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希特勒喜欢中国了,不要听现在网上哪些瞎话,什么证据也没有。国与国之间交往利益第一位,德日是同盟国,德国可能干涉日本在中国的行为吗?即使希特勒想干预,德国手也没这么长,自己在欧洲战场就焦头烂额了,明明知道自己说了等于白说,何必讨个没趣呢。
约翰·拉贝在二战中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做了什么
拉贝做不到,在这里有着他手底下的员工,有着他认识的邻里街坊,有着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中国朋友们。
在**《南京!南京!》中的约翰拉贝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实际上,他在56岁时回国,怎么会是老态龙钟的形象。
他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间,除了拯救大批的中国人的生命,还在灾难中记下了日军暴行的日记,这成为了以后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约翰·拉贝高举安全区标志旗,带领安全区工作人员拦住日军先头部队,阻止他们向安全区开进。他拿出地图指明“国际安全区”的位置,特别要求他们注意三处红十字医院。
南京大屠杀期间,冒死救下25万中国人,请记住他叫:约翰·拉贝
年,他的墓碑被从柏林搬到了南京。抵达那天,有无数南京市民赶去迎接他的“到来”,其中还有不少古稀老人、耄耋老人。因为他曾经在南京城陷入无尽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冒死救下了25万中国人,这前来迎接的人中就有当时被他救下的。
拉贝生生在杀红眼的日军手中救下了25万中国人,使得他们免于遭受大屠杀。面对前来抢人的日军,即使刺刀到了眼前拉贝也一步不退。最难的时候拉贝不得不将纳粹的旗子挂在避难所的上空,最终拉贝成功的将人救下。
到了1948年拉贝一家的生活艰难到只能靠喝菜粥度日了。当这个消息传回中国南京之后,南京市民感念这位曾经救下几十万中国人的南京好人约翰·拉贝,为他一家募捐了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
他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南京也有一个德国人成为了南京的辛德勒,在南京事件中,拯救了25万的中国人。他是那个年代真实的活菩萨,后来他怎么样了呢?这个人名叫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
在之后长达6个星期的时间里,日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杀害。日军甚至多次出尔反尔,企图对安全区内难民下手。▲老照片12月17日,拉贝写信给日本大使馆的秘书福井喜代志。
不过大家记得当年建立庇护所的那个德国商人嘛?如果没有他,当年的受害人数恐怕要增加20万了。
约翰·拉贝:82年前,南京25万百姓的“恩人”,为何这么说呢
1、约翰·拉贝一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由于约翰·拉贝的特殊身份,他的工作和生活处处受限。即使如此他依旧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公开演讲,以让世人知道敌人的暴力行径。
2、这个人名叫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拉贝在初中之后就没有再读书,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只好开始自己谋划生计。为了活着,他做过很多的工作,1908年8月18日,他带着他的未婚妻多拉·拉贝来到了中国。
3、因为工作的关系,妻子和女儿长期在北平(民国十七年北京又被改为北平,直到新中国成立,被设为首都时同时更名为北京),只会偶尔来南京和拉贝小住一段时间,所以,往往都是拉贝定期前去北平看望妻女。
4、约翰拉贝出生于1882年的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名船长。不幸的是,拉贝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计,拉贝初中毕业之后开始在一家出口商行打工。1908年的时候,拉贝以西门子驻南京负责人的身份开始在中国活动。
5、约翰拉贝把25万中国人转移到自己负责的安全区。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袭击南京时,约翰·拉贝在南京的住所(同时也是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
6、可以说,正是因为约翰·拉贝在八十三年前的善举,因此,其后人才能够得到中国人的帮助。
约翰·拉贝在二战期间拯救了我国数十万人民,他是怎么做到的
1、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约翰·拉贝高举安全区标志旗,带领安全区工作人员拦住日军先头部队,阻止他们向安全区开进。他拿出地图指明“国际安全区”的位置,特别要求他们注意三处红十字医院。
2、拉贝做不到,在这里有着他手底下的员工,有着他认识的邻里街坊,有着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中国朋友们。
3、约翰拉贝把25万中国人转移到自己负责的安全区。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袭击南京时,约翰·拉贝在南京的住所(同时也是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
4、拉贝生生在杀红眼的日军手中救下了25万中国人,使得他们免于遭受大屠杀。面对前来抢人的日军,即使刺刀到了眼前拉贝也一步不退。最难的时候拉贝不得不将纳粹的旗子挂在避难所的上空,最终拉贝成功的将人救下。
5、他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间,除了拯救大批的中国人的生命,还在灾难中记下了日军暴行的日记,这成为了以后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6、曾经的你,冒死救下25万中国人,如今晚年的你受难,中国人万万是承受不住的。于是南京市人民在得知消息后,立马就开始募捐,以最快的速度将1亿元转交到了南京市时任市长沈怡手中。经他手中,换成了美元,汇给了拉贝。
约翰拉贝:曾在南京大屠杀救25万中国人,晚年贫困,中国给其养老
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拉贝纷纷写进了日记里,南京城遭遇轰炸写了进去,南京人民遭遇大屠杀也写进了日记里。
在得到约翰·拉贝的救治之后,南京地区的许多难民都对他致以了诚挚的感谢,而在1938年时,西门子总部也因国际压力而被迫将约翰·拉贝召回了德国。
到了1948年拉贝一家的生活艰难到只能靠喝菜粥度日了。当这个消息传回中国南京之后,南京市民感念这位曾经救下几十万中国人的南京好人约翰·拉贝,为他一家募捐了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
是真的、
《拉贝日记》手稿简介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惨绝人寰的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拉贝日记》就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在标志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的卢沟桥事变60周年的时候,这部被长期尘封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首次出版面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不久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经商。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在今天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拉贝的祖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日本的盟国,他本人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的负责人(代理)。这就使他的记述具有别人难以代替的特殊作用。当然,由于拉贝当时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南京安全区内,又只是他个人和他周围人的所见所闻,这部日记不可能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作出完整的系统的论断和估计。这是不可以苛求的。尽管如此,《拉贝日记》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恶性发展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这些法西斯国家挑起来的。战争中种种罕见的野蛮残暴行为,都是这些国家的法西斯势力所制造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是其中显著的事例。这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主义,遭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包括许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国家由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即使是德意日这些国家,也有数量众多的人是对法西斯不满和反对的。这样就形成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凭借这个强大的统一战线的力量最终取得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胜利。拉贝作为一个德国商人,甚至是一名纳粹党员,也还是以他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参与了反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斗争,对中国人民给予了极其可贵的援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国际友人。拉贝这部日记的出版和他的这些斗争事迹的传播,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文明必将战胜野蛮的历史真理。读者将从这部历史资料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编辑本段]作者背景
约翰·拉贝,英文名John·Rabe,二战时他有个中文名字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其使用的是后一种称呼(原文:“艾拉培先生: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一九三八年一月本院难民共献。”)。
历史题材的一直都是票房毒药,只要想到与历史、战争有关的**,难免就会认为乏味就好像是条件反射,但是《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两部**都涉及到一个德国人——约翰·拉贝,这个德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时拯救25万中国人的事迹再次震撼了国人。在商业大片泛滥的时代,战争、历史题材**的出现振奋人心,张艺谋也将拍摄《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在生灵涂炭的年代拯救国人的国际友人成为中国**新热点。
在《南京南京》中的拉贝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实际上,他在56岁时回国,怎么会是老态龙钟的形象?历史上的拉贝,并没有像《南京南京》里的那样中途抛弃难民离去,而是在号称“血腥六周”的南京大屠杀结束了一个多月后,直至1938年2月底,在各国大使回到南京的情况下,他才离开了中国(此前德国政府已经多次要他回去,他都给予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在各国大使的监督下,日军不可能再明目张胆地搞大屠杀行为。法西斯的诸多暴行,都是在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会给外国媒体曝光的机会,这是为了避免让其他国家有理由去给自己施加政治压力(犹太集中营的丑闻大多是在二战结束后才被揭开,而二战时拍摄的一些纪录片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统计,只有不到2万人,因为当时严重缺乏数据证明),这也是为什么拉贝被驱逐出南京后,日军要将拉贝的功劳占为己有的一个重要原因。
拉贝并不仇视犹太人,他有犹太朋友,甚至还协助过一家犹太人逃往英国。
纳粹的身份
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约翰拉贝,在二十年代就已经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社会工人党,在纳粹分子中属于元老级的人物,一度很受尊敬。他1908年就来到了中国, 1919年甚至还数次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驱逐,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也对德宣战,而他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商务代表的身份则异常尴尬,才被迫回国休整。被遣返回国的第二年,拉贝回到中国,打着某中国外资公司高级顾问的名义做着掩护,直至西门子洋行中国总部在上海获准正式开张。这段时间他受到重点监视,怀疑他多次来访中国有着其他的隐藏目的,到国民政府在南京扎根并认可了西门子公司在华的权益之后,他才告别了“黑名单”,不再是“行迹特殊的人”。
拉贝与大多从事情报工作的机构以及要员们都有着极为特别的关系,除了军界人员之外,还经常接洽德国驻南京的军事顾问团要员,以及以纳粹党徒身份镶入日本军界的远东第一间谍佐尔格。日本人在历史书上给他扣了个纳粹间谍的帽子。
也正是这些复杂的身份与经历,才使得拉贝的日记以及保护下来的大量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被莫名质疑,很多文字资料都没有得到更高的重视。原因在于,日本人在国际法庭辩称“一个纳粹党徒的话,毫无说服力,不该被公信……”。
“活菩萨”
1937年的冬天,国民政府败退并撤离,南京宣告沦陷。一时间,大量的日本军队蜂拥至南京城内,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顷刻间,南京城尸横遍野。
拉贝是在南京沦陷前匆匆从秦皇岛结束休假赶回南京,很多人认为跑都来不及呢,回去趟这个浑水干什么,但拉贝认为,自己在中国生存了几十年,这个国家的命运与自己已经无法再分割,没理由在这种时候充当一个外籍身份的懦夫,所以,他坚持留下。在日本飞机整天疯狂轰炸南京城内每一处目标时,大量平民丧失了庇护,拉贝偶然间发现,西门子公司一直所悬挂着的纳粹党旗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他当即打开公司大门让街上的上千百姓涌入,在纳粹旗下保全了性命。
在拉贝以德国纳粹党员以及多重政治身份的威慑下,他逼原本对安全区实行运输封锁的日军开闸放行,让粮食与药品能成功运抵,拯救数十万人的性命。而且,他自己带头捐出存款,与众人一起凑钱去向军队套购高价军粮,以保证更多的人不被饿死、冻死。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拉贝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他说,如果上帝非要结束他的生命的话,那务必先拯救下这难民营中仍在苦苦挣扎的二十多万无辜百姓。
拉贝家避难者名单,有签名有手印拉贝在南京的家中,密密麻麻地收容了600多中国难民,而他则自己掏钱奉养起了他们。他的行为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活菩萨”。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那段血腥恐怖的日子里,拉贝为了救护中国难民而日夜奔忙,竭尽心力,二次累得昏倒。他的一些事迹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如他带着助手冒着生命的危险跑遍南京街头,用照相机拍摄下大量日军屠杀的照片,也搜集到了大量的屠城血证,并在1937年12月26日时,将这些重要的资料交到了德国驻日大使馆情报分析员佐尔格的手上,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关系将这些文件交到德国政府高层以及日本朝野,以求得重视,对这种残酷的暴行予以制止。虽然,他的目的并没有达成,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身为前苏联秘密特工的佐尔格还是将这些资料复制了几份,交给了德国战时最高统帅机构,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政府那里才得以保存。
凄惨的晚年
1938年二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召回,接受质讯。拉贝最终在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魏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在回国之后的不久,拉贝被党部的人调查,并封锁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拉贝没有接受警告,陆续在德国汉堡、墓尼黑、汉诺威等市多次发表演讲作了数场关于日本人残酷非人的战争行径的报告,在遭到军警驱逐后仍旧坚持抗争,因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在确认无太多罪名可立之后,他又在家中被软禁,被特工监视。后来,在拉贝被捕的事件影响逐渐扩大化之后,纳粹分子将他列到了黑名单之上,随时可能被秘密处决,拉贝没有屈服,反而是一再执拗地抗争着,不断地喊着要回中国,回南京。
在纳粹政府被推翻之后,拉贝也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居然又因自己的纳粹党元老的身份被逮捕,重新投入到了监狱。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后,拉贝被暂时性释放,但仍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但却没有想到,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了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在最后一次离开监狱之前,拉贝的糖尿病已经严重到了极为危机的地步,随时会终结他的生命,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被释放。但他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还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圆,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
拉贝的晚年十分之凄凉,在1950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第五个年头他就逝世了,当时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拉贝的中国秘书
拉贝先生有个中国秘书,叫韩湘琳,《南京!南京!》中的唐天祥是以韩湘琳为人物原型的,其身份和事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要特别澄清的是:
1: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他被拉贝任命为粮食委员,是安全区内最重要的中国工作人员之一。1937年末日军策划了南京惨案,韩湘琳当时负责跟日方交涉粮食问题等,他对整个安全区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湘琳的确弄到了一张通行证,但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给一个国民党的飞行员汪汉万使用,《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出卖了中国军人得到了一张通行证,但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了下来,让一个国民党军官(即历史上的汪汉万)跟着拉贝离开,历史上韩湘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离开南京。
3:韩湘琳并没有被日本人杀害,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后,继续解救南京难民,并且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逝世。
韩湘琳是拉贝先生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他在二战结束后还出庭作证指控日军的暴行,生平著有《韩湘琳口述:日军仇恨国际救援组织》。
《南京南京》对韩湘琳(唐天祥)的描述,未免有歪曲事实的嫌疑。
[编辑本段]《拉贝日记》手稿的出版
日记手稿的发现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当年底,在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这部**大部分符合历史,那些日本角色是虚构的;但也有些与历史不符,
比如:一部非常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拉贝日记”,记录“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时,为了保护安全区的难民,他倾尽了几乎所有的个人财产,自己在上海的房屋收容了几百名难民,并花高价,购买食物供应难民,
陆川的“南京,南京”**,部分歪曲了历史,拉贝不是在大屠杀过程中,离开南京的,而是在1938,南京安定之后,才被迫离开了南京。离开南京,回到德国,拉贝曾经多次公开演讲,反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①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名船长,他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初中才毕业,拉贝就中断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09年,拉贝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他的未婚妻道拉也随后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他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贝来到首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后来他成为了纳粹党员,并成为南京地区纳粹党领袖。他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房屋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环境幽雅宁静。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周围的居民对他友善热情,拉贝在这里工作、生活得极为愉快。
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拉贝宁静的生活。1937年8月,日军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拉贝正在北戴河休假,他星夜兼程赶了回来。他在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1月,他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他被推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明白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由我出任主席,我不应再有丝毫的犹豫。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渡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拉贝作为非常时期的“执行市长”,面对的困难象千万座大山。他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把他租住的院子,设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莫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他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他的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拉贝回到德国后,他在柏林马不停蹄作了五场报告,义愤填膺地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播放了南京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和赫尔曼·戈林寄了一份暴行报告,期望德国赶快出面阻止盟友日本仍在继续的非人道暴行。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在他一家濒临饿毙的绝境中,南京的老乡没有抛弃他!来自南京的募捐,食品包裹仿佛从天而降,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晚年的拉贝,对南京的思乡之苦魂牵梦萦。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而远在美国的一个墓园里,一块墓碑上也镌刻了中式建筑的图案和“金陵永生”几个大字,这里埋葬着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魏特琳女士。这位拯救了无数中国妇孺的美国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说道:“如有来生,还将为中国服务。”
②几内亚中西部城市,拉贝省首府。在富塔贾隆中部。人口253万(1983)。牲畜及畜产品贸易中心,附近所产蜂蜜、蜂蜡和胡椒、香料也在此集散。有香精厂和采石场。有睡眠病医院。公路南通马木。有航空站。
迄今为止,获得国礼瓷器的人有:
1 埃文·凯尔(一位名叫埃文·凯尔的美国典当行主):2022年9月,他赠送了一本二战时期的相册,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历史证据,作为答谢,中国方面送给了他一只双耳鸡油国礼瓷。
2 白求恩(加拿大医生):1938年1月8日,他抵达延安,毛泽东赠送了白求恩一只锦绣彩凤长柄挑针绣花针线袋和一个装着铅笔、笔记本、橡皮、剪刀的银盒。
3 拉贝(德国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建立了安全区,庇护了25万中国平民,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下了《拉贝日记》。 1938年,拉贝因纳粹身份被解除职务,之后他一直担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1950年,拉贝去世。
4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他全面真实地报道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许多动人事迹。
5 山崎宏(日本籍医生):1936年,他经过8天8夜的奔波,从河北来到了山西,后来他被分配到了八路军总部,在朱德总司令的身边工作。
6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会员):2014年,他获得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奖。
以上是迄今为止获得国礼瓷器的人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