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化妆路数,可比现代要野太多了,变脸技术也是玩得相当娴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闺精致女孩们的神奇“化妆品”。
清洁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化妆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洁。当然,古代没有现代这么“高级”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净,咋整呢?莫慌,古人有办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脸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就连现代都有流传用淘米水洗脸能达增白功效的谣传。
2澡豆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豆子磨成面粉,与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来洗脸和洗澡。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和珍贵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间也逐渐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时期,有人又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
4草木灰
宋代开始,本草美容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所以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草木灰洗涤。
5胰子
明清时期开始,洗脸工具又回归到“澡豆”,不过此时已经改称为“散”或者“粉”,为了满足女性需求,制作商还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澡豆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戏结束,重点来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妆为主,所以在化妆品的抉择上,显然就开放许多。
底妆
现代女生化底妆,讲究水、乳、精华、眼霜、面霜、妆前乳、隔离、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妆。
我们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妆步骤,简单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铅粉
所谓“一百遮百丑”,古人对于白的追求,有些过分,过分到有些变态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铅粉敷面。
早在商朝时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白皙又细腻,人们就直接将铅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神农百草经》也有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要知道,铅含剧毒,对皮肤伤害很大,基本上涂个十多年脸就不能见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歌中总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实早在铅粉之前,人们还是有相对安全的底妆用品,那就是米粉。
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也可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的选用有讲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细粉后直接用,还要经过加工,浸泡在冷水中发酵腐烂,然后清洗沥干,再暴晒,最后才能用来敷面。
不过米粉的附着性不好,一动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用大米来敷脸实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来的铅粉淘汰了。
当然,铅粉用久了人们自然也会发觉其毒性,但你以为古人会为了健康放弃变白变美?看看唐朝权德舆在《玉台体》中怎么说:“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也就是铅粉,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将砒霜敷在脸上,让皮肤呈现一种光泽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妆
古代的彩妆也没有现代这么精细,简单可概括为三大类:腮红、眉毛、口红。
1腮红
腮红在古代也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怎么来的,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探究一二。有说“燕脂”,是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也有说“焉支”,是因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总之就不是中原自产的,不过后来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应该也略有耳闻。
唐朝时期尤为风靡,据传杨贵妃因为涂抹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红妆”也是因唐朝胭脂妆而来。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有详细描述。(以下来自87版《红楼梦》)
第一步:先挑选红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种,只要是红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进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浆汁。
第三步:用细沙滤过,再把丝绵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妆。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画眉的工具还没出现,爱美的女性将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石黛的出现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还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一句就将眉笔的雏形描绘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将其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状,再用水调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为名贵,是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无需研磨。难怪《甄嬛传》中小小的螺子黛不仅能热的皇上的宠妃争风吃醋,还能收买太后身边稳重的嬷嬷了。
3口红
口红是自先秦以来,公认的审美时尚潮品。不过古代还不叫口红,叫唇脂或口脂。
历朝历代女性唇妆的画法也不一样,但终归逃不过相似的审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诗人岑参也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难,就是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还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据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装饰
1贴花黄
这个应该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妆容中,最为熟悉的装饰了,《木兰诗》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后,换回女儿身,此处详细讲了木兰梳妆的过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用黄粉画在额上涂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装饰在现代看来虽不太习惯,但自南北朝起,这种妆容就已经出现,到隋唐时期盛行,经过五代到宋代时,仍在流行。可见古时候女性对其十分钟爱。
2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这种装饰我们在古装宫中嫔妃身上经常能够见到。但事实上这种装饰并不仅限皇宫,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化桃花妆步骤:
1、妆前三步曲做好后(洁肤,润肤,爽肤)擦上隔离乳;
2、选比自身肤色亮一个色号粉底上好底妆,并定好妆面;、
3、桃花妆最重要的就是眼妆的画法,以下详解眼妆步骤,如图01:在眉毛上扫上棕色眉粉,让妆容更柔和;
4、如图02:在上眼睑位置涂抹上浅咖色眼影,用作打底;
5、如图03:在下眼睑的位置同样涂抹上浅咖色眼影,上下呼应;
6、如图04:在上眼睑眼皮褶皱处涂上红色眼影,并用刷子将红色眼影晕染开,呈现淡淡的红色效果;
7、如图05:同样的,下眼睑也涂上红色眼影,并晕染;
8、如图06:在上眼睑中间的位置涂抹上带有珠光的桃红色眼影,让整体眼妆更美丽动人;
9、如图07:在上睫毛的要部用黑色眼线膏画一条细细的上眼线;
10、如图08:在眼头位置将眼线加粗,并在眼尾的三角区域用眼线膏画出一个三角形,增添魅力;
11、如图09:用金咖色眼影在眼线的上方涂抹,加深轮廓,凸显层次;
12、如图10:用小号刷子将眼线微微晕染,与眼影融合,过渡自然;
13、如图11:在下眼睑眼头位置画上一小段黑色下眼线,更有魅力,并贴上纤长卷翘的假睫毛;
14、如图12:刷上睫毛膏,让假睫毛显得更加自然,下睫毛也微微刷上,起到放大眼睛增添魅力的作用;
15、甜美的桃花眼妆完成了,搭配上同色系粉嫩的腮红色及唇色整个妆面就完成啦!
首先我们画出图图又大又圆的脑袋。
然后在脑袋里面画上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嘴巴里面画上牙齿和舌头,在头顶上画上几根稀疏的头发。
补充画好头发,然后两边画上两只大耳朵,下面画出图图的身体,图图的双手背到身后,肚皮是露出来的。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涂颜色了,先用肤色涂头部和身体皮肤,嘴巴涂成粉红色,然后加深耳朵边缘的颜色,再画上腮红。
接着用**涂上衣上面的一个星星,上衣涂成红色,裤子涂成绿色,最后给鞋子也涂上颜色,简单又可爱的大耳朵图图就画好了。
胡图图是一个机灵,淘气聪明的三岁小孩,他天生快乐,心地善良,喜欢多管闲事,精力充沛,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并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超强想象力,
他的言行常常让人大跌眼镜。他爱胡思乱想,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每次一提到说到考试就能想到烤红薯和羊肉串,还会观察想象成一种好喝的茶,而且为了有零食吃可以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他的可爱和自作聪明让每个人忍俊不禁。
孩子从无知到有知,是一个漫长而琐碎的学习、探索过程,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会经历其中的喜悦和烦恼,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上更是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我们选择平凡小孩胡图图的一家作为故事的载体,
讲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们的故事涉及幼儿生长的每一个领域,关注孩子和父母们关心的每一个话题,比如:我从哪里来?孩子的智商、第一次上幼儿园、孩子的友谊、如何对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什么是爱,诚实最可贵、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