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一个我相信的观点:对于母婴关系,爱与自由是全部的原则!
开始讲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很变态的动物心理学家叫哈洛,他致力于研究爱,但是要了解内心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所以他所有的实验都在剥离爱和安全感。
他选取的实验对象是恒河猴,灵长类的动物很多社会行为都可以迁移到人类社会,所以用猴子做的实验结果对人类来说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实验过程:
将一波猴宝宝分成两组,分别由一只代母喂养,第一组的代母是木头做的,外表披上带绒毛的布,保持37度左右的温度,外加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第二组的代母是铁制的同样有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
实验结果:
虽吃着相同食物,“铁丝妈妈”的猴宝宝会无法消化牛奶经常拉稀,而“绒布妈妈”的猴宝宝则很健康;
受到惊吓时,猴宝宝会跑向“绒布妈妈”的怀抱;
小猴子会拥抱“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颤栗;
分别三十天后,“绒布妈妈”的孩子会飞快地扑过去拥抱“绒布妈妈”,而“铁丝妈妈”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呆滞。
当猴宝宝长大后,“铁丝妈妈”养育大的猴子都出现了冷漠呆滞,类似自闭症儿童行为;并且大多数的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少数生下下一代的猴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理不睬,殴打虐待,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而布绒妈妈的孩子则基本正常生活。
实验结论:灵长类动物成长的过程中除去干渴、饥饿等生理因素,“接触安慰”必不可少。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华生(曾做过臭名昭著的小奥尔波特实验)认为母亲只要提供食物即可,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能握手就不要亲吻和拥抱,满足了孩子食物的要求就能满足孩子对爱的要求。
按照他的理论,在现在衍生出一种“哭声免疫法”的育儿方式,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结果反馈强化不哭这一行为,又称完整睡眠训练法,以此来训练出极少哭闹让妈妈省事的乖婴儿。
看完以上的母爱剥夺实验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哭声免疫法”的危害有多大,婴儿时期是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且不可逆,这个时期的母亲应该尽可能让婴儿感到安全与爱。可以说生命的底色是幸福还是不幸,3岁以前就已经奠定。
不过我们究竟不是猴子,我们拥有理智。如果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幼年时期曾有过伤害,并且依然影响目前的生活,我们可以去分析自己,自己给与自己足够的自由和爱,完全接纳自己,重新养育自己。
关于蜡烛的实验探究:小敏是某班的小小化学家,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点燃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有(蜡烛融化,在烛芯处燃烧,火焰呈** ),其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蜡烛融化)。
(2)先用一牙签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牙签表面出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
(3)如图(b),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熄灭 ),是由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斜插入蜡烛心时,观察到漏斗颈口处产生了**火焰,这是由于(烛心处是石蜡蒸汽被引出,点燃后燃烧 )。
(4)为了探究蜡烛的组成,他取了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有( 有小水珠)出现,将小烧杯迅速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 变沉淀),据此他得出关于蜡烛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和(水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