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出生后,大宝开始变得不听话,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1、可能是因为二宝出生以后,家里大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二宝身上,大宝感觉自己被忽略了,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
2、二宝出生以后,本来是大宝独享资源(爸爸妈妈的关爱),现在被二宝分去了,大宝可能因此对二宝表现出一些嫉妒的情绪。
3、有可能身边的人对大宝说过“妈妈有了小宝宝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让大宝真的以为妈妈会不爱她了而感到焦虑。
那么,如何处理呢?
1、如果可以,尽量在怀二胎的时候,可以询问大宝的意见。
比如问大宝:“你想不想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呢?”以表示对大宝的尊重。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多和大宝分享肚子里胎宝宝的成长瞬间,比如让大宝摸摸妈妈的肚子,感受胎宝宝的胎动,还可以让大宝和肚子里的胎宝宝说说话。
比如我现在是二胎在孕,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平时,我都会问女儿:你喜不喜欢小宝宝呀?你过来和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打声招呼,说说话好吗?平时我也会有意地跟她畅想以后小宝宝出生后的情况,也会跟她说:小宝宝出生后就会和你小时候一样,你小时候也是一个小宝宝。刚开始我问女儿想不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时候,她说不想要。但是经过多几次和她聊肚子里的小宝宝,现在她说想要了。
2、给大宝足够的爱。
只有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大宝才会在心底里相信爸爸妈妈会一直爱自己,不会因为有了小宝宝而不爱自己了,就不会感到格外的焦虑。同时,在观察到大宝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并疏导情绪,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小猪佩奇》里面的佩奇也有一个弟弟,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家里有了一个弟弟而不爱她,是不是?爸爸妈妈有了小宝宝也会和之前一样爱你的。
3、对大宝要更上心。
在美国,有不少家庭当新生儿出生时,爸爸妈妈会给大宝送去一件大礼物,并告诉他,这是小宝送给你的哦。
4、创造和大宝独处的时间
因为小宝出生后,妈妈需要哺乳和照顾小宝宝,这使得照顾大宝的时间变少了。这样大宝会感觉到自己被妈妈忽略了,会有种失落的感觉。妈妈每天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和大宝单独相处,比如和大宝读读绘本,带大宝出去散步,陪大宝洗澡刷牙之类的,让大宝感受到妈妈还是很爱他的。
5、让大宝参与到照顾小宝的过程中
在平时,我们可以让大宝帮忙照顾小宝,比如拿纸尿裤,喂奶,和小宝宝玩耍等,这些任务不仅让大宝有新鲜感,也会让他觉得十分有满足感,同时会增加他对小宝的喜爱。
对于如何处理大宝因为小宝的到来而出现的反常行为,我们作为家长的最重要的是耐心,给与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关注孩子的需求与情绪变化,帮助孩子适应新成员到来的家庭环境。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会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不是增加了多少花费,父母身上又多了多少担子,而是面对两个孩子,做父母的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做到平等对待。
对于我这个即将踏入二孩家庭的中年妇女来说,我也十分的担心偏爱是人的特质,就算是自己的父母在心里都会有更加喜欢一点的那个。
面对自己的孩子,当然都是喜爱的,但是这种喜爱却不一定是相同的。
和老公讨论过这个问题,问他能。
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老公说估计很难。群里也有不少两个孩子的**妹说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今天又凶老大,或者又凶老二,在同一件事情上对一个孩子的态度不对等等等。
整个群里的**妹都在出谋划策,不管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都想面对两个孩子的时候,争取做到平等对待。
简单总结了一下群里**妹的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点可以注意一下。
两个孩子之间不要比较
这一点做起来可是比说起来要难许多,就是家里有一个孩子,也会和别家孩子进行比较,谁小时候还没有个“别人家的小孩呢”。很多家长希望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家里有两个孩子的也是一样。比较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更加喜欢另一个孩子,不仅会让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产生矛盾,还会影响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
并且心理上也会收到伤害。
做到一视同仁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所有家庭都会拿来教育孩子。
寓意是希望两个孩子互相谦让,不要起争端。但是在有些家庭里,会规定大孩子关照小孩子,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家长可能觉得这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觉得。尤其是大孩子,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就一定要让着弟弟或者妹妹。做父母的应该给予两个孩子同等的爱,而不是要求大孩子奉献自己去照顾小孩子。大孩子也有被疼爱被宠爱的资格。
不偏心不偏爱
为什么两个孩子的家庭,会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就是因为家长会偏心偏爱其中一个孩子。
尤其是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更加优秀更加听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偏爱这个孩子多一些。但是这对于另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不优秀不出众,不是家长不疼爱的理由。这是自己的孩子,应该无条件的宠爱他,考试没有考到第一名不是不爱他的理由。
谁都想要成为被偏爱的那一个,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尽全力去给每个孩子相同的爱,才能让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家长们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大的让着小的,会使很多小孩子在这样的宠溺环境中养成了“倚小卖小”的心理惯性,习惯了被照顾,却不懂得自己也需要去体谅别人的感受。这样错误的教育理念,对小孩子的教育是有很大问题的。看看是什么原因吧。
首先,应该平等对待对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需求。在德国老师眼中,大小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一个孩子并不因年龄小就天然地拥有特权,也不因年龄大就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的权利。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学龄前儿童受制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还未发展成熟到具备真正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一味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着比自己小的孩子,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再者一定要不强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孩子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望,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自愿自发地做到,是对规则规范的内化与认同,而不仅仅是在逼迫和唠叨中变得“听话”。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首先他自己的感受要得到尊重。
最后要明白,我小不代表全世界都要照顾我。先来后到原则也算是对小宝宝的一种最自然的挫折教育,它能帮助小孩子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以我为中心,我有我的需求,别人也有别人的。为了在外面玩到我想玩的玩具,有时必须做出妥协、等待或者转换思维(如交换玩具)。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经历,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受挫与协商中锻炼出了社交能力。
所以,不论是让还是被让的一方,都需要知道,谦让和换位思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遵守规则是大前提,因为规则是对我们每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一味地教孩子让或者不让都是不对的。无论什么年龄,我们都应尽力去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的需求,保护每个孩子的权利。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忘了让孩子学会适时地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