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拼 音 dí 部 首 犭 笔 画 7 五 行 火 五 笔 QTOY [狄]基本解释
1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2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3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4有力的麋鹿。
5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6姓。
[狄]详细解释〈名〉
(形声。从犬亦声。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同本义 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又指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夷狄益甚。——《史记·货殖列传》
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 。
如:狄人(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
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礼记·乐记》
[狄]百科解释报错 更多→ 狄
[狄]英文翻译Di
[狄]组词 班狄 铜狄 戎狄 徦狄 狄狄 阙狄 狄牙 六狄 夏狄 狄酪 八狄 狄盐 蛮狄 狄隶 更多狄组词 [狄]相关搜寻 狄克推多 狄道 狄加走之旁是什么字 狄人 狄梁公 狄香 狄的组词 狄加草字头 狄仁杰的诗
秦西面开始好像是大月氏,后来是匈奴,危险是有的。西藏是高原,貌似没什么人,新疆大概就是西域了。四川云南不是巴国和宜国,宜国都没听说过。内蒙古当时是匈奴的,直到元青才归附中国。至于广东广西,我只知道,直至宋朝,广东和广西仍是‘不毛之地’,天涯海角。越国没那么大,从来没有过。不管是春秋时中国的越国,还是之后叫越国的中国附属国。这只是我的认知。
1、意思: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2、出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是说《春秋》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中国亦可视为夷狄。所谓礼,即以“周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3、总结: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体系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1、东夷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而是东部地区多个民族的共同称呼。早在夏朝和商朝这一历史阶段,东夷民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到了周朝时,东夷的范围主要指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
2、对于周朝的《礼记》,就存在“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等南蛮相关的记载。在春秋初期,南蛮主要指南方地区的诸侯和部落。但是,伴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将周边的小国逐步吞并,关于南蛮的称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国身上。对于南蛮的范围,包含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部分地区。
3、在秦穆公在位时,西戎地区存在八个强大的国家。至于周幽王统治末期,西戎的军队一度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换而言之,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西戎都是周王室的重要威胁。而这一威胁,伴随着秦国数代国君的开疆拓土,而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
4、北狄来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西戎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戎狄经常是混在一起称呼,不少部落经常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对于中原诸侯国,比如晋国、卫国、燕国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胁,尤其是卫国,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
四夷说法来源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夷”经常是一种蔑称。这个称呼起源于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华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
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
1、该梗来自网上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外国人叫洋人,外国酒叫洋酒。对外国人的称呼很多,但是最早的称呼是“夷”。
2、“夷本来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对东方的称呼,那时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后来演变成把四周地区和那里的人都称为“夷”。再后来又知道“夷”的外边还有海洋,海洋外边还有地方和人,于是以此类推,就管他们叫“洋夷”。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洋夷”们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才知道“洋”比“夷”厉害,于是就把“洋夷”改成“洋人”。
先秦,对中原周边民族,按不同的方向,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金庸老先生的更牛: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
《礼记·王制》上说:东夷,被发文身,食不火之食。南蛮,雕题交趾,食不火之食。西戎,被发衣皮,食不粒之食。北狄,衣毛穴居,食不粒之食。
可见:东、南比较接近;西、北比较接近。和气候、水文有直接的关系:西和北,缺水、干燥、寒冷;东和南,水多,潮湿、高温。
东夷:夏商时,东夷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周朝时,则是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
西周时,东夷人曾建立过商奄、蒲姑等国家,并且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农业文明。
西周灭了这些国家,将山东区域分封给了周公旦(鲁国)和姜子牙(齐国)。
齐、鲁两个诸侯国,成为了征服东夷的排头兵。
莫说齐、鲁这两个大的诸侯国,就是山东区域内的小诸侯国,东夷人也是胜少负多。
经过夏、商、周三个时期的不断征伐,东夷的势力逐渐变弱了,最后的势力范围,缩小到了只在淮河流域。东夷人在这个过程中,也积极与华夏族文化融合、通婚、会盟等。
到春秋时期,吴国灭掉东夷人最后一个国家——徐国,东夷人再也没有建国。
秦统一六国时,东夷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
南蛮:春秋战国时的南蛮,指楚国境内和南方的百越各地。楚国境内很多民族就自称为“蛮”,挺骄傲的称呼。
主要分布区域:一是洞庭湖附近;二是湘鄂川黔地区。
在春秋前期﹐楚武王曾大举征伐蛮人﹐史称 “大启群蛮”。
南蛮并不服楚国的统治,也曾建立过国家,但都被楚国所灭。
有很长一段时间,南蛮甚至没有历史记载——被打惨了。
战国时,南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被楚国占领。
前279年,白起伐楚,不仅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还攻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秦军比楚军更狠,大大压缩了蛮人的生存空间。
南蛮这个称呼挺有意思,后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一直称呼中原地区为“小南蛮”。
北狄:周朝时,北方的游牧部落都被称为狄,有白狄、长狄等。匈奴也被称为狄人。
战国末期,胡人兴起,其中匈奴最为强大。
战国后,北狄统指匈奴、东胡族系各民族。
秦汉以后,北狄指匈奴及鲜卑等游牧民族。
西戎:上古时,主要指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所以也称犬戎。
西戎,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犬戎部落建立的国家,不止一个国家。
比如大家熟悉的义渠国,就是西戎的一个国家。
追根溯源,犬戎是早期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因此,戎狄与华夏民族同根。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戎占领镐京,西周灭亡,可见当时的西戎实力很强大。
西戎最终被秦灭国。其民族也被华夏民族同化,汉代之后,已经完全融入汉族。
后来的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与先秦时期的西戎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的说法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西戎泛指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商代称为羌或氐羌,后来“西戎”被汉族用来代指位于汉族以西的各个非汉民族。
南蛮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带的人对南部一些部落的称呼,后来汉族继承这种称呼,用来代指南方非汉的外族。北狄是中国春秋时期,周朝诸侯国对居于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称呼,传说北狄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始均,实际上是从华夏分裂出来的部族是晚商时。
扩展资料
四夷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夷”经常是一种蔑称。这个称呼起源于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华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
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
——四夷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是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在西晋以前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1、中原狭义指的是
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华夏”“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地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上下5000年来,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
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2、中原广义指的是
黄河中下游流域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向河南临近省份渗透形成的,自古以来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当前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的主导地域和未来中国发展的看好地带。
目前,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以河南郑州为中心,以河南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河南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扩展资料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