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没有之一。自晋献公开始,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前632年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国得到周襄王“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的王命,得以名正言顺号令各大诸侯国。前627年肴之战,前625年彭衙之战,晋国大败秦国,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晋独霸中原。
前589年鞌之战,晋国大败齐国,齐国被迫背叛楚、齐联盟,转投晋国。前575年鄢陵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楚失去霸主地位。晋经过数场大战后,在晋悼公时期步入极盛时期,此时晋国军治万乘,独霸中原。
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晋国从晋悼公开始走向了衰落,自晋平公开始,掌控晋国大权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相互倾轧,互相攻伐,致使晋国国势日衰。先是赵将六卿中的范、中行氏灭掉,后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自此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地盘,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国公室的地盘全部瓜分,晋遂亡,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
“三家分晋”事件最大的得益者其实非赵、韩、魏三国,而是秦、楚、齐等曾经被晋压得死死的大国。如王立郡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说“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随着曾经压着秦国喘不过气的强大的晋国的一分为三,秦国得以露出凶狠的獠牙,开始向中原进发,最终也得以一统六国,打下不世之基业。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三家分晋”的影响,而是“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去向,他们的结局到底是如何的。
首先史家认定的“三家分晋”是发生在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之时,而此时,晋国的君主就是晋烈公。晋烈公时期晋国已是名存实亡,这时晋国仅留有绛、曲沃二地,其余地盘皆被赵、魏、韩三国瓜分,同时朝政大权悉数被魏国所控,形同附属国。
至于晋国为何会被魏国所控制,是因为前41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史记晋世家》载:“十八年,幽公*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幽公因领地发生动乱,被乱军杀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是为晋烈公,如此晋国就这样被魏国所完全控制。
只得说晋幽公太过无能,本来幽公时期晋国还有点实力,只是幽公这人太无能,也太懦弱,是看着三国一步一步地吞下晋国的疆域,而后他居然软弱到要去朝拜赵、魏、韩三国的国君,要知道他们按理说还是他的臣子,理应是他们去朝拜晋幽公,而不是晋幽公去朝拜。
前389年,烈公死,孝公即位。孝公在位时,晋公室相继被魏、赵所控,同时绛、曲沃二地也被三国瓜分,因此孝公屡次被魏赵迁移。前369年被迁于屯留,后又被迁于端氏。孝公死,子静公即位,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国公室的地盘全部瓜分,晋静公被废为庶人,后不知所踪。
秦灭韩之战过程介绍
公元前231—前230年,秦灭六国过程中,秦军攻灭韩国。这场战争被称作秦灭韩之战,持续了一年时间,到了秦王政十七年才结束。这场战争是秦统一中国的重要战役之一。
战争背景
嬴政迅速利用南阳城的地理优势,在南阳附近修筑了一条大堤和一些军事设施,遏制了韩国的发展。接着,他又利用抚恤的手段,迅速改善了秦国的内政和外交。通过加强自身的实力和扩大影响力,嬴政最终成功地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的成就就在于宽容、智勇和明智,为后世的统一和美好奠定了基础。
战争过程
秦赵两军在肥及番吾交战,秦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依旧按照原定方针,逐个歼灭。之后,秦国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秦王政十六年,韩国南阳地主动投降,秦国便以此为前进基地,为进攻韩国做准备。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攻克韩都新郑,并灭亡韩国。之后,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
战争评价
此战,秦国用绝对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战争准备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国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乘六国混乱之际,采取“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秦王政为分化敌国,实行“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计策。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的政策,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具体实行“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况荆魏不能独立则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思路的指导下,秦国打响了一场统一战争。
战力分析
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齐国: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釐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国:
秦非子前900年—前858 秦侯前857-前848年 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 秦仲前844-前822年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前716年-前716年 秦宁公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前501年-前500年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3天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前246年-前222年(为秦王),前221年-前210年(为秦王朝皇帝) 秦二世(壬辰 前209年) 秦子婴前206年(从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同年,秦王朝灭亡。
赵国: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18年 23 又作赵景叔
6 赵简子 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42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1
9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无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韩国: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韩武子 韩万 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
2 韩赇伯 ?
3 韩定伯 韩简
4 ? 韩舆
5 韩献子 韩厥
6 韩宣子 韩起 ?—前514年
7 韩贞子 韩须 前514年—?
8 韩简子 韩不信
9 韩庄子 韩庚
10 韩康子 韩虎 ?—前425年 前453年,与赵、魏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11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13 韩烈侯 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韩武侯
14 韩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韩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韩共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韩懿侯、韩庄侯
17 韩釐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韩昭侯、韩昭僖侯、韩昭釐侯
18 韩威侯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宣惠王
19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20 韩釐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22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
魏国:
晋国魏氏历代宗主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魏武子 魏犨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魏悼子 魏口
3 魏昭子 魏绛 又作魏庄子
4 魏献子 魏舒 ?—前509年
5 魏简子 魏取 前508年—?
6 魏襄子 魏侈 又作魏曼多、魏哆
7 魏桓子 魏驹 ?—前446年
又作魏宣子;前453年与韩、赵灭智伯
8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魏国历代国君列表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26
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6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秦国:
▪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 秦侯 ( 前857—前848年 ) ▪ 公伯 ( 前847—前845年 )
▪ 秦仲 ( 前844—前822年 ) ▪ 秦庄公 ( 前821—前778年 ) ▪ 秦襄公 ( 前777—前766年 )
▪ 秦文公 ( 前765—前716年 ) ▪ 秦靖公 ( 未即位 ) ▪ 秦宪公 ( 前715—前704年 )
▪ 秦出子 ( 前703—前698年 ) ▪ 秦武公 ( 前697—前678年 ) ▪ 秦德公 ( 前677—前676年 )
▪ 秦宣公 ( 前675—前664年 ) ▪ 秦成公 ( 前663—前660年 ) ▪ 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
▪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 ▪ 秦共公 ( 前608—前604年 ) ▪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
▪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 ▪ 秦夷公 ( 未即位 )
▪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 ▪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 ▪ 秦二世 ( 前209—前207年 ) ▪ 秦王子婴 ( 前206年 )
楚国: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楚熊蚤 熊蚤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2 楚熊丽 熊丽
3 楚熊狂 熊狂
4 楚熊绎 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
5 楚熊艾 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6 楚熊黵 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7 楚熊胜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杨 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9 楚熊渠 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10 楚熊挚 熊挚 前876年 1 又作熊挚红
11 楚熊延 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12 楚熊勇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13 楚熊严 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
14 楚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15 楚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16 楚熊咢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
17 楚若敖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
18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19 楚厉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蚡冒
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1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7年 13
22 楚杜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28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芈熊员
29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楚王比 熊比 前529年 1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5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36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37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38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39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40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42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3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44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1
45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 16
48 楚后怀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楚义帝 , 前205年为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1 关于韩字的诗句
关于韩字的诗句 1 有关韩字的诗句
《题寿安王主簿池馆》苏颋
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
《句》张籍
韩公国大贤,道德赫已闻。
韩官迁掾曹,子随至荆门。
韩入为博士,崎岖送归轮。
《赠新平少年》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李白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李白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李白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
《酷吏词》贯休
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
2 带 韩 字的诗句,急求
久不见韩侍郎 白居易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无题二首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李白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
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
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3 搜集有“韩”字的诗词
1故国三韩远,秋风客意多。
孤舟一夜梦,月落洞庭波。
——朴寅亮《舟中夜吟·奉使于宋》
2《谒韩祠》 吴兴祚
(清康熙二十三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参谒潮州韩文公祠所作并书的诗碑) 过桥寻胜迹, 徙倚夕阳隈。 绿水迎潮去, 青山抱郭来。 文章随代起, 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 人心尚草莱。
3 江天漠漠醉云遥,碑坊巍巍凌碧霄。
满廓风光收眼底,千年灵气聚林腰。
山川幸得韩公姓,神话更留湘子桥。
弊事于今除未尽,何时橡木荫吾潮
--------------七律 初冬登韩祠
4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南宋 杨万里
5寄韩樽使北 首蓿峰寄家
6陈州团练乃韩滔,讨伐梁山做将骁。 策马挥枪弓箭利,骠骑穿甲尽狂飙
7幼学恩师韩少云,兼收并蓄更求新。 妆成绰约风姿美,唱罢铿锵韵味醇。 凄惋十娘足下泪,坚贞香草更传神。 升堂入室声请茂,佼佼梨园评剧人!
8湘子桥东笔架山 遥吟秦岭雪蓝关 骑牛惯看桃花水 倚阁长披凤屿烟 霹雳弓开驰壮檄 清漪日丽济轻帆 薪传桂阙扬天海 巍巍韩祠共月娴
9兵法过人谋略远,霸王恁地弃韩郎? 可伸可屈原非辱,能守能攻始是强。
10十面埋伏终自俘,八面威风反为奴; 刚阿难识妇人道,韩大将军却何如 落得无节才亦疏,至死方知不如楚; 思之原为平常事,人生难为大丈夫
4 有韩字的古诗词
《送权二》王维
高人不可有,清论复何深。
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
明时当薄宦,解薜去中林。
芳草空隐处,白云馀故岑。
韩侯久携手,河岳共幽寻。
怅别千馀里,临堂鸣素琴。
《古东门行》柳宗元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岑参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
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台西日欲斜。
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钱尚父生日》罗隐
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
伊夔事业扶千载,韩白机谋冠九州。
贵盛上持龙节钺,延长应续鹤春秋。
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
送刘蜕秀才赴举》齐己
百发百中□,□□□□年。
丹枝如计分,一箭的无偏。
文物兵销国,关河雪霁天。
都人看春榜,韩字在谁前。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李白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
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馀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5 带有韩字古风诗句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猛虎行》李白张良没有遇到明主,和韩信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而困顿。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虢国夫人夜游图》苏轼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行路难·其二》李白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李白我那时戴高冠佩雄剑,长揖不拜荆州韩朝宗。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无题二首》李商隐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比作宓妃。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赠新平少年》李白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有市井少年欺凌他。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李白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李白我那时戴高冠佩雄剑,长揖不拜荆州韩朝宗。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李白老韩你英才勃发,老裴你清真飘逸。昨日韩家后园里,看花犹似未分明。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李白韩侍御吹起了玉笛,风流倜傥,笛声飞响流韵。
6 带韩 字的诗句,急求拜托各位大神
虢国夫人夜游图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护储篙肥蕻堵戈瑟恭鸡韩擒虎。
张丽华(559年—589年),南朝陈后主叔宝宠妃,出生兵家,以织席为生。朝上百官奏事,陈后主总是让张贵妃坐于膝上,张贵妃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奏章,熟稔心头,又能提出建议。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军南下攻打建康,前线飞书告急,陈后主竟把急件放在张丽华的床头,忘记启封。 韩擒虎(538年—592年),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人。
隋初开国功臣之一。开皇八年(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十一月隋大举伐陈,擒虎以精兵五百,横江夜渡彩石,正月初七攻下姑孰(今安徽当涂),生擒樊巡,散骑常侍皋文奏大败逃回建康,接着擒虎向金陵进军。
同日贺若弼攻克钟山(建康城东),杨广派总管杜彦跟韩擒虎会师,驻扎新林(今江苏省江宁县西),任忠前往石子冈(今江宁县南)迎降,直入朱雀门,沿途陈军大溃,擒虎纵兵在金陵四处劫掠,至殿中不见陈后主,后于华林园内景阳楼畔的井下生俘陈叔宝,贺若弼把陈叔宝囚禁在德教殿。 我想这个典故就是出于此了,苏轼在这里的寓意应该类似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 韩字开头的诗句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南北朝 曹景宗 去者日以疏 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 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 欲归道无因 --古诗十九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 水槛遣心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唐 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辛弃疾 生查子 去年渭水曲秋时访我来 今年常乐里春日哭君回 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 若必夺其寿何如不与才? 落然身后事妻病女婴孩--白居易 哭李三。
8 带韩 字的诗句,急求拜托各位大神
久不见韩侍郎 白居易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无题二首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李白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
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 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
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 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
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9 带有韩字和晨字的诗词
《沁园春》
(宋) 韩信同
望紫云翁,启明在东,长庚在西。但空有寸心,荆州江汉,未能百里,弱水沙黎。菊底秋深,樵边信至,一曲阳春草木知。长吟咏,觉声如韩操,骨似陶诗。不应鬓发能稀。七十寿强如六十耆。想高谈倾坐,风斯下矣,微辞漱物,清且涟漪。谩说磻翁,休夸淇叟,用舍行藏各有时。真修养,有近思家学,字字参芝。
《赠侯喜》
(唐)韩愈
吾党侯生字叔í,呼我持竿钓温水。平明鞭马出都门,
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輈。
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
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
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
一寸才分鳞与鬐。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
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
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
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í君今气方锐,
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闺情(一作夜闺)》
(唐)韩偓
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犹酣懒卸头。但觉夜深花有露,
不知人静月当楼。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香焦亦任偷。
敲折玉钗歌转咽,一声声作两眉愁。
《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
(唐)韩偓
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席上弟兄皆杞梓,
花前宾客尽鸳鸾。孙弘莫惜频开合,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芍药歌》
(唐)韩愈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
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
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
楚狂小子韩退之。
带有晨字的诗词: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再和杨公济梅花》
宋·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赠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晨风 诗经 》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原文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
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译文: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
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鬼神再帮助他,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为这件事而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
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实诚信的缘故。我听说君子的忧虑不是没有财物,而是身居官位却没有好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忧虑不是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
那些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那将拿什么来供给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
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
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
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友好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
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
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扩展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洁白、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孔子云:“君子比德如玉”。当君子面临美玉的考验时当做何选择?有个宋国人向子罕献玉,子罕不肯接受。献玉人说,玉工已鉴定过,这是块宝玉。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宝物。”无独有偶,围绕一块郑环美玉的去留,晋国韩宣子和郑国子产之间的一段故事,折射出子产以德为上的理念和郑国良好的政商关系。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
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_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
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春秋左氏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