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化妆路数,可比现代要野太多了,变脸技术也是玩得相当娴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闺精致女孩们的神奇“化妆品”。
清洁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化妆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洁。当然,古代没有现代这么“高级”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净,咋整呢?莫慌,古人有办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脸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就连现代都有流传用淘米水洗脸能达增白功效的谣传。
2澡豆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豆子磨成面粉,与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来洗脸和洗澡。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和珍贵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间也逐渐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时期,有人又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
4草木灰
宋代开始,本草美容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所以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草木灰洗涤。
5胰子
明清时期开始,洗脸工具又回归到“澡豆”,不过此时已经改称为“散”或者“粉”,为了满足女性需求,制作商还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澡豆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戏结束,重点来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妆为主,所以在化妆品的抉择上,显然就开放许多。
底妆
现代女生化底妆,讲究水、乳、精华、眼霜、面霜、妆前乳、隔离、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妆。
我们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妆步骤,简单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铅粉
所谓“一百遮百丑”,古人对于白的追求,有些过分,过分到有些变态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铅粉敷面。
早在商朝时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白皙又细腻,人们就直接将铅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神农百草经》也有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要知道,铅含剧毒,对皮肤伤害很大,基本上涂个十多年脸就不能见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歌中总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实早在铅粉之前,人们还是有相对安全的底妆用品,那就是米粉。
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也可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的选用有讲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细粉后直接用,还要经过加工,浸泡在冷水中发酵腐烂,然后清洗沥干,再暴晒,最后才能用来敷面。
不过米粉的附着性不好,一动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用大米来敷脸实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来的铅粉淘汰了。
当然,铅粉用久了人们自然也会发觉其毒性,但你以为古人会为了健康放弃变白变美?看看唐朝权德舆在《玉台体》中怎么说:“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也就是铅粉,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将砒霜敷在脸上,让皮肤呈现一种光泽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妆
古代的彩妆也没有现代这么精细,简单可概括为三大类:腮红、眉毛、口红。
1腮红
腮红在古代也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怎么来的,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探究一二。有说“燕脂”,是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也有说“焉支”,是因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总之就不是中原自产的,不过后来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应该也略有耳闻。
唐朝时期尤为风靡,据传杨贵妃因为涂抹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红妆”也是因唐朝胭脂妆而来。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有详细描述。(以下来自87版《红楼梦》)
第一步:先挑选红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种,只要是红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进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浆汁。
第三步:用细沙滤过,再把丝绵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妆。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画眉的工具还没出现,爱美的女性将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石黛的出现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还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一句就将眉笔的雏形描绘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将其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状,再用水调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为名贵,是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无需研磨。难怪《甄嬛传》中小小的螺子黛不仅能热的皇上的宠妃争风吃醋,还能收买太后身边稳重的嬷嬷了。
3口红
口红是自先秦以来,公认的审美时尚潮品。不过古代还不叫口红,叫唇脂或口脂。
历朝历代女性唇妆的画法也不一样,但终归逃不过相似的审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诗人岑参也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难,就是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还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据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装饰
1贴花黄
这个应该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妆容中,最为熟悉的装饰了,《木兰诗》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后,换回女儿身,此处详细讲了木兰梳妆的过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用黄粉画在额上涂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装饰在现代看来虽不太习惯,但自南北朝起,这种妆容就已经出现,到隋唐时期盛行,经过五代到宋代时,仍在流行。可见古时候女性对其十分钟爱。
2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这种装饰我们在古装宫中嫔妃身上经常能够见到。但事实上这种装饰并不仅限皇宫,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紫茉莉在古代制作粉底。
紫茉莉,俗称地雷花,因为黑色果实像小地雷而得名。果实中的种子富含淀粉,研碎后得到质地细腻的白色粉末,在古代被当作粉底涂在脸上。无患子的果实含有大量的无患子皂苷,沾水易起泡,在古代用来洗脸、洗衣服等。
紫茉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根肥粗,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无毛或疏生细柔毛,节稍膨大。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15厘米,宽2-9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脉隆起;叶柄长1-4厘米,上部叶几无柄。
紫茉莉的种子淀粉含量达到了92%,是很好的制作粉底的原料。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宝玉发现平儿的妆盒里放了黑色的种子,平儿解释到,这可不是铅粉,而是紫茉莉花种,碾碎了兑上料用的。
古代人用的化妆品
1、胭脂,即现在的腮红,源自商朝时期,调配它是用名称“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之后,起到涂抹脸颊的作用。傅粉,即在脸上搽粉,效果相当于现代人使用的气垫或干粉。
2、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前段时间上映的刘亦菲好莱坞大戏《花木兰》里就呈现了鹅黄妆,《木兰辞》里“对镜贴花黄”里的花黄可不是鹅黄的意思,大家要区分开哦。画眉,即眉妆,产生于战国时期,在发明使用初期阶段到现在,它的产生创造从未间断,一直变化,流行和使用程度始终不减。
古代紫茉莉花的果实被用于制作粉底。
紫茉莉花的果实被用于制作粉底的开始时间是在明代,当时明朝的妆粉冶炼工艺相对发达,因此明朝化妆品大多都来自天然。明朝的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珍珠粉,另外一种玉簪粉。然而,明朝的“珍珠粉”并不是真正的珍珠所制,而是一种名为“紫茉莉”的植物。
紫茉莉,因为会结出地雷一样的黑色果实,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地雷花”,黑色果实里面包裹的白色物质,就是用来制作妆粉的原料。玉簪粉则是提取了一种名为“玉簪花”的花仁,和胡粉结合而成的妆粉。
古代用于制作粉底的原料:
1、大米:古代女性用的粉底叫做妆粉,看这个粉字就知道是由米和粉组成的,所以古代最初的装粉用的材料就是米粒,这样的粉底成本低,适合大众女性的使用,在民间流传甚广。
2、铅粉:秦汉时期,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仙丹”,用来盼望长生不老。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3、珍珠:清朝妇女则喜爱用珍珠作为原料制作妆粉,称为“珠粉”。传闻慈禧太后不仅用珍珠粉敷面,还食用珍珠粉。
古代的粉底原料是大米。
据西汉·刘向《楚辞》记载,在战国时期古代人已经开始了化妆,而且不断由简变繁,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并不比现在少。古代人用的粉底叫做妆粉,但是她们的妆粉一般都是米粉。
古代粉底是将大米放在清水中反复淘洗,放在凉水中发酵,发酵至臭味散发干净,将米粉沉淀出来,研磨成米浆,并将米浆放在容器中晾干,待其干后即可制成粉饼。相比较而言,古代女性粉饼属于纯天然原料制作而成,非常的安全,而现代粉底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很多化学成分。并不是很天然。
古代女子化妆的用具:
1、铜镜
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铜镜的制作工艺日益发展,材质种类包括有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始有以玻璃为镜的。清代乾隆以后,因为玻璃制作的镜子照人清晰可见,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2、眉黛
画眉从战国秦汉时期就开始流行起来。而在眉黛还没出现以前,人们用烧焦后的柳条作为画眉的工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眉黛替代了焦柳枝成为女子喜爱的画眉工具。
3、妆奁
奁,俗称“匳”,亦作“籢”,即盛物匣也。妆奁自然就是指女子化妆用具所的盛物匣。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梳妆用品只能散落在席面上,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样的困扰妆奁被发明了出来。
古代女性化妆用的粉底是妆粉。
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得多。明代有用白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
我国古代女子敷面,一开始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米粉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铅粉,汉时期众多医学家著作《神农百草经》就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她们还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比如唐代女子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
现代妆粉的类型:
1、散粉
质地就像是最初级的干粉,粉质细腻松散,无透明效果。散粉、蜜粉、定妆粉、碎粉都是没有经过压缩的,由于其添加物较少,一般刺激性是最小的,可以进行定妆或者提亮。
2、粉饼
粉饼其实就是经过压缩定型的散粉,分干粉、湿粉、干湿2用粉饼。干粉的效果和散粉一样,是用粉底液或其他的湿状的粉膏打底后,再用干粉扑或者海绵拍,起到定妆,控油或者简单润色的作用。湿粉则是用来打底,跟固体粉底类似,只是固体粉底含有油脂和其他添加物较多些。干湿两用粉底使用方便,湿用打底,干用定妆而且携带方便。
古代女子用来涂脸的大致有三种粉:米粉、铅粉和辰粉。
一、米粉早在西周时期女子就已经发明出了粉底——米粉。米粉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将米细细研磨成粉状,然后泡在水里发酵,发酵成糊状之后再筛选出粉质最细腻的部分,装进一个小盒子里就做成了。米粉大概和我们现在用的粉饼差不多,不过粉质厚重且容易脱妆。
二、铅粉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出了一种相对更好用的白铅粉。铅粉的原材料为铅、锡等,经过化学手段处理后成为粉,粉分为固体和糊状两种形态,其中糊状又称为“糊粉”或“水粉”,也就是女子们敷在脸上的化妆品。虽然白铅粉能让面部看起来更加白净有光泽,但长期使用下来面部皮肤会被重金属侵蚀,颜色发灰发青,危害很大。
这一时期,秦汉的妆容也有了较大变化,女子已不满足于周朝时的素妆,而是调制出了“红粉”,将红粉作为面部打底使用,把皮肤打造成自然红润的状态。但由于红粉附着不牢固,出汗时容易被冲净,所以又在红粉的基础上涂抹上一层胭脂。胭脂属油脂类,涂抹后即可被皮肤吸收,附着力强不易冲脱。这就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红妆”。此外,妇女们还改变了周朝时纤细淡雅的蛾眉妆,创造出了各式“大气”的眉妆,并在眉心添加花钿。
三、辰粉到了明朝时期在原有铅粉的基础上,又加入一些植物类的米粉和豆粉,将二者相结合,制造出了辰粉。既能保证妆容服帖不易脱妆,又不至于对面部皮肤产生太大伤害,广受女性喜爱。
可见,古代女子就已经为了美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心思,不仅创造力强,还“艺高人胆大”,为了美啥都敢往脸上抹,比起现代的小仙女们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用紫茉莉的果实制作粉底。
紫茉莉的种子如一颗颗黑色小地雷,里面有白色细腻粉末,用紫茉莉种子做粉,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宫廷宫中女子就拿紫茉莉的种子来做妆粉了。
《草花谱》记载:“此花不但可作胭脂,也可做妆粉,真乃女儿花也。”《广群芳谱》记载曰:“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敷面。亦有黄白二色者。”
清·叶申芗有一首《小庚词·菩萨蛮》“斜阳墙角疑铺锦,红黄紫白交相映。也助晚妆忙,风来冉冉香。佳名偷茉莉。野意饶媚娟。留得果盈盈,还将粉细匀。”就是用紫茉莉的种子细匀成妆粉。
古代的底妆材料
底妆,也是有着自己悠久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当时使用的粉底为米粉,容易脱妆。秦汉时期的人们发明了铅粉,又名“铅华”,粉质细腻,但有坏处。
魏晋时代流行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用它能起到提亮的作用。唐人则用细栗米制成的“迎蝶粉”,敷面,不容易脱落。宋朝时期则用石膏、滑石、贻贝粉、麝香、益母草制的“玉女桃花粉”,洁白细腻。清代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深得慈禧太后喜欢。
-粉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