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化妆可以分为八个步骤,分别是: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就和我们现在的化妆一样,从打底到最后的定妆。古人第一步肯定也是先洗漱后才进行的。最开始的时候,先是使用米粉敷面,发展以后到使用珠粉、、檀粉、香粉等多种粉来敷面,让面色均匀一些。
施朱类似于现代的腮红,是提升气色的重要步骤,一般就是常见的胭脂。胭脂一般都是使用花朵萃取汁液以后做成的膏状物品,在敷粉以后再脸颊上涂抹上胭脂。这样可以让面色红润一些。不然的话会看起来死气沉沉的。胭脂有深色和浅色,和使用的花朵有关系。这一个步骤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接下来就是画眉了,古人最注重的就是画眉了,眉毛画好了会显得人很有精气神。而且在不同的朝代,眉毛的画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流行浓眉,有的会流行细眉和柳叶眉。古人一般画眉用的都是黛,这样画出来的眉毛会好看一些,显色也很均匀。只需要注重一些画眉的手法就可以了。
剩下的几个步骤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分别就是画唇、画额头、面颊涂抹一些红色、眉头中间的额饰和画酒窝了。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并不太注重眼妆。但是其他的妆容步骤都是很注重的,而且主要就是为了提升气色。尤其是女性的妆容,大多都看起来面若桃花一般粉嫩。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也是比较繁琐的,有八个步骤才能完成。而且一般有功夫去化妆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女子,一般的女子很少有钱买这些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妆容一般都是达官贵人家里的女子妆容。
1、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3、画黛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两个少女的妆容繁复,颇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爱美的情趣。特别是十一娘,在面颊、嘴角、眉角处贴有花钿。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扩展资料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
2、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3、这种红口脂被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白居易在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参考资料: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在脸上红的东西是红色胭脂,这是一种象征幸福和美丽的化妆品。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一传统的节日由来、相关典故、寓意、庆祝方式以及相关扩展。
节日由来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红胭脂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红色是一种能够驱邪避恶的颜色,可以保护新娘免受不幸和灾难的侵袭。因此,新娘在婚礼前要在脸上涂上红色胭脂,以保证自己的幸福和美丽。
相关典故
据说,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红胭脂的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商人。但是,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因为她的丈夫只是为了她的美貌而娶她。为了保护自己,公主开始在脸上涂上红色胭脂,以保持自己的美丽和幸福。这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一部分。
寓意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红胭脂的寓意是幸福和美丽。红色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颜色,代表着新娘的美丽和幸福。同时,红色也是一种能够驱邪避恶的颜色,可以保护新娘免受不幸和灾难的侵袭。
庆祝方式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红胭脂的庆祝方式是举行传统的婚礼仪式。在仪式中,新娘会穿上传统的韩服,戴上传统的头饰,然后在脸上涂上红色胭脂。在仪式结束后,新娘和新郎会一起举行酒宴,与亲朋好友分享他们的幸福和喜悦。
相关扩展
除了在婚礼中涂红胭脂外,韩国人还有其他的习俗和节日与红色有关。例如,韩国人在新年期间会穿上红色的衣服,以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和顺利。此外,韩国人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红日”,这是一个庆祝太阳升起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跳舞和唱歌,以庆祝新的一天的到来。
总之,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新娘涂红胭脂的习俗是一个充满寓意和传统的习俗。它代表着幸福和美丽,同时也是韩国文化中红色的一个重要象征。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会涂上口红,因为抹上口红会显得自己很有气色。其实古人也是会涂口红的,不过他们的口红不是像现在的口红这样是拿化学物质做的,那个时候的口红大部分都是拿花草植物做的。
古时候的口红其实就是胭脂,当然胭脂有的时候也可以涂在脸颊当腮红,这些都是可以的。古时候的女子那个时候就已经爱美了,她们觉得自己的唇色不是很漂亮,有的时候生病唇色发白会显得她们很没有气色,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能够显气色的东西,于是商人就想到了胭脂,毕竟女孩子的钱一向很好赚,而商人是最会抓商机的。
其实胭脂基本上都是命专人负责去采集的,有的时候为了能够制造出好的胭脂,他们会专门开出一个种植花草的地方,里面的那些植物都是为了以后制造胭脂用的,毕竟想要获得更多的钱,这些钱还是值得花的。
他们其实有自己的工厂,里面也有专门负责制造胭脂的人,比如谁负责提取植物中的颜色,谁负责分类,谁负责捣烂花蕊,这些都是需要明确分工的,除了这些之外,一个好的外观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他们会特地制作一些比较特殊的盒子,有的时候为了营造货物滞销的氛围,他们会故意将有些胭脂的颜色制作的少一点,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聪明,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早的时候就发明出了四大发明,发明出了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只是有的时候他们可能将心思都放在了玩乐上面所以最后才有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