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很多孩子身上会有,很多父母身上也会有,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童年时期的行动不自由
在孩子0—6岁的时候,孩子会经历各种敏感期,相信父母们也都多多少少听说过。
处于各种敏感期中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到处去探索、去了解,到处用嘴啃啃、用手动动。
成年人的动作是有目的的行为,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个动手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成长。
然而父母们常常因为孩子还小、怕孩子受伤、嫌弃孩子太慢等之类的原因去阻止孩子动手,孩子行为总是被父母无意识的制止。
这也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懒的动手,懒得去亲自尝试,也没有习惯和兴趣去亲自动手,只要没人说他就不想动。
对自己能力的不了解
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的评估时,会出现“简单的不会”、“难得不想写”、“考试的时候,不管难得、简单的都写不出来”、“做了计划却没办法完成”。
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跟上面提到的孩子的“他制”、“懒”有关系,还有就是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状态没有更好的了解。
当孩子看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感觉很简单,自己会做,但是真的在做的时候,对题目有十分恍惚,下不了笔。
对复杂的题,看着就说自己不会,不愿意去挑战,然后就认为“我不行”。
无论是觉得“会”还是“不会”,都源于孩子的不自信,害怕去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对“远方哭声”的羡慕与崇拜
在《奇葩说》里面有一期题目是“美术馆失火,是救画,还是救猫”里面,黄执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远方的哭声”,是说对远处、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怜悯,并且表示这种人活的更高级。
高晓松有一句常常被引用的话:“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在很多人眼里生存是“苟且”,“诗和远方”是高贵的,其实生存和梦想同样重要。
但是在三观还未成熟的孩子眼中,生存、努力学习这些都变成了“苟且”,幻想和离家才是值得被佩服的。
这就导致孩子建了“空中楼阁”,眼高手低,不愿意去努力。
这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空虚、孤独、恐慌、不知所措等。
上面从3个方面来说孩子为什么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不积极、眼高手低,这包括小时候的“行为被阻止”,也包括在教育上让孩子对自己“不自信”,还是“看不起学习和生活”。
对于这3个方面,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我曾经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我管不了了,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和他爸放弃了。
心理学家EmmyWerner在1980年代对夏威夷Kauai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即便生长于一个一无是处的家庭,1/3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
孩子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摆脱原生家庭中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是比较难的,需要父母改变、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仍旧在6—12岁,那么对孩子0—6岁敏感期缺失的教育,父母还有很大机会去弥补。
1、不要代劳孩子去做,更不要总是阻止孩子去探索。
孩子犯懒、不愿意去行动,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作为人,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对家庭是有责任的,而这个责任不是学习、写作业。
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家庭中达到一定的成就。
当孩子有了成就感,对生活、学习会有更多干劲儿,他会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2、鼓励孩子去尝试,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
说道让孩子越变越好,就不得不提鼓励这件事情。
很多父母觉得“夸孩子,他就该飘了”,在《家有儿女》当中刘梅对刘星的教育一直是打压式的,很多人在弹幕中说:“如果不是夏东海,刘星一定不会成为一个这么好的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鼓励会让他们变得更好,但是在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多夸孩子的“努力过程”。
上面提到孩子学习上的眼高手低,就是这样,父母要把重点放在“过程”上面。
引导孩子去一步一步的做题,夸孩子做题的步骤和过程,而不是只夸一个结果,这样孩子才愿意把精力放在过程上,而不是对结果“望而生畏”。
孩子明白,能力是一步一步的走踏实,是过程,而不是超能力一样的“看题就知道结果”的天分。
除了鼓励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跟孩子讲清楚步骤,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做,然后让孩子知道:只要步骤清晰,很多事情都不是困难。
3、跟孩子产生共情,让孩子看见“眼前”
很多孩子喜欢打游戏、看电视、玩电子产品、“想得多,做得少”,跟无法跟现实建立联系有很大关联。
父母应该通过共情,让孩子把兴趣从“虚的幻想”转移到“现实”。
孩子对父母都有期望,希望得到父母正面的关注,这种关注比电子产品里得到的快乐更实在。
当孩子产生问题的时候,父母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且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认同,然后通过正面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回归现实。
孩子出现“眼高手低”、“想的比做得多”的情况,和孩子“动手能力弱”有关,也和父母觉得孩子“眼高”、“想得多”有关。
孩子“眼高”、“想得多”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孩子是有目标和期望的,但是如果父母在听到孩子说自己的打算和愿望的时候,一味的通过打击来让孩子脚踏实地,反而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打压。
不会,前几天在补之前的《奇葩大会》,看到臧鸿飞和马剑越的那场辩论:“我们该不该为了融入集体而伪装自己”。
其中臧鸿飞有一段让人听上去就心笙摇动的辩词,他说:你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都要用才华说话,不要去讨好别人,不用去迎合别人,我跟别人不一样怎么了?
我们在短暂的人生都走自己的路,不是说我去抱团,而是说我要走在这条路上。回头,噢,你也走在这条路上。
可人生往往不如人意,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具备了选择权之前,就被命运扔进某一个团体里,比如班级,比如宿舍,比如同事,比如客户。
那是无论你有多努力,有多少才华,可能依旧无力躲避也无力挑拣的环境,唯一的区别,就是你如何接受。
我认识一个姐姐,成绩优秀,人长得漂亮且多才多艺,经常是学校里各种晚会的主持人,还是学生会的干部,按理说女生善妒,可她跟宿舍里的女生关系却非常好。
她主持晚会,宿舍里最会打扮的女孩儿来帮她化妆。
她准备考试,大家轮流帮她打水。
她画活动展板,那个写字最好看的女孩儿陪她一起熬到半夜。
我曾经很好奇的问过她的相处之道,她说: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她们在看韩剧的时候我也凑过去聊聊天,她们研究化妆的时候我夸一句好看,拿了奖学金给大家买点小零食一起庆祝,考试之前帮大家打印一下笔记,平时该自黑自黑,该示弱示弱而已。
我听的吃惊,问她,可是你为什么要为了讨好她们而伪装自己呢?
她回答我:人这一生啊,需要你“做自己”的关键时刻太多,反而是在这些小事上,去做做别人,也没什么不好,一个人在努力向上爬的时候,背后其实是敞开的,就算掉下来没人接着,也尽量别让他人在你背后捅上一刀
每个人都觉得伪装自己的时候非常委屈,但其实那并不算是委屈,那只是与人交往的分寸,是我们太过绝对,以为世界上除了朋友就是敌人,但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更多的是点头之交和礼貌客套的灰色区域。
本真的原始的自我,其实并不好看,而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在任何场合里面对任何人,都应有的从容和体面。
带上那个微笑的善意的面具,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也是对被人的一种尊重。
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反正下辈子都不会相见,不如把你的体面,留在彼此心底。
阔别已久的《奇葩说》于10月31日正式上线第六季。从第一季开播以来,奇葩说就备受观众的喜爱。每一季的金句都流传至今,每一季的选手都广受欢迎,新老奇葩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满意!
第六季中,黄执中、傅首尔、詹青云、颜如晶、邱晨、肖骁等高人气老奇葩应势回归,大王、杨奇函等回到舞台再次证明自己。当然马薇薇、陈铭、熊浩等老奇葩以及导师高晓松没有出现在这个舞台上也引起了奇葩说粉丝们的遗憾惋惜。对此,肖骁在自己的辩题中巧妙地替节目组做出了回应:
我在这里待了快六季了,我看到有的人走,我也看到有的人来。有的人是被迫离开,他尊重的是奇葩星球的规则;有的人是主动离开,他坚守的是自己内心的选择。有的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怪,在那个世界山的顶峰,有一座最佳女主角的奖杯;有的人选择去旅行,她的目的地叫星辰和大海。有的人都已经离开奇葩星球了,却依然在别的宇宙中心呼唤爱;而有的人还在,因为有的人还在。我们不按,是因为他们告诉过我们,他们一生温暖纯良,唯一不舍的是爱和自由。他们不会死,因为他们都曾经在你们心里,为你们下过一场粉红色的雪。
这段话,献给那些曾经在《奇葩说》短暂闪耀过,但由于被淘汰或自身另有主业而离开的人们。
“有的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怪,在那个世界,山的顶峰,有一座最佳女主角的奖杯。”这句话指的是“我要当影后”的范湉湉。
“有的人选择去旅行,她的目的地是星辰和大海。”这是当年马薇薇的金句。
“有的人都已经离开奇葩星球了,却依然在别的宇宙中心呼唤爱。”这说的是陈铭。
“而有的人还在,因为有的人还在。”前半句说的是肖骁自己,后半句说的是颜如晶,也包括黄执中、邱晨、马东和蔡康永们。
“他们一生温暖纯良,唯一不舍的是爱与自由。”这句话出自高晓松写给女儿的诗。
奇葩说的每一个人,都感谢他们来过,感谢他们的存在,感谢他们为自己下的那场粉红色的雪。
当然,其余的老奇葩也是毫不逊色、金句频出,呈现出一场场高质量的辩论比赛
我作为一个不敢做不敢说的代表性小人物,一张嘴就秃噜嘴,一开口就抓不住重点,所以,我最敢做的事情就是腹诽,而且毫无理由。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慌了,我意识到不会好好说话是不行的,因为我们不得不说话,不精彩不行;我们也不得不谨慎地说话,不小心也不行。
好好说话是好好生活必须的技能。
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么一档 严肃 的辩论节目:
《奇葩说》
(不许笑~)
放错了,是这张图,严肃的辩论(变脸)节目。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由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于2014年11月29日起每周六周日21点21分,在爱奇艺独家播出。
《奇葩说》从2014年的第一季到目前的第四季,走过一段漫漫征程,匪夷所思的,不,值得高兴的是每季成绩还都不错。
第一季豆瓣评分91,分,也是至今为止评分最高的一季。
当时是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
第二季豆瓣评分85分,马东主持,金星和蔡康永担任导师。
第三季豆瓣评分86分,蔡康永、马东主持辩论。
目前正在热播的第四季是由何炅主持,马东、蔡康永、罗振宇、张泉灵任导师,每次由两位导师下凡辩论。目前豆瓣评分76分。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
在网络用语中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见。
也就是 异类 。
奇葩这个词汇多带有戏弄和挖苦意味,与本来夸姣拔尖的事物不一样,奇葩多指像一些正常人行动和思想以外的,让人难以了解的行动。
奇葩在辩论中的体现就像,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肖骁他们这些辩手是不接受自己是奇葩的设定的。
伴随着他们一步步成长,一次次辩论,他们在慢慢享受做一只奇葩的快乐。
上图为第一季里少奶奶肖骁傲娇的“我呸”。
上面是2014年第一季里大美玲姜思达的曾经,他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下图就能看得出来,下图是第四季里姜思达愈发做自己的象征。
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他们就是在辩论场上,他们越发地从容大气有自己的节奏和风格。做一只奇葩真好啊。
辩论的真实魅力就是那种不同角度不同纬度的表达。
热点问题的辩论,各种风格辩手的精彩展示,让人大呼过瘾、感觉酣畅淋漓。
金句女王马薇薇、最佳辩手黄执中、冷静逻辑邱晨、宝贝颜如晶、性情中人范湉湉、少奶奶肖骁、大美玲姜思达、暖男辩手艾力、盲人辩手蔡聪、雷人发招欧阳超……
他们代表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落脚点。
却有着相同的共识和极强的表达欲望。
在辩题是“催婚是爱还是变态”的时候,作为反方的马薇薇站在“催婚是变态”的立场道出了最诚恳的一段话。
王小波在他的怀疑三部曲的序中提出生而为人,彼此交谈交往应有的三大基本假设就是:
在《奇葩说》辩论的舞台上,他们观点独特,锋芒毕露,坦承有趣,同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底线。
不用道德绑架,只用口才说服对方和观众。
关键是,这个节目它还好看,而且, 越“跑题”越好看 。
这几乎是欧阳超上场辩论结束之后,导师同伴观众的集体内心OS,但是他就是有一种满满的笑点和综艺感。
这真真的是一个有趣、硝烟弥漫又充满爱的综艺节目。
只建议,不绑架。
只辩论,不评价。
每次看《奇葩说》,都会羡慕舞台上的他们所展示的说话的魅力,沟通的魔力,说服的吸引力……
马东所带领的这一群人是一群 真正懂得说话 的人。
他们还出了一本书就叫《好好说话》,这真是一本治疗像小表妹词不达意、口是心非同类患者的济世良药啊。
当时的辩题是 “没有爱了该不该离婚” ,秉持“没有爱却仍然要在一起”这一方提出:“没有爱了,还是能够(像朋友一样)相互陪伴啊。”
这是个虽然让人隐隐不爽,却一时也说不出哪里不对的理由。毕竟对方身段柔软近于乞求,就算有悖情理,也让人不好意思发作。
于是,当全场的郁结之气充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马薇薇站起来了。
她先是顺承着对方温情的说法,柔声道:“你没有爱了,需要陪伴,”——然后话锋突转,用她特有的、极具杀伤力的嘲讽口一字一顿地说:
“ 养条狗啊! ”
这是语境的力量。
就像这本书所表达的观点: 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
上图是《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技巧》里面的插图,他们从根源上开始捋,教你怎么好好说话。
在《奇葩说》,辩手的对手对方的观点;而观众的对手是自己。
每个人的思想千姿百态,行动却极其一致。
我们不能否认思想的多元性。
总之,我们不得不说话,不精彩不行;我们也不得不谨慎地说话,不小心也不行。
不能逃避,那就必须面对,教你用说话的方式应对这个苛刻而激烈的时代,正是本书的主旨。
用第二届《奇葩说》冠军邱晨的话来说:兼具
“耐思”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
“耐撕” (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
“nice” (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
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 “好好说话” 。
第一季第一集结束后,马东接受采访时笑着坦承录制他们的节目好似十八禁,这个不剪是不能播的,可是我们知道我们现场在录的时候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
我们希望有一种表达不同的角落存在,来对真实观点进行真实表达。
而我,会 一直支持《 奇葩说 》, 只要 他们还是会被剪掉,还是会被消音,还是只是一个网络综艺节目。
我是断断
祝君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