阿拉伯
{Ferrata} 费拉塔
{Philadelphaea} 费拉德尔非亚
{Nabataea} 纳巴泰
{Nabatae} 纳巴泰
{Petra} 佩特拉
{Sahara} 撒哈拉
{Africarum} 阿非利加
{Dimmidi} 底米迪
{Tripolitania} 的黎波里塔尼亚
{Flavia_Salutis} 萨鲁提斯
{Lepcis_Magna} 大列普提斯
{Aegyptus} 埃及
{Traiana} 特拉亚纳
{Alexandria} 亚历山大
{Cyrenaica} 昔兰尼加
{Cyrenaica} 昔兰尼加
{Cyrene} 昔兰尼
{Lugdunum} 卢格敦
{Tribus_Quaddi} 库尔第
{Campus_Quaddi} 库尔第
贝提卡(Bétique)
贝提卡是罗马帝国在西斯班尼亚(现伊比利亚半岛)的三个行省之一。
贝提卡西与卢西塔尼亚接壤,东北与塔拉哥那接壤。贝提卡在公元8世纪摩尔人统治时期属于安达卢斯,大致与现今的安达卢西亚相近。首府是科尔多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