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妆行业的开局之问。这个问题本站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2021年开局,化妆品行业就迎来最强监管:行业基本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下半年,更理性的投资也让美妆行业过去几年的火热氛围降温。
但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是美妆行业必争的巨大市场。在这个规模5、6千亿甚至更大的市场里,宝洁184年企业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中国本土培养的CEO许敏,雅诗兰黛集团新晋的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也是第一位完全本土的中国区领导者。
这些变化也从消费者端得到印证。在近期天猫快消领航社联合数据合作伙伴清渠数智举办的生态招标会上,天猫美妆行业总经理Cindy表示,尽管主流大牌还是占据很大一部分市场,但新品牌在通过新品类渗透更年轻的人群。看似杀成红海的美妆行业,也不断因为技术上的创新和来自消费端未被满足的需求,涌现出新机会。2021年下半年,由于美妆保鲜技术的革新,冻干面膜成为新趋势。线上消费持续升级,购买的客单价也更高了。
包括珀莱雅、百雀羚在内的国货品牌、花西子、完美日记、Colorkey等新锐品牌,雅漾、纽西之谜等大众线品牌,以及爱马仕香水美妆、纪梵希、迪奥美妆等奢美品牌,参与其中,共同讨论的命题是,2022年,美妆品牌将去向何方?
美妆行业,还有哪些机会?
2021年9月,香水、男士和宠物及潮玩从原有行业中拆分出来独立运营,成为天猫的独立类目。事实上,这几大类目的上升趋势,绝非草灰蛇线,早已有目共睹。
曾经只知香奈儿、巴宝莉等几大“免税店”香水的消费者,在2021年双11,将祖玛珑、梅森马吉拉、Diptyque、潘海利根、BYREDO等原本被视作“小众”的香水品牌都送进了天猫千万俱乐部。野兽派和线上起家的冰希黎,是其中销售额超千万的中国选手。
这不光体现了沙龙香水或小众香水进入大众消费者视野的变化,国内的香水玩家们也正被这个百亿级赛道吸引,入局其中。除了更早诞生、已进驻不少商场的气味图书馆,2019年诞生的Scentooze三兔,走进喜燃等线下美妆集合店,观夏和闻献则分别在上海湖南路和淮海中路开出了更注重体验的旗舰店。
左:闻献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旗舰店;右:上海湖南路的观夏闲庭
此外,化妆品集团伽蓝推出旗下首个香水品牌ASSASSINA莎辛那,字节跳动孵化自有香氛品牌Emotif即将在近日开售。更早涉足电商生意的服务商们也在以代运营的方式,将国人尚不熟悉的国外香水品牌引入,悠可集团是号称“英国皇室御用香水品牌”Creed天猫国际店的背后操盘手,水羊股份也代理运营了法国奢侈品香水MEMOPARIS的海外旗舰店。
香水香氛的使用场景也在被拓宽,根据不同场景推出的卧室香氛、空间香氛、车载香氛、浴室香氛等,以及结合使用对象、使用目的推出的衣物香氛、助眠香氛等,也正在占领消费者的嗅觉。
除了香氛香薰,Cindy预测,男士护理和美容美体仪器也会成为2022年彩妆护肤的趋势类目。
天猫美妆行业总经理Cindy
她发现,男生也开始“悦己”了,“原本男生买香水,很可能是送给女生,但从2020年618开始,男生自购香水的比例更高了”。
男士护肤品牌理然和亲爱男友的天猫旗舰店中,香水一直都是店铺销量最高的品类之一;国产香氛品牌“野兽青年”的男女用户比例达到了4:6。
而且这些新品牌们似乎相当懂中国男人要的“男子气概”究竟是什么。男人们想遮瑕,又不能被人看出来自己化了妆;他们嫌麻烦怕油腻,希望不靠美妆蛋就能抹匀粉底,更不愿意花大力气卸妆;他们的心理障碍甚至影响到自己对粉底、BB霜的接受度——这些品类过去主要由女性主导。因此,JACB、理然等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男士素颜霜,主要解决的都是男生们要讲究又嫌麻烦的需求。
专为男士推出素颜霜的新品牌,都拿捏住了男生们“要讲究又嫌麻烦”的需求
尽管“香水教父”尼尔·查普曼在《香水圣经》中说,大多数小众香水制造商都在为个人而设计,不分性别。但在当下阶段,国内那些专为男士而生的香水或护肤品牌,依旧需要打出“男士香水”或“男士护肤品牌”的宣传,以亮明自己的新消费品身份,与过去的品牌做区隔。
而美容美体仪器的红利,在消费者被美妆品牌教育多年后来临。这个高客单、更专业的类目,面对的是一批对护肤有更高要求、更愿意接受新理念的“技术流”,或是对医疗美容还处在观望期,暂时以家用美容仪过渡的消费者。
但过去这个被国外品牌垄断的高端护肤品市场,开始逐渐被国货品牌打开。创办不到3年的新品牌听研,就用家用院线级护肤产品、仪器打开了年轻市场。去年双11,它的精华品类跻身天猫TOP20。
在天猫上,像听研这样的新锐国货品牌不在少数,基于对国内消费生态的洞察,深挖用户的细分需求场景,实现弯道超车。最关键的是,它改变了过去不少国货品牌“平替大牌”的路子,而是直接从重资产重研发的仪器领域切入。
竞争激烈的化妆品行业,实际上依旧有相当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户需求差异化越大时,越难形成垄断”,朱翔骅表示。
从0到1、1到10之后,品牌该往哪里走?
过去几年里,不少国产美妆新品牌做到了用户、需求、场景和定价的统一,依靠几款爆品到达了一定生意体量。但爆品只是品牌短期增长或是被看见的手段,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品牌需要依靠更多商品,甚至更多产品线或品牌保持继续发展的增速。
因此,摆在很多品牌面前的问题是,“我要新开一条产品线,还是再造一个新品牌?”
在众麟资本合伙人朱翔骅看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把一个品牌从0做1,从1做到10之前,不要先去做第二个品牌。因为一个创业项目,资源、精力都有限。”
不过品牌可以考虑的方向是,寻找自己的技能拓展点。看似在各个领域没出什么爆款的美的和无印良品,走的都是大而全的“全品类之路”:美的渗透了几乎所有白色小家电,而且成为很多类目的头把交椅,把自己做成了行业专家;而无印良品则覆盖了家居纺织、文具、服饰等类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只是它们的品类拓展方向对品牌要求极高,“可遇不可求”。
向戴森和云南白药这种“特长生”学习,更适合长短板明显的新品牌:戴森对“风”做了透彻研究,从空气净化器、电扇到吹风机,都非常符合消费者对于它专业技能的认知;从跌打损伤药跨界到牙膏,云南白药也没有脱离“消炎去肿”的专业领域。
跨界做美妆的马应龙
纽西之谜的电商运营总监范维良表示,那些在10-100阶段寻求突破的品牌,需要推出适合品牌调性的形象款、引流款、利润率、趋势款等产品线矩阵。同时,必须重视老用户流量池的搭建和重视会员复购营销,也必须重视企业数据中台的搭建和应用,从产品研发到上市推爆,从新客入会到老客复购等都以数据为依据驱动,杜绝拍脑袋。
国货品牌如何焕新?
近几年大国自信的社会思潮中,2016年就开始翻腾的“国潮”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从潮流服装的概念延展到消费品。
百雀羚、佰草集、林清轩等一众国货品牌也在国潮大势中翻红。这些过去更依赖线下传统业务的品牌,触网时间短,离年轻消费者也很远。
但天猫美妆国货线运营总监亦放表示,去年双11之后,国货品牌们的消费人群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
1、国货品牌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达52%以上。相比以往大促,国货消费者开始年轻化。
2、国货品牌消费者从原本的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迁移,这意味着国货品牌在美妆主力人群中拥有了更好的品牌形象。
3、相比以往,国货消费者是更“资深”的美妆购买者,说明消费者更认可国货品牌的品质了。
抓住新渠道和新人群的老牌国货们
当国货美妆品牌以更专业的品牌形象和商品品质走进消费者心里,它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产品创新,“不是什么火就做什么”,朱翔骅说。对于中国文化的挖掘,也不应只停留在表明,“并不是在包装上雕龙刻凤,而是在产品审美、物料表达,甚至场景上更贴合中国人的审美。”
最重要的一点,是品牌们的数字化进程。即便“数字化转型”已经被提及多年,目前国际品牌还是走在相对靠前的位置。少有国货品牌,会系统地管理营销物料、效率工具和投放工具。
当天猫在2021年10月提出自己要成为一个D2C平台时,也同时抛出了品牌要以消费者运营和货品运营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方法论。美妆行业就是一个以消费者运营为驱动的典型行业,看重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也需要挖掘那些具有潜力的趋势赛道。在多平台经营成为常态的当下,一个美妆品牌会同时在天猫、小程序、京东等线上渠道及线下各渠道开店,也会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各处种草,如何让一个对自家商品还处在陌生阶段的潜在用户成为自己的消费者、会员,并不断复购,是所有品牌的命题。
“数据与营销的结合是品牌新品内容种草的核心增长点,通过数据洞察优化Nickname打造、场景化内容生产、高价值达人合作及淘内联动的完整链路,将极大提升品牌新品内容种草效率。”清渠数智副总经理Olivia表示。
尤其是那些已经颇具规模的大品牌们,相当重视消费体验在各个渠道的一致性。但一个消费者的“行踪”不定:他们可能会在线下逛街时试用下单,在天猫上完成复购。线下的BA们往往会告知消费者积分的使用方法,以此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攒分。如果消费者面对的是一套尚未打通的会员积分系统,很可能容易失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也会因此失去拉高客单价的机会。因此,操盘品牌的服务商们,不光得做好会员系统的打通,还得让线上客服“变成”线下BA的角色,让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获得的服务更一致。
在实现这些方法论的过程中,需要有数字化运营工具的支持。而这些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光靠品牌自己并不一定能完成。这中间,除了由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之外,不少品牌选择了已有成熟品牌操盘经验和更具电商运营能力的服务商帮忙。
如今,不管是新品牌的创始人,还是国货品牌的操盘手,都深知“品牌”的价值:消费者面对一个已知品牌时,决策链路会更短,花的时间更少。品牌带来的溢价和毛利,能帮助品牌向上倒逼供应链做持续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也延长了品牌的生命周期。但在成为一个长青品牌的路上,补齐短板、巩固长板的修为,以及数字化经营的方法论,始终会是品牌的必修课。
图说:市民王**在京东网上花了399元购买了一款“雅诗兰黛”眼霜 王** 供图
新民网·最新报道雅诗兰黛化妆品一直是爱美女性经常选择的一种化妆品,但是近日,市民王**在京东网上花了399元购买了一款“雅诗兰黛”眼霜后发现,使用起来很不舒服,皮肤有灼热感,这让她感觉很闹心。王**随即向新民晚报新民网较真投诉平台反映这一情况,希望能够求证化妆品是否是“李鬼”。
王**告诉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其于4月7日在京东网购买了一款“雅诗兰黛(Estee Lauder)肌透修护眼部精华霜”,价格为399元。第二天她便收到了快递送来的眼霜。
但是用了几次后,王**感觉使用部位的皮肤很不舒服,有些灼热感。由于她以前一直用同款眼霜,这次购买了京东的商品,使用后感觉有些不同,她怀疑这个眼霜是不是正品。
王**还告诉记者,她曾向京东工作人员反映过这个问题,当她要求京东提供是正品的相关证明时,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出售的肯定是正品,如果王**对商品不满意,可以为王**安排退货。
随后,记者致电京东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在给记者邮件回复称,给客户造成的不便,京东深表歉意。京东的供应商都有正规的资质和货源,京东会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商品正品。供应商不仅要提供基本资质(公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还需提供品牌来源证明文件,请消费者放心购买。如果王**对这个商品还是有疑问可以致电京东售后服务,会有专人会为其服务。
对于这样的答复,王**表示接受。
出品 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
作者 苗正卿
题图 视觉中国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连续第4年亏损。
在本土新品牌遇到成长烦恼之际,国际大牌找到了再次拓土良机:春节期间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数据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拓土的同时,星巴克还把触角重新伸向本土茶饮腹地。2021年星巴克在部分重点城市,重新调整了茶饮产品线比重,部分门店采用一层咖啡二层茶饮的模式,而从2020年开始星巴克重新在市场上推出茶饮专门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大牌带给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几年后,本土品牌在尚处稚嫩的年纪遇到了更强悍的对手。而支撑它们在过去几年崛起的热钱正在悄悄退场。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同样的焦虑,也发生在其他新国货品类身上。
“这是我创业18年以来最难的时刻。”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今年1月3日听闻香奈儿发布红山茶花产品时,他感觉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无独有偶。某本土美妆品牌创始人在春节前和圈内朋友小聚时,喝完两杯温酒忽然泪下,他说自己“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无力感。”就在几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化妆品巨头打造出了全新子品牌,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该子品牌的主打产品和这位创始人的项目“不谋而合”。
来自天猫和京东的统计显示, 2021年欧莱雅、宝洁、雀巢等国际大牌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新品推出量,还提速了SKU迭代速度 。一些此前大牌们兴趣不大的细分品类,也被大牌迅速盯上并以新品“占坑”。
国际大牌的“疯狂输出”,被视为一轮俯冲攻势 :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资金实力、供应链体系、人才储备, 它 们像突然冲入狼群的狮子一般——让本土品牌措手不及、焦虑陡增 。
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2021年在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中,国际大牌占据了绝对优势,以直播间为例,近80%的优质坑位被国际大牌拿下;凭借降价策略,部分国际大牌在2020~2021年两个双十一销量激增,让本土品牌彻底失去提价空间;在人才侧,国际大牌在疫情后开启了一轮本土人才扩招,“被挖角”成为了多家本土头部新品牌的共同体验……
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均认为, 从2022年开始,本土新品牌将面临一个更为“残酷”的丛林世界:更贵的流量、更挑剔的用户、更急于求战的国际大牌 。而资本也在对“投资新消费”持越发谨慎的态度,有投资人告诉虎嗅,一些在2018~2019年很容易拿到钱的赛道,从2020年开始已“热钱退潮”,到了2021年下半年已濒临“钱荒”。
“留给本土新品牌的时间不多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预测出了生死线:未来三年将是本土新品牌的大考,而那些扛不住国际大牌俯冲攻势的新品牌,只能被大浪淘沙。
三场战事
国际大牌正在从三个维度,对本土新品牌施加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心智。
一位熟悉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黄锦峰曾讲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消费者把一根YSL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把一根完美日记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质量有问题”。
“这不仅是完美日记遇到困惑,几乎每一个本土新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国际大牌用了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构建了品牌力并深深影响了用户心智,而我们的新品牌普遍在过去3~6年中刚刚崛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构建品牌心智。”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隐藏在更漫长“心智构建期”中的是代际红利:当祖母、母亲都在用某个品牌时,更年轻一代会天然进入该品牌的“潜在用户池”,“虽然存在代际逆反心,但这种逆反心有时会加深认知度。”
孙来春对此感触很深:“我们用了10年在做心智层面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个护城河是不够深的。我觉得对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原料、不是超级大单品,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孙来春告诉虎嗅,当香奈儿高调入局红山茶花系列产品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瑟瑟发抖的小角色”而对面是“就像拥有大炮、航母、核武器,有着百年 历史 、财大气粗的巨人”。
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微博等流量平台上,香奈儿拥有海量粉丝,一部分林清轩用户也是香奈儿的深度粉丝——当发布了几条和“香奈儿布局红山茶花产品”有关的微博后,一些用户甚至“反水”,主动站队香奈儿。“感觉腹背受敌,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只能赶紧安抚。”
2021年,国际大牌进一步把“品牌心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虎嗅, 一些之前“大牌看不上的推广、投放模式,开始被高层采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雅诗兰黛在2021年史上第一次针对“淘宝客”安排了预算。该人士告诉虎嗅,此前雅诗兰黛等头部大牌几乎“不碰淘宝客”,甚至根本就不会筹备这笔费用。
在护肤美妆之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咖啡、鞋服、宠物、潮玩等领域。以咖啡为例,某国际头部咖啡品牌在2021年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预算,还几乎重组了营销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该品牌大量与达人和MCN机构合作,并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体系。而仅仅两年前,该品牌高层还在对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持“谨慎迟疑”态度。
大牌的这种改变,被圈内人总结为“接地气”。而接地气的营销模式,让他们的品牌心智红利成倍放大。一家位于北京、专门服务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机构负责人告诉虎嗅,MCN、UP主、KOL本身也希望获得大牌加持,“同样的价格下,大家往往会优先与国际大牌合作,因为这会对未来接单有利。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国际大牌出的钱,普遍略高一些;作为甲方,普遍更专业一些。”
在心智之外, 渠道成为了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另一个主战场 。
某本土气泡水品牌在2021年遭遇了强大的渠道压力。在CS渠道和KA渠道,可口可乐等大牌几乎“全线开火”。(CS渠道:以便利店为主;KA渠道:以大卖场为主)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妆集合店创业潮,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2018~2019年,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大牌放低了姿态,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她曾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到其门店“试卖”。该创始人直言,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在2021年,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但间接的结果是,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渠道之争,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 。2021年,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在化妆品领域,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从统计来看,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在咖啡赛道,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该人士表示,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以玩具为例,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海外订单搁置,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而在2021年,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面对国际大牌在三个维度发起的挑战,众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思考,大家都想弄明白“大牌攻势潮”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他们在数年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现实来的更迅猛。
有迹可循和始料未及
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2020年告诉朋友:大牌对本土品牌的围堵是早晚的事。当时吴骏的判断是,大牌尚需“2年”左右的时间“反应过来”。
一切来得比预料的早。
2021年10月,雀巢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全新星巴克随星杯超精品速溶咖啡。这是一款速溶、外装可回收、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冻干产品。(虎嗅注:2018年雀巢以715亿美元永久买断星巴克全球范围内“门店以外的咖啡及其他餐饮产品销售权”,此类产品营收计入雀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咖啡“线上世界”,雀巢·星巴克和三顿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以电商渠道零售额排名为例,雀巢虽然稳坐第一,但第二名三顿半与之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双十一期间,三顿半和雀巢分列天猫平台第一名、第二名。
推出精品速溶咖啡类产品,被圈内视为“雀巢进军三顿半等本土新品牌腹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三顿半、永璞、隅田川这三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从国际大牌手中“分食”到了相当可观的咖啡市场份额。“他们的策略都是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其头部。而雀巢等大牌目前的策略是,直接进军这个品类,换言之:正面开战。”
感觉大牌来早了的,还有化妆品圈。
孙来春说,自己最早的预测是,在疫情过去后的一两年,大牌彻底恢复元气后,才会展开“俯冲攻势”。由于韩国和日本都有山茶花产区,林清轩内部一直“担心”日韩大牌会率先进军山茶花品类,但他们的调查员迟迟没有看到日韩大牌的动作,就在“略微松一口气”时,香奈儿先来了。
“疫情期间,我们元气大伤,就好比刚打完一场恶战,没有彻底休息恢复,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对手。”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告诉虎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大公司的销售预算和库存,为了清销库存和解决中国电商渗透率高问题,2020年开始部分大牌给中国市场提供了特殊的“价格线”。而在以往,这些品牌是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破价销售”,在破价的基础上,这些品牌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销量猛增,而同样的事情延续到了2021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指出了大牌“俯冲攻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市场,部分国际大牌在2019年已经出现的增速疲态。一方面是新崛起的本土Z世代,开始对新品牌有更强的尝新兴趣,另一方面是本土新品牌以“低价平替”之姿强势分食了部分市场。
一个关键细节是,在2020年和2021年,部分咖啡和化妆品巨头采用低价策略后,其增速勉强维持在2018年之前的水平,换言之如果没有降价红利,这些品牌很可能继续面临“增长疲态”。
“2020年到2021年,多个国际大牌更换了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两个因素非常关键,首先中国市场已经是疫情期间大牌不可或缺的可增长活力市场,另一方面总部对于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不满意。”上述人士告诉虎嗅,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常态化”趋势,所以国际大牌提前改变策略,开始从2020年大刀阔斧强化中国市场的变革——这导致本土品牌提早面临强竞争。
提早出现的强竞争,让本土品牌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在破价策略下,国际大牌从2020年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展现出强势,以护肤品为例,在年度销量前十榜单中,2020年~2021年两年期间内平均每年有8个名额被国际大牌和其子品牌占据。
不能忽视隐性的压力。由于海运价格和石油价格高企,2021年大部分品牌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这导致本土品牌的利润空间被不断蚕食。而国际大牌凭借更大的体量、 历史 优势形成的资源网络具备更强抗压能力, 这意味着当国际大牌大打降价战、赠品战的时候,本土品牌只能维持原价保守防御 。
“而且本土品牌担心降价会影响品牌力,3~5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品牌形象,可能因为降价而灰飞烟灭。”
或可从 历史 上窥探出整个剧情的走向:据李丰分析,在2000年前后,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牌平替”潮,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品牌,这些品牌多分布于日化和日清领域。但好时光并未长久,2003~2004年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降价,降价战略持续到2006年。而作为结果,2007年的市场上,很多2000年前后出现的本土品牌已经消失不见了。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几年中石油价格在持续走高,甚至涨幅达到三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遇到了影响命脉的两大挑战:原料成本持续走高+降价空间被大牌抑制住 。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市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韩市场出现了一批本土品牌,他们迅速崛起并且以更高性价比从国际品牌手中抢走了一部分市场。当时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日韩市场“俯冲攻击”,但像雪花秀这类品牌挺住了,并最终活了下来,逐渐发展为了本土大牌。“我们现在面临的故事几乎一样。如果我们这些本土品牌扛不住,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国际大牌重新占据,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那么中国就会逐渐诞生一批源自本土的国际大牌。”
三年生死战?
一位在2017~2021年专注投资新消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 2022~2025年会是本土品牌的“生死考验期” ,但他并不乐观,他认为过去几年诞生的本土品牌中,会有超过80%的项目最终死掉。
“ 那些一味靠营销的品牌,会迅速死去 ,因为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这位投资人表示,2021年开始资本圈对新消费快消类项目的热度已经降温。2019~2020年的消费投资热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周期”:一方面在流量端,2018~2019年淘系改革和抖音崛起让市场上出现流量红利;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下,基础日常消费成为不确定中的较大确定性,吸引了热钱。
“这股热潮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在降温,资本圈也在回归理性。”该投资人认为,回归理性的一个关键点是: 大家意识到,这一波投资的“边界所在” ——你不会投出下一个欧莱雅,只能找到某新品类的头部,“ 让欧莱雅诞生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时间 。”
“在19~20世纪,消费品领域出现了几次大周期。有一些共性规律是本土新品牌应该体会并学习的。”刘彬认为, 本土新品牌在2022年首先应该稳守基本盘——守住在细分品类的优势地位,并强化品类心智 ,“无论是三顿半、花西子还是泡泡玛特,都需要暂时放下更大的多元化扩张野心,踏实回归基本盘。”
这也是 历史 上宝洁、雀巢、欧莱雅的发展规律。以宝洁为例,从1837年创立后,这家公司就一直生产香皂(和蜡烛),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了“香皂之王”——当人们想到香皂时,会第一时间想起宝洁。从今天的视角看,宝洁开创并守住了自己的品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近120年时,宝洁才开始逐渐多元化扩张,而在扩张过程中,宝洁一直恪守基本盘几乎没有离开基本盘的“近亲半径”。
从韩国雪花秀的发展史上,也能看到相同的故事,而雪花秀对本土品牌的借鉴意义或许更大——在崛起史上,它也曾遭遇国际大牌的俯冲攻势。在创立后的将近10年里,雪花秀一直稳守“人参基护肤品”这一基本盘,实际上 这种坚守细分品类的发展战略,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 :国际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并推出同品类时,雪花秀已经在“人参基护肤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用户心智护城河。
“ 未来三年,不是比拼扩张,而是比拼守成 ,在守成的同时还能稳步增长的,就是成功。”上述投资人表示,2022年很多品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将是钱荒。
一位在2019创业做胶囊类饮品的创业者告诉虎嗅,他的项目在2021年已经难以融资。“投资人要求先展现出变现能力,他们更愿意支持具备造血能力的项目。”
造血能力,成为了2021年以来消费创投圈的“高频词汇” 。但赚钱正在变得更难,有人向虎嗅提到了关键命脉问题——2021年至今,消费者的消费力普遍增速放缓,甚至部分消费者出现消费力下降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大牌的破价战略迅速分食了消费者的消费力,从基本面来看,2022年本土品牌面对的市场,已经是“消费力有限”的市场。
而在过去几年中, 很多本土品牌的发展模式高度同质化 ——这会让本土品牌在争夺有限的消费力时,更为激烈残酷。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本土新品牌尚未从疫情导致的“元气大伤”中彻底回复,这会让新品牌持续承压:以完美日记和花西子为例,由于疫情导致的口罩效应——整个美妆圈都深处寒冬,而在短期之内美妆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口罩带来的“关键痛点”。
在更激烈的江湖中,人才还变得更为稀缺。
不只一家本土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自己的中层或骨干员工在2021年被国际大牌延揽。“在化妆品、饮料、鞋服等领域,国际大牌于2021年大肆扩招中国本土人才。”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HR告诉虎嗅,三个因素导致了这个局面:首先,国际大牌都意识到需要让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掌握实权——这也是为何2021年多家国际大牌的中华区管理层中,中国本土管理者的权重被加大,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本土人才在中层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占比持续走高。其次,疫情影响下,国际大牌都把深耕中国市场视为自己的发展关键,随着中国市场优先级提高,人才扩招和培养储备成为了必经之路。以及,国际大牌迫切需要招揽一批年轻的人才,以方便自己更好地读懂中国Z世代乃至00后消费者。
“对本土品牌而言,Z世代和00后是一线生机,对国际大牌而言,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有待开发。”刘彬分析认为中国Z世代消费者和美国同龄年轻一代有着明显的消费差异:中国Z世代开始对国货更感兴趣、更愿意对新品牌尝鲜;而美国年轻一代正在对海外爆品、跨文化产品、欧洲轻奢大牌充满兴趣。
有创业者表示,未来3~5年,也是一场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争夺中国年轻一代的比武。
“好消息是,这代年轻人对本土品牌更宽容。”孙来春认为十年前发生这样的竞争时,本土品牌难有还手之力,而今天本土品牌起码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年轻一代绝非“容易糊弄”的一代。
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大量95后消费者会对不满意的品牌“直言不讳”,而圈层社交逻辑下,她们对身边人有着“质变”影响力,这意味着那些想活下去的本土品牌只能回归产品本身,并通过产品谋求生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工匠之心、产品主义、用户至上,现在它变为生死线摆在了面前——去做的人,生;玩噱头的,死。这可能是我们这代消费创业者的宿命。”一位消费赛道连续创业者如是说。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是。闲鱼是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之所以很多的国际一线品牌化妆品价格很便宜,那是因为很多人买了后不需要了或者自己囤货屯多了,想要转手卖了所以价格会便宜些,但是大牌都是正品,该网站秉承假一赔三原则。闲鱼是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App客户端(iOS版和安卓版)。会员只要使用淘宝或支付宝账户登录,无需经过复杂的开店流程,即可达成包括一键转卖个人淘宝账号中“已买到宝贝”、自主手机拍照上传二手闲置物品、以及在线交易等诸多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