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一下有97种格,可以去百科查谜格。
百科地址见参考资料!
————————————————————————
曹娥格
别名:碑阴格。它的构成方法是用化形衍义得出,谜底中的每个字都要左右分读(或上下分读),以扣合其谜面。例如: 天作丝丝道难行,含泪挥手送君行 (打一鸟名) 谜底:露禽 猜时,谜底应读作"雨路人离"才扣合谜面。
虾须格
别名:鸦髻,丫髻。谜格即由形似虾须而得名,谜底需两字以上,第一字应左右分开,成为两字,从而解释谜面。例如: 巾帼英雄传 (打一鲁迅作品) 谜底:《好的故事》 谜底第一个字拆为"女子"。
解领格
别名:鸳肩格。谜底须四字以上,谜底的第二个字左右分开成两个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江淮河汉常作客 (打一成语) 谜底:四海为家 将第二个字拆为"水每"连上下文为"四水每为家",切合谜面。
展翼格
别名:剖腹、双胎、振翼。谜底需三个以上的单数字,中间一字左右分开作两字读。例如: 阴阳历合订本 (打一文件名称) 谜底:说明书 将中间"明"字左右分开成"日月",切合谜面。
蝇头格
别名:垫巾格。谜底需两字以上,第一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形若蝇头,扣合谜面。例如: 每晚休息 (打一毛泽东词句) 谜底:多少事 将"多"分读为"夕夕"。
蜓尾格
别名垫足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末一字上下分开成两字读。例如: 气象简报 (打一红楼梦人物) 谜底:晴雯 将"雯"字上下分开成"雨文",即"晴雨文"。
燕尾格
别名:燕剪、鱼尾。谜底需两字以上,末一字左右分开作两字读。例如: 久旱 (打一地名) 谜底:长沙 将"沙"左右分开为"水少",即"长水少"。
蜂腰格
别名:中分格、断绵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的单数词句,但中间一字要上下分开作两字读。例如: 隆重决策 (打一地名) 谜底:三岔河 将"岔"分读为"分山",即"三分山河",典出诸葛亮的"隆中对"。
碎锦格
别名:堆金格、破镜格、集锦格。谜底需两字以上的词句,每字分作二或三字,可不拘上下左右。例如: 冠盖满京华 (打一古人) 谜底:管仲 谜底可拆为"个个官中人"。
离合格
别名:金钟格。谜底需两字以上的词句,字字皆可拆为两字或三字,然后将谜底中每一字分读一次后,再读一次。或先读本字,再读分读。也可使以字化三、四字读。句底两字成六或七或八个字,方切合谜面。例如: 卓文君夜奔相如 (打一词汇) 谜底:好逑 将"好"分为"女子","逑"分为"求之",即"女子好逑,求之"。
鹭胫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倒数第二个字作左右分开成两字,连上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医头风请陈琳草檄 (打一成语) 谜底:治病救人 将"救"分读为"求文",即"治病请文人"。
宝塔格
因谜底的字相间分读,形似宝塔式,故有此名。谜底需有四字以上的双数词句,谜底之二、四、六、八等逢双数字,拆作左右两字读。例如: 卿卿 (打《诗经》一句) 谜底:如何如何 将"何"分为"可人",即"如可人,如可人"。
鼎足格
别名:蟾足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最后一字分读成三个字。例如: 欧美民族 (打一春秋人物) 谜底:西施 将"施"分读为"方人也",即"西方人也"。
筠垫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字字按上下分作两字读。例如: 农夫心内如汤煮 (打一水果名) 谜底:香蕉 将"香"分为"禾日","蕉"分为"草焦",即"禾日草焦"。
筠稍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字字均分为左右两部,一字作两字读。例如: 建筑家 (打一中草药名) 谜底:杜仲 分开读为"土木中人"。
折巾格
别名:侧帽格。谜底需两字以上,即将谜底第一格字左右分开,成为两字,只用其半边字连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南甜,北辣,东咸,西酸。(打一成语) 谜底:饶有风味 将谜底"饶"去"尧"存"食",成为"食有风味"。
徐妃格
别名:半妆格。谜底需两字以上同偏旁的字,去掉相同偏旁后切合谜面。例如: 俱往矣 (打一鸟名) 谜底:鸺鹠 去掉谜底各字相同的偏旁,读作"休留"切合谜面。
半面格
别名:玉璜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每字均可左右或上下分开,任取其一半来读。例如: 横竖横 (打一《聊斋志异》篇名) 谜底:江城 将谜底半读为"工成"切合谜面。
折翼格
别名:曲袖、楚腰、瘦腰。谜底需三字以上的但数词句,将中央一字左右分开成两个字,取其一半,连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皆大欢喜 (打一曲牌名) 谜底:众仙乐 将"仙"分开取"人",读作"众人乐"。
折屐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末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只取上半截的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知 (打一《水浒》绰号) 谜底:智多星 将"星"取"日",读成"智多日"切合谜面。
只履格
别名:跻履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末一字要左右分开成两个字,取其一半取一半,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千秋岭 (打一曲牌名) 谜底:长寿山 将"仙"去"山",即"长寿山"切合谜面。
放踵格
别名:摘底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每字的下半截,皆是同一部首的字,射中后排除谜底中每一字的下半截,余下的上半截切合谜面。例如: 举旗成队 (打一常用词) 谜底:热烈 去掉下半部为"执列"。
摩顶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谜底的第一个字分成上下两个字,取下半截的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楚 (打一成语) 谜底:覆巢之下无完卵 第一个字"覆"取下半部,有"双"的意思,"巢之下"为"木",双木为"林","无完卵"是"蛋"的一部分,与"林"组成"楚",切合谜面。
蝉蜕格
谜底需具有口、门、行、几等相同外围部首的两字,取其相同的外围部首后切合谜面。例如: 千分比 (打一词汇) 谜底:田园 取其外围后的"十元",扣合"千分"之一,切合谜面。
摘遍格
别名:摘顶格。谜底需两字以上同盖头部首的词句,猜中后排除每字的同盖头部首,只读下半截的字。例如: 一年最热的时候 (打一中草药名) 谜底:茯苓 去掉同盖头后为"伏令",切合谜面。
同心格
别名:同心结、鸳鸯带。谜底需用四个以上的双数字,将谜底最中间的两个字,作一字读。例如: 不交真正朋友 (打一成语) 谜底:与人为善 将"人为"何为"伪",读"与伪善"切合谜面。
合璧格
谜底通常用四字组成,每两个字并作一个字读。例如: 早晨 (打一成语) 谜底:一日千里 "一日"和为"旦","千里"合为"重",读"旦重"切合谜面。
比目格
别名:叠绵、合纵格。谜底需三字以上,将第一字、第二字并作一个字,连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相见再说 (打一成语) 谜底:人云亦云 将"人云"合为"会",读成"会亦云"切合谜面。
并蒂格
别名:并足格、连横格。谜底需三字以上,将最后两字合并成一个字,连上读切合谜面。例如: 风雨荷塘 (打郑板桥词一句) 谜底:荷叶乱翻秋水 将"秋水"合为"湫",即"荷叶乱翻湫"切合谜面。"湫"即"水"。
梨花格
别名:梅花格、谐音格、全白格、全谐格。谜底需用两字以上,字字谐音。例如: 测绘战士 (打一中国现代作家) 谜底:梁斌 "测绘"解为"量","战士"解为"兵",读为"量兵",与谜底谐音。
粉底格
别名:白足格、素履格、立雪格、踏雪格、履霜格。谜底需两字以上,末一字用谐音代替解释谜面。例如: 新闻纪录 (打一体育活动项目) 谜底:广播操 "操"与"抄"谐音。
白头格
别名:白首格、皓首格、粉头格、雪帽格、寿星格、素冠格、冠玉格、望月格等。谜底需两字以上,第一字用谐音来代替解释谜面。例如: 望梅止渴 (打一地名) 谜底:响水 "响"与"想"谐音。
玉劲格
别名:粉劲格。谜底需四字以上,第二字谐音成别义。例如: 免刑 (打一成语) 谜底:不乏其人 "乏"与"罚"谐音。
粉腿格
别名:鹤腾、素胫。谜底需四字以上,谜底倒数第二个字用谐音代替解释谜面。例如: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打二节令名) 谜底:夏至、芒种 "芒"与"忙"谐音切合谜面。
素心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单数词句,将谜底中央一字谐音作别义解释谜面。例如: 幼儿园 (打一京剧名) 谜底:群英会 "英"与"婴"谐音切合谜面。
朱履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唯末一字正读正义,其他字都要谐读作别义解释谜面。例如: 一唱雄鸡天下白 (打一明代书画家) 谜底:文征明 "文征"谐读为"闻正",即"闻正明"。
37围棋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的双数字,以上半截字正读正义,下半截谐读作别义,或相反,切合谜面。例如: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打一成语) 谜底:心腹之患 将谜底"心腹"谐读为"新妇"切合谜面。 38榴裙格 别名:烧尾格。谜底需四字以上,唯倒数第二字读正义,其他字都谐读作别义切合谜面。例如: 父亲常在动脑筋 (打一国名) 谜底:巴巴多斯 "巴巴"谐读为"爸爸","斯"谐读为"思"切合谜面。 39丹心格 别名:丹枕格、红中格。谜底需三字以上单数字,唯最中央一字读正义,其他字谐读作别义切合谜面。例如: 一群老鼠如绳套 (打一外国人名) 谜底:杜勒斯 "杜"谐读为"都","斯"谐读为"死"切合谜面。 40鹤顶格 别名:朱颜格。谜底需三字以上,为第一字读正义,其它字皆谐读作别义切合谜面。例如: 两岸垂杨柳,波心织绮纹 (打一成语) 谜底:风声鹤唳 将"声鹤唳"谐读为"生河里"切合谜面。 41赤颈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为第二字正读正义,其它字皆谐读作别义切合谜面。例如: 伤心细问儿夫病 (打一成语) 谜底:杯盘狼藉 "杯"谐读为"悲","狼藉"谐读为"郎疾"切合谜面。 42还豕格 别名:乌焉、鲁鱼格。谜底需二字以上,故意将所有字别读切合谜面。例如: 重峦叠嶂 (打一昆虫名) 谜底:蜜蜂 将谜底"蜜蜂"别读为"密峰"切合谜面。 43乌纱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将谜底第一字形似别读为它字。例如: 坐以待旦 (打一红楼梦人物) 谜底:侯晓明 将"侯"字别读为"候"切合谜面。 44青领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将第二字作形似相近的字,别读成它字。例如: 独木撑天 (打一成语) 谜底:一技之长 将"技"别读为"枝"切合谜面。 45黑胸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的单数字,将最中央的字作形似相近的字别读。例如: 马后炮 (打一《红岩》人名) 谜底:车耀先 将"耀"别读为"跃"切合谜面。 46黑带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将倒数第二字作形似别读。例如: 鸿 (打一**片名) 谜底:突破乌江 将"乌"别解为"鸟"切合谜面。 47皂靴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末一字形似别读切合谜面。例如: 梁上君子 (打一成语) 谜底:登高作赋 将"赋"别解为"贼"切合谜面。 48系铃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将谜底中某一字,当读本音却故意读作另外的音切合谜面。例如: 珠穆朗玛峰 (打一成语) 谜底:藏之名山 "藏"本读(cang),这里却读作西藏的"zang",切合谜面。 49解铃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格式和系铃格相反。例如: 你俩行驶都违章 (打一象棋术语) 谜底:双车错 谜底"车"应读(ju),但为切合谜面应读(che)。 50移铃格 谜底中某一字本应圈读的而解读本音,另一字本读本音的却读圈读。例如: 为令尹无喜色 (打《礼记》一句) 谜底:县而不乐 将"县"(xuan)解铃为(xian),将"乐"(yue)系铃为(le)切合谜面。 51庐山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将某一字本作今译释的故作古义释。例如: 欲济无舟楫 (打一物理名词) 谜底:难度 "度"本作"程度"释,今返其原与"渡"相通,作古义释切合谜面。 52秋千格 别名:转珠格、颉颃格。谜底限定为两个字,颠倒后切合谜面。例如: 正确针灸法 (打一军事术语) 谜底:对刺 将"对刺"颠倒为"刺对"切合谜面。 53卷帘格 别名:倒读格。谜底需三字以上,颠倒读后切合谜面。例如: 教师示范 (打一学科名) 谜底:仿生学 将"仿生学"读成"学生仿"切合谜面。 54掉首格 别名:调首格、调头格、掉头格、睡鸭格、乙上格、低首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第一字与第二字互换位置。例如: 丘 (打《岳阳楼记》一句) 谜底:山岳潜形 "山"与"岳"互换切合谜面。 55蕉心格 别名:乙中格。谜底需四字以上的双数字,中间两字互换位置。例如: 京师 (打一成语) 谜底:千军万马 谜底读成"千万军马",古时计数以千万为京。 56掉尾格 别名:乙下格、掉足格、调尾格。谜底需三字以上,末尾两字互换位置。例如: 请陈凯歌还 (打一成语) 谜底:得胜回朝 末两字倒换得"得胜朝回"切合谜面。 57上楼格 别名:登楼格、踢斗格。谜底需三字以上,末一字提到首字前连下读。例如: 红梅揭晓 (打一植物名) 谜底:报春花 读"花报春"切合谜面。 58下楼格 别名:低头格、落雁格、落帽格。谜底需三字以上,首字放到末字后读。例如: 十读成九 (打一成语) 谜底:一念之差 读"念之差一"切合谜面。 59上下楼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首末两字互换位置读。例如: 三代人都很好 (打二红楼梦人物) 谜底:良儿、孙绍祖 将"良"鹤"祖"互换得"祖儿孙绍良"切合谜面。 60移珠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中间一字作间隔两字以上的自由移动,然后连读切合谜面。例如: 管中窥斑 (各打一水浒人名、浑号) 谜底:孔明、豹子锦 猜时,读成"孔明豹子锦","锦"口"斑","孔"口"管"切合谜面。 61垂柳格 谜底需五字以上,把前面的少数字(两字以上)顺移到句子后面,连读切合谜面。例如: 太极拳操人不老 (打一体育运动形式名) 谜底:少年运动会 读成"运动会少年"切合谜面。 62辘轳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双数字,第一和第二字互换位置,第三和第四字互换位置,与这类推。例如: 冬至一阳生 (打一词牌名) 谜底:应天长满 读成"天应慢长"切合谜面。 63双钩格 别名:己巳格。谜底限定四字,前两字和后两字双换位置读。例如: 用战争消灭战争 (打一成语) 谜底:止戈为武 读成"为武止戈"切合谜面。 64牵萝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将两个相邻字,取其中某一字的半边(不论上半截或下半截、左半截或右半截),移置倒另一个字的一边来读。例如: 构巢而居 (打一县名) 谜底:西林 读"栖木"切合谜面。 65移帜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将某一字的左偏旁或右偏旁,移植到间隔一字或数字的另一字上读。例如: 真个无忧 (打一成语) 谜底:何乐而不为 将"人"字旁移植到"为"自称"伪",读成"可乐而不伪"。 66易帜格 谜底需二字以上,将其中两个字,各将一半偏旁或一部分互相移置。例如: 和平合作 (打一中草药名) 谜底:并头草 "头"何"草"互移一部分成"莫斗",连读"并莫斗"切合谜面。 67螺旋格 谜底需四字以上,字字旋转读,不能有字往下连续。有"中向外旋"和"外向中旋"而法。例如: 诊 (打一成语) 谜底:毁誉参半 读成"参誉半毁"切合谜面。 68脱帽格 别名:升冠格、免冠格、落帽格、孟嘉格、龙山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将第一字除去后切合谜面。例如: 鲁智深绰号 (打一《聊斋志异》篇名) 谜底:紫花和尚 读"花和尚"切合谜面。 69摘领格 别名:折领格、折项格、射喉格。谜底需四字以上,除去第二个字候切合谜面。例如: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打三**) 谜底:家、望乡、新的一代 除去"望"为"家乡新的一代"。 70遗珠格 别名:解带格、鸿沟格、挖心格、折腰格、比干格、抹胸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单数字,最中央的一字除去。例如: 口 (打一成语) 谜底:因小失大 读"因失大"切合谜面。 71折胫格 别名:脱袜格、缓带格、不胫格。谜底需四字以上,倒数第二字除去。例如: 分 (打一**) 谜底:汾水长流 读"汾水流"切合谜面。 72脱靴格 别名:弃履格、无底格、力士格、跣足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除去末一字切合谜面。例如: 玉环 (打一京剧名) 谜底:杨门女将 将谜底读作"杨门女"切合谜面。 73期艾格 别名:谜底需三字以上,其中有叠字,除去一个叠字后切合谜面。例如: 乘法入门 (打二杂技节目名) 谜底:驯马、马术 去一"马"读"驯马术"切合谜面。 74神龙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上半截大部分切合谜面,下半截少部分出去,除去的少部分字应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 瞎子 (打一**) 谜底:看不见的战线 将"战线"除去切合谜面。 75折柳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下半截大部分扣合谜面,上半截少部分除去,除去的少部分字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 "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打一首都名) 谜底:帕拉马里博 只取"马里博","帕"字由邻字"拉"掉。 76联珠格 别名:连珠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句中的连接句或字,以上一句末一字,下句的第一字,连缀成一词。不能用词组作谜底。例如: 十二克 (打毛泽东词二句) 谜底: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打胜"切合谜面,"打"对"十二","胜"对"克"。 77加冠格 别名:正冠格、加冕格。谜底大部分取材于诗、词、文连接着的两个句子,句子文义不足,需借上句末一字,加至本句的句首连续,以补充谜底句文的不足。例如: 大江东去 (打一红楼梦词句) 谜底:……水,无复向西流 从原句的"东逝水"借来"水"字。 78加履格 别名:进履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中连接着的两个句子,用上一句全句,加下一句首句,连读切合谜面。例如: 党的号召 (打一《韩非子·显学》句) 谜底:一国可使齐、为 从下句"为治者用众而舍寡"解来"为"字。 79藏珠格 别名:嵌腰格。谜底应是双数字,在最中央嵌入一字,切合谜面。例如: 鹏程展翅 (打二经穴名) 谜底:飞扬、万里 中央嵌入一"九"字,为"飞扬九万里",切合谜面。 80投影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其中有一字应重复读一次成两字,两字意思不同,加叠字切合谜面。例如: 一旦豁然贯通 (打一俗语) 谜底:天晓得 读成"天晓晓得",两"晓"字意思不同。 81回文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先顺读一次,再倒读一次,两次意思加在一起切合谜面。例如: 射谜能手猜射谜 (打一水浒绰号) 谜底:打虎将 读"打虎将,将虎打"切合谜面。 82探骊格 别名:骊珠格。谜条上只写谜面和谜格,不标谜目,让猜者射出谜底并带出谜目,谜目和谜底连贯成一个意思切合题意。例如: 洞长一千五百米 谜底:穴位足三里 其中"穴位"是谜目,"足三里"是谜底,连起来切合谜面。 83隐目格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底前两字隐格目名称,主要谜面不标格名,猜中时,带出暗含的射目来。例如: 胜利奏凯歌 谜底:大庆油田 "胜利"作油田名,"奏凯歌"口大庆。 84带目格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面前两字隐格目名称,不标谜格,让猜中时并带出人名、地名和数字等等来。例如: 甲午风云 谜底:干支二寅辰 其中"干支"为所隐之目,"二"是隐目所带之数字,"寅"、"辰"是谜底,他们包括在十二干支之内,与谜面"甲"、"午"相扣。 85内附格 别名:暗附格、藏藏格。谜底需用具有格名的句子,暗附格名,须能体现格名的用意。例如: 奖 (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卷帘大将 谜面"奖"是"大将"的倒读,和"卷帘格"的用意。 86簪花格 谜底需用两字以上的词或成语,谜底的第一个字只允许加草字头或竹字头。例如: 张苞 (打一成语) 谜底:方兴未艾 "方"字加草字头成"芳",以"芳兴未艾"切合题意。 87反切格 以谜面或谜底的两个字"切音",即将上一字的声母和下一字的韵母相切,得一个字,再加上"反"或"切"字,切合谜面。例如: 枪林 (打一常用词) 谜底:亲切 谜面"枪林"反切成"亲",扣谜底"亲切","切"是附加字。 88抵消格 别名:停云格、削剩格。谜底多由两词组成,前词的闲字由后词指出抵消,其它实字都应切题。例如: 尖端 (打《水浒》二绰号名) 谜底:小遮拦、没遮拦 "尖"之端为"小",谜底上句"小遮拦"之"遮拦"由下句"没遮拦"抵消,剩一"小"字。 89重门格 别名:二进宫格、叠户格。谜底用一字、一词或短句组成,不直接解释谜面的意义,谜面先射中寓意,后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 (打一字)] 谜底:虫 第一层门,先从谜面十二地支中,独缺戌;第二层门,应知戌属狗,狗即犬。经转义,独缺犬,为虫字。 90苏黄格 谜底的词不直释谜面的意思,先以谐音附会,后才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 剪烛 (打一古科举名) 谜底:状元 "剪烛"会意"一夹一明",经谐音附会成"一甲一名",即"状元"。 91求凰格 谜底文意除和谜面成对仗、分平仄外,要在谜底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含有成双成对的附加字,如:对、配、比、双、和、齐、偶、交、会、匹、伍、缘、连、联、朋、相逢、相会、鸳鸯等。例如: 玉门关 (打李白诗一句) 谜底:金銮锁鸳鸯 "金銮锁"与"玉门关"对仗,"鸳鸯"是附加词。 92遥对格 别名:锦屏、楹联、菱花、鸳鸯、流水。谜底字数同谜面字数成对偶句式,底和面,字音平仄分明,字义相对工稳。例如: 青山 (打一地名) 谜底:秀水 "青山"对"秀水"底面对仗工整。 93红豆格 别名:红逗格、金锁格。谜底需三字以上,将其句子故意断读,变异原意切合谜面。例如: 九十九 (打一成语) 谜底:百无一是 将谜底断读为"百无一,是"。 94牟尼格 与"红豆格"相反,取消谜底的逗号,上下串读成一句,成谜。例如: 文丞相印 (打《左传》一句) 谜底:信,国之宝也 此典出自文天祥曾任丞相,封信国公。去逗号后为"信国之宝也"。 95玉版格 将谜面的字,部分暗隐叫销。如谜面上发现有"勿、不、休、莫、去、别、漏、流、泛等字眼,就把邻近的多余的字除去,剩下的字,才是有关谜底的字。例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打古文《喜雨亭记》一句) 谜底:是岁之春 猜时,将"载酒"二字作为谜面,其余字已暗隐,"载"扣"岁","酒"扣"春"。 96泄白格 别名:露面格、漏底格。灯谜术语,称之为"露春",为文义谜的大忌。例如: 施珠则太赤,施粉则太白 (打唐诗七言一句) 谜底:却嫌脂粉污颜色 "粉"字底面相犯,在谜规上不允许。此格曾有不少子格,如犯第一字为"露头",第二字为"露颈",中央一字为"露腹", 倒数第二字为"露胫",末字为"露尾"。 97玉带格 谜底须三字以上成单数,中间一字读谐音。如: 妈(打地方戏一) 谜底:女驸马 中间“驸”作“附”解。即“女附(驸)马”而切谜面
我国名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擅长画竹子画。
郑板桥画竹,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扩展资料
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
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童年、少年、青年
郑燮先世居苏州,明初迁居兴化。曾祖新万,字长卿,庠生。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生母汪氏,继母郝氏。
郑燮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时令“小雪”。按兴化民间风俗,“小雪”为“雪婆婆生日”,燮与“雪婆婆”同时降临人间,全家都很高兴。故根据《尚书·洪范》篇中“燮友克柔”字句,祖父和父亲为他取名燮,字克柔。又因所居附近有座木板桥,故后来郑燮自号板桥。
郑板桥故居
郑家人丁不旺,燮又是长房长孙,他出生后家人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生怕夭折,就取个乳名“丫头”。因脸上有几颗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称“麻丫头”。
郑燮出生时家境已陷入贫困,仅靠祖产田和少量地租维持全家生活。后来,父亲岁科两试一等取得廪生资格,每月向官府领取廪膳,生活才得以改善。可好景不长,燮三岁生母汪氏病故,全靠乳母费氏照料。费氏为祖母侍婢,勤劳、善良、慈爱,仁厚,时兴化水灾、大饥,郑家养不起婢仆,费氏舍不得郑燮,三顿回家吃饭仍到郑家操持家务。
汪氏病故后,父亲娶继室郝氏无子,视燮亲出,照料如生母。故郑燮后来回忆说:“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七歌》)
父亲立庵品学兼优,他考上廪生后在家开私塾,郑燮随父就读。外祖父汪诩文亦博学多才,隐居不仕,对外孙非常关心,常指导读书、作文,故郑燮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郑燮幼时读书似无过人之处,且因相貌不美同学都瞧不起他。但他自尊心极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同时对看不惯的事物敢于直言,甚至怒斥,因而同学家长都告诫子弟不要和他往来。他学习“精”、“博”结合,尤重于“精”。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重点文章节则反复诵读,且惜时如金。二十一史中他最推崇《史记》,认为《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这围几段最精彩。他对孔、孟很敬仰,但对朱熹空谈性理看不惯。他学习注重“切于日用”,做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对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诗,特别爱读。
郑燮故居周围多种青竹,夏日新篁初放,郑燮多乘凉于竹阴下,秋冬之际,常对着掩映在窗纸上的扶疏竹影凝思,以至临摹描画起来。
除师法自然外,郑燮也重视继承传统。他从唐代墨竹画的开创者箫锐到清初石涛,都作了研究,苏轼、文同、徐渭等,都是他敬仰的大师。后来,他到仪征毛家桥读书,毛家桥多竹,又为他画竹提供了条件,并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无竹不居”,竹成了他绘画最重要的题材。他爱画竹,更爱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劲节虚心,也就成了郑燮人格的写照。
康熙五十一年春,郑燮回到兴化,从陆震学填词。陆指导他先学婉约派柳永、秦观,再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认为诗与词不同,以婉丽为正格,以豪宕为变格,练习时要千斟万酌以求一是。从后来郑燮的词作看,二者兼有。
康熙五十四年,郑燮与徐氏女结婚。生一男名犉,早夭,又生两女。为养家糊口,他被迫到仪征江村设塾授徒。但没有功名,不被人看重,且人不敷出,因思作画卖画。当时的扬州扼南北漕运咽喉,大批盐商聚集,为其繁荣和文人墨客施展才华提供了条件。于是郑燮又到扬州,边读书作画卖画,以等待进身机会。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燮中秀才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然从《七歌》印章看,约为康熙六十一年(其时郑燮三十岁)或稍前。但就在这时,郑家又遭遇大不幸。父亲病故,无米无柴,又不断有人催债。迫于生计,郑燮只好继承父业,居家坐馆。为躲债,他曾逃到镇江焦山,暂住在别峰庵一个兴化和尚处。在那里,有幸结识了风雅好客之士马曰琯,马很赏识郑燮诗才且同情他的遭遇,送给白银二百两为之解围。马曰琯同当时聚集在扬州作画卖画的金农、黄愼、高凤翰等人过从甚密,马的住宅成为他们经常聚会之处,郑燮参与其间,共同研习诗词书画,因其兴趣、爱好基本一致,这就为后来蜚声中国画坛的“扬州八怪”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不久,郑燮又幸遇画家程羽宸慷慨解囊,得赠白银一千两,不仅为他一洗穷愁,且为他实现游览宿愿提供了一时资助。雍正二年至三年(1724—1725年),郑燮出游江西与北京。待手头花光重新为生计发愁时,他不得不于雍正六年再次回乡读书,究心经史,以为进身寻求阶梯,同时习书作画。
雍正九年,郑燮三十九年,妻徐氏病故,又到年关,翌年乡试,糊口且难,更何况赴试盘缠!听说刚到任的汪知县是个好官,郑燮写了一首诗给他,寻求资助。汪果然出重勉励他参试,郑燮终于如愿以偿,于雍正十年中举。但因无钱送礼,仍未能求得一官半职,只好继续作画卖画,以救贫困。他除画竹外,又画兰、石,以寄托“不求闻达只烟霞”的一时忧怨。。
雍正十三年,又来到焦山双峰阁读书,迎接来年大考。乾隆元年(1736年)春节过后,四十四岁的郑燮赴京会试,得中进士。但仍人仕无门,只得带着进士空衔回家修补,谁知这一等就是六年。无奈,郑燮只得再次到扬州卖画,这样,同“八怪”中人及各方面文士的交往也更密切了,甚至还成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座上客。
乾隆六年,郑燮进京待补终于交上好运,被乾隆叔父慎郡王允禧看中,视为当代李白。允禧作《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请郑燮写刻并作序,燮欣然应允。当时清王室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慎郡王虽未掌大权,倒也顺风顺水,雍正即位后封为贝子、贝勒,乾隆即位又加封为郡王,郑燮被他看中可谓奇遇。于是,乾隆七年春,郑燮便得授山东范县知县,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知范县、潍县
郑燮五十岁才做了个七品县官,既兴奋又不服气。他“初志一望得一京官,聊为祖父争气,不料得此外任”,其复杂心情可想而知。赴任前,继室郭氏缝了一条黄绸被面的棉被送他说:“一代做官七代贫,幸勿枉法杀人,公门里好修行,庶几积得以禳天心,得获添丁之兆。” 郑燮默记于心,决心当一个好县官。
范县位于山东西部黄河北岸,虽穷而民淳朴。郑燮一到任就做了件好事:把县衙墙壁上打了许多洞,直望到大街上。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出前宫恶习俗气耳。”他还写信给堂弟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无,皆有便民之处”。他外出视察不鸣锣喝道,不用“回避”、“肃静”牌子,晚上外出只带两个衙役掌灯引路,灯笼上只写“板桥”二字。他在范县的几年倒也风调雨顺,他爱异民力,无为而治,曾在衙壁上画“卧石”一幅,以喻“讼简刑轻有卧而理之妙”。范县有个富翁,嫌弃即将为婿的穷书生,想退婚。他送一千两银子给郑燮祝寿,燮收下并要收富翁女儿为义女,富翁欣然应允。郑燮把穷书生藏在衙中,等富翁引女儿拜见“义父”时,板桥说:“我给女儿找个快婿吧!这一千两银子就作为妆奁费用。”富翁当然高兴,板桥叫出书生,令与“义女”当堂成亲,一齐乘车回家。
郑燮在范县也曾遇到麻烦事。一次,一个四川籍考生县试第一,按规定该生得回原籍考试。郑燮则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必人为设卡,破格录取。此事引起全县考生非议,燮呈请上级批准,结果却遭曹州知府指斥。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燮调署潍县。潍县位于山东东部,此地虽然特产丰富,商业繁茂,但郑燮到任时正值连续干旱,疫灾流行,前任县官上任不到一年就溜走了。郑燮把对灾民的同情代为实际行动,他打开仓库,让饥民写借条领米,并把县内大户逐一登记,命他们轮流开厂放粥,更查封囤积居奇者,责令平价出售。又从长考虑,以工代赈,既以合法手段运用库粮,解救民饥,又为明年收成打下基础。同时,他还带头把自己的“养廉银”献出,以与民同苦。可是,次年潍县仍然大旱,乾隆皇帝只好派刚拜相的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亲到山东放赈。高、郑早在扬州时就相识,此时相会于山东,自不免有诗词酬唱。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帝巡视山东,也许与慎郡王和高斌的推荐有关,郑燮被封为“书画史”。
为解救潍县连年旱灾带来的社会危机,郑燮通过富户集资,同时自己又是一次带头捐出三百六十千钱再次大兴土木,修筑潍县城墙,乾隆十四年三月完工。这年秋天,潍县终于获得好收成,饥民纷纷回乡定居。
然而好景不长,由郑燮时时不满现实,他的“狂”、“怪”行为自然更不为现实所容。在一次因公赴省与诸官僚宴饮赋诗时,终于出了纰漏。因郑诗中有一句“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满座拂然,认为这是讥讽上司。乾隆十七年冬,郑燮被罢官,从此结束为官生涯。
卖画、终老扬州
罢官后的郑燮又回到早年卖画的扬州。此时,他虽为一介布衣,但由于他的诗、书、画早在扬州负有盛名,又为官清廉,因而很受扬州文人名士以及百姓的欢迎。他在扬州稍住几日便回兴化老家过年。年后,已过花甲之年的郑燮出游杭州,一为散散心情,二来卖点画养家糊口。杭州知府吴作哲早就想得到郑燮字画,听说郑燮来游当即摆酒相迎,还送银两和绸缎礼物,郑燮为他写字作画各一幅。其他官僚名士亦纷纷赠金宴饮,求郑燮字画,郑燮随即将钱物捎回兴化,以济家用。不久北返,经常往来于扬州、兴化、泰州等苏北繁华城市之间,作画卖画为生。
在扬州时,郑燮住在城北竹林寺,城内许多青年常到竹林寺拜郑燮为师学书学画。一次,郑燮在竹西亭与黄慎、沈凡民等书画家各携百钱作“永日欢”,郑燮作《九畹兰花图》以纪其盛。郑燮名声虽高,但生活却很窘迫。一些人请他作画只是说些恭维话,或只送些礼品食物,而郑燮又羞于启齿,以致无济于养家糊口。后来,郑燮采纳拙公和尚建议,出了一张“润格”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从此,郑燮卖画所得并不全用于养家,他特地做了一人袋子,装些银两果食之类,遇有穷苦人或旧相识,便随时取出相赠。
在兴化,除浮沤馆、拥绿园外,郑燮还常与地方文士聚会于拱台之南的柳园、枣园这些明代名宦的私家园林,吟诗作画,酬唱赠答,留下众多优秀作品。
乾隆三十年(1766年)十二月,这位本应大有作为的父母官,终于走完了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湖畔拥绿园中,享年七十三岁。他政治上虽未能大有作为,但转世的大量诗词书画作品及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人格,却为他增添了许多耀眼的光彩。
熔铸八艺,卓然大家
扬州大学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实际是说郑板桥的成就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郑燮现存文学作品有诗1000余诈、词近百首、曲10余首、对联100余副、书信100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清新流畅,直抒胸臆,自由洒脱,很少用典,描写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贪官酷吏的丑恶,兼具少陵、放翁风格。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就是潍县灾后情况的真实写照,《悍吏》和《私刑恶》揭露了酷吏的凶残暴虐,而著名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则表达了郑板桥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词或婉约,或豪放,颇“近陈(维崧)词派”。婉约之词如《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等。慷慨苍凉,大开大合,“醉后高歌,狂来痛哭”。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黄冠体写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险恶,广泛传播,被誉为清代道情体的最高成就。对联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为清代联学一大家。《家书》兼叙述家常琐事、议论经邦治国之道、评论文学创作派、交流诗词书画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独见,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郑燮现存绘画作品1000余幅,是中国古代画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
郑燮既不画人物、山水,出不画一般花鸟,而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润、百状千态。这些都构成了郑燮秀劲挺拔、生动活泼的总体画风。
郑燮自幼日光月影、纸窗粉壁中学画兰竹,自称“无所师承”。初到扬州卖画时,扩大了眼界,意识到自己过去只是做到形似,远不能同石涛的神似相比。雍正年间游庐山后更认识到八大山人简笔写意画的高妙所在。郑燮从师法自然开始,又继承和发扬了石涛、八大山敢于创新、不拘成法的优良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扩大了文人画的表现手法。
郑燮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例如,他提出了“胸无成竹”说、“学三抛七”说、“不立一格”说、“先大后小”说,等等。这些是对从顾恺之到石涛的绘画理论的重要发展,至今仍对绘画创作者有着启发、指导意义。
郑燮的书法别具一格,他将自己的书体分为“六分半书”,人们则称之为“板桥体”。这种书体在笔法上以八分为主,糅合楷、行、草、篆及画兰竹之法,方笔、圆笔、渴笔、蹲笔变化自如,中锋、侧锋、衄锋恰到好处。在字的结体上,着力于横向,多呈扁形,由重心辐射于四方,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在布局上,具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整体感。一幅当中,虽然大、小、方、圆及各种不规则形状千变万化,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乱中有序,违而不犯,气垫连贯,通篇浑然一体。
人们历年对板桥书体评价很高。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近人邓拓说:“它不止流行于当时,二百年来都一直很流行,历久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康、杨虽看不惯板桥体的“怪”,但毕竟看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革新,诚如郑燮自己所说:“蹊径一新,卓然名家。”
同画论一样,郑燮书论亦不乏灼见。从蔡邕、锺繇、王羲之到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郑燮都作过评论。清代前期的书坛重帖学而轻碑学,统治者提倡乌、光、方的馆阁体,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郑燮溯源开流,博采众美,推重汉碑,大胆革新,使书坛出现新的生机。
郑燮在文学艺术上领域里的建树,不仅表现在诗文、书法、绘画的创作及理论上,还表现在他对这三者的结合上。这种结合又表现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方面,郑燮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将“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用焦笔挥毫,使兰枝、竹叶酷似草书中的竖长撇法,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巧融为一体。又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形象中悟出书法意象,竖横撇点常似竹枝、兰叶,使书法作品亦具有画作美感。诚如清人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郑燮诗中充满画意,如《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一:“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寥寥数笔,刻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交织、生机勃勃的水乡风光图。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莲花,白色的鱼鳞,褐色的水鸭,色彩配备得如此巧妙,不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画中也有诗。我们观赏郑燮笔下顶天立地的柱石、傲然迎风的兰竹,仿佛听到一曲《正气歌》。
宏观方面,郑燮常将诗、书、画加上印章统一在一幅纸上。如他70岁时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这位老人颠沛了一辈子,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如果这诗不是题在兰竹石图上,而是题在山水、仕女图上,就必须很不相称。如果不用“六分半书”,而用颜、柳之体或金农“漆书”,虽画再好,字再佳,亦必很不协调。在郑燮笔下,诗情、画意、书法、印章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郑燮多方面艺术成就的核心是一个“怪”字。所谓怪,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对传统的反叛,用郑板桥写给韩镐的一副对联来表述就是“领异标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学艺术上的怪,又通在政治思想上的怪;政治思想上的怪,则表现在对封建正统的抗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郑燮早年游北京就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被人称为“狂”。他认为臧获、婢妾、舆台、皂隶等底层人民也都是黄帝尧舜的子孙,应与富贵人家一律平等。他大声疾呼:“王候将相岂有种乎!”被统治者奉为政治思想正宗的程朱理学,郑燮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是用不着”。在山东为官时,公开揭露官场黑暗,灾荒之年开仓放赈,终因与当道不合,以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官。他晚年画了一块苍石,题诗道:“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似泰山尊。千秋纵有秦皇帝,不敢鞭他下海门。”充分表现了他同封建正统观念斗争到底、绝不动摇的气概。
郑燮的民本思想同前人比起来,又进了一步。他说:“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又说:“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此论未免过于贬低知识分子,但如此看重农民、工人、商人的社会作用,却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燮反抗传统,极力主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他曾借笼中养鸟、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等事大发议论,批评“屈物之性以适吾性”的做法,提出“万物之性人为贵”。他的泼墨写意兰竹石画都把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情绪作为主题。书法本来更是很难变化创新的,但到郑燮手中,六书也几乎冲垮。诗文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在这里,已迸发出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火花。郑燮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位。
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取法青藤,白阳,八大山人,书法直接入画,后学吴昌硕并有所发展,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写意花鸟画影响极大,爱画虾,蟹,鳜鱼、鲫鱼、鲶鱼,青蛙,蝌蚪,鸡,喜鹊,鹰,白头翁,鹌鹑,草虫,蔬果,松梅兰菊,雁来红,荷花,玉兰,海棠,红廖,蜀葵……徐悲鸿爱画马,猫,鸡,鹅,狮,牛……郑板桥爱画竹,兰,菊,石。
郑板桥代表作品有《墨竹图》、《竹石图石块无多》《竹石图南山献寿》等
1、《墨竹图》
《墨竹图》画作中的竹子是高低不一的,但是却错落有致,视觉上便给人一种层次感,竹叶翻动,清幽、高洁、雅致。每一根竹子紧紧地扎根土地,像是有生命一般,分为生动,给人一种傲气风骨的俊逸之感。再从细节处来看,层层竹节与片片竹叶,仿佛有神韵一般,生机勃勃。
2、《竹石图石块无多》
《竹石图石块无多》,竹子与石头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和谐的画面。画面中石块较少,使得竹子成为画面的主体,突显了竹子的纤细和优美。竹子寓意着坚韧、高洁,而石头则象徵坚实、沉稳。画面展现了一种纯朴、清高的意境,反映出郑板桥的个性和品格。
3、《竹石图南山献寿》
《竹石图南山献寿》富有层次感。画面中的竹子和石头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此外,画作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南山献寿的题材,体现了画家对生命和长寿的祝福。竹子寓意着坚韧、高洁,石头象徵坚实、沉稳。画面展现了一种纯朴、清高的意境。
国画的技巧有毛笔运用、墨的运用、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1、毛笔运用:毛笔是国画的主要绘画工具,掌握好毛笔的运用非常重要。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笔触的粗细和湿度,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表现出细腻、浓淡、干湿等不同的效果。
2、墨的运用:墨在国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灵动的墨色表现出线条的粗细、轻重和变化。掌握好墨的运用可以使画作更加富有变化和立体感。
3、色彩运用:国画以水墨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彩色颜料进行着色。在运用彩色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与调和,追求自然、和谐的色彩效果。
4、线条表现:线条在国画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流动与停顿、虚实与变化等来表现出物象的形态和结构。要注重练习线条的笔法和线条的力度,使线条生动有力,富有节奏感。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个“风流雅谑”,愤世嫉俗,怪吝成癖的人。他一生所走过的是一条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曾有诗这样写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蒋心余)。对板桥书画特征作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我们先说说他的一绝——板桥的画。郑板桥一辈子作画,“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画兰、竹。他留给了我们一幅幅“兰图”:《幽兰图》、《从兰荆图》……他笔下的兰花,或遒劲傲立,就像不屑权贵、不同流合污;或雅逸飘幽,好象在远避世尘而悠闲自得。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他曾在《墨竹图》中题款曰:“昔日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板桥作画不受传统、古法的约束而是敢于改新,注重创造。因此,他的墨竹画常常是“出于格外”。大竹、小竹、老竹、晴竹、雨竹、凤尾竹、佛珠竹……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神韵和风姿。看了他的墨竹,你好象就置身于一个竹子的王国,令你眼花缭乱,享尽美景。 说完画,再来说说板桥的书法。“板桥作字如写兰”,他的字和他的画一样“怪”,称“板桥体”。古人写字,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或楷书,一种字体用到底,绝不半途换体;可板桥就不同了,一幅字虽以行为主,但中间却杂一些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这是他的一怪。另外,板桥写字,字体一会大一会小,一会浓一会淡,一会长一会扁,一会正一会歪,这是他的另一怪。你说怪可又不怪,它看着乱,但又有序;看着歪,但又是正,它字字相关,字势相融,统览全篇,便让人觉得协调有致,形俊意远。 再来说说他的最后一绝——诗。板桥作诗,多是画面题诗,他不在意雕琢,却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及自我的体现,常借诗抒情,愤世嫉俗。曾有这样一首他的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谁知己,打破鸟盆更入山。”读完此诗,我们不难了解作者为世上知音少而发出的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超脱世俗、高傲自信的特点。 郑板桥真可谓一代宗师。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能客观地从艺术角度去评价板桥的“怪”,而要与当时社会背景相结合地去赏析,才能知道怪中之“绝”。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竹石
郑板桥〔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然后再来看看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