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合葬,从葬是用少人陪葬,附葬是葬在旁边。
合葬,古时风俗,夫妇死后安葬在一起,称之为合葬。作为一种夫妇死后合葬的风俗,起源于西周。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合葬》记载:“《礼记》曰:檀弓云季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又云:‘舜葬仓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注谓古不合葬。又季武子曰:‘周公盖袝。’注云:袝为合葬,下,请合葬焉,许之。”
又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是说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在防这个地方。《诗经·王风·大车》中写了一个女子要和她的情人私奔,发誓:“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合葬然而,夫妇合葬之俗的盛行则是在西汉中期以后。
从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殉葬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可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殉葬制度是指强迫或鼓励殉葬的制度。
扩展资料:
清代后妃墓葬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清代统治者迁都北京后多承明制。根据目前发掘的明代妃缤墓葬来看,在陵园格局方面,清代后妃墓葬对明代妃殡墓葬的地面建制多有继承,并且有所创新,而于地宫结构方面却显见甚微。
明代实行帝、后同穴合葬的制度,即无论皇后是否卒于皇帝之前,均可与本朝皇帝合葬于同一处地宫之内。因此,明代没有单独营建皇后陵寝。
根据《大明会典》中“长陵十六妃余俱从葬;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八妃,一葬金山,余俱从葬”’的记述判断,明代妃殡去逝后,或葬于帝陵陵区内,集中营建的妃殡园寝内,或衬葬于本朝皇帝地宫内。
真正意义上的明代妃缤墓葬主要位于,明代于永乐四年(1406年)迁都北京后,于北京所营建的两处墓葬区内,即北京天寿山与北京西郊附近的金山、翠微山。其中,天寿山墓葬区又有建于本朝帝陵附近的东井、西井和历朝妃殡集中于一处墓葬区内修建园寝之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容妃按制度进入裕陵妃园寝,乾隆按照回部的葬礼制度厚葬。
葬入乾隆帝的裕陵妃园寝的人数是36人,加上与乾隆合葬裕陵地宫的5位,在乾隆帝生前死后有正式名分的女人是41人。
这41人中,最尊贵最幸运的当然是能与乾隆帝合葬的那5位了。夫妻之义的生同衾死同穴就是这个意思,能与皇帝陛下合葬在一个狭小的地宫之内,当然是后宫女人死后的最高荣誉。本来在明朝和清朝前期能与皇帝合葬的只能是皇后,从雍正为了厚赏笼络对他忠心耿耿的十三弟怡亲王,而把怡亲王他妈以追封皇贵妃的身份与康熙帝合葬开始以后,清朝就有了把皇帝心爱的皇贵妃小老婆跟大老婆皇后几个人一起合葬的传统。
不过,要跟皇帝合葬,不管是皇后还是皇贵妃,得是死在皇帝前面的,她们死后棺椁放进地宫,地宫的最后一道沉重的石门并不放下,等待皇帝的到来。到皇帝死后葬入地宫,地宫之门就要关闭。
其实因为乾隆帝太长寿,好像他是中国的皇帝里面最长寿的一个,他的大部分后妃都死在了他的前面,而享受到了死后与乾隆帝合葬殊荣的后妃,只有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这5个女人当然都曾是乾隆帝的心头之爱,因此才能跟乾隆帝在地下长相厮守,乾隆帝的地宫,据去清东陵看过的人回来说,是很狭小的。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在众太监、杂役与旗兵的护送下,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棺椁随孝贤皇后梓宫自静安庄起驾,前往已经完工的东陵胜水峪地宫安放。望着这三位昔日旧侣的灵驾依次而去,送驾的乾隆不免有些感伤,其不禁赋诗一首,以志其哀。诗云:“凤翼龙辐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缝会有逢。
网络配图
芦殿惊心陈白日,蕞涂举目惨寒冬。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时光如水,时光如云,时光如驹过隙,难以挽回。这一年,距孝贤皇后去世已经四年,距慧贤皇贵妃高氏去世已七年。至于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那就更早了。其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时即已去世,连夫君登上帝位都未及看到。
按礼制,皇陵的安葬顺序须严格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换言之,要想跟皇帝合葬,不管是皇后还是皇贵妃,都得死在皇帝前头才行。其去世后,棺椁放进地宫,但地宫的石门并不放下,要等到皇帝驾崩葬入地宫时,这道沉重的石门才会永久关闭。之后,即便是皇太后(即原皇后)也只能单独建陵安葬,而不可能重新打开皇帝地宫,再行葬入。
一句话,只有后妃等待皇帝,而不可能皇帝等待后妃。在明朝和清初,能与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
乾隆将早年去世的皇贵妃也葬于自己的地宫,这并非他首创而是其父雍正为皇祖康熙开创了先例。原来,雍正即位后,为笼络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而将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康熙奉安时,又将之重新葬入康熙地宫。
雍正驾崩后,其地宫中除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外,尚有年羹尧之妹、敦肃皇贵妃年氏,这是在雍正生前即做出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皇贵妃袱葬于皇帝地宫始于雍正朝,只是首例为怡亲王允祥之母敏妃袱葬康熙地宫,但这主要出于雍正的政治考虑而未必是康熙的心愿。由此,慧贤皇贵妃、哲悯两皇贵妃随孝贤皇后袱葬于乾隆地宫乃援例而行,并不违制。
乾隆后宫女人众多,他死后要跟一个没有名分的贵妃合葬的原因可以说算是弥补心中的愧疚,毕竟是他第一个女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初恋,虽然乾隆皇帝没有给他什么名分,不过却在她死去之后给了她该有的仪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与孝贤皇后虽然同姓,却并不出自同一脉,因此身份不如孝贤皇后尊贵。雍正初年成为皇四子弘历的侍妾,为乾隆生下一子一女,这位富察氏是第一个为乾隆帝生子的,早于孝贤皇后,而她生下的就是乾隆帝的皇长子永璜。可惜这位富察氏命运不济,在乾隆帝登基前两个月病逝。乾隆帝登基后,追封她为哲妃,乾隆十年以哲妃生育皇长子,追晋为哲悯皇贵妃,这也是清朝第二位死后连升两级而晋封的皇贵妃。
乾隆登基之后,她是乾隆皇帝封为贵妃,但为时已晚,死后封的位次再高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她也看不见,也孝顺皇后死后,她又被乾隆皇帝加封,但她最后还是很幸运的。乾隆一生中有那么多的妾,但与他葬在一起的可以有5个,而她则是其中之一,虽然她英年早逝,可乾隆心里也有她,否则也不会让她葬在一起。
她作为乾隆帝最早的女人,作为陪伴乾隆帝年少时光的女子,这位富察氏虽然早逝且出身不高,但其年少时的陪伴和最真挚的感情,让念旧长情的乾隆帝难以忘却,因此将她选入合葬的妃嫔名单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