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风·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2、《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扩展资料
1、《国风·邶风·击鼓》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2、《终南别业》创作背景
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国风·邶风·击鼓
-终南别业
-步步惊心
十三阿哥篇
在十阿哥的婚礼上,若曦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全文中最洒脱不羁的一个人物,也是最重情义并在若曦身边始终不离不弃的人物,他是若曦的须眉知己,就好象《飘》中的梅兰妮之于斯佳丽,无论遇到何种艰难,总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支持和帮助着,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十阿哥的婚礼那天,是十三生母的忌辰,所以那晚的他很忧郁,在后园里遇到了同样忧郁的若曦,于是,十三“绑架”了若曦,将她强拉到马上驰到郊外去喝酒。说起来,两人的友谊早在十阿哥的寿宴上就应该开始了,十三跳到水中救起了若曦,面对若曦的一副“泼妇”样,太子爷轻声说了句“十三弟什么时候有了个妹妹”?说得大家都笑了,只因十三酒量过人,被人誉为“拼命十三郎”,而若曦的“拼命十三妹”的名号也从此深入大家心中,连康熙都因为这名号而特意招见若曦……
冥冥中,她与十三就应该成为最好的知己。
他们同样喜欢魏晋风骨,最爱的人是阮籍和籍康,端起酒杯时,同样的洒脱与豪情,交朋友时,同样不以贵贱论人品,对青楼女子绿芜的态度就可看出两人之间的默契;若曦被选入宫,十三暗地为她托人情,将她排除在侍寝名单之外……
小说中对十三有几处集中的描写,浓墨皴染的描绘出这个人物的独特魅力。若曦第一次听到别人议论十三,就是在谈他饮酒时的海量,所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物不同一般的豪爽;其次就是他的热情与顽皮,若曦与明玉格格打架,十三和十四这两个年纪最小的阿哥最先冲过来看热闹,也是他两个最先上前拉架的,当打架的这俩主儿滚落池中的时候,又是这两位阿哥毫不迟疑的跳入水中救人;塞外草原上的篝火之夜,蒙古格格敏敏围绕每个阿哥跳舞、唱歌、敬酒,在这段热情奔放的场面中,每位阿哥的表现都不相同,太子被美丽的敏敏勾起了色心,四阿哥始终如冰山一般的冷,十三则被激起了万丈豪情,面对敏敏的曼妙舞姿,他展开歌喉,唱起了祝酒歌。
“十三身形挺拔,眉目英豪,笑容热情中透着丝丝散漫,他的歌声深远而嘹亮,在寂静的夜色中远远荡了开去,好似这就是草原上自古以来唯一的声音。他就如那草原上传说中的天马,惊鸿一现,简单两个轻跃已震惊了全场。”
看了这段文字,一个洒脱不羁、才气四溢的青年阿哥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除了醉人的丰姿,十三的才气也是不容小觑的,若曦十八岁的生日,十三随四阿哥来向若曦祝寿,看到若曦招待十四的功夫茶,立即说出了茶的名称,产地,茶具的来历,功夫茶的程序和讲究……是一位真真正正有品味和涵养的人物。
文中曾多次提到,十三擅长吹笛,若曦又曾因他日后要被囚禁十年而将他比作香自苦寒来的梅花,不禁让人联想起“吹梅笛怨”“谁家玉笛听落梅”等等这些句子,这样的隐喻反复出现,将十三的品格与形象衬托得更加丰满有内涵。
在十三与若曦的交往之中,也不乏令人忍俊不禁之事。最搞笑的一次,若曦因为心底明白四阿哥乃是今后的雍正,所以一直遵循一条原则:这宫内有两个人万万不可得罪,一个是康熙,一个是四阿哥,既然十三是四阿哥打小的死党,她便托了十三为她打听四阿哥的生活喜好,比如,四阿哥喜欢喝什么样的茶,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什么样的瓷器,喜欢什么颜色……谁知十三眼睛一瞪,“我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会知道这些?”正因为他是“大老爷们儿”,不会在这些细节上留心,并且在帮若曦打听的时候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被四阿哥察觉到了,结果,若曦的处境就变得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跟随康熙塞外秋围,若曦求十三教她骑马,十三一口答应,谁知晚上前来赴约的却是四阿哥,于是,若曦的命运又变得很“可怜”……
十几年的相交情谊,终于在那个风云骤起的日子投射出了最强最耀眼的光芒。因为八阿哥的阴谋手段,本欲将四阿哥打入地狱,关键时刻,十三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下了所有的罪责,被幽禁于养蜂夹道,天性洒脱超然的他从此凄风寒雨苦撑日月,当年的知己红颜绿芜痛断肝肠,四处求人将她送入养蜂夹道,陪十三度过余生,在几位阿哥都不敢出头的情况下,若曦冒死进谏,为绿芜请命,被盛怒的康熙罚跪于后花园,这一跪就是三天三夜,在狂风暴雨中受尽折磨,双腿从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痛苦难当。
这是小说中最激荡人心的场景之一,风与雨何其狂暴,天与地何其浩大,却没有若曦躲藏的地方,风雨中,她独自咬牙坚挺着,尽管那个男人不是她的所爱,但为了他,她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不仅是为某个人,更为一份公理,一份可温暖人间的世情。
苦熬十年,当十三再次看到人间的阳光时,已经是鬓染霜花,历尽沧桑。但他与若曦间的那份情谊和默契却丝毫未变,甚至当若曦受尽折磨一心只想逃离皇宫时,他背叛了自己从小一直忠心不二的四阿哥,当时的雍正,主动帮若曦与十四暗通消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活得坦荡、生性洒脱、率性真诚的十三阿哥,人生有此知己,足矣!
永远记得十三与若曦之间的一段对话:
若曦问:“知道虬髯客初见红佛女时,红佛在干什么?”他稍微怔了一下,慢慢思索着回道:“红佛正在梳头!”若曦一笑说道:“男女之间还可以如虬髯客和红佛女的!彼此关心照顾,却非关风月,只为真心!
非关风月,只为真心。十三和若曦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这八个字。
一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历史剧,起码这个在言情剧里算正剧。我先看的小说。
二呢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跌宕起伏,除了穿越的某些地方有点雷以外,其他的都很精彩,人物塑造也很成功,没有绝对的大是大非,对人性的剖析很精妙。
三则是因为本人觉得不管在哪里,生存法则很重要。步步惊心里可以学到一些。而且,人生经年,取舍之间,看你要的是什么。你在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必须失去些什么。雍正得天下而失爱人,就是这个理。王者尚不能得兼,何况我等凡人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