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承瑞(1667年11月5日-1670年7月10日)康熙皇帝第一子,生于康熙六年九月二十日,生母为荣妃马佳氏。康熙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午刻殇,因幼殇不序齿。
爱新觉罗·承祜(1670年1月4日——1672年3月3日),康熙帝第二子(嫡长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因染病幼殇。
爱新觉罗·承庆(1670年3月21日-1671),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第三子,母为惠妃那拉氏。 承庆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闰二月初一,当时康熙皇帝虚岁十七。卒于康熙十年(1671)四月,病死,只活到2岁。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1672年1月24日-1674年3月6日),清朝康熙帝的儿子(实际的四子,但因早殇未序齿)。生于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廿五,生母是马佳氏,当时康熙皇帝虚岁十八。赛音察浑是胤祉的亲生哥哥,只活了3岁,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廿九病死。
赛音察浑为蒙古名,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唯一一个拥有蒙古名的孩子。在康熙的诸子之中,赛音察浑这个名字是最特殊的,这个名字是孝庄太后为他取的,原因一来督促康熙谨记喀尔喀草原之大事,二来也希望这个曾孙子可以像土谢图赛音汗察浑多尔济一样强壮。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爱新觉罗·长华(1674年-1674年),清朝康熙帝的儿子(实际的六子,但因早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嫡次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有见《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爱新觉罗·长生(1675年8月12日-1677年4月27日),康熙第八个儿子,母为荣妃马佳氏。生于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卒于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刻殇,时年三岁未序齿。
爱新觉罗·万黼(fǔ),康熙第九子,母为贵人那拉氏,骁骑校昭格之女。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八,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1]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2][3]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
爱新觉罗·胤禶(zàn),第十二子,生于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卒于康熙十九年四月。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祺(公元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恒温亲王允祺,原名胤祺,清康熙帝第五子,宜妃郭络罗氏生,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赐银5000两,子弘升为世子。
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爱新觉罗·胤祚,康熙帝第六子。康熙十九年(1680年3月5日一1685年6月15日)二月初五生。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殇,时年六岁。母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乌雅氏于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虽然此时其长子、皇四子胤禛将满一周岁,但由其次子胤祚的生辰来看,此时的乌雅氏已怀有胤祚六个月。所以可猜想,她被册嫔的原因既是因为胤禛,也是因为当时她腹中六个月大的骨肉,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胤禛已满三周岁,胤祚一周岁零十个月,德嫔晋德妃。
淳亲王胤祐(1680年-1730年),康熙帝第七子,其初行次为第十五,生于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封和硕淳亲王。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1]胤祀处处学康熙,可他处处学的不像,康熙是以宽仁治人,胤祀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清史第一迷案-----太后下嫁!
一、“太后下嫁”之说
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群山环抱,苍松掩映,乃清初顺治皇帝亲点的“万年吉地”,清代在这里先后修建了九座帝后陵和五座妃园寝,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位皇帝和众多后妃。今天,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进入陵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于风水墙外的陵园。仔细观览,于残垣断壁间仍可发现其规制相当特殊。该陵没有马槽沟、玉带河和券桥,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进入大门,但见其三座门位于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仅存基址。有资料及旧照片显示该殿并非帝后陵中常见的歇山顶,而是规格更高的重檐庑殿顶,突显陵主的高贵尊崇。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后累加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受到清室顶礼尊崇。她是清东陵安葬的辈分最高的人,但为什么却被置于风水墙之外呢?这就牵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据野史记载,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极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不久,多尔衮的妻子亡故,于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机鼓动皇太后与摄政王合宫,正式结婚,双方自然都很乐意。定下婚期后,就以顺治小皇帝的名义颁诏天下,宣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就这样,皇太后纡尊降贵,公然下嫁给了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成了幼帝顺治的继父,其名号称为“皇父摄政王”。诏书中说得倒也直白,年轻的皇太后终于难守空闺,红杏出墙,自愿下嫁给刚刚丧妻的多尔衮。甚至有些小说中称,早在皇太极在世时,庄妃已与多尔衮两情相悦,暗渡陈仓了,此时结婚,终使两人夙愿得偿。
据说,礼部为操办这次婚礼,还专门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礼仪规,洋洋六大册,称为《国母大婚典礼》,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称贺,蔚为盛事。就连远在浙东海岛上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风闻此事,特意写了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就是说,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尔衮死后,旋即被人告发谋逆,遭到无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由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自己反思起来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所以,她不愿死后被送回盛京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才嘱咐孙子康熙,将其葬于东陵。该陵建于风水墙外,即寓有贬抑之意,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如此等等,传说不一而足。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几同信史,以致后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清史稿》未能“秉笔直书”此事,为其阙失之一端。
二、孝庄其人其事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该陵建于风水墙外乃顺理成章之事,毫无贬抑之意。
三、多尔衮生前身后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几个月后,多尔衮敏锐地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祔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哀荣。
但是,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
以上转自 芜湖论坛 作者:湖边竹
http://wwwwuhubbscom/thread-13237-1-11html
阿巴泰生子5人,有爵位者4人,即长子尚建封贝子,次子博和讬晋贝子,三子博洛晋亲王,四子岳乐晋亲王后降郡王。
博洛
博洛(1613—1652),清朝入关前即参与作战,功封贝子。随摄政王多尔衮攻入北京,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军事统帅。 他率军连续攻克浙江、福建、广东,晋封为端重郡王,凯旋回京,又晋封端重亲王。顺治七年(1650)他受命与尼堪(死于1652年)和满达海两位亲王同理六部事,称为“理政三王”。三王都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死后他们继续掌权。不久,博洛即反戈一击,与清算多尔衮的王爷们结盟。博洛死于顺治九年(1652),时年40岁。7年后,以生前分多尔衮遗财等罪被追削爵位。
岳乐
岳乐(1625—1689),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1646)从肃亲王豪格入四川,积军功封贝勒,改号安郡王。他率军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外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促使两汗入贡,凯旋收兵,进封安亲王。岳乐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荡平“三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拥兵反清,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孙),以及贵州、四 岳乐
川、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汉族将官纷纷起兵响应,连续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形成延续8年之久的规模浩大的反清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朝面临严重的威胁。三藩之乱爆发初,局势恶化,岳乐于康熙十三年(1674)挂定远平寇大将军印,率军收复江西,进入湖南。吴三桂先后调集10万大军,死守长沙,双方形成僵持之势。4年后,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暴卒,相持难下的湖南战局才发生重大变化。岳乐率大军进入长沙,随即挥师西南,在通向贵州的战略门户湖南武冈告捷。这是岳乐在三藩之役中的最后一战。 岳乐收复湖南同时,两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相继平定,清朝胜利已成定局。年底,玄烨命岳乐率部分将士还师,由侄子彰泰接替他总管军务。 三藩之乱期间,王公子弟多年轻且不习战,岳乐老成持重,富有军事经验,成为皇族中难得的帅材。他领兵出征五年半,建立了殊勋,受到隆重的礼遇。康熙御赐诗中说:“大开册府纪元功,伐罪安民将略雄。伫见天潢蒙上赏,明光高宴赋彤弓。”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 岳乐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重要的政治家。顺治末年,他以亲王之尊,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政,是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福临死后,他和杰书率领诸贝勒大臣,拥立玄烨继承皇位。玄烨逮捕鳌拜亲政后,岳乐奉旨查处鳌拜的同党。岳乐长期执掌宗人府事务,为完备皇族管理制度,编修谱牒,做了大量工作。 岳乐的第三房嫡福晋,是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女儿,康熙孝诚皇后的姑母,权臣索额图(索尼的儿子)的妹妹。因为这层关系,岳乐的儿子们先后被提名受封。安亲王府辉煌一时,无与伦比。 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使这个显赫家族及其姻亲,接二连三在皇帝面前失宠。首先失势的是妻兄索额图,因为阿附皇太子胤礽,被玄烨骂作“本朝第一罪人”,幽禁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接着皇帝对岳乐也流露出不满,借口一桩通医喇嘛的小事,罢免了他的议政王和宗人府的职务。岳乐虽然保住了亲王的爵位,已没有什么实权。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外蒙古喀尔喀部构衅兴兵。岳乐与简亲王雅布受命各带兵丁500人远赴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这时的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麾下只有区区500兵丁,远赴塞外高原,风餐露宿不说,与当初佩带大将军印,统帅千军万马,鸣号拜纛(dào),皇帝亲自送行的威风来,未免落魄,简直有些流放的味道。十月天气渐冷,他从草原撤还京师,不久即因病去世。清廷赐祭建碑,追谥号“和”。 岳乐晚年虽然失宠,但终其一生仍不失为备极荣华。12年后(1701),因某贵族告发他掌宗人府时错判了一桩家庭纠纷案,岳乐被追革亲王,降为郡王。岳乐的郡王爵由第五子玛尔浑袭,后由玛尔浑子华玘(qǐ)再袭。华玘死时无嗣,其后数年爵位虚悬。 岳乐的孙女嫁给了玄烨第八子胤禩,她支持其夫争夺皇位。胤禛(雍正帝)登极后,便对胤禩及亲属实行报复。雍正元年(1723)下诏,“安郡王爵不准承袭”,诏书中指责岳乐“谄附辅政大臣,每触忤皇考(玄烨)”。尽管如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历追论先人功过时,还是盛赞了阿巴泰和岳乐的战功,又封华玘的孙子为世袭 辅国公。这些都是岳乐死后的余波。 岳乐有子20人,其中5人得封爵。他们中间无杰出的军事统帅,却涌现出一些痴迷于琴棋书画的雅士。岳乐儿子玛尔浑,自称古香主人,著有《敦和堂集》。他画的钟馗,被大学问家孙星衍收集。其弟吴尔占,号雪斋,也能诗善画。岳乐女六郡主,远嫁蒙古,30岁即抑郁而亡,据说也是诗画兼工。她曾画一幅梅花,半株生机盎然,半株几近枯萎,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而作,引起时人的同情。女孩子能同兄弟们一起吟诗作画,足见这是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郁的贵族家庭。 在岳乐诸子中最出色的要数岳端。
岳端
岳端(或作袁端、蕴端),字兼山,号玉池生,别号红兰室主人。因为是岳乐的第十八个儿子,所以又自称“长白十八郎”。生于康熙十年(1671),享年仅35岁。岳端诗画皆精,体现出一种超然飘逸的艺术风格,在爱新觉罗皇族中,他以“首倡风雅”著称。近人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评价他是“一代宗潢(皇族)之秀,后来无及之者”。岳端和他的兄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他们的锦绣前程,却因朝廷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变得黯淡。岳乐被弹劾降为郡王削去谥号后,几个有爵位的儿子,包括岳端,都受到降爵、停袭的处罚。 岳端15岁被封郡王,21岁降为贝子,29岁又被革去贝子,成为闲散宗室。这种每况愈下的境遇,对他的文风和诗作格调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者也是他中年夭折的重要原因。 岳端被革爵时,玄烨给他定的罪名是“各处俱不行走,但与在外汉人交往饮酒,妄恣乱行”。罪状中所谓“各处俱不行走”,是说他不参加朝廷和皇族的活动,不履行贝子的职事;“妄恣乱行”,不过是他与汉族名士相互交友,一起吟诗作画。岳端与孔尚任情谊很深,在《题长春花·寿孔尚任母》诗中说:“孔君与我交,诗文兼道义。孔君不挟长,我亦不挟贵。”岳端不以王公贵族自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孔尚任,主要是敬佩他的文学才能,并从这种交往中获得教益。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孔子后代。康熙帝南巡,孔尚任被推荐御前讲经(给皇帝讲授经典),受到褒奖,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后来,他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因其中《余韵》一出讽刺清廷征辟山林隐士是索拿,且用“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讽刺剃发和变节的官僚,被借故罢官。孔尚任是具有民族意识的文人,岳端与他过从甚密,反映他已超出满洲贵族狭小意识的束缚。 岳端政治上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转而采取消极避世态度,他看透了富贵又看透了虚名,不满现实又不与之抗争。他不赞成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君做法,认为投江而死毫无意义:“世途不可处,水底不可留,我劝大夫一杯酒,庶几醉乡还可游。”把借酒消愁,一醉方休,作为求得解脱的最佳办法。这种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对后来的宗室文人影响深远。岳端著有《玉池生稿》、戏曲《扬州梦传奇》。 阿巴泰的曾孙,岳端的侄孙文昭,也是著名诗人,著有《紫幢诗钞》、《芗婴居士集》。文昭师从名士王士祯,与姜宸英、查慎行诗歌唱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应宗室乡试,因用《庄子》中语言被处分。后来家居,过着“除却吟诗百不为”的生活。 清初宗室王公“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弘扬的是骁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康熙以降,天下太平,在汉文化的陶熔下,宗室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岳端一家,代表了从这一特权阶层中分离出的贵族文人,他们崇尚汉族文化,淡泊名利,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 这类人物的涌现,既是社会风气演变的结果,与阿巴泰本人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阿巴泰文化水平不高,却有超前的文化和教育意识。早在戎马倥偬的年代,他就注意网罗汉族文士进府教授子弟。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写道:“崇德癸未(1643)年,饶余王(阿巴泰)曾率兵伐明,南略地至海。 博洛(1613—1652),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 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从征明,随贝勒多铎入宁远、锦州界,牵制明关外兵。清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封固山贝子。随父征明延庆州。二年,预议政。三年,任理藩院承政。从攻宁远,趋中后所,败祖大寿军。五年,同郑亲王济尔哈朗驻营义州。击明总督洪承畴军于塔山,败王朴、吴三桂兵。七年,下松山、锦州。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山海关,破李自成义军。晋多罗贝勒。二年,从破李自成于潼关,继下西安,定江宁,招抚常、苏二州,败杭州兵,明潞王、淮王分别从杭州、绍兴降。三年,任征南大将军往平浙闽,定绍兴,克金华,斩明蜀王朱盛浓,破仙霞关,克浦城、汀州,擒明唐王朱聿键、曲阳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淦、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招降国公郑芝龙,抚定兴化、漳州、泉州等府。遣军平广东。四年,晋端重郡王。五年,同英亲王阿济格镇压大同叛将姜瓌。六年,破叛党刘迁所据代州,晋亲王。任定西大将军,镇压汾州民,克汾州等地。七年二月,奉命与满达海等理六部事。八月,以事降郡王。八年初,晋和硕端重亲王。三月,以隐匿英亲王私藏军器事,降郡王,分管户部事。五月,复封亲王。卒,谥定。
阿巴泰的母亲伊尔根觉罗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与努尔哈赤成亲,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她连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在清朝史书中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阿巴泰母亲地位较低,直接影响到他日后在诸兄弟中的排位。不过,因为在年龄上的优势,阿巴泰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
伪娘的黄金时代 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会被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是美男标准。因此,魏晋老少爷们拼命向“伪娘”线路上走。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当时著名的伪娘有:玄学大师何晏、文学家曹植、潘安、书法家王羲之…… 爱新觉罗皇太极( 1592-1643)改国号为“清”后,先是娶了自己姑姑博尔济锦氏,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又娶了博尔济锦氏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和三个女儿;后来还娶了博尔济锦氏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 “红颜祸水”到底是指史上哪位 一位绝色美女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 就有一妻的皇 中国皇帝的一大特点就是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唐玄宗和晋武帝,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光绪,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其实不然,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还真有一个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 隋炀帝 是历史上相貌最出众的皇帝。 隋炀帝在扬州时,励精图治,安一方黎民。当上皇帝后,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创举。另外,杨广文学天赋极高,他写的诗,大气非常。历史记载:杨广“善属文”。“炀”是李渊给杨广的谥号,改朝换代后,李世民在写隋史的时候给隋炀帝彻底颠覆成了现在的形象。 唐玄宗李隆基 又称唐明皇,相传其年轻时便迷恋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到了晚年更是荒*无度。开元8年,见其弟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就纳入宫中霸为己有。此时杨玉环刚满22岁,唐玄宗已经56岁。此后李隆基便一直过着如《长恨歌》中所云的日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萧氏 西梁的一位公主,七岁时被皇帝看中,八岁时收入宫中。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此时李世民才三十三岁,她却已有了四十八岁,但是在看到她的第一眼起,李世民就被这个老女人征服了。 她就是大昏君杨广的妻子愍皇后萧氏! 爱新觉罗?弘昼 ,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没事儿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姬妾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 屈原不姓屈, 而是姓芈,他的后代也不姓屈,姓熊。之所以管他叫屈原,是因为他死的冤。而屈原本人乃断袖之癖,他爱的是楚王。第一个提出屈原是男同的,不是腐女也不是同志,而是国学家孙次舟,他的观点得到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和闻一多的公开支持。 上官婉儿 文不加点,须臾而成,尤其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武则天将她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尽管上官婉儿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终无法逃脱皇权争斗牺牲品的厄运。 魏晋风范 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迷人。文人们 衣服,因为他们天天炼丹药,吃丹药,体温比常人高、皮肤敏感,当时的纺织物容易磨破皮肤,上层人物都不爱洗澡,在自己身上养虱子,然后捉来吃,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做法。那个时候的丹药富含各种有毒物质,所以大多文人长期处在迷幻状态中。 纪晓岚 算是文化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就包括《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大家未必熟知的是纪晓岚超乎寻常人的“纵欲”。主要表现在“食”和“色”两个方面。就“食”上说,他的癖好是只吃猪肉,不吃米、面。而就“色”上说更是好色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 妹喜 夏朝第十七位君主履癸的王妃“”音末,mo第四声。女子旁加个“末”字,非“妹妹”之“妹”。 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皇后中国第一位女间谍第一个献物第一个无辜。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李白 大家都知道,一代文豪,但是,他又是当时武林高手排行榜第二,还手刃数人,很猛的。他有一次和朋友去四川玩,朋友被老虎咬死了,为了不让朋友的尸体被老虎吃掉,他和老虎对峙了一夜,等天亮老虎离开以后,他又把朋友的尸体一路背回朋友的家乡安葬。当街杀人的事他也干过。 史上最奇特的皇后,羊献容。 嫁给傻子晋惠帝,就是那个说:牛奶有毒,何不喝 的惠帝。羊献容当了皇后,赶上八王之乱,先后四次被军阀废除皇后职务。接着晋朝灭亡,羊献容被匈奴汉国捉走,捉去干啥子?继续当皇后,帮匈奴老公管理国家政务,到死都是皇后…是你的,夺也夺不走,这世道就是这样子的。 趣解辈份 司马迁在其 之前生过一个女儿,这个姑娘嫁给了西汉丞相杨敞后,给他生下一堆外孙。外孙之中最牛的便是生于541年的杨坚,随之诞生隋朝。外孙女中最牛的是武杨氏,武杨氏在624年生下了武则天。隋文帝杨坚是李世民的姨夫,唐高祖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帝皇 却只有7个活过70,其中5个活过80岁。排第一的是乾隆老爷子,活了89岁,在位60年。第二是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第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偏安江南,苟且一生。第五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
永琪五阿哥永琪,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日丑时生,生母为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 可惜只活到26岁就故去了。
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总督额弼之女
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荣亲王有子六人,罗列如下:
长子未有名)乾隆24年06月10日生,卒於同月13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次子未有名)乾隆25年01月16日生,卒於同日,生母为妾胡氏。
三子未有名)乾隆26年12月18日生,卒於28年07月11日(三岁卒),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四子未有名)乾隆29年08月15日生,卒於同年10月11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五子:多罗荣恪郡王绵亿,乾隆29年08月15日生,卒於嘉庆20年03月05日(享年52岁),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根据以上记载,第四及第五子应为双胞胎吧)
六子未有名)乾隆30年09月26日生,卒於同年10月17日,生母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
荣亲王六子,只有绵亿长成继承爵位。
皇帝一生共有27个子女,但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早故,在剩下的几个阿哥中,乾隆起初甚看重永琪,一度曾想传位于他。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据史书所载,永琪从小“国语骑射娴习,为纯皇帝所钟爱,欲立储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曰,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亲背乾隆逃出火中。永琪长到25岁时就被封为荣亲王,是继追赠永璜定安亲王后,第一次为皇子在世时封授的亲王爵。这时的永琪何其意气风发。可惜好景不常在,永琪封王四个月后就病逝了。这曾令乾隆很是伤心了一阵子。 死后谥“纯”。与乾隆用的是同一谥,可见乾隆对他的喜爱。永琪虽死,但永琪的儿子却是聪明绝顶。史书记载,在绵字辈的皇孙中,最具艺术天分的当推皇五子、荣亲王永琪之子绵亿。绵亿在父亲早逝后,降等袭封荣郡王,此人性聪敏,书法尤善,笔势逆入而平出,很受皇十一叔成亲王永蠰的推重。 此外绵亿还甚识大体,深受嘉庆所喜爱。史书记载,嘉庆十八年秋天理教林清之徒攻入皇宫时,消息传到正在塞外巡狩的嘉庆皇帝那里,绵亿其时正随扈行。他见到有的王公毫不在乎的样子,就正色道:“皇上是吾辈何人?即便以亲谊论,也应当代上分忧,况万乘之尊乎?”随即进谏嘉庆,请速回京,以安定人心。嘉庆接纳了他的建议,即日回銮。嘉庆后来对绵亿刮目相看,常说:“朕侄辈惟绵亿有骨肉情也。”
五阿哥永琪的孙媳妇、清朝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和“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齐美的词家。她的诗集《天游阁集》和词集《东海渔歌》在请代词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很高评价。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将顾太清和纳兰性德并列,得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 ”的结论。徐德培在为《东海渔歌》所作的题词(代序)《绮罗香》可以说是以韵文形式对她的词做出的评价:饮水开场,樵风结局,占尽圣朝词史。一笛渔歌,宛似中峰突起。
是皇贵妃年氏。首先雍正并没有因她哥哥年羹尧的过失而对年氏有所责怪,其次在雍正初登基时,年氏还在妃位,雍正三年,年氏病重,雍正想让年氏的病好起来,所以就晋升年氏为皇贵妃,在她死后,雍正辍朝五日举行皇贵妃丧礼,丧礼期间雍正曾因同一件事大骂廉亲王及户部大臣两次,并将礼部官员从尚书到侍郎等四人“俱降二级,由此可见他心情之坏。年氏留下的儿子福慧雍正也十分喜爱,雍正六年,8岁的福惠去世,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但那时弘历和弘昼都几乎没有爵位。所以雍正最爱的是皇贵妃年氏应该是没错的。
推荐一个纪录片:档案20130326清朝那些事之甄嬛的前世今生。里面有雍正与其妃子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