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大阿哥与宝日龙梅,两人郎才女貌,为何没能长相厮守?

康熙王朝:大阿哥与宝日龙梅,两人郎才女貌,为何没能长相厮守?,第1张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康熙王朝》中,大阿哥有多爱宝日龙梅,最后就有多恨自己。曾经憧憬的风花雪月,等来的只是雪上加霜。宝日龙梅不仅没有跟大阿哥好上,反倒成了他“母亲”。大阿哥郎才,宝日龙梅女貌,康熙作为长辈,为何不成人之美呢?

作为皇家人,就要服从皇家规则

皇室的婚姻,很少有爱情可言,普遍是以利益为导向。满蒙联姻,是上层之间的利息勾兑;满蒙不联姻,同样如此。大阿哥身为皇子,不管愿不愿意,这就是现实。

宝日龙梅非普通女子,她是土谢图汗的女儿,因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而家破人亡。她到京城,并不是为了谈情说爱,而是来搬救兵。当时,能够帮她的只有康熙,因为出兵的决策权在帝王手里。那康熙会帮她吗?

 

会,但不是马上,而是延后。康熙的既订国策是“北抚南剿”,即先灭政经,稳住噶尔丹,等平定台彭后再腾出手收拾噶尔丹。因此,面对噶尔丹咄咄逼人的气势,康熙也只能一忍再忍,甚至连蓝齐儿也嫁了过去,就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宝日龙梅就成了一个敏感人物。噶尔丹为了斩草除根,要抓捕她,并多次向朝廷索取;康熙肯定要保护她,因为她将来有利用价值,但又不能走得太近,否则就得罪了噶尔丹。

如果宝日龙梅与大阿哥联姻,那就摆明了康熙要与噶尔丹作对,分明是在告诉噶尔丹,宝日龙梅是我儿媳妇,你别再骚扰人家了。噶尔丹看到这场景,只怕在朝廷收复台彭之前就兵临京师城下了。

秋媚说:一代明君,不会因为儿女之间那点事而自毁长城。

内部形势决定了,康熙不能让“大宝”联手

朝堂上的党争分为两派,一边以索额图和太子为首,一边以明珠与大阿哥为龙头。两股势力,明争暗斗,并夹杂着夺嫡之争。康熙作为皇帝,要坐稳皇位,必须要平衡两方的力量,不能让一方太强,也不能让一方太弱。

宝日龙梅是喀尔喀蒙古的公主,在草原上有与生俱来的影响力,能够联络蒙古各方势力。大阿哥如果娶了宝日龙梅,那这对“大宝组合”就会夫唱妇随,朝内联合塞外,朝堂上的两派就会立刻失去平衡。到时,“大宝组合”、明珠、惠妃一旦资源整合完成,别说胤礽,康熙都会有所忌惮。

宝日龙梅本身就不愿意

宝日龙梅进京的目标十分明确,请求清朝出兵,帮她夺回故土,谁能完成这个心愿,他就对谁以身相许。为了如愿以偿,宝日龙梅曾经走李德全的门路,主动对康熙投怀送抱。大阿哥是皇子,位置很高贵却无决策权,满足不了人家的心愿,因此,他的一番深情告白,得到的也是无情拒绝。

秋媚说:宝日龙梅在用女人天生的优势,待价而沽,谁的价位高,她就属于谁。

等康熙攻打准噶尔时,宝日龙梅成了一颗重要棋子,甚至可以抵上万雄兵。她熟悉草原的风土人情以及地势地形特征,可以成为清军的向导;公主的身份优势,可以笼络蒙古各部。尤其在清军粮草大营被焚后,宝日龙梅主动请缨,还立下大功。大清天子,怀柔天下,点滴雨露也算是对宝日龙梅的一种犒赏。

平定噶尔丹后,草原上百废待兴,肯定需要一个“自己人”坐镇。有了夫妻之情,宝日龙梅也就成了自己人嘛,从今以后,你在蒙古办事,我在京城放心。

此外,康熙也是凡人,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当时将帅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康熙也是酒足饭饱,秀色可餐的宝日龙梅在这个时候频繁对康熙暗送秋波。面对这样的诱惑,康熙岂能坐怀不乱。于是,光天化日之下,天当被子地当床,宝刀不老压海棠。

秋媚说:大阿哥与宝日龙梅邂逅是偶然,离别是命中注定。这不能怪康熙横刀夺爱,只怪大阿哥生在帝王家,爱情于他而言,几乎不会存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 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 西 汉 公元前206-公元23

东 汉 25-220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 晋 265-316

东晋 十六国 东 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东 魏 534-550

北 齐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后 梁 907-923

后 唐 923-936

后 晋 936-946

后 汉 947-950

后 周 951-960

十 国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月10月1日

按照规矩,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应当守灵,断不会立刻回到自己原来住的府邸的,可是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不给康熙守灵却返回自己的府邸,难道真的如人所说回去杀邬思道的吗?

邬思道一个无职无权的谋臣,还是个残疾,怎犯得着一个皇帝亲自回来杀害他?就算是,叫个心腹将他悄悄了断不就行了?或者念及旧情,将他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供着,也没必要非起杀心杀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啊。

可显然这个邬思道也没闲着,暗中调集了五路人马,名义上是为了保护胤禛,实际上也是自保,但是其实这之间怎么想都想不通,兵马调集的大权当时只有新皇帝和十三爷才有,邬思道尽管当时有钦差关防大印在手,但是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办这件事啊,所以,我宁愿相信,雍正回到府邸,并非要去取邬思道性命,而是另有原因。

我们回到胤禛继位的那一刻,其实,当时的情形是十分危险的,要不是康熙早有安排,将隆科多收在自己手中为胤禛擎天保驾,只怕大宝之位胤禛能否坐上也未为可知,因为老八集团已经收买了丰台大营成文运,勾连上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要是这二人均被八爷党控制收买,就算是传位给了胤禛,只怕他也坐不稳。这是邬思道之前的分析,也是事实所在。

但是这,还只是表面上,大家都能看清的事情,最关键的是那些看不清的事情,什么事呢?

当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号:武力夺位计划。之前我们分析过老四胤禛武力夺取帝位的具体计划,在这里不赘述,既然胤禛有武力夺取帝位的计划,那么八爷党当然也有,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在当时晦暗不明的状况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清朝康熙时代皇子夺取帝位的情况比之于前许多朝代更盛更残酷,除了在政治上的斗争外,谋害刺杀事件更多,比如弘时暗杀弘历,大阿哥曾与张明德合谋刺杀太子胤礽,所谓厌胜之术更是盛行一时,流血的斗争和不流血的斗争同时存在。故而猜测八爷党或者说其他任何想夺位的皇子都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行刺杀谋害之故事。

雍正得位之时,一个强有力的助手老十三被康熙圈禁,年羹尧尚在川陕之地,隆科多意向不明,张廷玉等不过是高级打工仔,各种势力交汇于畅春园,各方势力的各种探子各种杀死说不定就隐藏在宫女太监卫士等之中,情急之时出手便会酿成大变。

雍正继位之时,根基不甚稳定,情况不甚明了,在宫中待着很可能遭受不测,远不如他的雍王府安全。而至于邬思道,即使要想杀他,也不在于这一时,所以,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匆匆赶回雍王府的目的,是要避开畅春园这个是非之地,寻求安全之所。

乾隆的历史政绩比康熙差多了

首先军事:康熙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平定噶尔丹,抗击俄国。乾隆征金川,平贵州,统一新疆,反击廓尔喀,就维护中国统一来讲,康熙功绩大于乾隆

第二政治:康熙擒鳌拜,设立南书房,创设御门听政制度,乾隆的政治成就略逊一筹

第三文化:康熙编制《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主持编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两万卷。乾隆主持编修《四库全书》(79337卷)

第四建筑:康熙修建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乾隆修清漪园(即颐和园),圆明三园,扩建和改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这点乾隆比康熙厉害(同样的也花更多的钱)

第五治河:康熙修黄河、淮河、永定河。乾隆修筑浙江海塘

第六重农:康熙编修《耕织图》。

过多的就不例举了,仅从二人的谥号和庙号就能略窥一二,

圣祖仁皇帝(康熙),高宗纯皇帝(乾隆)

下面的是清史稿对康熙和乾隆的评价,也应该能分出高下:

圣祖(即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高宗(即乾隆)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应该是伟位四阿哥,像民间传说传给十四阿哥,说是老四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是不对的,很简因,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简体字,于字是繁体的,当时怎么改呀。

生平简介

清世宗,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传说吕四娘三进皇宫,凭着自己绝妙的轻功,在一天晚上,雍正熟睡时,吕四娘把的人头给割走了,现在北京博物馆里的还存在着雍正的金头雍正当年下葬时不能没有头啊,于是请工匠给他做了一个金头)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在对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雍正还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正因如此,故河南垦荒,四川清丈,陕西挖井,直隶营田,本意为利民,却劳而无功,反成民间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无常,手段残酷,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他死后,乾隆继位,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方针,昭雪死者,释放囚犯,缓和了矛盾。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治,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允禵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雍正后来所讲康熙弥留前遗命传位雍正的情形,仔细推敲,矛盾甚多。如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胤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允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

由于雍正夺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胤禵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胤(礻+我)和皇三子胤祉、胤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胤禩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胤禩、胤禵"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相传,康熙有三十六个儿子,看上去个个英气勃勃,聪慧过人。可是,到底谁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可以立为太子,将来能登大宝,主神器,堪负天下重任呢康熙迟迟难以决断,心里好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一样。

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体察皇上的一片苦心,多次密奏康帝,说二皇子胤礽是嫡出,博闻强记,在诸皇子中首屈一指,最宜立为皇储。康熙听了,沉吟不语。索额图不知康熙打的是什么主意,也不敢再多去唠叨。一天,康熙正在南书房看书,胤礽前来叩问皇阿玛圣安。康熙把手中的书往桌上一放,劈头就是一句:“胤礽,我问你“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

一句话把胤礽问愣了。他猛然想起索额图说过,皇阿玛听他说起自己博闻强记时,曾微微点头赞许,心里一机灵,闭上眼睛就背开了:“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胤礽摇头晃脑背得正热闹呢,就听康熙把桌子一拍,厉声说:“读圣贤之书,必须晓其文,明其理,融会贯通,才能学以致用,怎能以死记硬背为能!下去吧!”胤礽讨了一个大没趣儿,搭拉着脑袋连声“嗻嗻”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康熙亲自去胤礽住处看望,见胤礽正兴高采烈地和小太监们在当院射柳玩呢。儿子不忘女真骑射之本,康熙心中倒也十分高兴。胤礽见皇阿玛来了,抖擞精神,在马上连发三箭,柳枝应声而断,不等落地,就被他打马奔去,一一接在手中。康熙夸奖了胤礽一番,又问道:“胤礽,你再给我讲讲什么叫“学而优则仕”!”胤礽得到皇阿玛的夸奖,正乐得忘乎所以呢,忽听又叫讲书,脑袋“轰”地一下子就大了,越着急越懵,心里一发慌,嘴上没了把门的,竟把跟小太监们学的两句顺口溜说出来了:“仕而优则学,当官做老爷,学而优则仕,升官发大财!”听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混帐话,康熙气得脸发青,他怒斥胤礽说:“圣贤名言,天下至理,你竟敢用这种俚语曲解,真是荒唐该死!再说,你是大清皇子,自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也不仔细想想,我苦心教导于你,难道是要你'当官发财做老爷'吗真真气煞我也!”

胤礽这时,早已惶恐得无地自容,连连磕头谢罪,额头碰在硬石地上,留了一地血。毕竟是父子,康熙见把儿子吓成这个样子,心中也自不忍,压住气把胤礽扶起来,为他拭去额上血痕,婉言说道:“胤礽,'仕',可以理解为做官,也可以理解为办事,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做一个好官,为天下人办好事。”

胤礽听了,心里惭愧,连连点头。想起自己两次被皇阿玛考住,让皇阿妈伤心,心里十分难过。康熙见他有悔悟之意,开导他说:“三国时,吕蒙家贫,不能读书,后来投笔从戎,成为东吴大将,被一些文人耻笑。在吴侯孙权的劝导下,吕蒙利用军务之余,不耻下问,发愤读书,终于博古通今,经纶满腹。一次,鲁肃到吕蒙军中查营,酒席宴上,吕蒙挥笔献策,使鲁肃惊叹不已,昌蒙笑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吕蒙后来成为一代名将。胤礽,你年尚幼,如能发愤苦学,求深求精,还可造就!”

这番话说得胤礽双眼垂泪,低点沉思。打那以后,他发奋苦学,虚心向老师求教,再也不自夸博闻强记了。一年以后,康熙大宴群臣,让胤礽当众讲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这一次,胤礽从容不迫地回答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必须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先从细小的地方做起”

听了胤礽的回答,文武百官都很叹服,康熙也十分满意。索额图忙上前致贺说:“恭喜万岁,贺喜万岁,二皇子学业大进,这同,该刮目相待了吧”

康熙眼泛泪花,低声叹道:“索额图,索额图,朕有三十六子,个个觊觎皇位,朕如废嫡立庶,恐天下大乱。怎奈胤礽不争气,,令朕寝食不安,难得你体察联意,打动朕教导胤礽,方有今日。”叹罢,康熙高声对胤礽说:“胤礽,尔今虽然学业大进,尚需努力,切忌自满。今后,你要时该记住:你是大清皇子,要为天下人办事,要为江山社稷谋福!”

索额图听了,知道皇上已决心立胤礽为皇太子了,心中大喜,忙催促胤礽说:“皇太子啊,还不快给你皇阿玛叩头谢恩!”胤礽跪拜谢恩,群臣山呼万岁,康熙三考胤礽后,终于正式降诏,册立了胤礽为大清皇储。

康熙能够最终登基为帝,首先他自己本身就是非常有才能的,有治国理政的雄才伟略。从康熙后来在位期间,杀鳌拜,平定三藩,御驾亲征,平定准噶尔等,都可以看出康熙的谋略。在康熙的治理下,大清进入盛世,历史上被成为康乾盛世。

另外就是太皇太后孝庄的支持和拥护,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四子,生母也不受顺治皇帝的宠爱,当时顺治帝一心都在宠妃董鄂妃的身上。顺治本想将皇位传给董鄂妃的儿子,无奈这个小皇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无奈顺治只能另选他人,康熙有了机会。

孝庄太后一直非常喜欢小康熙,所以一直要求顺治将皇位传给康熙。另外当时顺治非常宠信的一个和尚,曾经对顺治的众位皇子进行观察,认为康熙很有皇帝之气,顺治很相信佛家的这种思想,再加之孝庄太后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就最后决定将皇位传给康熙。

康熙两次立太子都是立的老二,胤礽。

老大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两次废黜,第二次废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不再立他,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老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趟浑水,主动退出。实际的竞争者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后,老四胜出,即雍正皇帝。

老四: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老十三: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死后,上谥号为“贤”,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12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5
下一篇2024-01-15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53400
  • 妮维雅润肤霜能涂脸吗

    通过了解就会发现,妮维雅是可以涂脸的,由于质地比较厚重,为此可以混合精华一起使用,而且能够更好的被面部所吸收,才能够更好的达到美白的效果。妮维雅润肤霜能涂脸吗的问题之所以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更好的让肌肤保持水分,让肌肤的状态变得更加轻盈透亮

    2024-04-15
    61300
  • 美白身体乳有哪些牌子是特别好用的?

    精致的女孩子都喜欢使用美白身体乳,它能让我们的皮肤变得更加白皙匀称。不过很多人在挑选身体乳的时候经常会犯纠结症,不知道哪一款美白身体乳比较好用。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款好用的美白身体乳,让大家拥有白皙的皮肤。一、妮维雅美白润肤乳液    

    2024-04-15
    56700
  •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  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精华液是所有护肤品里面非常出名的一款护肤品,生活中很多爱美的女性都会买精华液来护理自己的肌肤,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精华液的作用及用法1  精华

    2024-04-15
    55800
  • cpb和海蓝之谜哪个好?cpb和lamer海蓝之谜哪个贵?

    cpb和海蓝之谜是很多人眼中的贵妇级的护肤品品牌,不管是cpb还是海蓝之谜的护肤品价格都是比较贵的,可能一件单品就够你买其他的一套护肤品,经常会有人纠结是cpb好还是海蓝之谜好,那cpb和海蓝之谜哪个好?cpb和lamer海蓝之谜哪个贵?1

    2024-04-15
    480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成分不同、质地不同、适用肤质不同、使用部位不同、使用年龄不同。1、成分不同首先精华液成分是植物以及矿物质等,精华露是乳液里面的一种,使用精华露后,就不能再去使用其它乳液,精华露并不适合冬季使用。2、质地不同精华露因为是

    2024-04-15
    45900
  •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肌底液,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肌肤打底产品来使用,涂抹之后可以迅速地帮助毛孔尽快的舒张,有利于后续护肤产品的使用,精华液,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某一个肌肤问题所专门去使用的,比如有美白的精华

    2024-04-15
    453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