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各朝各代对美女的审美观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唐代的美女形象,在婉丽温雅外,又强调体态丰肥的健美。
宋以后,盛唐时期的阳刚之美让位于宋代阴柔之美;开阔豁达的心胸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女性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西厢记》中崔莺莺是“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翠裙鸳绣金莲术,红袖鸾销玉笋长”,“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闻静以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明代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女性形体的完整的美。明代才女叶小鸾著有《艳体连珠》,分别吟咏妇女的发、腰、足和全身。叶小鸾的母亲沈宜修又作《续艳体连珠》除发、腰、足外,又吟咏了妇女的眉、目 、唇、手四个部位或器官,使得女性人体美更为完备。叶小鸾所吟咏,描绘的女性发、腰、足之美,正是明代重视缠足时期,士大夫们欣赏女性形体美的最重要的人体部位。头,腰,足三者皆美,则女性的整体形象也必然是美的。黑而长的秀发,柔软纤细的腰身,纤细窄小的脚就构成了明代标准的瘦美人。叶小鸾特别注意到女性全身整体形象的美:
盖闻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画。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蓉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
美丽的女子,整个身影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她的美不是靠脂粉铅华所能打扮出来的,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优美的身姿,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构成了整体的美,就像梅花的美是五个花瓣共同构成的和皆的美;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美丽来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来自内在的美。
身为女性,而且是容貌出众,才华超群的少女叶小鸾,她的女性美观念,比起当时的士大夫、文人来要进步得多。她不是从观赏、玩弄女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美,而是把女性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和皆的整体美,自然美与内在美相一致的完美形象。这是难能可贵的。
明未清初人卫泳 的《悦容编》(又名《鸳鸯谱》)。是一篇有关女性美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分为:随缘、葺居、缘饰、选侍、雅供、博古、寻真、及时、晤对、钟情、借资 、招隐、达观等十三部。
文章对美女的选择、美女的居住环境、室内陈设、识字女子室内的书画、书籍,直到美女的修饰、化妆都有所论述。特别对美女的各种情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卫咏认为女子的美丑,没有绝对的、僵死的标准,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他说:“大抵女子好丑无定容,惟人取悦,悦之至而容亦至,众人亦收国土之享。”女子的美丑,只在于男人的主观爱好。有喜欢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欢者的眼中就变得美丽了,众人也就跟着说这位女子美貌出众。也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基于这种对女性美审美标准的相对性的认识,作者提出选择美女(妻、妾)“要以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而不要苛求,不要对女子吹毛求疵。主张选择女子要随缘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过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气,金茎玉露,萃为闺房。遇之者,若前世,若梦中,瑟鸣铁跃,剑合龙飞,一切关河岁月,都不能间隔。然非奇缘不遇。”没有“奇缘”是难于遇到绝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只要有缘分就是好的妻、妾。“无才便为德,大贞出于*,皆当弃短取长,安知不买骨致马,而天龙降于好画者哉!”提出了“弃短取长”的选择妻、妾的原则,主张要看到女子的长处,不要看其短处。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差一点的,甚至丑一点的,只要自己认为她美,她就是美女。这就是卫泳的美女观。
《悦容编》对女性的情、态、趣、神作了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描绘,可视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女性美审美情趣的集中代表。他说:“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她们的“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唇檀烘日,媚体迎风,喜之态;星眼微瞋,柳眉重晕,怒之态;梨花带雨,蝉露秋技,泣之态;鬓云乱洒,胸雪横舒,睡之态;金针倒拈,绣屏斜倚,懒之态;长颦减翠,瘦靥消红,病之态。
美女的“情”也是多种多样的:
惜花踏月为芳情,倚栏踏径为闲情,小窗凝坐为幽情,含娇细语为柔情,无明无夜,乍笑乍啼,为痴情。
美女还有各种各样的“趣”:
镜里容,月下影,隔帘形,空趣也;灯前目,被底足,帐中音,逸趣也;酒微醺,妆半卸,睡初回,别趣也;风流汗,相思泪,云雨梦,奇趣也。
除六态,五情,四趣外,美女还有五“神”:
神丽如花艳,神爽如秋月,神情如玉壶冰,神困顿如软玉,神飘荡轻扬如茶香,如烟缕,乍散乍收。
卫泳认为,态、情、趣、神、心“数者,皆美人真境。然得神为上,得趣次之,得情得态又次之”。然而唯有得心,与美女心心相印,才是最难得的。所谓得心,既今天的“爱情”。男女真心相爱是最难得的。
故有终身不得,而反得之一语,历年不得,而反之邂逅 ,厮守追欢浑闲事,而一朝隔别,万里系心。千般爱护,万种殷勤,了不动念,而一番怨恨,想思千古。或苦恋不得,无心得之;或现前不得,死后得之。故曰:九死易,寸心难。
在明末清初,男女没有恋爱自由,选美女只是男性主动选择女性,所以很难得到女性对男子的真实爱情。在旧式婚姻中,绝大多数是无爱情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极少数。因而,卫泳慨叹得女人的心最难。看来,卫泳是主张追求纯真爱情的。他认为“情一字,可以生而死,可以死而生”。他是以情反“理”的“理学”叛逆者。
卫泳强调美女的一生都是美的,反对“美人迟暮”。“人老珠黄”的说法。他说:“美人自少至老,穷年竟日,无非行乐之场。”他把女性的一生分为少、壮、半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美的特色。“少时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为含金柳,为芳兰蕊,为雨前茶,体有真香,面有真色”,是美丽女人的花季,是美女最美的时期。但是,美女壮年时有壮年时的优点。“及其壮也,如日中天,如月满轮,如春半桃花,如午时盛开牡丹,无不逞之容,无不工之致,亦无不胜之任。”女性的壮年时期,最为成熟,最旺盛,干什么都能胜任。“至于半老,则时及暮而姿或半,色渐淡而意更远,约略梳妆,遍多雅韵。调适珍重,自觉稳心。如久窖酒,如霜后橘。知老将提兵,调度自别,此终身快意时也。”女性半老以后,更是别有一种情趣。卫泳所谈美人,实际上是指妻、妾。他认为女人一生都是美的,因此要与所爱的女性终生相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相守;从晨至夜,时时刻刻相伴。
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R26;声容部》是专论妇女生活起居的著作,可看作清代妇女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中对女性美多有论述。
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女性美观念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卫泳的女性美观念是注重女性的神、态、情、趣之美,注重男女相亲相爱,以心相交的精神方面。那么,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则注重于女子的容貌、形体之美,既注重外在的美。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
女性的美色第一在肌肤,而以肤色白为最难得。“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生为黄种人的汉民族,自先秦以来就以肌肤白为美,到明、清时代,这种“一白遮百丑”的观念更为强烈。李渔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女演员化妆的经验,认为某些肌肤不白的人,也可以使其变白。他把皮肤是否白嫩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
其次是眉眼。“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
再次为手足。手以“纤纤玉指”为最美,但具有“纤纤玉指”的女子太少,“十百之中,不能一二靓也”,因而在“或嫩或柔,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就可以了。美女的脚“但求窄小”而又善于走路者为最美。“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
最后是修饰,李渔认为女人“无论妍媸美恶”,都要讲究修饰。但他同时又指出,修饰不能太过份,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对妇女的衣着,提倡洁和雅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他特别强调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
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主张女性美是德、色、才的统一,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说,他认为“无才是德”是“前人愤激之辞”,是“见噎废食之说。”“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之妇,何尝历历知书?”才与德是可以统一的,兼备的。他主张妻为正室,应当以德为主;妾婢“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因而婢妾更侧重于色与才。明未文学家叶绍袁认为“德才色为妇人三不朽”,李渔把德归属于妻,才色属妾,更接近于封建时代男性权势者娶妻纳妾的实际标准。
李渔主张妇女所学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而女工则是必修课。女子除了学会过硬的女工外,最好能读书识字,又能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也比一点不懂要好。主张女性要较全面的发展,这是颇有见地的。
清人徐震著有《美人谱》。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容,就是容貌,以“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为最美。这是形体美的标准。韵,说的是韵致,如帘内影、歌余舞倦时的柔弱之态,倚栏待月的美态,等等 。技,即琴、棋、书、画、刺绣一类技艺。事,是指女性煎茶、焚香、看花、扑蝶等活动。居,是指美女居住环境,如金屋、玉楼、象牙床、芙蓉帐等。候,说的是美女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美态,如画船明月、雪映珠帘、夕阳芳草、雨打芭蕉等 ,把女性美与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饰,即美女的修饰,如珠衫、绡帔、凤头鞋、玉佩、明珰等装饰品及衣物。助,说的是梳妆、用具、书籍等辅助用品,如象梳、菱花、玉镜台、端砚、玉萧、毛诗、韵书等,甚至把“俊婢”也列入此类。馔,即美女的食物,如鲜荔枝、山珍、海味之类。趣,则是指美女的情趣,如醉倚郎肩、兰汤昼沐、眼色偷传、微含醋意,等等。
清中叶以后,特别是晚清时期,一些封建文人迷恋小脚,写了不少品评、吟咏、玩赏小脚的文字,女性美走向畸形。
总结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一、年龄。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二、容貌。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 红齿白者便是美。
三、体态。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四、情态。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五、修饰。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与西方国家不同,古代中国人缺乏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无论男女裸体均被为羞耻之事。女性的裸体更忌暴露。艺术对形体的表现手法也远不如西方国家。
中国出土文物中,四川彭县汉墓中的男女拥抱接吻的石雕,江苏涟水汉墓中的一男二女怀抱铜像,这两件作品皆人体比例失调,与古希腊那俊美的人体雕塑作品相差甚远。
在绘画方面,明朝的春宫图中绝大部分作品人体比例失调,通常是头大身小,偏于肥胖。人体艺术作品中成就最高的要算1630年的《新刻绣像评金瓶梅》中的200幅本刻插图。其中有几十幅插图出现了男女裸体,人体比例匀称美观。
关于人体美的文字描述,在《长生殿》“窥俗”一节,有这样的表达:
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轻盈臂腕消香腻,绰钓腰身漾碧漪。明露骨,泌雪肌。一痕酥透双蓓蕾,半点春藏小麝脐。
《杂事秘辛》一文,托名汉代“ 天名氏”,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伪托之作,该文记载:汉武帝想册立梁商16岁的女儿梁玉莹为后,事先派一个叫吴姁的女官,前往检查梁莹的身体。这份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形体的审美观念。
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肌理腻洁,拊不留手。
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处坟起,为展两段,阴沟渥丹,火齐欲吐……
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骨骨。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臂视肩广减三 寸,自肩至脂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该文把一个发育健全的美少女在身体上应具备的条件详细地描述出来。
东方女性的心理情感特征表现为温柔、含蓄、细腻、端庄、娴雅、稳重、仁慈、娇弱,感性中理性,自然中渗透着社会性。
古时候的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这些美女个个艳丽出众,有些甚至具有倾国倾城之姿。综合上述中国古代女性在形体、心理情感和服饰等诸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美女则心须具备这些条件方可称为美女。
1、乌发蝉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的秀发应该象黑漆一般乌黑油亮。站立的时候,长发就象黑瀑布一般直泻而下,不但要有光泽,还要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所谓“蝉鬓”,是指两边的鬓发要薄如蝉的两翼.
“乌发”一词,在《左传》中就曾出现过。而“蝉翼”的起源,则是魏文帝后宫一位叫莫琼树的美女所梳的发型,她的鬓发梳的象蝉翼一样薄而且美。宫中的其他女性争相仿效她的发型,因此便有了“蝉翼”一词出现。
2、云鬓雾鬟。云鬓雾鬟是形容女人的发髻如云雾一般,高高束起。
相传发髻的由来是由女娲所创。她用羊毛编结成细绳,结在发后,再用竹枝做成的“筓”把头发盘结成“髻”,前汉成帝的宠姬和德,沐浴时,喜欢在头发上洒些香水,再把发丝轻轻挽成髻,模样十分迷人,因此很得汉成帝宠爱。
后汉明帝时的马皇后,头发又长又浓又密,她的头发可以挽起高高的发髻,剩下的头发还可以绕发髻三圈。
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了略为倾斜的“堕马髻”。由于相当优雅美丽,因此这种发型一时蔚为风尚,许多仕女纷纷模仿,使堕马髻大为流行。
据说汉文帝的皇后每天化妆时,都会有一条青蛇从床底下爬出来,在它面前盘起身体。皇后觉得青蛇盘身的形态很美,便按着那种形态把头发挽起成鬓,果然相当神奇而美丽。由于那条青蛇每天都从不同的姿势盘屈身体,因此皇后每天也会变换不同的发型。当时人们便把皇后这种美丽的发鬓称之为“灵蛇鬓”。
3、蛾眉青黛。周朝的女人,流行画眉,先把眉毛剃去,再以“黛”来自由描绘眉毛的形态。所谓“黛”就是用笔把眉毛处涂黑的意思。在《诗经》和《楚辞》中,形容美女的眉毛为“蛾眉”。所谓“蛾眉”就是眉型象蛾的翅膀般淡而自然。这种眉毛,是当时最流行的眉型之一。
汉初诗人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她的眉毛如远山般,既长又弯曲,十分美丽,因而赢得了“眉如远山”的美名。
隋炀帝的爱妃吴绛仙也很擅长画眉,因此颇受炀帝的宠爱。不仅如此,炀帝还命令宫女们向她学习,画上这种称为“蛾绿黛”的眉型。当时的宫女都是使用由波斯进口的一种叫做“螺子黛”的颜料来画眉的,可是这种颜料价格昂贵,如果宫中的后妃全部使用的话,一天至少要消耗五箱以上。因此,宫女们只好在螺中混入一种铜的绿粉来使用,只有吴绛仙能使用纯粹的螺子黛来画眉。由此可知吴绛仙受宠的程度了。
4、明眸流眄。除了嘴巴以外,眼睛也是传达盛情的工具之一。有句成语“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回事。一对美丽的眼睛,自古以来就是形容美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明眸”指的就是又黑又大的眼睛,而“流眄”也就是俗称的“抛媚眼”。试想,一个女人如果用一双美丽的眼睛,似笑非笑地向男人抛媚眼,那么男人便会很容易被诱惑了。
5、朱唇皓齿。顾名思义,朱唇皓齿便是红艳艳的嘴唇和白皙的牙齿。所谓朱唇轻启,贝齿微露,红唇不仅可使牙齿显得洁白,而白皙的牙齿更能衬托出嘴唇的鲜明色彩,因此这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6、 玉指素臂。自古以来,中国便相当重视手指。有一种算命方式“摸骨”,摸的就是指掌。一个美女不但要把指甲留得很长,同时还要修剪得很整齐。有人说十指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巧拙,同时跟人生的兴衰荣枯也有很大关系。手指纤细的人多半相当聪颖,指尖尖细表示具有智慧,肘部丰满,手臂圆润的人,容易成功。最理想的手指应该是指头尖,手指细、长,柔嫩。符合这些条件的手指,便是大们平时所称的“纤纤玉指。
手指之外,美人的手臂,还必须细白、柔嫩,如凝脂般丰满、圆润而具有弹性,这样的手臂,便被形容为皓臂、素臂。
7、胖瘦得宜。中国的美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唐朝杨贵妃般肉体丰盈的美女,(可喻为牡丹);另一种则是汉朝赵飞燕型的纤细美女,(可以喻为杨柳之姿)。也就是娇艳诱人的贵妇型美人和既理智又有气质的纤瘦美人。在这两种美人中,中国人还是比较偏好后者。因此,多半的文学、史书中所称颂的美女,都是属于纤细型的,例如,楚灵王对细腰的女子特别感兴趣,因此后宫的女子便拼命减肥,希望能博取楚灵王的喜爱,因此后宫因而饿死了不少的女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更是这样清瘦的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
除了纤瘦细腰之外,肌肤也必须晶莹剔透,最好能象雪一样洁白。“雪肤”也是一个美人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8、莲步小袜。“莲步”是形容缠过足的女人移动步伐时的模样,“小袜”则是指缠足的女性所穿的小小的袜。因为后面有专门一章叙述“缠足”,因此这里省略不提。
9,红妆粉饰。这里指女人抹上白粉搽上腮红的模样。“白粉”的出现,大约是在商未周初(公元前七世纪),而红粉的发明则稍迟。大约到了春秋时(公元前五世纪)才被使用。
所谓白粉,就是铅白、铅粉,也有人称其为铅华或直接称为“粉”,据说是夏禹发明的,不过,也有人说是商纣王所做的,然而女性普遍地在脸上涂抹白粉,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
至于红妆,最早,女性是将一种被称为“朱”的染料涂在脸上,后来才懂得使用胭脂。据说,胭脂是北方匈奴所发明的。燕国便栽种了很多制造胭脂的植物。匈奴称自己的妻子为“阏氏”,也就是可爱如“胭脂”的意思。阏氏不仅和胭脂意义相同,连发音也很是相似。
10、肌肤芬芳。美女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不过并不是胭脂的香味,而是由女性肌肤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香气。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曾把绝色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据说,西施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她沐浴过的洗澡水,被称为“香水泉”,宫女们都争先恐后地希望得到这种“香水泉”。如果把这种水洒在屋里,整间屋子都会弥漫着迷人的芳香。
除此之外,汉朝的飞燕、合德,唐朝的瑶英及清朝香妃等,据说都是肌肤中带香味的美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求女人漂亮一些本不为过,但在中国封建时代,女人被视为玩物,而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不论是女性的爱美,还是男性的赞美,往往带有那种低级趣味的色情气息。香艳、*移文学的盛行,原因也正在这里。
话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火拼的时候,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女娲为了补天,炼造了七彩神石用于补天,补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女娲七天七夜未食神食,只靠仙鹤为她采来的汁露维持生命。终于将天补上,在将最后一块神石补于洞口的时候,辛劳的女娲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用手抚了抚额角的汗水,就是那这一抚,一滴汉水穿越天界,低落于人间。在原始的中国,有一个叫伊甸园的小村落,村落里面生活着男男女女,他们过着菜果捕鱼的原始生活,虽清苦,却快乐。村子里面有一个女孩,人们都叫她胭脂,之所以叫她胭脂,是因为她很丑,在她的脸上有一块不小的黑痣,长在她的左脸颊上,这颗黑痣让本应幸福的胭脂成为了最不幸的女孩,所有的女人都嘲笑她,冷落她。胭脂很寂寞,胭脂很忧伤,但是胭脂很善良,她不在乎女人们对她的嘲笑,因为活着就是最幸福的。每天,胭脂都是村子里最早起来的人,因为她有工作要做,这工作就是领着水桶到村子的西边湖水里去提水,每天都要来来回回的十几趟,要把村子里的所有水缸都注满。胭脂每天都感觉很累很累,但是胭脂每天都很快乐,胭脂每天都要歌唱,为自己、为湖水、为树林里的鲜花小草、鱼虫鸟兽。有一天,胭脂到湖边去提水的时候,忽然发现她每天提水的湖岸边发生了变化,她每天提水采过的泥土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那紫黑的泥土变成了美丽的彩色,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当她走向前去的时候,一股莫名的香气迎面扑来,胭脂被香气深深的吸引住了,久久不愿停止呼吸,胭脂忍不住用手去摸这彩色的泥土,她的手触摸到了彩色的泥土,胭脂的全身开始颤抖,她说不上来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是温暖?是光滑?是清凉?是柔嫩?这感觉让胭脂的手久久不愿离开,她索性闭上了双眼,感受她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胭脂醉了,她忘记了一切,她慢慢的躺下,让全身都浸浴在这美妙中,胭脂享受着、胭脂幻想着沉醉的胭脂终被渐渐传来的嘈杂声惊醒,村子里的女人们恶狠狠的朝湖边而来,他们等着胭脂提水回去,却始终也没有等到,她们气冲冲的来寻胭脂,要质问胭脂:“为什么没有提水回去”。胭脂被惊醒,她慌乱的站起身来,颤抖着提起水桶开始提水,然而她的双手怎么也不听她的驱使,水怎么也提不上来。愤怒的女人们直径来到胭脂的身边,走在最前面的女人一把抓起胭脂的水桶,使足了劲将水桶抛到了湖中。随后的女人们张开手掌就准备对胭脂进行责罚,可怜的胭脂紧紧的闭上了双眼,等待着无情的双手落下。女人们的手并没有落在她的身上,当她睁开双眼的时候,看到所有的女人都在惊讶的看着她,隐约中听到一个女人赞叹:“好美啊,这是胭脂吗?”女人们都惊呆了,被胭脂的巨大变化惊呆了,胭脂脸上的那块黑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粉嫩剔透的脸和那婀娜多姿的美丽身躯。胭脂的全身散发着说不出的香气,那香气,叫人沉醉、叫人颤抖。胭脂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巨大变化,她兴奋的在湖边奔跑、欢呼。她激动的唱起了那首她最爱唱的歌,唱起了那首她最想唱的歌女人们渐渐的恢复了她们的意识,她们更加愤怒!她们更加嫉恨!她们将胭脂围在中间,逼着胭脂说出自己美丽的秘密。善良的胭脂告诉了她们发生的一切,善良的胭脂希望她们都变得和自己一样的美丽,那样她们就可以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了。她只要于大家和睦的相处就知足了,仅此而已。女人们知道了这个秘密以后,纷纷弃下胭脂,争相朝着那片泥土而去,她们疯狂的把泥土往自己的脸上、身上抹去。她们互相撕扯着对方,深怕对方变得比自己更漂亮。彩色的泥土瞬间就被她们涂抹一空,所有的女人们都对着湖水,她们静静的等待,等待着自己变美丽的那一刻。她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变化,只不过没有变得美丽,她们的脸变得紫黑紫黑,她们脸的左边都长出了一块不小的黑痣。女人们被这样的变化惊呆了,她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她们发疯似的奔向呆在一边的胭脂,她们要报复,疯狂的报复。一双双罪恶的双手向胭脂的脸、向胭脂的身体袭来,她们要让美丽的胭脂变成更为丑陋的女人绝望的胭脂对人生彻底的失去了信心,虽然她并不想死,但是如果她还继续活在这个世上,她将会继续与丑陋为伴,她愿意与丑陋为伴,但她却宁死也不愿意让女人们的双手玷污她圣洁的身躯。胭脂选择了死亡,只有死亡才能保住她所有的美。胭脂死了,跳湖而死。胭脂跳入湖中的那一刻,平静的湖水掀起了滔天的波澜。清晨,当打鱼的渔夫们来到湖边准备打鱼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干涸的湖中,满满的都是争奇斗艳的鲜花,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向四面八方散逸。据说,那些善良的女人只要闻到这里的香气她的身体就会永远散发迷人的体香,那些善良的女人只要在花丛中驻足片刻她们就会变得美丽迷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善良的胭脂,就将取自这里的可以美容的物质称为胭脂。更为神奇的是只有那些善良而又勤劳的女人用了胭脂才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胭脂花的传说
焦小桥
紫茉莉也叫胭脂花,关于此花有一些传说:很久以前,嫦娥奔月时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全掉落在安徽省天柱山。天柱山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地方,于是第二天清晨漫山遍野长满了胭脂花。
古代时的女子喜欢将紫茉莉的花朵摘下压榨取汁,涂抹在脸上上做胭粉。明朝崇祯皇帝,与其他人喜好不同。他不喜欢宫中女子,用铅粉涂面打扮。
后来,不知哪位嫔妃或者宫女发现了刚传入中原不久的紫茉莉涂上之后,崇祯皇帝居然并不反感!于是后宫美女们纷纷用紫茉莉粉代替铅粉,梳妆打扮。就这样,紫茉莉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明清两代的“胭脂花”。
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有一段描述: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
乾隆皇帝爱花,当他知道有紫茉莉这样一种花时,一定要看看。没有闻出紫茉莉的香味!写了一首诗“艳葩繁叶护苔墙,茉莉应输时世妆。独有一般怀慊防,谁知衣紫反无香。”其实乾隆着实冤枉了紫茉莉。紫茉莉有微香,只是不及茉莉的浓。
当日影渐斜,胭脂花会悄然开放。在淡淡的暮色中散发出若有似无的香气。传说广成子在石窑寺修炼时,不喝石窑寺的水,书童三天两头到泾源的胭脂峡水。
一来二去,书童与胭脂峡里的放羊女产生了感情,广成子发觉后,便将书童囚在峡谷的深处。
后来,那位放羊女知道原委后,来寻书童,可这么大的峡谷,这么密的森林,一个纤纤女子到哪里去找啊,她在峡谷中走上走下,找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找见书童的影儿。
她伤心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溅在地面上,就长出了一朵一朵黄灿灿的花朵,人们叫它“胭脂泪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胭脂花。
胭脂花极易成活。花夜开日闭,开花有芳香,宜于在傍晚或夜间纳凉的地方布置,颇增生趣。
可在房前屋后、篱旁、路边丛植,或于林缘周围成片栽培也可,而且有抗二氧化硫的特性,在工矿污染区均也可栽植。家庭养殖时,若能以洗肉鱼水、淘米水浇之,则花开更旺,花色愈艳。
问题一:胭脂是什么意思 胭脂是古代的化妆品,类似腮红,口红之类的。
诗词中常常用它来代指女性。
因为是女子用的东西,所以很有妩媚,柔美的感觉。
问题二:古代的胭脂是用什么做的?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
问题三:胭脂为什么叫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问题四:家乡有种药材叫胭脂是什么 明朝嘉靖年间,荒村有一对年轻夫妇,妻子的名字叫胭脂。当时常有倭寇出没,胭脂的丈夫就被强征入伍,去外省与倭寇抗战。临行前,夫妻俩约定:3年后的重阳节之前,他一定会会回到家中,如果到时候都还不能回来相会,两人就在重阳晚上一起殉情自杀。
胭脂每天都在村口等。某日,来了个僧人,送她一支笛子,吩咐她在重阳吹起笛子,丈夫就一定会归来。
重阳之夜,胭脂吹响笛子,一曲终了,丈夫竟真的回来了。
在他们一同度过几天幸福时光后,丈夫突然失踪了。不久,前方传来消息,原来胭脂的丈夫在重阳之夜已经战。原来,丈夫自知回不去,就故意冲在队伍最前面,以求殉情。而胭脂的笛声,为丈夫的魂魄指引了回家的方向。
第二个版本:
前面一样,但重阳之夜,丈夫只是重伤昏迷,并未战,而等他回到家乡时,才知道妻子已于重阳之夜悬梁自尽。丈夫伤心之际,想再看胭脂一眼,于是开了棺,却发现尸身还完好无损,尸体旁还有一支笛子。于是丈夫把胭脂的尸体带回了家,每日吹响笛子。终于在几年后的一个重阳,妻子奇迹般的醒了过来。他们一起过起了平静的日子。。。
问题五:胭脂是什么东西 胭脂 [yān zhi]
基本释义
由胭脂虫雌虫的干燥身体组成的一种红色染料;一种化妆用的红色颜料,也用来画国画
问题六:腮红是什么意思 腮红是修饰脸型、美化肤色的最佳工具
可以增添好气色,增加脸部肌肤的红润感,制造出 透明的肤色。
在彩妆及整体化妆气氛中,腮红和胭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粉色、红色系列让脸部变得更加华丽;
橙色、褐色系列可以有知性、健康的感觉。
问题七:胭脂里面的宋勉叫什么 《胭脂》里面的宋勉的扮演者是袁文康。
袁文康,1985年7月23日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内地影视演员。
1999年,主演电视剧《新闻**》正式出道。2007年,凭借《集结号》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
2011年与富大龙、李倩合作领衔主演民国时尚传奇剧《新京城四少》,饰演童玉官一角。
2012年应好友佟丽娅的邀请客串演出了《北京爱情故事》里的 ANDY,反响热烈,并因此获得第二届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最佳男配角”提名。2012年主演史诗抗战剧《圣天门口》,2013年主演电视剧《唐山大地震》,饰演男一号万达。
2014年主演的古装偶像剧《解忧公主》正式杀青。
2016年主演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出演蒙古可汗绰罗斯・也先。《解忧公主》收官,军须靡袁文康收获零差评[9] 。与赵丽颖、陆毅共同主演的大型年代传奇抗战剧《胭脂》于2016年播出。
问题八:食用胭脂和食用胭脂红有什么区别 5分 胭脂红又名酸性大俯3R,水溶性合成色素,鲜艳的黄光红色,单色品种。可安全地用于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饲料、烟草、玩具、食品包装材料等的着色。
所以它是人工合成的,但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只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对人的害处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它在批准使用之前是有严格的实验验证的,但是如果超过规定范围,长期食用的话会有危害。
《牡丹百咏(录三十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张淮
绿云堆里露精神,依约如羞认未真。
开落后天皆有数,品题先汉却无人。
金铃送响多惊鸟,翠幄围娇不受尘。
何处托根偏得地,年年独让魏家春。
《山中见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李祯
不嫌恶雨并乖风,且共山花作伴红。
纵在五侯池馆里,可能春去不成空。
《奉和诸社长小园看牡丹枉赠之作(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马湘兰
露滋绣萼弄轻寒,把酒同君带笑看。
忆昔汉宫人去远,阿谁今倚玉阑干。
《怀舍中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蔡羽
轻薄东风燕子斜,长安有客未还家。
烧灯不是春山夜,对月虚怀旧馆花。
卧处小屏霞寂寞,梦中芳草蝶喧哗。
天涯物候关情极,乘兴思浮碧海搓。
《赋素轩沭公家牡丹一首和杨彦谧韵》
年代: 明 作者: 郭登
浅红深碧画难分,左紫姚黄未足云。
五色应将灵药染,三生曾用妙香熏。
枝头直讶妆成锦,梦里还疑化作云。
不与群芳竞开落,任教蜂蝶自纷纷。
《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鲁山泰公
十年不见此花开,宝地芬芳我独来。
坐赏东风诗未就,钟声催上说经台。
《昌公房看牡丹歌》
年代: 明 作者: 陆师道
尝闻乐府牡丹芳春来,一城人若狂。
我今日日被花恼,毋乃花*如洛阳。
吴中三月花如绮,百品千名斗奇靡。
名园往往平泉庄,禅宫处处西明寺。
我今曳杖登武丘,昌公精舍花枝柔。
动如迎笑静若醉,颊白腮红名玉楼。
此花初移得春浅,六寸圆开天女面。
对花一饮三百杯,醉里题诗写花片。
沈家白花涅不缁,三花相亚玉交枝。
何郎腻粉拭香汗,虢国新妆淡扫眉。
主人开筵浮大白,为花传神赠宾客。
轻绡飒飒欲飘香,琪树盈盈转生色。
酣酒为言兴未已,邀看石佛千头紫。
衣色相鲜绣佛前,天芬似入祇林里。
初来一朵如倾杯,坐久数花相次开。
花神好客向客笑,不用临风羯鼓催。
三日看花花转靓,未似潘园称最盛。
中庭一树丈五高,碧瓦雕檐锦丛映。
西斋亦是玉楼春,数之二百花色匀。
寿安红与细叶紫,更有异种夸东邻。
越罗蜀锦看不足,艳裹明籹贮金屋。
身如游蜂绕花戏,月明还向花房宿。
也知天意自怜人,但令到处花枝新。
况逢晴景与佳侣,狂吟烂醉今经旬。
人生欢乐能几许,百病千愁更风雨。
安得年年似此游,作歌且纪千花谱。
《同院僚观阁中牡丹作》
年代: 明 作者: 唐顺之
西掖衡连翡翠城,笼烟袅雾百花明。
祇谓紫薇方吐萼,忽言红药已敷英。
红药葳蕤艳盛阳,万年春色在文昌。
宁同邺下芙蓉苑,讵比雒阳桃李场。
裁成异瓣千般锦,缬就同心一样黄。
金閤披时浑是画,绮楼凝处并疑妆。
濯枝故向凤池上,裛露偏依仙掌傍。
仙掌嶙峋对凤池,词郎侍直鹭鸳齐。
玲珑玉佩花间映,飘曳罗衫叶下迷。
花间叶下情无极,含笑含娇似相识。
羞将鸡舌斗馨香,欲取鸃冠并颜色。
翠幕分看态转新,朱栏斜倚不胜春。
未采孤根助灵液,聊持芳蕊赠佳人。
《和陈夫人红牡丹诗次韵》
年代: 明 作者: 汪宗孝
深叶繁枝芘苑墙,朱颜赢得配花王。
风回盼盼筵间态,日映杨妃醉后妆。
娇艳由来称覆锦,秾华应许傍沉香。
也知春昼饶清赏,烧烛相看更断肠。
《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吴宽
嫣然国色眼中来,红玉分明簇一堆。
最爱倚阑如欲语,缘知举酒特先开。
洛中旧谱头须接,吴下新居手自栽。
若向花间求匹配,扬州琼树是仙材。
《赏牡丹呈席上诸友》
年代: 明 作者: 先竹深府
国色天香映画堂,荼蘼芍药避芬芳。
日熏绛幄春酣酒,露洗金盘晓试妆。
三月繁华倾洛下,千年红艳怨沉香。
看花判泥花神醉,莫惹春愁点鬓霜。
《吴瑞卿染墨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沈周
雨晴风晴日杲杲,趁此看花花更好。
浇红要尽三百觞,请客不须辞量小。
野僧栽花要客到,急扫风轩破清晓。
知渠色相本来空,未必真成被花恼。
吴生又与花传神,纸上生涯春不老。
青春展卷无时无,姚家魏家何足道。
《牡丹图扇面》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
旧时姚魏种,高压洛阳城。
《题折枝牡丹图》
年代: 明 作者: 刘崧
华清野尘未曾来,孔雀屏深扇影开。
九奏乐停春日午,绿衣初进紫霞杯。
《题赵昌所画御屏牡丹》
年代: 明 作者: 浦源
绿芜春雨洛阳城,不见名花国已倾。
影落画屏何处物,断金残粉故宫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