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一元硬币x枚,五角硬币y枚
x+y=44 ①
1x+05y=36 ②
①—②:05y=44—36=8
y=16
把y=16代入①得:x+16=44
x=44—16=28
答:一元硬币有28枚,五角硬币有16枚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浮躁风气的否定”不当;C项“端午节,挂艾草”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D项“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准确,应为“以时空转换为线索”)
(2)这两段描写立春后节气的推移和大地回春焕然一新的面貌,烘托了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2分),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艾草萌发的期盼、喜悦之情(2分),为下文写艾草发芽、外婆采艾叶包青团做了铺垫(2分)。
(3)①比喻。如“他把青团放在我手上,像是将春天送给了我”,这句话将“青团”比喻为“春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青团色泽青翠、清香滑润、富有春意的特点。②拟人。如艾草“被春雷惊醒,就率先张扬起嫩芽”“贪婪地沐浴着春风、春雨”,赋予“艾草”人的动作性情,传神地表现了艾草萌发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③排比。如“湿了土地,淋了蓑衣,涨了溪水,透了心绪,绿了艾草,染青了我手中的一团糯米”,突出了春雨润泽万物的力量,使文章气势通贯,音韵和谐。④对比。文章以江南的“青团”与北方“面团”相对比,突出了大江南北特色鲜明、各有千秋的文化风俗。⑤引用。文章引用古代遗训和诗句,印证了艾草除了包青团外,还有驱虫避邪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6分;答出一种给3分,其中手法1分,举例正确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任意两种修辞手法即可)
(4)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合适。理由:①从结构上说,“艾草青团”是文
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文章先写春天艾草发芽引出“青团”,再写“青团”的味道和制作,又由“青团”联想到“艾草”的其他功用及北方的习俗。②从内容上说,“艾草青团“是文章表现的主要内容。文章虽以较多笔墨写了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但目的是为了与“艾草青团”形成对比。③从手法上说,“艾草青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它象征了春天气息、温馨的乡情、江南的习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不合适。理由:①从内容上看,文章不仅写了“艾草
青团”,还以较多笔墨写了“艾草”的功用和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以“艾草青团”为题不能涵盖全文内容。②从结构上看,文章结尾以“青团、面团,江南、中原,都是我的牵挂”收束全文,以“艾草青团”为题无法很好与结尾呼应。③从主旨上看,文章表达了对江南中原不同习俗的赞美,对中华大地多元文化能相互包容的热爱,而“艾草青团”只是南方的习俗,以此为题,与文章主旨不吻合。
《青团》李晶:
旧时文人,对于珍馐美食,总不愿过多属意。一碟佳肴,本颇费人神思,竟不如无人理睬的老梅陋石、寒塘野舟来得隽永,似乎谁也不愿意用味觉感官这样的俗情来撩拨自己的高雅。对于这些,我却欲说还休。
我知道,在童年里,我永远地饿着。仿佛,我的手里满是一把把长在春昼里的甜草的蕊心,喉咙里却想正好咽下一些长在清圆荷叶上的水珠;我的怀里,兜满了从秋天的高枝上摇落的野果,嘴里却又想着含一枚从冬日屋檐上垂下的冰凌。我总是对世界细节处的美食情缘充满了默契,更不用说村子里不时升起的曼妙炊烟了。它们像动情的手绢在向我招摇的时候,我知道定是谁家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我得意地认为他们看到了我脸上永远不干的泪痕,于是要准备一些美食来抚慰我的无助。我一直意乱情迷地让这样细碎的幸福感在我心里穿行,等那些美食像小鱼一样游到我的面前——比如外婆的青团。
那必是一个雨天,外婆在河对岸呼唤我的母亲划船过去,她的手里是一只精致的竹篮。这条河,正是隔岸渔歌的宽度,河面平静。母亲的篙在岸边一点,水中一拨,船便到了对岸。我坐在船头,像只小小的鸭子。
外婆的篮子里便是青团了。
青团的绿色是让人一见就会爱上的,以至于一往而情深。这种绿色,是把山间过于浓密的绿色变得柔和了,又把水底过于清淡的绿色变得稠郁了一些。它是一种有香气又有甜味的绿色,却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的外婆需要到远处的野地里去,刈来一蓬蓬的初春的艾草,细细地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然后敷上一层糖精粉,再糅进嫩白的糯米粉中,便有了青团。但这还不是真正的青团,须放到锅中,隔水慢慢地煮了,这时,绿色的山融化了,绿色的水凝固了,仿佛整个春天都溶解在这几个小小的丸子中间了。揭锅的那一个瞬间,像极了是漫天春风中最灵幻的那一阵,将湿润田野中最馥郁的那一缕花香带了进来,沁人心脾,不经意间将春天的绝美挥发到了极致。
在春天,我们那里的家家户户都愿意做青团,而且每家每户都能够做得很好。田里面的艾草多得割也割不完。穿着尚不肯脱下的冬天的棉衣,我们在田间寻找,原本以为真正是没有了,谁知向脚下一看,又有一大片。大人们经验更多,他们说先回去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来,就又会长许多出来的,都缀满了晶莹的露珠。春天的性情在于生长,谁都不愿把自己的能量收敛起来,艾草也是。
回到村子里,我们都把新鲜的艾草交给母亲,然后跑到豆腐店老板那里去借葛布。她总是不肯,似乎是怕腥甜的草汁玷污了她的葛布,从此做不出洁白的豆腐。但后来,渐渐地却肯了,又嘱咐一定要把做好的青团带几个给她吃吃。我们满口答应,却从来不曾记得。但第二年,老板还是愿意把葛布借给我们。我们这些孩子手里面拿着刚熟的青团,想跑到田野里去放风筝。但是我们没有风筝,杂货店的老板那里却有许多极漂亮的。我们买不起,就悄悄地把贰分钱硬币上的“2”的数字改成了“5”,然后就一脸正经地跑去买来了风筝。杂货店的老板从来不说什么,带着憨厚的笑靥把“5”分钱收下来。于是我们就顺利地来到了田野上,把风筝放到天空中,抬着头看着它渐渐远去。我们总望得出神,却不知道那些风筝有没有在望我们。我们在地上奔跑,就像风筝在天空中飞。天空一片蔚蓝,大地一片碧绿,那么地相似。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分辨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大地。
我的外婆却极不愿意我跑远到田里去。她说田里那些不可一世的毒蛇,正渐渐醒来了,正等着我们去,好把我们吃掉。她每年都跟我说这些,在她眼里,我其实一直都是一只容易走失而回不了家的小鸭子。但是,有一年的春天,我的外婆自己却回不了家了,她去湖边割艾草,却倒在了回家的路上。我的外婆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很久,后来她醒了,却神志不清。她不再认得艾草,误以为是细葱,切碎放进了煮熟的菜里;她也不认识青团了,误以为是鸡蛋,在桌上不停地敲打,想把它磕碎。
这个世界上果然没有了不变的东西,所有的永恒都被研磨成了时间的粉。我们的永恒即使不被忘却,也会给另外的东西给覆盖了。
春天的雨还是不约而至,继续给河面戴上一层轻纱,漫溢出暧昧而朦胧的半透明来。但是我的外婆已经不在对岸了,外婆的竹篮也不见了。孩子们已经不在田间奔跑,因为他们的幸福被另外的东西定义,而生存在了别的空间里。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问杂货店的老板是不是还可以把“2”分钱的硬币当作“5”分的收下。
但是,家家户户还是坚持在做青团。我的母亲早上去地里做农活,晚上就会带回一些艾草来。这些艾草上没有湿漉漉的露水,却满是凉凉的暮色一般。到了第二天,更又瘦了一些。我的母亲于是改变做法。仍旧要滤出一些草汁来,糅成面团;但是她把面团先擀扁,放入一些馅料,再包好去煮。我们家里惯用的是素蓉,就是把笋丝、香干丝、木耳丝、金针菇、雪菜丝放到一起煮咸了,再包到青团里面去。别的人家有用肉馅和豆沙馅的,那样一来,绿色便油腻了许多。
青团显然地变了味道。春天变得多么含蓄啊,它藏到了一个角落里,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须要细细地咀嚼才能体味。只是我母亲再也不能对我外婆说:“娘,我把青团带来了。你来吃一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