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就是强调,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哄他,等宝宝不哭了再去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独立,不需要宝妈时刻抱着哄。
有的宝妈也认为宝宝哭就抱着,怕宝宝形成习惯了,以后就放不下来,不抱的时候就哭闹。
于是有的宝妈硬着心肠尝试,发现确实有用:孩子哭声不再频繁,生活习惯也更有规律,甚至于更加的独立。
然而在“哭声免疫法”的教养方式下,那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啾啾不哭
生大宝的时候,我就信了这个哭声免疫,儿子哭就是不管他,现在都16岁了,性格非常孤僻,对人冷漠。后来生二宝的时候,哭了就抱抱安慰,比大宝可爱、能说会道。
@樱桃丸子
我家大女儿就是这样养的,哭就抱,不哭才抱,经常哭着睡着了。后来就有了一个习惯,握着一个小毛巾才能睡。现在她性格内向,不主动跟人玩,对待小毛巾比父母都亲……我后悔了……
就连马伊琍,也曾经在微博上说,非常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哭声免疫训练。虽然这个训练两天就让爱马学会了睡整觉,可是半年时间后又开始反复,每天半夜都哭着请过来求抱抱。
曾经对宝宝进行“哭声免疫法”的宝妈们,很多都后悔了曾经对孩子的“冷漠”。那么,我们看一下提出这个理论的约翰·华生,他的孩子又是什么情况呢?
约翰·华生的大儿子多次自杀,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和前妻的两个孩子,女儿沉默易怒、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量,需要华生救济才能生活。
百科词条上总结说:“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的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刚出生的宝宝不是机器,他的哭声是向其他人求助,表明他现在正处于痛苦之中,如果父母这时候对宝宝的苦痛视而不见,会让宝宝产生绝望,缺乏安全感。长期这样下去,父母可能会看到孩子的“独立”,但同时也会收获孩子对父母的冷漠、自闭和不信任。
有人说,孩子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也就是说,不管父母怎么做,孩子都不会记得。
记忆上不会记得,但是神经上记得。
特别是在0-1岁期间,是宝宝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他的大脑神经不断连接。而宝宝哭的时候,父母是否去抱,也会产生相应的脑神经的连接,这影响的不是孩子的记忆,而是孩子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拥抱具有强大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经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身躯注入新生命,使你变的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就加强关系及大大的减少摩擦。
当宝宝出生后,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会有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情绪。
这时候,父母的拥抱,对宝宝来说,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生理上的痛苦解除,心理上的痛苦也解除,父母对宝宝哭声的反馈,会让宝宝非常有安全感。
在宝宝长大后,这种安全感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而从小被冷漠对待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通常不会很亲密,和他人也很难产生亲密关系。
所以,宝宝无助哭泣的时候,去抱抱他们吧,给他们温暖和爱。
父母不要忽略现实情况,强迫让孩子独立。在3岁之前,他们还没有健全的人格和身体,去接受父母强制性的独立要求。
对父母来说,爱和独立好像是很矛盾的两件事情:想要让孩子独立,就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爱,想让孩子幸福的成长,就要忽略让孩子独立这件事情。
其实,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让孩子培养独立的人格,多数时候跟爱不冲突:爱是独立的前提,爱是独立的基础。
前面说了要爱宝宝,但是爱不是盲目的,有的宝妈说自家孩子在7、8岁的时候,还要宝妈抱着走,这真的是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
在孩子4岁左右的时候,生理上发育比较完全,心理上也有了“你、我、他”的概念,开始在意外界的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父母就要着手锻炼孩子的独立了。
在让孩子独立的时候,可以做一下几件事
时常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情
鼓励孩子独立万年成一件事情,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也能锻炼孩子在处理这一件事情时,整体思考的方式。
比如说,堆玩具,孩子需要看、模仿怎么堆,再动手去做,这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能力。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去做,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去做。
宝宝洗屁屁时哭闹有很多原因,要对症下药哦
1宝宝的红屁屁,洗的时候会痛
Tips:平时要给宝宝擦点橄榄油之类的,护理宝宝的屁屁皮肤
2洗屁屁时,大人抱的姿势不对
比如,有些人把宝宝大半个身子挂在大人的腿上,头后仰,偏低,宝宝不舒服,他肯定就会闹啦
所以,大人也要注意抱的方式
3没有原因,就是不愿意洗
洗屁屁的时候,大人有意识地转移一下宝宝的注意力。比如跟宝宝讲话,问他一些他平时喜欢的问题,或者给他唱歌,讲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经常用动物狗狗牛牛羊羊等话题转移我家宝宝的注意力,哈哈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1、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什么也不干,不聊别的,只专心陪伴大宝。
2、尤其是在小宝出生后,更加需要坚持和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单独相处的特别时光。固定的陪伴时间,提醒我们专注地关注孩子,并跟随他的脚步做他喜欢的活动。这也是增进彼此亲密的好时机。
3、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希望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是被爱的。当妈妈怀上二胎后,大宝会观察到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在发生着微妙或显著的变化。
你家孩子多大会说话的?12个月还是16个月,或者更早一些?妈妈们聚在一起聊的比较多的,就是孩子的发育问题,如果谁家孩子说话晚了,啧啧啧……带去医院看看吧,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听起来是关心的话,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哦!
有位妈妈咨询说,自家孩子已经19个月了,但连"
爸爸、妈妈"
都说不清楚,只会说"不要、没有"之类的二字单词,有些着急了,就拉着家长,拼命的摇头或者点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怎么教他,
他都不会说
。同龄的孩子早都会说短句了,我家孩子是不是语言发育迟缓了?
说话晚的孩子,是语言发育迟缓吗?
《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这样看来,宝宝如果过了14个月还没开口说话,父母就要引起重视了,或者有些心急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医院做轮番检查。
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门从事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研究的易进副教授认为,孩子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个体差异非常大。而所谓的"开口说话",是说孩子能表达出具有概括意义且能被他人理解的词语,就是"开口"了,其中不包括"baba、mama",这样的谐音。
家长在用"别人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态,跟自家娃对比的时候,其实就是家长焦虑了。别人家孩子几个月会叫"爸爸、妈妈";别人家孩子多大会唱歌;别人家孩子多大会说英语……这些焦虑会传达给你的孩子的!
就像上文中咨询的妈妈,她的焦虑感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更别提在她身边的孩子了。19个月不会说话,一方面源于自我发展阶段的局限(个体差异);一方面源于无形中受到妈妈过多的期待。
一树梨花各不同,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尽相同,单凭年龄来划分,有失公允。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五楼的小姑娘闵闵,2岁多了不会连贯的说完整句子,但现在刚三岁,每天都能听到她在楼下唱歌、朗诵古诗,奶声奶气却咬字清晰。我们能说她是语言发育迟缓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的语言系统发展速度并不是一致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晚?
"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这句话被解释为两种意思,一种是说孩子说话晚,家长赋予的"安慰"心理;一种是说"不善言谈",很少说话。而孩子说话晚,除了和语言发育速度有关,还和周遭环境以及照料者的养育方式密不可分。
《美国儿科学会》App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遵循一定特点:
2-3个月:从用哭声表达需求过度到发出简单的单音节"啊、喔、哦"等;
4-5个月:模仿成人发音,能发出时高时低的语调,且喜欢玩发音游戏;
6-9个月:模仿程度加深,且叫他名字有反应,会发出不同音节;
12个月:能发出清晰的单音节,"ba、ma、da、ga,理解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15-18个月:遵从简单的指令,可以摇头表示"不";
24个月:可以说出包涵2-4个词语的短句,且平均说出50个单词;
36个月:运用简单的桔子进行表达,会说自己的全名,大部分表达可以被听懂。
每个孩子身心着重发展的领域有不同,孩子说话晚,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他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其语言能力,而不是着急定性,孩子是不是语言发育迟缓。
遗传因素:不可否认的是,遗传基因对孩子语言系统有很大影响,有的父母小时候说话就很晚,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开口比较晚。
语言环境: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建立在其有一定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如果家长提供的语言环境不健康,那么他的语言发展也会受阻。比如,家长不爱说话,孩子的成长中得不到语言刺激,说话也就晚一些。
《wow!你的宝宝是天才》一书中提到:创造、维持,并且使用复杂的有意义的有声语言进行交流,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之一,它来源于我们独特的大脑皮层。我家大宝说话也晚一些,因为当时我跟他的交流少,而二宝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我常常跟他"聊天",他也会看着我的口型模仿,22个月他已经掌握了100多个单词,且会用"妈妈,我要"、"给我,这个"、"我不吃"等短句沟通。
养育方式: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有些家长常常会"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宝宝刚开口说"yao……",马上递给他。这样孩子体会不到说话的快乐和成就感,自然也就很少开口说话了。
孩子从出生到3岁,是"心理胚胎期",也是孩子自由生长的阶段,因此,家长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合适"的环境,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少替孩子"说话",他才能有机会"开口"。
听力以及其他:宝宝出生后48小时内就会做听力筛查,如果不过关需要在一个月内复查。即使当时过关,之后的感染、感冒以及噪音刺激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听力受损。
另外,孩子有智力低下、构音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也会影响其语言系统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