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汉孝昭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汉平帝刘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刘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汉质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国·吴:吴大帝孙权(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吴景帝孙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吴末帝孙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国·汉·前赵:光文帝刘渊(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刘聪(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灵帝刘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刘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国·成汉:武帝刘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寿(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归义侯李势(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国·前凉:昭王张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张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张骏(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张重华(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张曜灵(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张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冲公张玄靓(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归义侯张天锡(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阳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义阳王石鉴(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兴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国·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国·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国·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键(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历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坚(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兴(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国·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国·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冯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冯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国·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冲(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随(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凯(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瑶(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东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归(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炽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国·后凉:懿武帝吕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灵帝吕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吕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国·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秃发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秃发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国·北凉:武宣王段业(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逊(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无讳(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国·西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废主赫连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连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刘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萧栋(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萧纪(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陈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陈文帝陈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陈宣帝陈顼(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隐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恒(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梁太祖朱温(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吴:武帝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杨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逊王钱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钱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国·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国·十国·闽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国·十国·北汉:世祖刘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刘承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刘继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汉:高祖刘龚(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殇帝刘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后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国·十国·荆南:武兴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献王高从诲(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国·十国·楚国: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废王马希广(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后主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赵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赵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赵显(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赵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颜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纯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铁穆儿(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爱育黎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图帖睦尔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欢贴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绍宗朱聿键(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载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古朝
1,三皇(之前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
天皇:伏羲(太昊)
地皇:神农(炎帝)
人皇:女娲
2,五帝(约前2700年--约前2070年)
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5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放勋(前2357--前2258)
虞舜:重华(前2257--前2208)
夏朝启以后(前2197年--前1766年)共432年,X姓,历十四世、17王,都安:(今山西省)
宗神夏禹
帝启:9年
太康:29年
仲康:l3年
帝相:28年--(后羿、寒浞):40年
少康:22年
帝抒:17年
帝槐:26年
帝芒:l8年
帝泄:l6年
帝不降:59年
帝扃:2l年
帝胤甲:2l年
帝孔甲:3l年
帝皋:l1年
帝发:l9年
帝履癸(桀):53年
商朝又名殷(前1600年--前1046年)共555年,?姓,历十七世、31王,都商丘
1,前商(前1600年--前1298年)共302年,历19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太祖(汤):30年(商汤即王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代王(太丁):1年
哀王(外丙)子胜:3年
懿王(仲壬)子庸:4年
太宗(太甲)子至:23年
昭王(沃丁)子绚:29年
宣王(太庚)子辩:25年
敬王(小甲)子高:36年
元王(雍己)子密:12年
中宗(太戊)子伷:75年
孝成王(仲丁)子庄:11年
思王(外壬)子发:15年
前平王(河亶甲)子整:9年
穆王(祖乙)子滕:19年
桓王(祖辛)子旦:16年
僖王(沃甲)子逾:25年
庄王(祖丁)子新:32年
顷王(南庚)子更:25年
悼王(阳甲)子和:7年
2,殷商(前1298年--前1046年)共253年,历12王,都殷(今河北省安阳市)
世祖(盘庚)子旬:28年(盘庚在前1298年迁都到殷)
章王(小辛)子颂:21年
惠王(小乙)子敛:21年
高宗(武丁)子昭:59年
后平王(祖庚)子跃:7年
世宗(祖甲)子载:33年
甲宗(廪辛)子先:6年
康祖(庚丁)子嚣:1年
武祖(武乙)子瞿:35年
匡王(太丁)子托:13年
德王(帝乙)子羡:26年
纣王(商纣)子寿:52年
周朝分东西(前l122年--前256年)共867年,姬姓,历38王,都镐京、洛阳。
1,西周(前l122年--年770年)共353年,姬姓,历12王,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太王”(武王曾祖父,追封)
“季王”姬季历(武王祖父,追封)
“文王”姬昌(武王父,追封)
武王姬发:7年
成王姬诵:37年
康王姬钊:26年
昭王姬瑖:5l年
穆王姬满:55年
共王姬紧扈:l2年
懿王姬囏:25年
孝王姬辟方:15年
夷王姬变:16年
厉王姬胡:37年
共和时代:l4年
宣王姬靖:46年
幽王姬宫湼:ll年
2,东周(前77O年--225年)共546年,姬姓,历26王,都洛阳(今河北省洛阳市)
本王姬宜臼:5l年
桓王姬林:23年
庄王姬铊:15年
厘王姬胡齐:5年
惠王姬阆:25年
襄王姬郑:33年
顷王姬壬臣:6年
匡王姬班:6年
定王姬瑜:2l年
简王姬夷:14年
灵王姬泄心:27年
景王姬贵:25年
悼王姬猛:1年
敬王姬匈:44年
元王姬仁:7年
贞定王姬介:28年
哀王去姬疾:1年
思王姬叔:1年
考王姬嵬:15年
威烈王姬午:44年
安王姬骄:26年
烈王姬喜:7年
显王姬扁:48年
慎靓王姬定:6年
赧王姬延:59年
东周君姬杰:7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因为太多,无考祥记,实力较大的还是“五霸七雄”
春秋(前77O年--前475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前475年--前22l年)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秦朝
(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0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0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0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0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02汉惠帝(刘盈),7年
0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0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0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0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0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08废帝(刘贺),27天
0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
(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0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0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
(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0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0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0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0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0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0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0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0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0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
(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0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0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0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0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0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
(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0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0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
(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0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0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0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0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
(265-316,共51年,历四帝)
0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0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0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0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
(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0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0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0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0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0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0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0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0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0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0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0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0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0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0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0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0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0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0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
(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01武帝(刘裕),永初,3年
0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0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0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0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06明帝(刘彧),秦始,8年
0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0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
(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0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0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0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0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05明帝(萧鸾),建武,5年
0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0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
(502-557,共56年,历4帝)
0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0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0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0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
(557-589,共33年,历5帝)
0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0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0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0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0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
(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0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0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0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05献文帝(拓拔弘),6年
0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07宣武帝(元恪),16年
08孝明帝(元诩),12年
0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
(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01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
(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01孝武帝(元修),2年
02文帝(元宝炬),17年
03废帝(元钦),2年
0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
(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01文宣帝(高洋),10年
02孝昭帝(高演),1年
03武成帝(高湛),4年
04后主(高纬),11年
0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
(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01孝愍帝(宇文觉),1年
0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0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0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0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
(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0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0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0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0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05武则天,垂拱,21年
0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0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0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0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
0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0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0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
4年);
0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0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
(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0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0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0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0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0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0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0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0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0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
(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0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0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0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0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0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0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0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0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0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
(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0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02宋孝宗(赵昚),隆兴,27年
03宋光宗(赵惇),绍熙,5年
0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0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06宋度宗(赵禥),咸淳,10年
07宋恭帝(赵隰),德祐,2年
08宋瑞宗(赵昰),景炎,3年
09宋怀宗(赵昺),祥兴,2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0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0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0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0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0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0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0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0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09元明宗(和世琜),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0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0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0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0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0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0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0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0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0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
(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
不计在内)
0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0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0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0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05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06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07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0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09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扩展资料:
参考资料:
1 与柳宗元对话的作文
从公元805年到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永州长达十年。在永州的十年,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这是柳宗元平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困顿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柳宗元作为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却取得了他文学人生中最辉煌最杰出的时刻。
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柳宗元所存在的时代,我远远望见了他凄凉的背影,我走向前去说:“HI,你好”。柳宗元转过头来惊讶的问道“你是谁?”“哦,你好,我是来自2012年的小学生,当我学到你写的诗时,我感动了,我忍不住想和你对话。”“哦,那你想和我说什么呢。”
2 在《小石谭记》中,与柳宗元的对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 在小石潭边,与柳宗元相遇作文这天,我漫步在小石潭边,忽然,看到一个身影。
咦?那是柳宗元先生吗?过去打个招呼。我:请问您是柳宗元先生吗?柳宗元:恩,是的。
我:请问您几个问题。柳宗元:好啊我:您被贬到这里,是怎么生活的?柳宗元:唉,我被贬到这里的时候,带着我67岁的老母亲,我的堂弟和我的表弟。
我们来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我的老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我:那您是怎么治理永州的呢?柳宗元:你看这个小石潭只被极少数人发现了,我不还是一样,怀才不遇,在政治的战场上,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帮助我们,还对我的健康造成了伤害。我:柳先生,不必难过啊,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既有这份心,暂时的曲折与坎坷就不算什么,诸不知的高处不胜寒有多么的痛苦!你现在一直苦闷着,与其这样自己,还不如把治下得恶习乱事从新翻新改革,做好百废待兴的前奏工作,为百姓谋求实在的幸福啊!柳宗元:是啊,谢谢你!我:没事,不客气 。
结束了与柳先生的对话,我也感触很深,柳先生的人生经历,真的很不好,但他对他的人生的理解很深,很深……。
4 有关柳宗元的古诗词江雪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绝 类别:记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渔翁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七古 类别: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 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 “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 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 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 境俱活。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
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唉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唉乃一声山水绿 ”,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唉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
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
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溪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5 求柳宗元《愚溪对》译文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实名:冉溪。在今湖南零陵)的地方。命名五天,溪的神夜晚托梦见我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呢?有其实的,名字当然应该合适的,现在的我就是那样的吗?我听说闽(福建)有条河,产生毒雾瘴气,吸进了那气体的,温火郁积(而发烧)湿气(重而)拉肚子,暗礁激流,相继而来的船只粉碎解体;其中有一种鱼,牙齿如同锯齿尾巴锋利野兽的脸和蹄子(应该是鄂鱼)。这鱼吃人,必然咬断并抛起,然后仰头吃,所以那河的名字叫恶溪。西海(今天的青海)有湖(今天的青海湖),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丢进去的东西回颓然下沉淹没,沉到底了才会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秦(今陕西)有一条河,(如)搅和烂稀泥,混杂沙砾,看它分寸之间,瞪着眼睛看如同看墙(浑如泥),(那河的)深浅险易(之处),昏昏然看不清。便有合称泾渭,用来显示自
己污秽的样子,所以它的名字叫浊泾(把泾河弄浑浊)。雍(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西部有条河,幽暗危险如同一片漆黑(的未知),不知道它的源头,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恶、弱,是六种(疾、恶、弱、忧、贫、凶)极端不好的事情。浊、黑,是卑贱的名字。它们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能推辞,历经万世而不变的原因,是有其事实啊。现在的我很清而且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有功用可以浇灌菜园田地,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愚这样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完全不见你有感激之心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掉吗?”
柳某回答说:“你确实没有那么回事,然而以我这么愚蠢的人却惟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的了这个名字呢!况且你不知道贪泉(在广州市郊。不知道现在还有否?广州可以多个风景点吗。)吗?有喝了后往南走的人,看见交趾
(现在越南的北部)宝货那么多,贪婪的目光流露在眼中,想用两只手去抢来放到怀中,那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经过它(人们自己)有贪念就因此命名它为(贪泉),如今你惟独招引愚蠢的人(我)来居住,长久留在这而不离去,虽然想去掉这名字,不可能的啊。在明君的时代,智者被任用,愚蠢的人出不了头。用的人应该接近,出不了头的(蠢)人应该远避。现在你托身所在的地方,离京城有三千多里远,偏僻隐晦,蒸腾的雾气为伴,蚌壳田螺居住,唯有触犯皇帝被排斥和侮辱、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漂游,无所事事地守着你。你想成为智者吗?干吗不叫现今聪明、显赫高位、掌握朝廷大权主宰天下的官吏,(哪怕)让一个来你这一趟啊,却(为什么)独独只有我在这呢?你既然不能得到他们而被我所喜欢,这就是你的实情。当你是愚还认为是侮辱吗,还有什么说的吗?”
(溪神)说:“这事确实是这样,敢问您的愚蠢干吗非要连累到我呢?”
柳某说:“你想彻底弄清我关于愚蠢的说法吗?虽然你所去过的地方全算上,还不够我伸展我的嘴巴的;用 所有的水,还不够沾湿我的毛笔。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我茫茫然(非常的)无知。冰雪交加的时候,众人穿皮衣我穿单衣;闷热的酷暑连金属都要熔化的时候,众人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我无所拘束地赶车,不知道太行山和通衢大道的差别,因此损坏了自己的车。我放任随意地驾驶,不知道吕梁(以水流湍急闻名的河流)和平静的河流的区别,因此沉没了我的船。我舞蹈脚踩进浅井,头撞到树木和石头,冲撞满是荆棘的树丛,直挺挺地向毒蛇蜥蜴摔倒,却不知道害怕和警惕。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益不觉得满意,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这还是个大概的情况,要用这些来玷污你可以吗?”于是溪神沉思并叹息道:“唉!太多了,是会连累我的啊。”因此低下头觉得惭愧,仰起头长叹,眼泪鼻涕横流,举手行礼告别。一明一暗,醒来不知去什么地方,于是就写下与愚溪的对话。
6 英语翻译柳宗元写二十一日宗元白[原文]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7 初中到高中课本上2005-4-18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人称柳河东。唐德宗9年,他22岁考取了进士。嗣后,因曾任柳州司马职,人又称他为“柳柳州”。31岁任监察御史,其后任过校书郎、蓝田尉,再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因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不久,复出任柳州刺史。政治上,柳宗元是王叔文改革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成员。文学上,他与韩愈齐名,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也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创作丰富,可分为论说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五类,各具特色。他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代表作有《三戒》、《蝜蝂传》等。
作品《黔之驴》,是一篇寓言,选自《三戒》。本文描写细腻,生动,形象,寓意含蓄而鲜明、深刻。作者通过驴同虎相见的情景,嘲笑和讽刺了那些自高自大、其实没有真本领、又没有自知之明而最终原形毕露遭失败的人。
作品《捕蛇者说》,是一篇抨击黑暗现实最激烈的杰作,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文章用对话形式,通过农民蒋氏祖孙三代宁死于毒蛇而不肯死于苛政的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农民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今虽死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文章风格沉郁,似一份血泪控诉书。
作品《童区寄传》,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从多方面记叙、描写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叙述他面对两强盗,能沉着机智而勇敢英武,乘隙先杀死一个强盗,又设计诱骗另一强盗而杀之。他英名威振,称雄四乡,且不愿为官,不愧为不畏 的英雄少年。
江雪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8 跪求百家讲坛康震柳宗元 的文字稿画外音: 柳宗元是一个命运坎坷,半生沦落的政治人物,然而无论是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之后,始终有一个人,与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了终其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敬请关注。
公元805年,三十二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此时他虽然有正六品的官职,却因为戴罪之臣的特殊身份,而失去一切实际的政治权力,所以在永州,柳宗元差不多就像是一个囚徒。
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来与柳宗元交往的许多人因为担心受到牵连,对他避之犹恐不及,更别说是嘘寒问暖,关心他的前途命运了。不过,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却始终与柳宗元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 康震: 上一集,我们发出了一些悲观的哀叹,柳宗元,你看写了个《江雪》是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呀,难道就这么孤独地、在没有任何的同情的声音当中就走完这一生吗?也不尽然。
当时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有几句是这么写的: ……四门肃穆贤俊登,数君匪亲岂其朋。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
……吾尝同僚情可胜,具书目见非妄征,嗟尔既往宜为惩。 ——韩愈《永贞行》节选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呀?它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朝廷新任命的宰相都是很贤能的,像你们,柳宗元、刘禹锡,跟王叔文本来非亲非故,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罪过嘛。
他们原来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朝廷的清要之职,都是很有声誉的人。现在遭此贬谪,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值得同情了。
想当年我们同朝为官,是很不错的朋友跟同事。现在,我要把我对你们的同情写在纸上,给你们看。
我希望你们能够一路走好,希望你们的前程能够好一点。 大家说,就这个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你想想,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什么样的罪犯?他是钦犯,是唐宪宗点了他们的名的。他们当年的作为,不管是主观上怎么想的,在客观上,就是成为唐宪宗想要做太子,甚至以后登上大宝之位的绊脚石,他们等于是唐宪宗直接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写出这样寄予同情的诗,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彼此的情分。
大家可能会说,这人是谁啊?就是韩愈。你看,关键时刻,还是我们的韩愈出现了,他依然是一个敢说也敢写的人。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们以前说过,韩愈从唐德宗贞元三年到贞元十二年这期间,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参加那个让他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这期间,刘禹锡和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他们不是同一届的,但是互相之间,想必是很熟悉的。你想嘛,韩愈都考了那么多时间了,都是老考生了,都是很有名气的,彼此之间应该是很熟悉。
后来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的时候,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在朝廷里边做了监察御史,就是我前面说的国家监察部的高级公务员,韩愈正巧也做了监察御史。所以他们三个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应该算是同学,又是同事,同时又是非常铁的朋友。
何以为证呢?这个刘禹锡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们三个人当年的友情,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么说的,说自从结识了您――韩愈,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为什么呢,说您呢,不但才学丰厚,又勇于追求真理,您经常用很精辟的语言开导我,让我茅塞顿开呀,让我的思路变得很开阔,咱们两个人风格各有不同,你是长于写文章,我是长于议论,咱俩之间的关系就好象你拿着长矛,我拿着盾牌,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往往有时候还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柳宗元就出现了,他会笑 地、很和蔼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打圆场,但这绝对不是和事佬,该是坚持原则的时候,还是依然地坚持。刘禹锡说,回想起当年的愉快时光,就好像还在昨天一样。
这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三个人当时在朝廷里做监察御史的时候,那是谈天说地,论说古今,从上古一直说到现在,从昨天一直可以谈到明天。总而言之,一切以真理为上,把谁说服了,算谁最后掌握了真理。
你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源远流长,是有来历的。那么现在这两位好朋友因为参予了“王叔文集团”吧,被贬了,而且被贬到那么蛮荒的地方去,作为好朋友,作为曾经的同事的韩愈,当然寄予很大的同情,所以写下了刚才的那几句诗。
2010-2-2 23:07 回复 霜风劲 10位粉丝 2楼 画外音: 此时的韩愈也是被贬之臣,就在前一年,他因为为民请命,上书皇帝而被贬广东阳山,所以他对柳宗元的被贬感同身受,两个人之间更多了一份患难之交的真情。然而,韩愈对柳宗元也有另一层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贬,可能与柳宗元等人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韩愈为什么这样怀疑自己的好朋友,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皇帝),89岁
(西周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2岁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传十四世, 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10、帝泄 l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31年 15、帝皋11年 16、帝发1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建都:(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
1、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钊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10、厉王胡 37年 11、宣14年46年 12、幽王宫湼 11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0--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1、本王宜臼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0、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1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0--475,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1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1、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16年。 6、武帝彻 ,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16年。 10、成帝骜 建始,26年。 11、哀帝欣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1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1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10、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13、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1、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1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1、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1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02 共10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马睿 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1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11、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1、李特 2年 2、李流1年。 3、李雄 30年 4、李班1年 5、李期 3年 6、李寿 5年 7、李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1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1年 5、刘 曜1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15年 2、石 弘1年 3、石 虎 15年 4、石 世1年 5、石 遵1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0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1、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1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1、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1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12年。
后秦:384--41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1、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1、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10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1、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0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1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1、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00--420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1、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07--431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1、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1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01,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11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1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1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2年。 三、元帝肖绎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1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节闵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1年。
东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0--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10年 2、孝昭帝演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1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1--61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1--600、仁寿601--60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07 李姓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周)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1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共16年。 朱姓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同光 4年。二、明宗嗣源天成 8年。三、愍帝从厚应顺1年。四、废帝从珂清泰 2年。
后晋936--946 共11年 石姓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0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951--960 共10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1年。
十国:
前蜀:90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10年。 四、杨 溥 17年。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南汉(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 刘鋹
北汉(951年-979年)
世祖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宋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高太后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谢太后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赵昺
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大元
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 元太宗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大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