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清,男,1945年出生,广东省湛江吴川市人。现任国家一级书法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院院士、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客座教授、庐山毛体书画院高级研究员、中华国礼书画家、中华国礼工艺美术家。中国书画家网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国际名人百科外联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盟艺术总监、中国传统文化外交官、全球艺术名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5年受湛江市政府、湛江市湖光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聘请,承担中国雷琼AAAA级世界地质公园湛江湖光岩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建筑雕塑项目,22米长、18米宽、6米高、400吨重的万寿神龟(申报吉尼斯纪录),128米高,双面望湖观音、望海观音、美貌端庄、如意吉祥,吸引众多络绎不绝的游客,被吸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2014年书法楹联工艺,一柱擎天开国运,双毫献艺颂中华,参加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山花奖获铜奖,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
2016年中华民族历代名圣清风廉政雕塑系列,陈兰彬、林召棠、孔子墨宝笔筒参加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山花奖获银奖。
2017年评为湛江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同年被吸纳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8年书法作品参加首届中国书法院杯全国书法大赛获银奖,被评为2018年全国书法精英人物,书画作品参加东方红伟人颂全国诗书画大赛获金奖。
中国书画职称润格评定中心评定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家评估其书法作品,国内市场价每平方尺为12000至18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30000至36000元(人民币)。
2019年作品参加第七届中国梦想杯全国诗书画大赛获金奖,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品参加第三届中华国礼杯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被评为一带一路先峰人物。作品参加第十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大赛获一等奖,被评为2019年全国书法精英人物。
中华国礼国际品牌推广中心评定书画润格,书法作品国内市场价每平方尺为30000至60000元人民币,国际市场价4000至4500美元;国画每平方尺为60000至65000元人民币,国际市场价每平方尺为9000至9900美元。
本项研究的花岗岩副矿物总共有80个样品,结合已有文献的有关吴川-四会断裂带花岗岩副矿物资料,按三个建造和两个系列花岗岩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分出系列Ⅱ、系列Ⅰ、深熔花岗岩建造和混合岩建造的副矿物(表2-1、表2-2、表2-3、表2-4、表2-5),从表可看出他们各具特征。
一、深源长江系列(系列Ⅱ)与浅源南岭系列(系列Ⅰ)花岗岩的副矿物具有明显区别
1系列Ⅱ花岗岩的副矿物
共有24个样品,包括上垄、扶溪、大宝山、佛岗、联合、四会、黄田、伍村、轮水、岗美、石菉、马山、屋背岭和小良等14个岩体,含有20多种副矿物,常见的有:磁铁矿、榍石、褐帘石、锆石、磷灰石、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白钨矿和绿帘石等,其中平均含量达几十至几百μg/g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黄铁矿和绿帘石(表2-1)。
2系列Ⅰ花岗岩的副矿物
共有33个样品,包括大东山、贵东、佛岗、石牛头、莘蓬、鹦鹉岭、锡山、小南山、大王山、新兴和圹口等12个代表性岩体,总共有30多种副矿物,常见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金红石、锆石、磷灰石、独居石、磷钇矿、黄铁矿、锡石、石榴子石、电气石和萤石等,其中平均含量在几十至几百μg/g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独居石、黄铁矿、石榴子石、电气石和萤石等(表2-2)。
3系列Ⅱ与系列工花岗岩的副矿物特征对比(表2-3)
两个系列花岗岩副矿物中,常见副矿物大部分相似,同时含量也相对较高,但仔细分析,两者不同特点如下。
①副矿物总平均含量、磁铁矿含量(平均)、磁铁矿含量/钛铁矿含量和黄铁矿平均含量,系列Ⅱ与系列Ⅰ花岗岩截然不同,系列Ⅱ花岗岩副矿物总平均含量6468g/t,磁铁矿4265g/t、磁铁矿含量/钛铁矿含量值32、黄铁矿1497g/t;而系列Ⅰ则相反,相对较低,分别为912g/t、449g/t、13和34g/t,系列Ⅱ比系列I高出数倍至数十倍。
②系列Ⅱ花岗岩副矿物的种数则与上述情况相反,仅20种左右,系列Ⅰ则多达30种以上,系列Ⅱ比系列I花岗岩副矿物的种数明显少得多。
③副矿物组合,系列Ⅱ花岗岩为磁铁矿+钛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褐帘石+绿帘石);系列Ⅰ则为磷灰石+独居石+锆石+钛铁矿或者为石榴子石+磷灰石+磷钇矿(独居石)+磁铁矿+钛铁矿,可见系列Ⅰ比系列Ⅱ副矿物组合复杂。
④总的特征是,系列Ⅱ副矿物组合简单,而系列I较复杂,前者的特征副矿物为榍石、黄铜矿、辉钼矿和绿帘石等,后者的则为锡石、石榴子石、电气石、萤石、晶质铀矿、钛铁矿和磷钇矿等,即系列Ⅰ花岗岩中发育含挥发分和稀有、放射性元素副矿物。
表2-1 吴川-四会断裂带岩浆建造深源长江系列(系列Ⅱ)花岗岩副矿物含量(wB/10-6)
“+”表示重砂中含个别颗粒副矿物,“++”含少量副矿物(小于1×10-6);资料来源:①广东省705地质大岩控矿规律及隐伏矿床预测。③龚温书等(1989),④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⑤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1∶5万潭队,211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1986。②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粤北大宝山及其外围地区多金属成矿条件、构造控水幅区调报告。⑥李增慧,广东省的侵入岩,1962。⑦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广东省岩浆岩,1977。
4两个系列花岗岩副矿物研究结果的某些含义
系列Ⅱ花岗岩含磁铁矿、磁铁矿含量/钛铁矿含量比值高,这与岩石和黑云母的氧化系数(fo2)高一致(见后),说明系列Ⅱ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氧化,而系列Ⅰ花岗岩相反,导致系列Ⅰ花岗岩常见副矿物钛铁矿相对多和其岩石、黑云母的氧化系数(fo2)低,故系列Ⅰ花岗岩多为相对还原环境产物。
系列Ⅱ花岗岩含铁、钛矿物较多,包括磁铁矿、黄铁矿、钛铁矿、钛磁铁矿、榍石等含量高,与深源岩浆富含铁钛元素有一定联系,从副矿物角度指示花岗岩物质来源较深的可能性;而系列Ⅰ花岗岩则相反,富含铝的副矿物,如夕线石、高挥发分的副矿物如萤石、电气石以及多种稀有放射性元素副矿物如晶质铀矿、磷钇矿、锡石等,均说明系列Ⅰ花岗岩为富铝和富含稀有稀土元素和挥发分的再循环地壳物质来源的可能性。
二、深熔花岗岩建造与混合岩建造的副矿物特征
1深熔花岗岩建造的副矿物(表2-4)
共有10个样品,采自村心、广宁、合水、八甲(潭水)和云龙山岩体等,常见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独居石、磷钇矿、黄铁矿、石榴子石、电气石、绿帘石等10种,其中磷灰石、锆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含量(平均)相对高。
2混合岩建造的副矿物(表2-5)
共有13个样品,采自铁硐、石涧—五和、八甲(潭水)、云龙山等岩体,常见副矿物有: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磷灰石、独居石、磷钇矿、黄铁矿、石榴子石、褐铁矿和方铁矿等10余种副矿物,其中磷灰石、石榴子石、锆石、黄铁矿和褐铁矿等含量相对较高。
3深熔花岗岩与混合岩建造副矿物特点对比(表2-3)
表2-2 吴川-四会断裂带岩浆建造浅源南岭系列(系列Ⅰ)花岗岩副矿物含量(wB/10-6)
“+”表示重砂中含个别颗粒副矿物,“++”含少量副矿物(小于1×10-6);资料来源除同表2-1外,还有⑧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1∶20万高要幅区调报告。⑨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广东省岩浆岩(1977)。
两者在副矿物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表现在副矿物组合、常见副矿物、含量高的副矿物的对比上均是相似性多于差异性(表2-4、表2-5)。但是两者也有差异,如深熔花岗岩含电气石、晶质铀矿、辉钼矿相对多,而混合岩含夕线石、金红石、褐铁矿相对多,同时前者副矿物种类稍多,为17种,后者略少,仅15种。因此,从副矿物角度看出深熔花岗岩建造比混合岩建造深熔程度要高,所以表现出副矿物种类相对多、富挥发分(电气石)和放射性的副矿物(晶质铀矿、辉钼矿)等,同时也可看出两者与粤西富铝变质沉积岩间的密切关系,均具有富铝的副矿物(石榴子石、夕线石)多的特点,暗示两者来源相近,可能为富铝的再循环地壳物质来源产物。
4深熔花岗岩、混合岩和岩浆花岗岩建造副矿物对比(表2-3)
表2-3 吴川-四会断裂带不同系列、建造花岗岩副矿物特征对比(wB/10-6)
注:Mt—磁铁矿;lI—钛铁矿。
岩浆花岗岩建造副矿物在总含量(平均、下同)、种数、磁铁矿含量、Mt/Ⅱ比值等,均比深熔花岗岩、混合岩建造高,表明岩浆花岗岩建造副矿物组合复杂、矿物种类多、磁铁矿含量相对高,而深熔花岗岩和混合岩相反;以上说明岩浆花岗岩建造由于岩浆性质对副矿物形成相对有利,同时具相对氧化环境,因此,其岩石和黑云母的fo2较高,副矿物磁铁矿含量也较高,Mt/IⅠ值大。
一、系列Ⅱ与系列I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1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系列H花岗岩的样品取自小坑、扶溪、大宝山、佛岗、联合、四会、黄田、伍村、轮水、岗美、屋背岭和石菉等岩体,有22个岩石样品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系列Ⅱ花岗岩,代表性比较强;系列I花岗岩的样品取自小坑、诸广山、大东山、贵东、佛岗、莘蓬、大王山、锡山、鹦鹉岭、小南山、新兴和圹口等岩体,28个岩石包括了几乎所有系列I花岗岩,代表性也比较强(表2-10)。岩石分析了29个元素,虽然每个样品微量元素分析并不全,但从随机得出的平均值看,两个系列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明显区别。
(1)过渡元素(Cr、Ni、Co、V、Mn),系列Ⅱ花岗岩的多数元素的平均值高于系列I花岗岩,高达1至数倍;有色金属成矿元素组(Mo、Cu、Pb、Zn),除Pb外,系列Ⅱ花岗岩平均值也明显高于系列Ⅰ;贵金属成矿元素组(As、Bi、Au、Ag),系列Ⅱ花岗岩的Au、Ag平均值高于系列Ⅰ,As、Bi相反,系列Ⅱ低于系列Ⅰ。从这三组微量元素平均值对比中可大体看出,系列Ⅱ花岗岩特征的微量元素为过渡元素组、有色金属成矿元素组以及贵金属组的Au、Ag等,反映出系列Ⅱ花岗岩来源较深的某些特征,并与系列Ⅱ的成矿系列Fe→Cu(Au)→Mo(W)→Zn、Pb→Pb(Ag)(王联魁等,1982)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从而可以说明,花岗岩成岩系列与成矿系列间具有某种密切成因联系。
(2)稀有元素成矿组(Nb、Ta、Be、Sn、W)、挥发分元素组(B、F、Cl)和放射性元素组(Th、U),除个别元素外,系列I花岗岩明显高于系列Ⅱ花岗岩,从而可以看出,对系列I花岗岩特征的微量元素是稀有元素组Nb、Ta、Be、Sn、W,挥发分元素组B、F、和放射性元素组Th、U,也反映了系列Ⅰ花岗岩应是浅源再循环地壳物源的特点,同时,这些元素也与系列I花岗岩的成矿系列REE→Nb、Ta(Li、Rb、Cs)→Be、Sn、W、Mo、Bi→As、Cu、Zn、Pb→Sb、Hg、U(王联魁等,1982)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也暗示花岗岩系列I与成矿系列间有密切联系。
(3)亲石元素组(Rb、Sr、K、Ba、Zr、Hf)中,系列I花岗岩的特征元素Rb、K、Hf平均值高于系列Ⅱ,而系列Ⅱ的特征元素Sr、Ba高于系列Ⅰ,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花岗岩物质来源的某些信息,系列Ⅰ的特征元素可能与浅源再循环地壳物质地球化学富K、Rb有关,而系列Ⅱ花岗岩的特征元素可能与富Ca、Mg的原生地壳物质或上地幔有关。
表2-10 吴川-四会断裂带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wB/10-6)
吴川-四会断裂带铜金矿控矿条件和成矿预测
续表
吴川-四会断裂带铜金矿控矿条件和成矿预测
续表
吴川-四会断裂带铜金矿控矿条件和成矿预测
注:①广东省地矿局705地质大队,211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1986;②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粤北大宝山及其外围地区多金属成矿条件、构造控岩控矿规律及隐伏矿床预测,1989;③广东省地矿局706地质大队,1:5万石潭沙河幅区调报告;④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⑤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1:5万潭水幅区调报告;⑥广东省地矿局704地质大队,1:5万阳春幅区调报告;⑦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广东省岩浆岩,1977;⑧广东省地矿局719地质大队,区调资料,1989。
(4)系列Ⅱ与系列Ⅰ花岗岩某些元素对的比值区别更明显。系列I花岗岩的w(Rb)/w(Sr)、w(F)/w(Cl)高于系列Ⅱ数倍至数十倍,w(Ba)/w(Sr)也是系列I高于系列Ⅱ。系列I花岗岩的w(K)/w(Rb)则低于系列II花岗岩。在图2-7、图2-8上,也清楚地看出,系列Ⅰ与系列Ⅱ花岗岩分别投于不同区域内,系列I花岗岩投入高w(F)/w(Cl)、w(Rb)/w(Sr)比值区内,系列Ⅱ花岗岩在低比值区内(图2-7);同时,系列Ⅱ花岗岩投入高w(K)/w(Rb)比值区,系列Ⅰ花岗岩在低比值区(图2-8),因此,两个系列花岗岩微量元素比值可作为区分或判别两个系列花岗岩的标志。
图2-7 系列Ⅰ(Ⅰ)和系列Ⅱ(Ⅱ)花岗岩w(Rb)/w(Sr)—w(F)/w(CL)图
图2-8 系列Ⅰ(Ⅰ)和系列Ⅱ(Ⅱ)花岗岩w(Rb)—w(K)/w(Rb)图
2黑云母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黑云母微量元素比两个系列花岗岩的岩石微量元素区别更明显,系列Ⅰ花岗岩黑云母TiO2含量低,为175%(平均值,下同),Li2O含量高,为115%;系列Ⅱ则相反,TiO2高、Li2O低,分别为409%和005%,两个系列黑云母TiO2、Li2O平均含量相差数倍至数十倍,表现在w(TiO2)/w(Li2O)上更明显,系列I平均仅为282,系列Ⅱ平均达96(表2-11)。系列Ⅰ黑云母的w(F)/w(Cl)高,达3023(平均,下同),系列Ⅱ低,仅为282。以上表明,两个系列花岗岩的黑云母微量元素特征与岩石微量元素一致,均说明系列Ⅰ花岗岩具有相对富Li、F,贫Ti、Cl的地球化学特征;系列Ⅱ则相反,只是系列Ⅰ与系列Ⅱ黑云母比岩石反映出的地球化学特征更明显。
黑云母的Mg、Fe和fo2特征,于两个系列花岗岩中区别也很明显(图2-9、图2-10),系列Ⅰ与系列Ⅱ花岗岩黑云母分别投入不同区内,系列I多数落在铁质黑云母区(杨文金等,1988)和低fo2区,fo2平均为018(表2-12),系列Ⅱ多数投入Mg-质黑云母区和高fo2区,fo2平均达023。这表明黑云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岩石,都可以反映出系列I花岗岩相对贫Mg和形成于相对还原环境。而系列Ⅱ花岗岩是相对富Mg和相对氧化环境产物。
表2-11 吴川-四会断裂带两个系列花岗岩黑云母w(TiO2)/w(Li2O)与w(F)/w(Cl)对比
注:①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广东省岩浆岩,1977;②龚温书等(1989);③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
图2-9 系列Ⅰ(Ⅰ)和系列Ⅱ(Ⅱ)花岗岩黑云母成分图
图2-10 系列Ⅰ(Ⅰ)和系列Ⅱ(Ⅱ)花岗岩黑云母fo2-N(Mg2+)图
表2-12 吴川-四会断裂带两个系列花岗岩黑云母氧化系数(fo2)对比
注:黑云母的氧化系数fo2=Fe3+/(Fe3++Fe2+);部分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和705、706地质大队等。
花岗岩微量元素组平均值、元素的比值和黑云母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图解等,均说明系列Ⅱ花岗岩富集过渡元素组、有色金属元素成矿组、贵金属组微量元素和高w(K)/w(Rb)、w(TiO2)/w(Li2O)、fo2与低w(F)/w(Cl)以及含Mg质黑云母等,反映了来源上以深源原生地壳物质为主或上地幔为主的某些特点;系列Ⅰ花岗岩富集稀有元素成矿元素组、挥发分元素组(特别是B、F)和放射性元素组微量元素,具高的w(Rb)/w(Sr)、w(F)/w(Cl)、w(Ba)/w(Sr)和低的w(TiO2)/w(Li2O)、fo2,以及高w(F)/w(Cl)和含Fe质黑云母等,指示花岗岩来源以浅源再循环地壳物质为主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它们还可能反映出系列Ⅱ花岗岩形成于相对温度高和氧化的环境,而系列I花岗岩形成于相对温度低和相对还原环境等。
二、两个系列花岗岩构造环境的微量元素判别
根据Pearce(1984)微量元素环境判别模式,本区花岗岩大多属板内或碰撞后构造环境花岗岩。
图2-11、图2-12中,莘蓬、小南山、鹦鹉岭、锡山和大王山等岩体系列I花岗岩的微量元素模式曲线,共同特征是:K、Rb、Th、Ta、Nb较洋中脊花岗岩富集,Rb-Ba-Th峰谷明显,从Hf至Yb接近正常洋中脊花岗岩值看,这种曲线类型或被划入板内花岗岩类型。本区的特点是系列Ⅰ花岗岩Ba异常低,甚至低于洋中脊花岗岩,这可能与后期交代作用或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特征有关。
图2-13、图2-14中,轮水、岗美、伍村、黄田和联合等岩体的系列Ⅱ花岗岩曲线特征是,K、Rb、Ba、Th比洋中脊花岗岩富集,而Zr、Sm、Y、Yb相对亏损,特别是Y、Yb的亏损与火山弧型花岗岩模式曲线相似,从明显高的Rb正异常、Ba与相邻元素呈负异常看,又与碰撞后构造的花岗岩相似。不过其中联合(H73-1)和四会(H71)岩体从Ce至Yb接近正常和K、Rb、Th、Ta、Nb高正异常看,可与板内花岗岩对比。因此,以上曲线指示本区系列Ⅱ花岗岩类似于火山弧花岗岩或接近碰撞后花岗岩,亦或板内花岗岩类型,结合其他特点看,系列Ⅱ花岗岩应属碰撞后花岗岩或板内(衰减大陆岩石圈)花岗岩类型。
三、深熔花岗岩和混合岩建造微量元素对比(表2-10)
这两个建造的微量元素分析数据较少,深熔花岗岩建造仅有广宁、合水岩体的3个样品,混合岩建造也只有石涧、铁硐等岩体的6个样品。两建造的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都比较接近,但又有一定差异性。混合岩建造比深熔花岗岩建造的过渡元素组、有色金属成矿元素组、贵金属元素组和放射性元素略高,而稀有元素组和挥发分组则略低;在亲石元素组中,混合岩的Sr与Zr相对略高,而深熔花岗岩的K、Rb、Ba相对略高。这种差异也可能反映两种建造深熔程度不同,深熔花岗岩的深熔程度相对较高,因此相对富集K、Rb、Ba和稀有、挥发分元素组,而混合岩深熔程度相对低,残留一定源岩固体残留体,导致相对升高过渡元素组和有色金属成矿元素组微量元素。
两种建造的微量元素含量相近,在元素的比值w(Rb)/w(Sr)、w(K)/w(Rb)、w(Th)/w(U)上,两者几乎相等,同样,在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曲线(图2-15)上,两者形态完全一致,几乎重合,说明深熔花岗岩建造、混合岩建造在物质来源上的相似性,两种建造均为以浅源再循环地壳物质为主所形成的岩石(系列Ⅰ),按系列划分,深熔花岗岩应归入喜马拉雅系列(系列Ⅰ),混合岩应属云开系列(系列Ⅰ)(王联魁等,1989)。
图2-11 系列Ⅰ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一)
应当指出,图2-15的两种建造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曲线特征,均类似于碰撞型或火山弧型花岗岩;从Rb的富集和Ba的相对亏损看,更接近碰撞型花岗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