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The rescue team found her, she was dead, is down by the landslide crushed the house through a pile of rubble that the gap can see the death of her position, Shuangxiguizhe, the entire upper body forward Pu Fuzhao , Pulled out his hands to support the body, like some ancient line Guibai ceremony, but the body was deformed by the pressure, some look诡异
Rescue personnel from reaching into the ruins of the gap confirmed she had died, and in calling directed at the ruins of the Jisheng, with Qiaogun Qiaoliaojixia in the bricks on the inside without any response When people come under a building when the rescue team leader suddenly ran back, while running variable crying "over fast" He also came to her body, demanding the woman's body handle Shenjin under explored, he touched the few loudly shouted "Some people, children, is still alive"
After some efforts, people carefully to clean up the ruins of Dangzhao she opened in her body lying below her child, wrapped in red with a yellow flower was a small yard, about three or four months because the mother body The asylum, he Haofa not injured, hold out, he also quiet sleep, he slept in the face of all the people at the scene was very warm Accompanied by doctors from untied quilts ready to do inspections, found a cell phone Cypriots in the yard, the doctor saw the unconscious under the screen, found on the screen is an already-written message "Dear Baby, if you can live, We must remember that I love you "to see the doctor Shenglisibie used to have shed tears at this moment, a cell phone transmission, each message to see the tears of the people
法:
从福州到泉州,154公里;从泉州到厦门, 82公里;2004年,这“一线三点”的GDP总量,占了福建全省的2/3。
有趣的是,泉州到厦门的高速路旁的广告牌密度,远高于福泉高速。身处闽南——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厦门与泉州的报业一度静享着近70%的超高的毛利率,并被视为媒体发展的机会之地……
另一方面,尽管与厦门、泉州相比,福州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经济辐射力有限,但福州报业仍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特定的地缘政经结构,促使福州-泉州-厦门报业区域市场的初步形成并不断演进——从1997年起,以《福建日报》子报为代表的省会报纸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扩张之路,厦门、泉州的地市报则不断应变自强,甚至向外扩张……
变局由此而生。
1997年的初夏,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经敲定工作,准备论文答辩后离校了。厦门大学中文系的男生宿舍里人声鼎沸,同学们在争论着要不要放弃已签约的单位,去一家新创办的报纸。创业的激情洋溢在很多人脸上。1997年10月1日创刊的4开8版的《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社创办的省内第一份都市类报纸。福建报业市场随后的很多变革都始于这张报纸的诞生。
■1997-2000年,福州,新报的诞生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7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璇璇!把奶奶给的压岁钱给我,快点!”“我不想!”“听话!”…… 这样的对话我已经听过很多遍了,妈妈每次都说担心我用压岁钱买零食、到处乱花,不愿意把钱交给我保管。我斗不过她,心里经常想:真是的,明明是给我的压岁钱,怎么变成妈妈的压岁钱了!希望明年的压岁钱非常少,这样她就不会收走了!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今天,妈妈终于答应我:从今以后的压岁钱由我自己保管。可要求是,不能乱花,也不能买太多的文具;但每次学校订书、捐款,或者是别人推销的产品,如果想买,都必须用自己的压岁钱,不能向家长要一分钱。我高兴地说:“没问题!”妈妈本来以为我会不高兴,因为要花自己的钱;其实我开心的不得了,原因是如果用妈妈的钱,就是妈妈帮我选,有时候她觉得我喜欢的书不好,给我选一些我不爱看的书,我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没劲。可要是用我自己的钱,我就能订自己喜欢的书了!这种感觉太棒了!
其实我知道刚开始妈妈不给我自己保管压岁钱的原因:现在深圳的孩子每次发的压岁钱越来越多,他们花钱也越来越厉害。男生去网吧上网;女生则不断的买化装品、时装……妈妈不希望我也成为那样,所以每次都“没收”我的压岁钱。可我希望自己看管我的压岁钱,因为那毕竟是亲戚给我的。
我终于能自己看管压岁钱了!我要坚持不把钱花在不好的地方,因为妈妈只给我一次机会,我要好好珍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