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2、两汉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南壄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史称新莽(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三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兴平元年(194),孙策据江南,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县、雩都、南野三县隶之。
3、三国
吴·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析赣县置平阳,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东北白鹿营地置阳都;后析阳都的陂阳地置陂阳,不久又改名为揭阳。庐陵南部都尉领七县: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
4、两晋隋唐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
晋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5、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
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6、两宋元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7、清史民国
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宁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
在1929至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
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南康区三江乡的解胜、博罗、筱坝三个行政村划归潭东镇管辖。南康区潭口镇的下坝、金塘、台头、村头四个行政村划归南康区龙岭镇管辖。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扩展资料:
赣州的部分历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赣州人民政府--历史文化
--赣州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概况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河北省。总面积4305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天义镇,邮编:024200。代码:150429。区号:0476。拼音:Ningcheng Xian。
行政区划
宁城县辖11个镇、2个乡:天义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八里罕镇、汐子镇、大明镇、忙农镇、黑里河镇、大双庙镇、甸子镇、五化镇、三座店乡、必斯营子乡。
历史沿革
元置大宁路。明设大宁卫。1947年设县。县城西有大明城,有辽中京遗址,故曰宁城。
2000年,宁城县辖11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16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天义镇 57640 小城子镇 23602 大城子镇 33824 八里罕镇 2683G 热水镇 15381 头道营子镇 23266 城关镇 23002 二龙镇 29234 汐子镇 31097 大明镇 31865 忙农镇 31850 布日嘎苏台乡 6611 马架子乡 53503 三座店乡 29066 存金沟乡 18347 四道沟乡 4698 黑里河乡 8450 西泉乡 14889 甸子乡 24803 大双庙乡 25998 必斯营子乡 14908 榆树林子乡 19267 八肯中乡 24417 一肯中乡 19620 山头乡 13479 石佛乡 15964 五化乡 12012 铁匠营子乡 6214
?年,宁城县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天义镇 辖:天南、天北、站前、河东、铁西、镇郊、镇西7个居委会;沙坨子、五间房、京南、京北、苏木皋5个社区居委会。
小城子镇 辖:宁北、柳树营子、太平庄、水泉、王家、台子、桃海、南湾子、宁中、宁南、红旗、三家、木匠营子、田营子、下窝铺、喇嘛沟、那苏台17个村委会。
大城子镇 辖:上五家、下五家、宁家营子、大梁东、四龙头沟、瓦房北村、瓦房中村、瓦房南村、樱桃沟、松树台沟、乃林皋、富和、鸡冠子山13个村委会。
八里罕镇 辖:八里罕、北场子、南场子、宏庙、榆树甸子、平房、大北沟、小北沟、河南、杨树林子、北梁、高树营子、天巨泉、塔其营子、哈达沟、八家岱、东北梁17个村委会。
热水镇 辖:热水、七家、沙里营子、雹神庙、汤前、汤后、娘娘庙、王家窝铺、宋营子、二道沟、高杖子、牛营子12个村委会。
头道营子镇 辖:头道营子、二道营子、四道营子、西河南、南沟、喇嘛洞、河洛堡、白石头、大宝、团结、曲家梁、十八台12个村委会。
城关镇 辖:孤山子、岗岗营子、付家窝铺、小河沿、包古鲁、巴林、南山、敖海营子、唐家窝铺、大新地、渤椤树11个村委会。
二龙镇 辖:三十家子、南山咀、山前、二龙、二十家子、四家、丛家窝铺、桃古图、胡墩梁、四平庄、齐家营子、土龙营子、喇嘛营子、白塔子、新房身15个村委会。
汐子镇 辖:汐子、柏林营子、韩杞柳、北山咀、岳家窝铺、烧锅地、团结店、地南头、杨家窝铺、邢家窝铺、大八家、兴隆地、兴隆街、洼子庙、河南、天兴宫、二八台、沙子地、和硕金19个村委会。
大明镇 辖:城后西、五官、嘎斯营子、三姓庄、城里、平房、新窝铺、马站城子、哈达城子、一棵树、哈尔脑、扎兰营子、曹家、二肯西、二肯东、城后东、铁匠营子、南窝铺、南城19个村委会。
忙农镇 辖:大忙农营子、小忙农营子、前三家、马连吐、新地、三座庙、唐神台、东扎兰营子、西沟丘、驿马吐、东沟丘、王官营子、坤头营子、潮洛海沟、刘家营子、石桥子、大马架子、小马架子18个村委会。
黑里河镇 辖:大营子、上拐、下拐、八沟道、南毛扎子、山神庙子、道须沟、四道沟、北毛扎子、三道河子、二道梁、兴家营子、庙前营子13个村委会。
布日嘎苏台乡 辖:王营子、高桥、双庙、刘家窝铺、八家子、长皋、常胜7个村委会。
马架子乡 辖:榆树林、张麻子、北台子、朝阳湾、碾子沟、狍子坡6个村委会。
三座店乡 辖:三座店、西沟、大金沟、苏家窝铺、马市营子、西窝铺、河东台、小塘土沟、大塘土沟、进宝沟、喇嘛城子、敖汉营子、扎兰营子、乌苏台洼、八台营子15个村委会。
存金沟乡 辖:格日勒图、小梁子、草沟门、老局子、六支沟、卢家店、喇嘛沟、李麻子沟、李家窝铺、赵家店、南山根、八家、陶家营子、南沟门、程营子15个村委会。
西泉乡 辖:西泉、西打鹿沟门、东打鹿沟门、朝阳沟、打鹿沟门、乌梁苏、哈拉宝沟、范杖子、长青、下马圈子、盆底沟、小宝贝台、打虎石13个村委会。
甸子乡 辖:大黑石、小黑石、平房、甸子、黑城、北洼子、板石沟、孙家营子、崔家窑、王家营子、马架子11个村委会。
大双庙乡 辖:大双庙、官坟、朝阳山、榆树底、山咀子、二官营子、巴林营子、三官营子、东坡、朝阳沟、大庙、柳条沟、龙潭、柳树行子、七家15个村委会。
必斯营子乡 辖:必斯营子、七家子、东哈脑、西哈脑、东五家、西五家、于杖子、杨树湾子、哈日努达、水泉10个村委会。
榆树林子乡 辖:大榆树林子、三支箭、东洼子、小榆树林子、红庙子、步登皋、大二十家子、丛杖子、周杖子、南台子10个村委会。
八肯中乡 辖:八肯中、烧锅店、八里铺、老西沟、毛家窝铺、石柱子洼、占巴营子、孙盆营子、郝家店、纪家店、新岭、常吉号、平房店、章京营子14个村委会。
一肯中乡 辖:河北、沙布日台、龙须门、万家营子、一肯中、北马架子、南马架子、桃海、平原、高杖子、大窝铺、茂福沟、中子坡、松树岭、朝阳地、孟家窝铺、五家、梁家营子、全兴19个村委会。
山头乡 辖:山头、铜匠沟、土门、东三家、哈叭气、榆树底、鸽子山、马营子8个村委会。
石佛乡 辖:石佛、温杖子、谢杖子、罗杖子、石门沟、邢家沟、烧锅、草碾、西三家、西大营子、潘拐子、卧龙泉子、马杖子13个村委会。
五化乡 辖:宋三家、得力胡同、五化、新房、姜杖子、乌苏台洼、南三十家、驼宝起沟8个村委会。
宁城县辖12个镇、14个乡:天义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八里罕镇、热水镇、头道营子镇、城关镇、二龙镇、汐子镇、大明镇、忙农镇、黑里河镇、布日嘎苏台乡、马架子乡、三座店乡、存金沟乡、西泉乡、甸子乡、大双庙乡、必斯营子乡、榆树林子乡、八肯中乡、一肯中乡、山头乡、石佛乡、五化乡。
宁城县辖10个镇、3个乡:天义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八里罕镇、汐子镇、大明镇、忙农镇、黑里河镇、大双庙镇、甸子镇、三座店乡、必斯营子乡、五化乡。
2007年5月9日,自治区民政厅正式批准撤销五化乡,设置五化镇。
2021年4月,宁城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80名。
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宁城县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0年11月,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宁城县榜上有名。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宁城县榜上有名。
2020年3月,宁城县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宁城县榜上有名。
2018年2月,宁城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蟾溪桥 明正统十三年(1448)建成,名为西城桥;
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更名蟾溪桥;
1984年,该桥被拆除改建为石拱桥。
寿宁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桥就这样从蟾溪上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叹息。
桥梁为三层叠架,底层用三扇牛头串拱,中层用杉木梁架,再横架面梁,上竖柱子,用2寸厚木板铺成桥面,两边木板围拦,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檩子、角板、椽子。桥中楼阁,宏伟壮观,桥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梁画栋,造型深幽古朴。 子来桥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爱桥;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烧毁惠爱桥、升平桥和鼓楼及民屋五百余家、坊表十二处;
明万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烧毁子来桥、鼓楼、总铺和民房四百余家;
万历十年(1582)知县李应春重建为两孔石桥,改名子来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冲毁子来桥,后由叶尚奎等改建石拱桥。 升平桥 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称横溪桥。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建;
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火;
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圮于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
1997年修缮时,拆去桥北端。
1986年公布为寿宁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长24米,宽58米,底层27根拱梁,30根横梁,桥面48根木柱,分列11间。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档墙淳朴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 仙宫桥 又名玉带桥。约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升平桥同时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说四十三年)。
《寿宁待志》载:“懿政行祠,祀马夫人也,旧在主簿公廨,后徙城南,民祷祈必应焉。每岁六月吉,县官设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马仙宫,宫前有一跨溪木桥,叫马仙宫桥,有塑佛数尊。
明朝柳元游马仙宫后赋诗《登马仙宫观音阁》:“长桥虹影接郊垧,高阁翚飞倚太清”。
解放后,该宫做为鳌阳区公所办公地点,今为县总工会所在地。 飞云桥 又名步云桥,俗称后墩桥,
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
民国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缮。 七星桥 位于茗溪水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进等募建。
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寿宁县志》中记载已改为石拱桥;
清末被水冲毁;
1976年重建为公路桥。
明邑人柳元教谕在《山居赋》中有句:“七星长桥,玻璃浩渺。临浅水以观鱼,步长堤而听鸟。”为鳌城八景之一。 西振桥 在**院门口,朱坑溪流经高厝下,注入蟾溪;
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沈能建;
1960年改石拱桥。 报功祠前桥 按《福宁府志》中寿宁县疆域图中所标,报功祠在城内西门(现县医院所在地)。
由于郑怀茂在官台山聚众数千武装采银对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和沈讷带兵,报功祠是为纪念刘广衡和沈讷而建。
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寿宁县志》中明朝训导王贵的《报功祠记》载:“寿宁县治西去百步许,新构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刘公(刘广衡),宪副使沈公(沈讷),从民欲也。”
报功祠于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间(1848-1505)刘公玉重葺,万历二十年(1792)知县戴镗重修。
《鳌阳镇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氏家失火,烧毁报功祠前桥及房屋百栋。报功祠前桥很可能是西成桥(今蟾西桥)的前身。 登云桥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杨梅桥村,因为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 张坑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张坑村西南约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寿宁县人民政府修缮。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0米,宽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间,72柱。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下有原桥墩孔,直径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选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处的袋仔面。 长濑溪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1公里,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泽。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392米,宽52米,孔跨32米。东南西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时间、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资料。长濑溪桥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芹洋乡政府左侧的溪涧上。
世界最长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 鸾峰桥 “寿宁县鸾峰桥跨长三十七点六米,为现存之最。”这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 桥梁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寿宁县贯木拱廊桥后,于日前在寄给寿宁县人民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题赠的附注内容之一。无疑又给鸾峰桥的文物保护级别加重了砝码。
鸾峰桥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
该桥单拱跨度376米,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俗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在唐寰澄考察此桥之前,福建省博物馆曾派员作过专门调查,沈为平、赵辰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亦亲临考证,结论与唐寰澄一致:鸾峰桥系现存中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 里仁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也称尤溪下桥,位于芹洋乡尤溪村东面,《建宁府志》载:里仁桥在尤溪,黄彦畴等建。
现桥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64米,宽56米,孔跨21米。东南西北走向,13开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梁上墨书楹联四对,还有历次维护、修缮的工匠、董事、捐资人的姓名。
桥两侧立柱间架设厚木板,行路劳累在此或坐或卧休息片刻是种享受。桥中设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里仁桥是明清古道寿宁出南门到政和的必经之处。“里仁”一词,出自《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爱。“子曰:里仁为美。”其意思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 大宝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俗称小东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明。《建宁府志》载:大宝桥在小东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绪四年(1878)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43米,宽46米,孔跨331米。东南与西北走向,19开间,80柱,桥面弧度较大。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两端桥头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视神龛,祀临水夫人。桥中有两处用木板铺民床状,供行人躺卧歇息。桥中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东村头交汇后水流变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宝桥曾被洪水冲垮,光绪年间重建时,建设者在将拱桥整体提升的同时,在较宽阔的一侧桥墩巧妙设计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桥墩,并在该桥头设计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发大水时,洪水便从低处泄流,确保廊桥安然无恙。 杨梅州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杨梅州东北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二次重修,现桥为1939年募缘再重修,寿宁造桥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郑惠福工匠是承建的主墨师傅之一。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25米,宽42米,孔跨357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工匠等丰富人文资料保存尚好。过去杨梅州桥是浙南地区的泰顺、平阳、苍南通往寿宁至闽北以至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如今杨梅州桥所处的位置属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生态长廊的中心腹地,有着“江南小九寨”的美誉。 单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已卯岁次十月初四日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01米,宽41米,孔跨163米。东北西南走向,8开间,36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与寿宁其他木拱廊桥不同,此桥屋单边为半封闭式,且桥拱架圆木外7根内6根。主梁上有记载,将募建杨梅州桥的余款用于建造单桥。桥上人文资料字墨保存尚好。单桥过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经猛虎林通小东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景宁经大安通寿宁的捷径。 红军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发冲毁木桥,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许威等遭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此时,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1954年福安专区副专员许威拨款建木拱桥,群众取名红军桥。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挡风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状。1997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桥头竖起一块“红军桥纪念碑”石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历史和经过。 回澜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渤潭桥,位于南阳镇南阳村南,因桥下河水迂回环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测,取名渤潭,渤潭桥因此而得名。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长26米,宽52米,孔跨172米,东南西北走向,10开间,4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回澜桥,由龚振声等为缘首自清光绪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费巨,备历艰辛,停停续续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后将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桥的木料建大队畜牧场。嗣后,村民又于1964年重建,时隔二十五年后至1989年才铺设桥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时,拆去西向桥头一榴,移到东向桥头。渤潭桥的始建与重建,对姓氏集中人口众多财力也不弱的南阳村来说,工程不算浩大。但两次建设,时间跨度都长达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与曲折,在寿宁廊桥的建筑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普济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溪南桥,位于南阳镇溪南村。始建于明代,《建宁府志》载:普济桥在溪南,龚志和等建。现桥于1965年重建,由寿宁造桥世家第五代传人郑惠福、第六代传人郑多金父子俩共同主墨承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5米,宽5米,孔跨164米。东南与西北走向,9开间,40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溪南桥外观朴实,处地也不险峻,但它是溪南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溪南桥的东北面桥头建有大王庙,古树苍天,环境优美。
大宝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大宝寺位于中甸县城以东15千米处,海拔3300米。寺庙建在一座小山峦上。山中古树郁郁,山下两条清溪环绕,被称为“智慧泉”。大宝寺藏语称“仁安衮”,意为“五佛寺庙”,是较早的中甸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大宝寺的周围风景清幽,在它的山脚下有长约2千米的巨型玛尼石堆,石上镌刻着各种精美的佛像,八宝图案和各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石刻精品。交通:
到达中甸县城后,可雇车前往,每逢春季庙会时也有专线车直达。
云南香格里拉
巴彦县大宝汽车贴膜装饰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该公司的服务热情,产品的质量有保障,贴车衣的手法好,所以该公司好。巴彦县大宝汽车贴膜装饰,成立于2017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家以从事零售业为主的企业,带有贴车衣的服务。
2022年5月16日。根据在2022年4月30日洮南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复学复课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洮南中小学生在2022年5月16日陆续复学。洮南市,吉林省辖县级市,由白城市代管。位于吉林省西北端,白城市西南部。
攀枝花市辖3区2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建制镇,23个乡。[3]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区炳草岗街道炳草岗大街2号。
攀枝花市,别称:渡口,四川省省辖市,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全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地;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交界;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著名景点有攀西大裂谷、二滩、红格温泉、颛顼龙洞、花舞人间、普达等。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诸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中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于1939年6月在成都设立的川康铜业管理处地质勘测队的地质学家汤克成,在盐边县攀枝花村附近调查,于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了中国第一次地质普查工作,攀枝花矿区成为普查勘探重点,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轴中段钒钛磁铁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巨型铁矿,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代表地质部就全国地质普查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其中提到了“四川盐边攀枝花”、“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攀枝花”由此进入党和国家***的战略视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2]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考古发现证明,攀枝花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除邻近地区已发现的“元谋人”、“蝴蝶人”遗迹外,在攀枝花市内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12万年前的回龙洞古人类遗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类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走廊。这里的人类活动,最早见于文字的有:《史记·黄帝本纪》关于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颛顼的神话;《尚书·周书·牧誓》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微、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
按《禹贡》分区,市境古属梁州。周代,地随梁州并入雍州。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史记正义》说:“蚕丛(蜀)国破,子孙居姚嶲间(包括市境一带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这里设置过郡、县,“至汉兴而罢”。
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刘彻派司马相如招抚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桥孙水(安宁河),以通邛、笮”。西夷归附后,汉朝又曾在这里“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秦代和汉元光年间两次于此设置的政区,辖有市境。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内,设置了越嶲郡及下属的15县。
三国蜀汉,将大笮并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复县、蜻蛉县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属定笮县外,余仍旧制。遂由原一郡七县之地,变为两郡七县之境。
至西晋,三绛并入会无,姑复并入遂久。又以益州过大,分其原辖的南中四郡,另立宁州,云南郡转隶于宁州。之后,宁州废而复置,并划越嶲郡由其管辖。市境江北东部地改属会无县,江北西部地转隶遂久县,由益州两郡六县属地改为宁州两郡五县辖境。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在南方建立刘宋王朝。其版图包括益、宁两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会无徙还邛都。撤销了平乐郡及其属县,又分姑复县为东姑复、西姑复两县。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属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隶于东姑复县外,其余未变;为益、宁两州,越嶲、云南、兴宁3郡,邛都、会无、定笮、蜻蛉、东姑复5县的辖地。
刘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内“蛮僚恃险,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记》引《十道志》),属县均废;宁州各地,以爨氏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远擅命”,“自王蛮方”(《南齐书·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齐统治时(479年),仅设越嵩僚郡,下无属县。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国于天监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宁两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纪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开宁州、越嶲”(《资治通鉴·梁纪》),置嶲州,又于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泸县,到梁简文帝大宝(550~551年)后复为爨氏所据。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后,西魏王国乘南梁内战,肖纪东下争帝之机,于承圣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宁及嶲州部分地方,虽有“西南夷感怀允洽”(《彰德尉迟迥庙碑》)的说法,但并未能实际控制爨氏占据的今市境一带区域。北周建朝后,经过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两次军事征讨,才占领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镇,大坪及江北中部地归其节制,河西地曾先后为其所设的严州平乐郡、宣化郡可泉县辖境。除此,河东地、江北东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所据。
隋初,仍置严州,旋改称西宁州、嶲州,复为越嶲郡。废北周所设严州五郡,另置五县为越嶲郡属县。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归定笮镇节制,河西地属可泉县,河东地及江北东部地为新置的会川县辖区。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经略西南,改越嶲郡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为郡,依旧都督府。越嶲郡共领九县,市境河西地为西泸县境,河东地为会川县辖区,江北东部地隶于和集县,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为牢州及松外、寻声县境域后,改属于昌明县。唐以越嶲为基地,政治招抚和军事征伐并用,恢复宁州,改称为郎州、戎州,又设姚州于弄栋川,并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属西濮州的蜻蛉县辖地,后为西利(微)州十部县境域,并转隶于姚州。
唐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地方割据政权占领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进据嶲州,今米易,当时名诺赕,隶于会川都督府清宁郡。盐边县境内有松外城,是剑川节度香城郡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剑川节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则属弄栋节度控制区。之后,继南诏统治这里的大长和、大天兴(兴源)、大义宁地方割据政权,基本上沿袭这种建置。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市境河西地为巴翠部、落兰部领地,隶于建昌府。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绛部活动区域,属会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库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国(元朝前身)灭大理段氏政权,在宪宗四年(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占领今攀西地区。
元代建朝后,在此置罗罗斯宣慰司和都元帅府,下领路、州(府)、县,隶于云南行中书省。市境河西地属定昌路(后并为德昌路)普济州、威龙州境。河东地属会川路武安州辖区。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属柏兴府润盐县辖区。江北西部地,隶于丽江路军民宣慰司北胜府。江南地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都元帅府所属的大理路姚州大姚县辖区。
明至民国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罗罗斯宣慰司,将其地由云南划归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下领五卫、八所、四长官司。市境河西地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的普济、威龙两州(后改长官司)辖区。河东地是会川卫守御迷易千户所领地。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为盐井卫打冲河守卫中左所(后分为五)和马喇长官司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北胜直隶州境域。江南地则是属云南姚安府姚州大姚县辖地。市境至此分属于川、滇两大政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才实际控制这一带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宁远府,隶于四川行省,并设西昌、冕宁、盐源、昭觉县和会理州,为府的下属政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户所为巡检司,并入会理州。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从盐源县分置阿所拉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盐边厅,直隶宁远府。故市境河西地为西昌县属之普济、威龙两长官司领地,河东地为会理州迷易巡检司境,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州辖区,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盐边厅的境域。云南行省方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永北直隶厅所属的旧衙坪、华荣庄两经历署为荣坪县,后改为华坪县。市境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辖区,江南地是大姚县的北境。
进入民国,市境仍分属川滇两省。1912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州,1913年,改会理州为县,1920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县(米易古称“迷昜”。据传,曾有一位捐官刚上任时,错将衙门驻地“迷昜”念成“迷易”,后来以讹传讹,老百姓逐渐把“迷昜”当作“迷易”)。1913年,盐边厅升为县,在大姚北境设苴却行政委员。1929年,在苴却行政区设永仁县。1935年,改宁远府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关河以东地,随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划入新建立的西康省,为其第三行政督察区属地。1941年,置德昌设治局,1945年升为县。市境河西地由西昌县属转为德昌县辖,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县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盐边县区域。以上属于西康省辖区。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境,江南地由大姚县境转为永仁县辖地,由云南省管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