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要。《魔力美人魔术代》里说:
“如果你的脸或身上长了粉刺或青春痘,应该要避免使用去角质产品,因为去角质是的摩擦,会让已经长了粉刺或痘痘的地方发言受伤等皮肤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再来做去角质吧。”
说到去角质,可不是随便随便搓搓,一定要掌握去角质的诸多要领。一般来讲,去角质最多2周1次就可以了,如果次数太过频繁,反而会让皮肤干裂。另外要用对手法,不然会弄出更多小细纹,像脖子手法由下往上,对抗地心引力,才不会去完角质,皮肤也被拉皱了。更重要的是,有些皮肤状况是不可以去角质的,一定要特别引起注意,不然本来是想保养皮肤,结果却弄巧成拙,使皮肤越变越糟。
脸部
去角质时间脸部加脖子约3-5分钟。
去角质次数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的T字部位1-2次/1周;干性皮肤1次/1周
四肢躯干
全身去角质时间每个地方约3-5次,共约15分钟去角质次数:2次/1个月
谁不可以去角质
如果有以下的状况,千万不能去角质。
1已出现干燥或脱皮千万不要以为去角质可把皮去掉,这时应该做的是保湿,去角质只会减轻皮肤的自我防御力,脱皮的情形反而会更加严重。
2有发脓或发炎的痘痘只要有长痘痘都不适合去角质,尤其是具有传染性的脓包痘痘,建议可以避开长痘痘的地方,千万不要碰到痘痘。
3有皮肤疾病如果有皮肤方面的疾病,避免传染,也不适合去角质。例如,扁平疣。
不同肤质去角质方法也不同
1、中、干性肌肤:每两周一次,视皮肤状况而定。在粗糙角质及油质多的部位,使用美容角质霜轻脱角质;皮肤较薄、较敏感脆弱之处,则不适合常脱角质。
2、中、油性皮肤:使用可去除表皮之老化角质、黑色素和粉刺的美容角质霜,将角质霜抹于角质较厚之处,待约一至二争钟后抹干,可以深层清洁、软化角质、帮助养分再吸收的功效。切记脱完角质后,皮肤会比较干,因此要先擦上可以平衡皮肤PH值的润肤霜后,再敷用面膜。
4、粉刺、面疱、暗疮皮肤:将富含海藻华的脱角质乳抹在皮肤上,停留二至三争钟后,将表皮上老死角质细胞去除。每周视皮肤状况一至二次。
5、黑斑、雀斑皮肤:取少量含有丰富维生素C、海藻成分的脱质乳涂抹于较粗厚的部位,停留一至二分钟后,轻轻搓去粗糙的角质。之后,再上可平衡皮肤酸碱值的润肤霜,视皮肤性质每一至二周进行一次。
6、粗大毛孔皮肤:在面部涂以深海植物制成的脱角质乳,在角质较粗糙的部位停留约一至二分钟后轻轻搓去粗糙角质。局部要加强滋润,黑色素才不易聚集。可每星期进行二次。你也可以使用含海藻成分的脱角质乳,就适合中干性皮肤者来脱掉表皮不健全的角质使用。对于你娇嫩的面部肌肤,在去角质用品的选择上一定不可大意,使用了适合自己的去角质产品,才能这你在去过角质之后,现出更亮丽的肌肤!
去角质的4大妙处
我们在洗澡时,会发现身体上自然脱落一些乳白色软质物,这就是老化的角质,它随着沐浴时冲洗或揉搓身体而脱落。当年龄增长,这种剥落的过程就会减缓,结果过多的角质就形成了粗糙干燥的表皮。因此,定时定期的去角质是保持年轻肌肤不可缺少的。
1、去除皮肤的老化死细胞、粗糙角质,可使皮肤显现出细嫩光滑的质感。
2、去角质的同时能去除皮肤表面覆盖的黑**素,并消除油性斑,使皮肤洁白而有光泽。
3、去角质还可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使细胞再生更加顺畅,皮肤呈现清新柔美的状态。
4、若是使用含自然植物成分的脱角质乳,还可溶解皮肤的表皮层老化细胞,具有温和磨擦作用,可去除表皮的老化角质及聚结的黑色素和粉刺,改善肤色,使毛细孔较小而细致。
面部去角质优化方案
面部去角质与身体去角质的方法大不一样,爱面子的你该如何去掉脸上的旧角质,让柔美的肌肤呈现出来呢?步骤:面部脱角质前,最好了解自己的肤质。彻底将脸部清洁干净,最好在按摩及洗脸后进行。
1、鼻子、额头、下巴部位的油垢角质最多,可以使用去角质磨砂膏轻轻地揉擦这些部位的粗糙角质。
2、脱角质时要依皮肤生长方向脱,不可太过用力也不要一下子脱得太多,以防引起皮肤搓伤或脱皮、敏感。
3、脱角质后,脸部表皮的老化粗糙角质及粉刺、黑色素等会清除得较干净,此时要再加强滋润,才不容易干燥敏感。
5 去角质霜不能频繁用
去角质霜有去除死皮的作用,一般油性皮肤2~3周使用一次,干性皮肤4~6周使用一次为宜,过度使用去角质霜会使皮肤角质层受到过度伤害,皮肤刺激增多也容易导致痤疮、黑头的再次出现,也容易加速肌肤老化。
6 去角质霜淡疤要咨询医生
如果想用去角质霜减淡疤痕等皮肤问题,应首先咨询医生。尽管有许多产品广告宣传具有皮肤修复作用,但存在有害副作用。应知道,去角质虽然有助于皮肤健康,但不能改变受损皮肤。这也是医生建议用其它更健康方式的原因所在。
护肤品在广告词中被吹捧得神乎其神,让人不禁怀疑它们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的效果。作为一个皮肤相关的产品,护肤品确实能够对我们的皮肤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护肤品都一样有效,但是如果选择适合自己皮肤需求的产品,并正确使用,护肤品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护肤品中常见的成分如维生素C、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具有保湿、滋养和修复功能。这些成分能够提供皮肤所需的营养物质,改善皮肤状态。比如维生素C有助于淡化黑斑和提亮肤色,玻尿酸能够补水保湿,胶原蛋白可以增强皮肤弹性。当我们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护肤品时,它们会渗透到皮肤内部,并通过与皮肤细胞相互作用来发挥功效。
护肤品还含有一定浓度的活性成分,如果酸、A醇等。这些成分能够加速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老化角质层的脱落,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果酸和A醇能够平衡油脂分泌,减少痘痘和粉刺的产生。使用过量或错误的活性成分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反效果,因此在选择护肤品时要根据自己的皮肤状况和需求来进行。
护肤品的质地和使用方法也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例如,霜状的护肤品适合干性皮肤,而乳液或凝胶状的适合油性皮肤。正确按摩和轻拍可以帮助护肤品更好地吸收,提高效果。定期去角质、敷面膜等辅助步骤也有助于提升护肤品的效果。
虽然护肤品具有一定功效,但并不是所有皮肤问题都能完全依靠护肤品解决。例如,严重的皮肤炎症、烧伤等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护肤品可能只起到辅助作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皮肤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等。
护肤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用。选择适合自己皮肤需求的产品,并正确使用,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皮肤保持健康、光滑、有光泽。对于不同的皮肤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遇到严重问题应及时求助专业医生。记住,护肤品只是皮肤保养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殷墟古文物的神秘面纱
「如果你问我,洗澡用冷水还热水好?不用考虑,当然是热水澡~」21世纪这段流行歌词,商王想必也会大力点头!河南安阳的「殷墟」,在清末出土大量甲骨文,震惊世人,引来大批盗挖。1928 年,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率先组成考古团队,进入殷墟。而在这些发掘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就藏着商王盥洗的线索!「研之有物」专访黄铭崇研究员,带你一窥上古文物背后的历史图像。
中研院,前进殷墟的第一支考古队「小时候,我们在阿嬷家的灶台用大鼎煮热水,上面还有木制的釜盖。」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兼历史文物陈列馆主任黄铭崇,回忆起儿时生活,人们会用附有木盖的大鼎来煮水。他考察上古文物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古人很可能已经这么做!
商人如何煮水?热水是用来洗澡的吗?面对「安静无声」的古文物,历史学家是怎么拼凑推敲出数千年前的图像?
故事,得从殷墟说起。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王都遗址,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摇篮。除了举世闻名的甲骨文,殷墟还出土众多铜器、陶器、马车器、骨器等珍贵文物,件件印证了上古文明的灿烂风华。原本备受质疑的商朝历史,也由此获得文物的强力佐证。
1899 年殷墟甲骨文意外被发现,引来滥掘盗卖,上万片甲骨被四处私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 年一创设便展开调查,随即组成第一支考古团队进入殷墟,以便保存珍贵的古文物,这是中国首次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情况危急,才不得不撤出。
1928 年 8 月,董作宾在小屯村开坑发掘刻字甲骨片。1929 年春天,由李济主持殷墟发掘工作,中研院史语所开始用近现代考古方法,开探发掘。图为第十三次发掘全体员工。 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研院史语所前后进行了十五次发掘,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日军不断进逼,不得不撤出。因为战乱,这些甲骨和珍贵文物随人员不断迁徙。目前约有两万五千多片甲骨珍藏于史语所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也设置「殷墟文化区」,让民众亲眼见识出土文物。 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分成两大区块,洹河以南是宫殿宗庙,北边则是商王陵寝区。洹河北岸共掘出十一座大墓,1400 号大墓是其中之一,墓坑四周连着亚字型墓道,属于顶级规格。有学者研究,这座陵墓的主人可能是商王武丁。
生前呼风唤雨的君王,也难以确保身后百年之事。「史语所进入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时,商王墓已几乎被洗劫一空。」
由于商王墓的地面上会建盖祭祀用的「宗」,活脱脱就是「盗墓路标指南」,武王克商后,商王陪葬的家当便成为周王赏赐功臣的现成战利品。直到民初,都不断有人潜入盗掘。
所幸盗墓者多半锁定棺木大坑,考古学者在四周墓道仍发掘出不少文物。其中, 1400 大墓的东墓道就遗留了一组「漏网之鱼」:寝小室盂、右勺、龙纹盘、弦纹壶、青铜人面、五件陶磢(音同闯)。
黄铭崇缓缓揭开第一道谜:「这一系列,可能是商王的成套盥洗用具!」
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商王的洗澡间:梳洗、刷背、去角质首先,解谜的关键来自寝小室盂的「自我介绍」,器身和盖都有铭文:寝小室盂。
盂,是商代常见的盛水容器;寝小室意指寝室的洗澡间。这组文物出土自东墓道,而陵墓大多比照王宫来建造,也就是说,当时商王的豪华宫殿中,洗澡间可能位于寝殿东侧,这组器物则是澡间里的盥洗用具。
弦纹壶用来汲水,类似打水的水桶,两侧可挂绳,吊挂入水中壶身会侧倒下来进水。右勺和龙纹盘,则如同水瓢和脸盆,是商代贵族的梳洗套装组。
想像一下,若现在要拍部写实版《封神榜》,商王的盥洗二三事剧本就能这么写:
奴仆们拿着弦纹壶到河边或井里取水后,把水倒入寝小室盂备用。下一幕,一脸倦容的商王走进寝小室,奴仆连忙用勺舀水伺候王清洗,再用盘承接污水。
那么,掌心大的陶磢又是做什么用呢?去角质!没错,穿越千年,享受不变!只不过现代人得拿着沐浴刷不求人搓背,古代贵族当然是有奴仆悉心效力。
商王洗澡,用不用热水?以前有句广告词:「夏天洗澡,要洗热水,不洗热水,洗不干净。」现代人工作劳累,满身疲乏时洗个热水、泡个温泉,暖身惬意再放松不过了。这种享受,商王也有!
解谜线索二: 商王大墓周围的祭祀坑。
商人崇信天命、敬惧鬼神,一旦遭逢天灾病痛,便会进行占卜祭祀,埋入人牲、器物等祭品以献祭给鬼神或祖先。商王墓周围也有好几座祭祀坑,在商王入葬后,陆续埋入祭品。其中一处墓坑(M1435),史语所发掘出三个鼎。
鼎,是商、周时代普遍的「锅具」,通常用来烹煮食物,如同今日基隆名产「鼎边锉」的鼎,也是来自台语的大灶锅具。既然商人用鼎不稀罕,这三件鼎有什么特别之处?
造型、用途皆有玄机。商代鼎多为直身,水桶腰;这三件鼎则是少有的葫芦状,受热面积较大。其中最大件的形式是鼓腹鼎,器身有铭文「温」,称为温鼎。在古代,温与浴、汤(热水)密切相关,因此可推测温鼎是用来烧水;另外两个单鋬(音同判,把手之意)小鼎则是盛装、倒取热水。
这三件鼎是商代非常罕见的「烧热水用具」。
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温鼎烧水,但热水就是为了洗热水澡吗?比起沐浴,会不会商王更想喝碗热水暖身?
「逻辑来看不太可能,因为商代饮酒风气极盛,酒器非常非常多。」黄铭崇解释,对于嗜酒如命的商人,想要暖身,喝杯酒远比大费周章煮热水容易多了。
王与后妃的「热水器」组线索三:后妃也有的奢华享受。
商王武丁有三位妻妾,其中一位后母戊葬在武丁附近,她的墓是历史学家心中至宝,曾经出土全世界最重量级的青铜鼎,重达 830 多公斤!
后母戊鼎重达 830 余公斤,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史语所撤出安阳后由当地人掘出,但因日军逼近,居民又埋入土中。直至战后,方鼎重新出土被献给蒋中正作为 60 岁寿礼。 撤台时,方鼎因过重无法上船,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Mlogic在后母戊的祭祀坑(M229),中国社科院也发掘出一件与「温鼎」型式相似的鼓腹鼎、附有木盖,以及带鋬小鼎,另外还有一具人骨、舀水的斗、两件陶瓿(音同剖,瓿是商代的高级器具,盛装热水用)。
观察这座祭祀坑,两个青铜鼎与斗、瓿并放,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组用途 ── 再次印证,这些鼎并不是烹煮食物,而是稀有的「热水器」!
研究之路有时也会收到「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黄铭崇透露,这番推敲还意外跳出另一条线索。
有一回,中国研究单位计画编辑青铜器全集,希望中研院史语所提供在殷墟发掘的 53 件青铜器资料,黄铭崇比对中方提供的照片,发现与文物馆现存资料有些出入。「这是否表示,其实文物馆还有另一件馆藏?!」
果然,清查后在馆内找到另一件单鋬小鼎,原始出土处就在武丁墓另一处祭祀坑(M1380)。这座祭祀坑中还有一件陶瓿、一件斗,以及两具人骨。
线索一个串一个,就像柯南在连番推理后,突然镜片反光一闪「原来如此!真相就是……」让我们把商王、后妃的墓与几座祭祀坑并列观察,将以上线索整理一下:
商王不只坐拥奢华的青铜盥洗用具,还能享受高档热水澡。大鼓腹鼎、单鋬鼎、勺或斗、瓿,很可能即是王室等级的商代热水 SPA 组。
比对商王与后母戊的祭祀坑可以推知,大鼓腹鼎、单鋬鼎、陶瓿、斗或勺以及殉葬的奴仆,是王室独享的热水澡服务套装组。 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铭崇;图说设计│林洵安皇家级热水澡,怎么洗?以下有请武丁示范:
用温鼎烧水,再以单鋬鼎舀水(热水不够,小鼎也可直接加热),倒进瓿保存,或倒入寝小室盂混冷水备用。洗澡时,用斗舀出瓿内的热水,需要搓背享受记得端出陶磢。王要洗手、洗脸,也可以拿勺取出盂中的冷水盥洗,再用盘接好水不四溅。当然,这一系列舒服的梳洗乐事,都少不了奴仆来服侍(帮陪葬人骨 QQ)
图说设计│刘芝吟、林洵安皇家热水 SPA 有多普遍?一般贵族是不是也能享受?很遗憾,就像日本进口的压缩机,这些盥洗用具非常稀罕。
目前青铜鼎出土超过三千件,但类似的温鼎全世界只有三件!温鼎、后母戊的鼓腹鼎之外,另一个收藏于日本,推测原初都是大鼎、木盖,和中国台湾早期灶台上的鼎有些相似。单鋬鼎也极为罕见,武丁墓的陶磢更是仅此一组,商代别无分号。
不小心穿越商代想洗个热水澡?请先当上王与后吧。
读到这里,除了赞叹王室洗澡讲究不输现代人,你或许也会心生疑惑:热水澡若是无上特权,珍贵的盥洗器具又为什么是分散陪葬,分批埋入?黄铭崇打趣地模拟三千多年前的情境:
图说设计│刘芝吟、林洵安 解开上古之谜,考验逻辑推理、脉络连结「以上这些用途、功能、情境,全部都只是我的推测。」黄铭崇直率地说。
别误会,这绝对不是一篇「做梦文」!我们无法穿越回千年前印证,但历史学家的上古研究也并非凭空臆测,所有推论皆立基在各种线索的串连。从器物的材质、形貌、出土脉络,交叉比对,并透过同时代、跨时代的整体脉络,找出当中的逻辑。黄铭崇强调:
器物反映的是人的思考模式,我们可以从器物间的相似、延续性,推断出可能的历史图像。
当你手上握著一大团混杂纠缠的毛线球,要理出头绪,唯有慢慢沿着颜色、线路等痕迹,抓出线头。考据上古文物,历史学家同样必须追溯器物的转变、系谱,缜密寻找演变逻辑,进而推测用途与脉络关联。
例如,周代的盂和鉴很相似,许多鉴被误称为盂,显示两者的用途、型态有所重叠与延续。而鉴很可能是盥洗器皿,由此又能再度找到线索。
过往的研究,通常把每个墓坑、祭祀坑一个个独立看待,黄铭崇尝试将不同墓坑、祭祀坑的文物,放入一个更大的共同脉络思考,提出突破新观点。他在「历史学柑仔店」的科普文一刊出,立刻有中国学者来讯请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