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规渠到购买玫琳凯产品,店家开的收据背面就有你的玫琳凯顾问编号。
玫琳凯在市场上的每一个化妆品都是和销售它的美容顾问绑定的,查询玫琳凯的唯一方法:请打公司客服电话提供完整售货凭证上的相关信息:美容顾问编号,货号、批号进行查询。
玫琳凯顾客可以凭借完整的售后凭证,享受玫琳凯公司完整的售后服务。
扩展资料:
查询玫琳凯化妆品真假唯一方法
要求美容顾问出示直销员证和为你开出完整的产品售后凭证是唯一方法。
玫琳凯是一家直销化妆品公司,它的销售渠道就只有一种就是通过玫琳凯美容顾问进行销售。
对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冒产品,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玫琳凯公司以完整的售后凭证作为玫琳凯化妆品售后服务凭证和唯一依据,玫琳凯公司对美容顾问有着完整的管理制度,因此,能保障玫琳凯顾客从美容顾问手上买的产品为正品。
玫琳凯工作室-查询玫琳凯化妆品真假唯一方法
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护肤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护肤化妆品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7个省、直辖市112家企业生产的120种润肤膏霜、润肤乳液、洗面奶(膏)、面膜、护肤啫喱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经检验,除有1种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外,其余产品全部合格。
此次抽查依据GB7916-1987《化妆品卫生标准》、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应产品标准规定的要求,对护肤化妆品的外观、香气、耐热、耐寒、pH、色泽、结构、质感、离心考验、铅、砷、汞、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粪大肠菌群、金**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4-羟基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甲醛和多聚甲醛、三氯生、氢琨(适用时)、己烯雌酚(适用时)、甲基睾丸酮(适用时)、甲硝唑(适用时)、氯霉素(适用时)以及标签等3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此次抽查在原有检验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4-羟基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甲醛和多聚甲醛、三氯生、氢琨(适用时)、己烯雌酚(适用时)、甲基睾丸酮(适用时)、甲硝唑(适用时)、氯霉素(适用时)13个项目。
4-羟基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苯甲酸盐类及其酯类、甲醛和多聚甲醛、三氯生为化妆品组分中限用防腐剂,可抑制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生长。此次抽查的120种产品中,防腐剂限量、禁限用物质全部合格。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个别产品标识标注不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明确规定了化妆品销售包装标签标识应标注的内容。抽查中有1种产品标签标识标注不规范,主要是标注使用过期标准。
针对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已责成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同时对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进行宣传,引导消费。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加大对化妆品的监督抽查,切实从源头抓好质量,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护肤化妆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部分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产品名称
商标
规格
生产日期
(批号)
1
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隆力奇蛇油SOD蜜
隆力奇
90ml/瓶
HOXIAE20111018
2
贝侬生化(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丁家宜美白保湿乳液
丁家宜
100g/瓶
UL0138DB/20111013B
3
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
幻时抗皱保湿乳
玫琳凯
100ml/瓶
20110928 RT09
4
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
复颜抗皱紧肤霜SPF18
L'OREAL
50ml/瓶
2E29520111021
5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深层保湿日霜
玛丽艳
30ml/瓶
143018 2011-05
6
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玉兰油多效修护霜
玉兰油
50g/瓶
20110830 82430386AC
7
雅芳(中国)有限公司
润泽滋养霜
雅芳
50ml/瓶
20110918B2
8
广东名臣化妆品有限公司
蒂花之秀玫瑰油雪肌亮泽美白霜
蒂花之秀
50g/瓶
074239/20110825
9
广东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
佳雪芦荟保湿霜
佳雪
50g/瓶
XIF/20110923
10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雅姿美白晚霜
雅姿
50g/瓶
201108 8232PW01
11
美爱斯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
晶莹焕彩爽肤乳
美爱斯
100ml/瓶
735D240 20120318
12
广州市采诗化妆品有限公司
采诗新生白里透红乳液
采诗
85g/瓶
3022/20110302
13
高丝化妆品有限公司
莱丝美白面霜
高丝
50g/盒
C888 20120828
14
浙江欧诗漫特种化妆品有限公司
珍珠营养保湿面霜(滋润型)
欧诗漫
50g/瓶
TIAI0806 20120808
15
中山市美日洁宝有限公司
白丝娇丽水嫩清爽润肤乳
白丝娇丽
100g/瓶
7-2/2011/07/18
16
仙妮蕾德(中国)有限公司
爱莲特级滋养霜
爱莲
30g/瓶
227804/2008-08-14
17
江苏东洋之花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
东洋之花宝宝霜
东洋之花
30g/瓶
20110513/CE3003102
18
广州市诗维娅化妆品厂
诗维娅深度保湿霜
诗维娅
50g/瓶
CVAA81/20110903
19
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
深层润肤乳液
妮维雅
125ml/件
83668829BNN/20110906
20
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
欧珀莱时光锁柔和洁面膏
欧珀莱
120g/件
BPG4/201104
21
上海新高姿化妆品有限公司
恒妍弹力洁面啫喱
COG1
180ml/件
ZCH1131/20110820
22
上海郑明明化妆品有限公司
基层修护因子霜(滋润型)
郑明明
50g/件
J6/20110916
注:排名不分先后。
护肤化妆品常识
一、选购
1、首选大商场、大超市购买大型企业生产的知名品牌的产品。
2、购买前检查包装盒上的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标签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净含量(净容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或者生产批号和限期使用日期、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号、卫生许可证号和产品标准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如:防晒、除臭、祛斑等)还须标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进口化妆品应标明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证批准文号及经销商代理商名称、地址。
3、根据各人对香气的嗜好选择不同香型的产品,甚至是无香的产品,香气应纯正、幽雅,无不良异味。产品的质地应细腻均匀有光泽,色调自然,无干缩、出水等现象。手感良好,体质均匀,粘度合适,膏体易于挑出,乳液易倾倒或挤出。涂抹在皮肤上,易于铺展和分散,肤感润滑,使用后能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湿润而无粘腻感。
二、使用
1、观察产品的颜色是否自然,若从原先的颜色变为发黄、发褐、发黑或有白色斑点,说明已腐败,一般化妆品颜色较淡,大多数为白色、淡**等,若发现颜色变深或间隔有深色斑点,便是变质的标志。颜色变化一般是由霉菌和细菌引起的,霉菌的孢子一般都具有色素,有些细菌菌落和酵母菌也有颜色。
2、闻气味。因细菌发酵,产品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气体,原来的芳香有所改变,有异味则说明被污染。
3、谨防化妆品引发皮肤过敏。消费者使用化妆品前,应先阅读包装上的使用说明,特别是使用新品牌产品时,先在手臂内侧或耳朵根部涂少量产品,过24小时后没有出现红肿、发痒等过敏现象,方可使用新品牌产品,一旦出现红肿、发痒等现象,立即停止使用。对皮肤作用温和,不会引起刺激和致敏作用的产品,可长期安全使用。
分享到 推荐 喜欢
回应 推荐 喜欢
还没人喜欢这篇日记
ma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Z“《万历十五年》质疑”
z陈嘉映:我们这一代
我的大牌缘
Z小镜子 大智慧
Z饺子的致谢辞
冰封与激情的交汇 中国直销10年了
2005年4月,安利(中国)在广州举行10年庆典,2005年7月,天狮、新时代,也将举行10年庆典……这,都在提醒我们,直销,在中国已正式发展10年了……
而2005年,政府即将对中国直销立法开放,更能彰显这个10年的不同意义。
中国直销的10年,是酸甜苦辣交汇融合的10年,是无奈与积极、心痛与慰籍、冰封与激情交汇的10年。
这10年,何其感慨……
2005年,注定是中国直销行业的分水岭。
因为直销法,也因为中国直销10年的历史。
一个企业的10年,代表了这个企业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对此记录,是这10年的一个总结,一个彰显;一个行业的10年,代表着这个行业未来的生命力,蹒跚学步也好,呀呀学语也罢,对此的记录,就是对这个行业历史的完整,是对这个行业生命轨迹的细微刻画……
10年,是一个记录历史和总结过去的好时间……
沉浮10年 风云变幻
1989年秋天,广州,与往年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倘若聚焦到直销行业,这个秋天就显得意义不凡。
这个秋天,美国雅芳公司考察完中国市场后,决定与广州化妆品厂联合,成立中美合资雅芳公司。而随雅芳而来的,还有一种新颖的销售方式——直销。
1990年1月,雅芳中国分公司成立,并于11月14日正式投产。雅芳带来的营销方式令当时试图挣脱计划经济束缚的市场耳目一新。凭借这种销售方式,雅芳1991年在华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人民币,比原先预计的超过2倍多。而1992年1月~5月的营业额又比上一年同期猛增了3倍。也就在这段时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升温,“下海”时尚。
中国的大好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雅芳成功的案例,让海外直销公司蜂拥而来……
1992年,安利(中国)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占地58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1995年1月,安利(中国)工厂正式投入使用;
1993年,仙妮蕾德在中国的广州设立了有限公司并建造厂房,1995年又在中国天津设立了有限公司并建造厂房;
1993年9月,天狮生物工程公司成立,1995年天狮营养高钙素开始推向市场;
1994年,台湾兴田进入中国;
1995年,玫琳凯进入中国,并经由国家工商局批准,成为首批获准在中国经营的三家直销公司之一。同年4月,玫琳凯在中国杭州成立工厂;
1995年,福州福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转向直销;
1996年,特百惠进入中国,将总部和工厂均设在广州;
1997年7月,台湾华良公司以“消费联盟”名义,进入中国内地……
1998年4月,鉴于“直销不适应当时国情”,政府对直/传销“一刀切”,随后,6月底勒令10家外资企业转型经营。
但,直/传销在中国,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是换了一幅招牌,换了一种“颜色”而已,核心依旧是多层次。但转型后的日子让日晖、尚赫、富迪、百美和娜丽丝的影子渐行渐远,诺大的中国直销市场,只有安利、完美、玫琳凯、雅芳四家转型企业,以及天狮、仙妮蕾德、南方李锦记、新时代、福龙等自发转型经营的企业,在一种暧昧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着,当然,在地下操作的,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和非法传销组织。
2001年12月,一条消息以无比振奋的姿态在业界迅速蔓延着:“中国加入wto了。”不过振奋的原因不是因为中国加入了wto,而是政府在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为直销立法开放”……
这振奋里,蕴藏着企盼,也蕴藏着一股韵动。
已在国内的企业,通过种种举动透露着存在和准备发展的声音,未正式进入国内的企业,则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甚或派出了先遣部队暗地登陆。
2003年1月,美国直销公司如新,以108家专营店同时在四省一市开张的气势,宣告正式登陆中国内地直销市场。如新的登陆吹响了海外直销企业1998年后再次蜂拥的号角:一大批外资直销企业,开始为进入中国市场,做着积极的准备。
而2004年2月,商务部官员对外表示“年内,为中国直销立法开放”,点燃了中国直销商的万丈豪情,直销公司如煮熟的饺子,相继浮现。1998年后渺无音讯的日晖,也以2亿美元的手笔,整合原华良在国内资产,定下千店计划,重新杀回。
2004年4月,记者听闻业界传言,中国市场打着多层次直销名义的公司,达3,000家之多……
2004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在厦门召开直销立法座谈会议,官方公布的与会企业数字为22家,实际参会企业为23家。这23家企业中,有我们熟悉的直销公司,有我们熟悉的传统公司,也有我们一无所知的公司。这给了业界一个暗示: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各公司或明或暗强力进军或迂回潜行,“狼有狼道,蛇有蛇路”,都一直没有停止过。
分割中国直销市场的蛋糕,已成为海内外直销、非直销公司的共识。业界传言,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有6,000余家各类直销公司……
未来的中国市场,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规范10年 心还不逮
说直销市场是天堂或是地狱,是因为目前直销从业人员多是平头百姓,一饭一衣的温饱者居多,且涉及面广博。成则造福万方,败则遗患无穷。
从直销进入中国起,其特有的多层次奖金制度,和多数培训的“暴富”导向,让直销人员的欲望被人为的放大了若干倍,谁都梦想一夜暴富,谁都梦想名车豪宅。
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富风潮愈演愈烈,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一个词——传销。
1993年,传销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三年,中国传销人员为100万,到1997年,这个数字变到了1,000万。4年时间,成长了10倍。
1,00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712%……
数字的演变,说明了倍增的力量,但也更深层地揭示了人们暴富的侥幸心理。
随着人数的剧增,直销商队伍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不法分子开始混水摸鱼,在传销活动中偷税漏税、推销质次价高或假冒伪劣产品以牟取暴利,严重地扰乱了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能将这场盲目的热潮引向正轨。如1994年8月10日发布的《关于制止多层次传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通知》;1996年颁发了《准许多层次传销意见书》,正式批准了41家企业可以进行传销;1997年1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传销管理办法》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销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国家对传销的一种肯定,但也给了不法分子投机钻营的舞台。
中国传销市场越加混乱……
1998年1月20日,国务院专门会议研究传销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经贸委、公安部、原内贸部、工商局等部门。会议决心“禁止传销”。1998年1月24日,李岚清强调:传销方式弊端很多,应予禁止;2月14日,原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局长李必达表示:对国家,传销祸国殃民;对百姓,传销是家破人亡。
1998年4月21日,中国直销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对传销(包括直销)活动全面禁止。
随后,当时国务委员吴仪接见前外资直销公司,听取建议,商讨出路。1998年6月18日,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国内贸易局联合下发《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经贸资发第455号),对原外商投资传销公司转型事宜作出明确规定。有64家外商投资传销企业呈报了转型方案。1998年6月底,政府勒令10家外资企业转型,不以直销方式经营。
同年,雅芳、安利(中国)、天狮、玫琳凯、完美、特百惠等相继转型成功……
准确地说,1998年的禁传是对正规直销公司的禁令,而真正危害市场的“老鼠会”组织,则隐藏的更加秘密。
传销的余毒并未随之清除。
为了做好加入wto后3年内为中国直销立法的准备工作,2002年2月2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中有关问题的规定》(工商公字〔2002〕第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并召集10家参与转型企业转型情况通报会,让从业人员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违规传销的打击力度。
其实,政府对非法传销的打击,从来没有停止和手软过:
1998年至2001年,仅海南省工商等部门就清查登记传销人员5万多人,打掉传销窝点1,000多个,抓获从事传销头目280人。2001年共查处传销案件近2,000起,案值近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清理变相传销和参与传销人员15万人。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全国各地共查处传销案件2,797起,取缔传销窝点11万个,遣散传销人员20多万人次,移交公安机关案件248件……
为能把中国直销市场建立成一个有法可依的市场,就此次直销立法,国家相关部门几次调研、商讨、修订。调研范围包括海外市场、直销企业、业界专家等等,法律法规颁布时间也从2004年12月,推到2005年的2月,3月,4月,5月,6月……政府为的就是要出台一个完善的法律,尽可能的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为的就是行业的正轨而有序的发展。
政府是开明的,在这过程中,一直悉心接受着各方的建议,2005年6月,又有消息传来,此次直销立法就业界反响强烈的拨出比率有所提升:从以前的25%,提升至30%;首批领到牌照的企业将会达到10~30家。而最新的《禁止传销条例》中,原本“不得采用团队计酬”的规定已改为“未经允许,不得采取团队计酬”。
此次政府为直销立法,参与人员之多,经历时间之久,也是世界少见。为了大局着想,无论政府最终确定的法规是什么样子,一旦出台,我们都必须理解和执行。
有人说,上世纪90年代的传销之乱,主因在政府。但政府一直都是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建设,政府为中国直销行业的有序发展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谁来历数了?
科普10年 正本清源
前几天,记者与中国直销业研究课题组的组长秦永楠教授交流,说到中国直销业的学术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直销学术研究和直销知识普及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1998年之前,中国直销市场上流通的直销类图书并不少,比如秦朔的《头脑风暴》,比如1993年杨谦的《中国,迎接直销风暴》,但都没有对直销做一个系统性的阐述。
而对一个行业的研究,也少不了一个集结思想的平台,这个平台能把不同的观点透彻的阐述,然后在争议中接近真实。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研究组,可以是一个学会,也可以是一个媒体。
2003年以前,据记者所知,除1995年瓜拿纳董事长张华等人讨论成立一个传销协会外,中国没有一个研究组。而传销类杂志,则只有1996年出现的《传销研究》,到1997年,广州商报,重庆商报等媒体,也曾开辟“传销专版”,但都因1998年的禁令夭折了。
从1998年到2001年,名亡实存的中国直销行业几乎无法从公开的渠道获得行业的信息,而这段期间,所有的媒体的相关报道,几乎都是一面倒的打击非法传销的消息……
这个阶段,别说学术性研究,就连帮助老百姓分清直销和非法传销区别的渠道都没有。行业人士唯一能赖以慰籍的,就只有当时还是个人网站的中国直销传播网。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直销3年内要开放了,市场意识到了。
2001年11月,记者在知识经济杂志社主编出版了《wto来了》一书,书中就直销过去和未来的形势,做了简单的描述,随后,又主编出版了《直销为王》、组织出版了《直销为什么赢》、《直销心理与服务》、《直销趋势与特训》等一系列图书,同时,2003年1月诞生了《知识经济》刊中刊——《中国直销》,算是开了1998年后媒体正向推动直销发展的先河。
2003年底,《成功》杂志开始关注直销人物,《中国直销研究》关注直销营销方式,2004年1月,记者与几位同仁离开《知识经济》,进入了《经贸世界》,《经贸世界》开始以全面、深层、专业、公正的态度关注和推动直销。随后,《直销世界》、《直销生活》、《直销时代》相继诞生。而随着2004年2月商务部官员对直销立法的表态,越来越多的报纸也开始正向关注直销行业,2004年中,网易更以专题形式报道直销,随后,新浪,搜狐等财经网站,也都有意识的组织和报道直销的正面信息。(当然,这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后文叙述。)
而最为重要的是,重磅媒体中央电视台对直销的关注,从央视报道主题的变化上,也多少能感觉出点什么来:2004年6月28日“非法传销盯上大学生”,2004年7月13日“祸起传销”,2004年9月13日“央视记者体验传销者的生活”,2004年9月13日“花季少女传销梦”,2004年11月“聚焦中国直销立法”、“聚焦中国直销业”,2005年6月,“直销应该什么样”……
中国直销有序的信息和言论氛围,慢慢形成。
这为直销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民间的草根性专家也好,官家的学者也好,所有关注和研究直销的人,都慢慢浮现出来,开始在媒体营造的氛围和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深层的研究,也逐渐开始。比如,2004年成立的中国直销研究组,比如商务部直销研究学院,这带动和影响了一批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学者、营销专家向纵深研究进发。
而记者日前看到的关于“内资的民族直销企业是弱势群体”,“直销商是小额投资者”的报告,都说明了中国直销学术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突破,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直销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同时,随着国家对非法传销打击的常抓不懈,随着媒体对正轨直销知识的普及,民众对直销的认识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洪水猛兽或者简简单单的暴富良机,人们有了客观的认识,有了自己衡量的标尺。
这一方面减少了“骗局”的产生,一方面也让直销从业者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但,所有这一切,都仅仅是中国直销学术舆论界迈出的一小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直销,更多的更有力的方式促进直销知识的普及,只有让每个人都能明白什么是直销,什么是非法传销,记者想,这个行业也就成熟了……
那么,还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为了我们国家的稳定发展,为了亲友同胞的利益,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还等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