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化妆路数,可比现代要野太多了,变脸技术也是玩得相当娴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闺精致女孩们的神奇“化妆品”。
清洁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化妆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洁。当然,古代没有现代这么“高级”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净,咋整呢?莫慌,古人有办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脸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就连现代都有流传用淘米水洗脸能达增白功效的谣传。
2澡豆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豆子磨成面粉,与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来洗脸和洗澡。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和珍贵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间也逐渐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时期,有人又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
4草木灰
宋代开始,本草美容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所以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草木灰洗涤。
5胰子
明清时期开始,洗脸工具又回归到“澡豆”,不过此时已经改称为“散”或者“粉”,为了满足女性需求,制作商还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澡豆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戏结束,重点来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妆为主,所以在化妆品的抉择上,显然就开放许多。
底妆
现代女生化底妆,讲究水、乳、精华、眼霜、面霜、妆前乳、隔离、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妆。
我们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妆步骤,简单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铅粉
所谓“一百遮百丑”,古人对于白的追求,有些过分,过分到有些变态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铅粉敷面。
早在商朝时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白皙又细腻,人们就直接将铅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神农百草经》也有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要知道,铅含剧毒,对皮肤伤害很大,基本上涂个十多年脸就不能见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歌中总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实早在铅粉之前,人们还是有相对安全的底妆用品,那就是米粉。
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也可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的选用有讲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细粉后直接用,还要经过加工,浸泡在冷水中发酵腐烂,然后清洗沥干,再暴晒,最后才能用来敷面。
不过米粉的附着性不好,一动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用大米来敷脸实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来的铅粉淘汰了。
当然,铅粉用久了人们自然也会发觉其毒性,但你以为古人会为了健康放弃变白变美?看看唐朝权德舆在《玉台体》中怎么说:“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也就是铅粉,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将砒霜敷在脸上,让皮肤呈现一种光泽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妆
古代的彩妆也没有现代这么精细,简单可概括为三大类:腮红、眉毛、口红。
1腮红
腮红在古代也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怎么来的,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探究一二。有说“燕脂”,是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也有说“焉支”,是因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总之就不是中原自产的,不过后来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应该也略有耳闻。
唐朝时期尤为风靡,据传杨贵妃因为涂抹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红妆”也是因唐朝胭脂妆而来。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有详细描述。(以下来自87版《红楼梦》)
第一步:先挑选红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种,只要是红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进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浆汁。
第三步:用细沙滤过,再把丝绵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妆。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画眉的工具还没出现,爱美的女性将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石黛的出现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还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一句就将眉笔的雏形描绘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将其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状,再用水调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为名贵,是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无需研磨。难怪《甄嬛传》中小小的螺子黛不仅能热的皇上的宠妃争风吃醋,还能收买太后身边稳重的嬷嬷了。
3口红
口红是自先秦以来,公认的审美时尚潮品。不过古代还不叫口红,叫唇脂或口脂。
历朝历代女性唇妆的画法也不一样,但终归逃不过相似的审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诗人岑参也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难,就是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还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据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装饰
1贴花黄
这个应该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妆容中,最为熟悉的装饰了,《木兰诗》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后,换回女儿身,此处详细讲了木兰梳妆的过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用黄粉画在额上涂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装饰在现代看来虽不太习惯,但自南北朝起,这种妆容就已经出现,到隋唐时期盛行,经过五代到宋代时,仍在流行。可见古时候女性对其十分钟爱。
2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这种装饰我们在古装宫中嫔妃身上经常能够见到。但事实上这种装饰并不仅限皇宫,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古代用于制作粉底的果实是紫茉莉。
紫茉莉的果实虽然不能食用,但是其中的种子可以研磨成粉,成为制作粉底的绝佳原料。这种原料在古代化妆品制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黑色的种子,碾碎后调冷水涂抹脸部。无患子的果实还有肥皂的作用。
紫茉莉,俗称地雷花,因为黑色果实像小地雷而得名。果实中的种子富含淀粉,研碎后得到质地细腻的白色粉末,在古代被当作粉底涂在脸上。无患子的果实含有大量的无患子皂苷,沾水易起泡,在古代用来洗脸、洗衣服等。
古代可以用来制作化妆品的植物介绍:
1、茜草的根部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可以提取红色和棕色素。古代利用茜草制作红色口脂或粉底。
2、菝葜菝葜种子含丰富的油脂,可以压制成绿色油脂。古人用它搓成青绿色面霜使用。
3、番泻叶提取的叶绿素,可制成绿色素,加以稀释即成绿色面霜。
4、蜡梅果实中的蜡质可提炼成白色或淡**脂膏,可用于粉饼。
5、曼陀罗花萼中的**苷元,可提炼出**粉末,制成**粉底。
6、石竹果实可提炼红色油脂,制作成红色粉底食用。
古代人护肤也像现在一样啊,做好2个步骤。
第一:清洁。
以前是直接用草木灰、绿石泥浆等等做了清洁的原料。后来逐渐发现草木灰和强碱结合,发展成手工肥皂,从欧洲一路兴起,直至全球。
手工皂的天然护肤原理,奠定了手工皂作为主要清洁用品的地位。如今,荷上王国手工皂已经用更稳定的油脂和更安全的配方,制作出适合现代人皮肤清洁的各类产品。欢迎搜索“荷上王国”去了解。
第二:滋润。
或者叫滋养,古代人滋养护肤,主要是通过涂抹天然的植物油或者动物油。
荷上王国用来制作手工皂、面霜等产品的油脂,也是遵循古人流传下来对皮肤有益的植物油或者动物油。包括橄榄油、荷荷巴油、葡萄籽油等。
各类植物油脂都是小分子结构,更容易被皮肤吸收。比市面上的大牌化妆品来说,它们都是使用矿物油或者合成油作为油脂基底,营养极度缺乏,对皮肤无益。
欢迎搜索“荷上王国”去了解。
滴妈是谁?
全职主妇,会做肥皂和手工口红,
还有一家手工皂店和一家口红店,
有兴趣可以去搜索“荷上王国手工皂”或“荷上王国手工口红”。
热爱生活里的小手工,
买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希望能过好这一生。
不管是古代的女人还是现代的女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容貌,这是女人们自古以来的天性,我们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但是古代的女人在美容方法上是让我们震惊的。
第一个是埃及艳后是我们都知道的美丽女人,尤其是她的皮肤和吸引人的气味。传闻中她经常泡牛奶浴和在宫殿中铺满玫瑰花。当然在牛奶浴中加入藏红花油是她保持皮肤柔滑的好方法。当然在藏红花中加入椰子油也可以更好的让皮肤变得更红润。
藏红花油
第二个是我们都知道的薄荷。他是我们印象中的保持口气清新的味道,由于薄荷的生长很容易,所以在古代的女人中是一个常见的美容方法,他们经常将薄荷磨碎涂在脸上让皮肤变得更具有亮色。而现在的女人经常将薄荷,蜂蜜和黄瓜做成美白的面膜。
薄荷
第三个是我们都喜欢吃的蜂蜜。它对我们的皮肤滋润具有很大的功效,当然也可以让我们的头发变得更具有光泽和柔顺度。现在我们可以用两勺奶油和一勺蜂蜜混合涂在脸上,然后用温水洗干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皮肤光亮了。
蜂蜜
第四个是去除粉刺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绿豆,由于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所以我们应该都知道了吧,自从古代开始女人们就把绿豆捣碎,然后把它敷在脸上,用来舒缓脸上的粉刺。当然如果你想尝试一下绿豆敷脸,一定要用无机,农药少的绿豆,不然可能事与愿违啊。
绿豆面膜
第五个是椰子油。它不仅是调味品还可以起到滋养头皮的作用,保养头发,现在我们可以用椰子油涂在梳子上,然后涂在头发上保持一个小时,可以让头发变得更有光泽。
椰子油
第六个是除去体毛的方法,当一个女生的身上如果长了许多体毛恐怕不止让男生不能接受,女生自己恐怕也不能接受吧。所以从很久以前的古代女人就开始想办法除去体毛了。古代人用糖渍或者蜡烛除毛,尤其用糖渍涂在身上除毛,可以让新生的体毛变得更柔软。
体毛
第七个是沐浴的方法。大家经常在古代电视剧中看到玫瑰花沐浴的方法,其实这是真正存在的,在古代埃及的公元前3500年,他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玫瑰水了。现在的许多美容用品中也含有玫瑰的成分。
玫瑰花沐浴
第八个是海盐的美容。海盐去除死皮的方法是很有功效的,还可以溶解皮下脂肪,古代的女人经常用海盐保持皮肤的紧致,保持自己的不老容颜。我们以前可以用两勺奶油和两勺海盐混合涂抹在皮肤上按摩。
好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几个古代的美容方法,到现在我们也可以用哦。
虽然古代不像现在化妆品业如此发达,什么洗面奶、面膜、精油、乳液、面霜等等一切应有尽有,但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许多 方法 用以驻容养颜,历朝后宫驻容养颜资本最为丰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古代宫廷美容秘方,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宫廷美容秘方一、杨玉环:杏仁面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妩媚动人的名句。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爱妃,她姿色超群,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唐明皇为得到他儿子的爱妃,选召进宫面授机宜,命她暂时出家当女道士,带发修行,赐其道号为“太真”。不久便被明皇召入宫中,封之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为了博取明皇的喜爱,便“冶其容,敏其词,婉姿万态,以中君意”。她之所以能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与她善于美容化妆分不开的。
杨贵妃经常使用的化妆品名叫“玉红膏”,后人又称之为“杨太真玉红膏”。其方为杏仁(去皮)、滑石、轻粉各等分,龙脑、麝香各少许,鸡蛋清适量。调剂方法是先将杏仁、滑石、轻粉研为细末,在笼中蒸过,然后加入龙脑、麝香,用鸡蛋清调匀,每日早晨用以敷面。此方中的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有滋润皮肤的功效;轻粉色白如雪,外敷不仅能使皮肤洁白细嫩,而且能治疗多种皮肤疾病,有润肤洁肤消炎的功效;滑石性极爽滑,质地细腻,外用不仅可吸附皮肤上的刺激物与毒物,而且还可遮盖皮肤上的雀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等缺陷;龙脑与麝香均为辛香走窜之品,不仅可赋入芳香,而且可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与营养状态,促进色素的吸收,润泽面容,防止皮肤衰老;鸡蛋清质地白净细腻,含有丰富的卵粘蛋白,不仅可粘合方中的各种成分,而且可增加其对皮肤的粘着性,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温、保湿、防皱、保护皮肤免受各种外来刺激等功效。据有关文献记载,该方能“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
古代宫廷美容秘方二、武则天:益母草面膜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时并州文水人。因其长得美丽异常,所以十四岁时便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赐封才人。太宗死后,她出宫带发为尼。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又将她召入宫中,成为唐高宗李治的宠妃,不久便被赐封为皇后。高宗死后,她自立为“神圣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之所以能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并能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四十余年,除了她“富权略,善用人”之外,也与她的天生丽质,善于化妆美容有密切关系。武则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入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名为“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唐代的《外台秘要》将其题名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方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晒干,捣碎为末,用面粉加水和成团,如鸡蛋大,晒干后又放入炉中烧炼,药的下面先铺一层炭,上边还要再覆盖一层炭,开始用猛火烧约一顿饭的时候,再改用文火煨养一昼夜。这时,益母草即变成白色,把药取出使之凉透,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中,密封不使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此方中的益母草灰,色白而细腻,《本草拾遗》称其“入面药,令人光泽红润”,并能治疗粉刺;滑石粉性爽滑,并能吸附皮肤表面毒物及各种刺激性物质;胭脂,古代多为脂性胭脂,能使面部皮肤红润。武则天由于长期使用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岁时仍像二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女一样年轻,她到了八十三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那美丽如玉的容颜。据《新修本草》记载,此方功能在于“驻颜泽面,减少皱纹,长期揩洗,颜面如玉色”。
古代宫廷美容秘方三、张丽华:鸡蛋面膜
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有名的风流天子,他虽然治国无方,但在词的造诣上却是很高的,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如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李后主不仅擅长词令,而且对音律、化妆也颇有研究。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后妃也都非常讲究服饰和化妆。李后主有个爱妃名叫张丽华,为了博得后主的欢心,她千方百计地寻找美容秘方。最后终于在西王母《枕中方》中找到了一个美容秘诀,使用之后,竟然变得美貌无比,从而得到了李后主的百般宠幸。此方为鸡蛋一个,丹砂一两。调制时先将丹砂研成细末,再在鸡蛋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丹砂细末,然后用蜡封固小孔,随同 其它 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另外雏鸡孵出后,取出蜡封鸡蛋,除去蛋壳,研细敷面。据《肘后备急方》载称:“此蛋粉敷面,令人细嫩光滑,娇媚异常”。丹砂即朱砂,在这里主要是作为红色颜料使用。用此方敷面可使面色白里透红,光滑细腻,不仅可以去除面部等处色素沉着,而且可防止皮肤衰老及皱纹产生。因此方是张丽华经常使用的美容秘方,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张贵妃面膏”。到了明代时,成祖朱棣博学多才,又对此方作了一些改进,将朱砂改为胭脂,并加入少量卤砂,在宫中广为使用,后妃们使用之后,个个容颜如玉,所以,后来此方又获得了“美人红”的美称。
古代宫廷美容秘方四、慈禧:鸟粪面膜
清朝慈禧太后乃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个十分讲究养生美容的女性。据史料记述:慈禧的身体直到晚年都一直保养得很好,特别是脸部,由于保养得法,就是到了六十多岁,仍然红颜未衰,皱纹很少,光滑白晰。
每天一清早,漱洗完毕后,慈禧就要喝一杯人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后躺在床上命太监在她脸上轻轻地涂上一层在春天采摘的鲜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到十几分钟后,再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抹去。慈禧喜欢吃茯苓饼。据《神农本草经》载称:“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养神,宁心补脑,健脾和胃,润肤悦颜。”清《桓园录》有述,慈禧命御厨“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莲子肉、桂圆肉、芡实米、山药来拌匀,蒸熟后,切成饼片。慈禧还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在逢年过节时赏赐群臣。
用过晚膳之后,慈禧又开始了晚间的养颜。她命太监将玉容散(含有鸟粪的美容秘方)清涂在脸部易生皱纹的地方,直到上床前半小时才用温水将脸洗净,使皮肤毛孔收缩,这样就把脸上很紧的一部分皮肤能重新恢复弹性,同时又能使那些已生成的细小皱纹不再伸长或扩大。
噙含人参,增补元气。这是慈禧的另一美容之术。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气血的相辅相成,气血调和则精神旺盛,体质强健,容颜娇美,百病不生。故调理气血,对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慈禧深谙这一养生之道。据《慈禧太后人参底簿》载称:“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即每日一钱,按日包好,天天服用。”据说慈禧能获寿七十三岁,也是得助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