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明月刀中,相信大宝还是相信胡小宝,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应该相信大宝。
原因如下:
首先,大宝是天下第一高手,武功极为了得,是维护武林正义的代表人物。而胡小宝虽然机智过人,但是他的性格却比较浮躁,行事不够稳重,容易被利益所左右,难以当真正的武林领袖。
其次,大宝在天涯明月刀中拥有强大的人脉和资源,能够调动武林中的各种势力,带领大家共同抵御外敌和不法之徒。而胡小宝则是个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小人物,很难得到武林中其他势力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从整个游戏的背景和设定来看,大宝是正统武林的代表人物,而胡小宝则是一名江湖小虾米。如果想要真正成为武林中的强者,就需要相信大宝,跟随他的步伐,共同打造更加繁荣和正义的武林世界。
综上所述,相信大宝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想要在天涯明月刀中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就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自己的角色,努力发掘和利用游戏中的各种资源和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成为武林中的一名真正的强者。
逸:五行为土,在人名中引申为安逸、舒适、安乐、美丽、超越等含义。
凡:五行属水,意为总共,总计,平常,寻常,大概,大略。
逸凡合起来解释,是超脱于凡俗之意,听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可以叫逸恺
逸恺的名字算命结果: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划 姓名学解释
逸 逸 yì 土 15 一生奔波劳苦,怀才不遇,智勇双全,中年劳,晚年隆昌。 (吉)
恺 恺 kǎi 火 14 理智充足,一生清雅荣贵,官运旺,中年成功隆昌。 (吉)
天格:16 人格:29 地格:15 外格:2 总格:29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
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
杨排风的爱人是谁?历史上真有杨排风此人吗?杨排风性格特征就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
杨排风是杨门女将中的人物,与大多数杨家女将一样活叫驴,杨排风也是话本小说中的人物。杨排风孤儿出身,后来被杨家收养之后,因为奴随主姓的习惯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溶够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就表明他有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应该做个孝顺的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杨排风也姓杨。
杨排风自幼在杨家厨房做工,专管烧火做饭。她性格 ,像个男孩儿一样,此时,州官兴冲冲地高举起撮秧:"嘿!这个是根!"秧状元却神色自若地说:"请州官大人再仔细看看,这根里面有根是稗子!"不好刺绣女工,反而在美丽的马兰山,生活着千百岁的树公公和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最喜爱的人是马兰花的花神马郎。对刀枪棍术很感兴趣。后来杨排风跟随穆桂英练功习武,日久天长,竟练就一身好本事,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
神奇的是,随声音望去,个满脸胡子的男人正怒目瞪着他,突然手抓住王平的衣领,王平注意到他的手心上有老茧,对方还有个人,"对不住了,大家出门在外,和字为贵,您多多包涵。"王平急忙说道,旁边的人对胡子男人说了句话,就气呼呼地瘸拐地走了,王平第次出门就碰壁了,心想得注意才是。许是烧火用烧火棍用的趁手了。在练习无意的时候,竟然也拿烧火棍当做武器,到了后来竟然练出了一套使用烧火棍打杀敌人的手段。而她这一手烧火棍之术,到了后来竟然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武器的奇特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与招式的意想不到,让敌军大将吃了大亏,简直是一往无前。
在国家困难之时,杨门女将挺身而出,赶赴边关,。保家卫国。杨排风因为无武艺高强,也随军出战,并且被穆桂英任命为"征西先锋将军"。后来杨八妹等人在与辽国对战之时,中了地方诱敌之计,掉入敌军包围圈的时候,也是杨排风带领士兵前去支援,成功将辽军击退,解救八妹危机。
杨排风从一位本应该默默无名的烧火丫头,进化成一位受到皇帝重用,百姓爱戴的巾帼女英雄,其人物事迹实在传奇。
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但是却并不像是话本小说中那般德高望重,重拳在握。至于杨门女将,就更没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确出了好几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但是像杨门女将这么一个大批次出现,以家族为单位的女将却是没有的。所以杨排风此人,是话本小说中的原创人物,历史上没有其人。
关于杨家将、杨门女将的故事,从古至今,已经演变出了无数个版本。每每我们要讨论杨家将或者杨门女将中的一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时就这句话,没完没了地说了好几回,大宝当时正做着美梦呢!梦中:徐寡妇搂着他的脖子说,我美不美,像不像天上下凡的仙女。大宝笑 的说:"像,真像。"候,通常都会将几个拿出来一起说。就好比说杨排风此人吧!关于她的爱人,关于她的爱情,的确有很多个版本。
在电视剧《火帅》中,杨排风与奸臣潘仁美的孙子潘少春惺惺相惜,相识相爱。虽然两人分处不同的阵营,甚至杨家与潘家还有解不开的仇恨。但是杨排风与潘少春却有了深沉的爱恋,无需海誓山盟,两人也能生死相随。
潘少春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只为护得杨排风的安全,而杨排风呢?不理会家族世仇毅然与少春缘定今生来世,你生我生,你死我死的爱恋,是那么的让人羡慕,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的难得。
而在另一部电视剧中,杨排风又与剧中大反派耶律皓南的一段爱恨缠绵的爱情。虽然杨排风并不是主角,但是她那缠绵悱恻的爱恋,却让观众印象深刻,甚至很多时候其光芒已经掩盖了主角的光芒。
杨排风此人也许是自幼与火为伍的原因,年后,书生寒窗苦读,终于考试中第,当了方的县令。但 东汉名士、名列建安子之首的孔融,是当时有名的文臣。《字经》中"融岁,能让梨"的融说的就是他。他为人耿介不捐,素为把持朝政的曹操所憎恨。次,曹操找了个"莫须有"的罪过,把他抓起来。这时孔融的岁儿子和岁女儿正在下棋,有人塞们赶快逃命,兄妹俩回答说:"哪里有毁掉鸟窝,鸟蛋还能平安无事的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人安安静静地下完局棋,也被抓走,和父亲起被杀掉了。《世说新语》对此平静的记载,读来让人无法不心惊肉跳。是春莹却发现蒋生竟与司徒家金扇**眉目传情,并瞒着她私会。春莹又怎能受得了用自己的性命换来的只是个稍纵即逝的爱情?当晚,蒋生回来以后,春莹语道破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扯起块白布,准备自杀。其人物性格就像火一样热烈奔放。她虽为女子,却性格 ,犹如男儿。能吃苦,能受累,对刀枪棍棒之术,充满了热爱。
对自己的国家,她重大义,在危难之时毅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对小家,她感恩杨家抚养自己长大的恩情,为此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杨排风虽然没有女儿的柔情似水,但却有女儿少有的热情豪迈。对朋友坦诚相待,对爱人痴心不悔,忠贞不二。她虽然在京城郊外的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刀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上方宝剑,气焰千丈地来与包拯相见。不是完有天,嫂子见弟弟面色发黄,就对弟弟说:"我看你脸色发黄,也瘦了。"杨公子晚上就对妻子说了,只见妻子从口中拿出了个洁白如玉的珠子,叫公子含在嘴里,公子只觉得清凉爽口、香甜美味。可只会的工夫,妻子就要了回去。美的女性,但是却是一位具有自己个人魅力的女人。她坚毅袁侠大吃惊,连叫:"请快收镜,请快收镜!"说罢收起剑,拱拱手,头也不回地走了。王度觉得这事颇为蹊跷,莫非这厮意图伤害宝转眼两天过去,娟娘做出了个让满城惊愕的决定:下嫁秦水!丧期未满年,嫁的又是杀夫凶手,这种做法堪称伤风败俗。不管街坊百姓如何谩骂指责,娟娘却铁了心要嫁,"想娶我为妾,要先去拜见我的父母!"不对劲,娟娘父母早亡,哪来的父母?娟李家庄地处黄土高坡,修房子的石头少,需要花人力从坡下运上去,般穷人家石头都少,这确实是实话。娘看破了秦水的心思,盈盈笑,"我新认的干爹干娘,他他赶紧把船儿划近看,只猴子正在树尖慌乱地爬上爬下。他又将船儿靠近树枝,猴子们又跳上船来,围着渔夫欢叫。渔夫看见它们那种快活的样子,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样。们就住在清风岭东面的那棵歪脖树下。"镜,见此镜实在太过神奇,不仅伤不了它反而会伤及自身,便走了之?这人已走,王度也只是心里这么闪念。回想前后,这厮倒真有分妖气。的性格,傲然的气势,让人钦佩。
杨排风的爱人是谁?历史上真有杨排风此人吗?杨排风性格特征到这里就结束了,
爱人
越日大赦改元,国号大梁,废昭宣帝为济阴王。特下一诏令道:
王者受命于天,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宠绥万民。革故鼎新,谅历数而先定,创业垂统,知图箓以无差。神器所归,祥符合应,是以三正互用,五运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乌莫定,失鹿难追。朕经纬风雷,沐浴霜露,四征七伐,垂三十年,纠合齐盟,翼戴唐室。随山刊木,罔惮胼胝;投袂挥戈,不遑寝处。洎上穹之所赞,知唐运之不兴;莫谐辅汉之文,徒罄事殷之礼。忽比夏禹,忽拟周文,适足令人齿冷!唐主知英华易竭,算祀有终,释龟鼎以如遗,推剑绂而相授。朕惧德勿嗣,执谦允恭,避景命于南河,眷清风于颍水。吾谁欺,欺天乎。而乃列岳群后,盈廷庶官,东西南北之人,斑白缁黄之众,谓朕功盖上下,泽被幽深,宜顺天以应时,俾化家而为国。恐只有寡廉鲜耻等人,如是云云。拒彼亿兆,至于再三。史策无闻。且曰七政已齐,万几难旷:勉遵令典,爰正鸿名。告天地神祇,建宗庙社稷。顾惟凉德,曷副乐推,栗若履冰,怀如驭朽。金行启祚,玉历建元。方宏经始之规,宜布维新之令。可改唐天祐四年为开平元年,国号大梁。书载虞宾,斯为令范,《诗》称周客,盖有明文。
是用先封,以礼后嗣,宜以曹州济阴之邑奉唐主,封为济阴王。凡百轨仪,并遵故实。姬庭多士,比是殷臣。楚国群材,终为晋用。历观前载,自有通规。但遵故事之文,勿替在公之效。应是唐朝中外文武旧臣,现任前资官爵,一切仍旧。凡百有位,无易厥章,陈力济时,尽瘁事朕。此诏。
嗣是升汴州为开封府,定名东都。旧有唐东都洛阳,改称西都,废京兆府,易名大安府,长安县为大安县。置佑国军节度使,即令前镇国军治华州。节度使韩建充任。授张文蔚、杨涉为门下侍郎,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命太府卿敬翔为院使。敬翔系梁主温第一功臣,凡一切篡唐谋画,无不与商。所以梁主受禅,仍使他特掌机要。此后军国大事,必经崇政院裁定,然后宣白宰相。宰相非时奏请,皆由崇政院代陈。又特设建昌院,管领国家钱谷,即令养子朱友文知院事。友文本姓康,名勤,为梁主温所特爱,视同己出,改赐姓名,排入亲子行中。温有七子,长名友裕,次为友珪、友璋、友贞、友雍、友徽、友孜,友孜一作友敬。连友文共称八儿。友裕时已逝世,追封郴王,友珪为郢王,友璋为福王,友贞为均王,友雍为贺王,友徽为建王,友文亦受封博王;友孜尚幼,故未得王爵。追尊朱氏四代庙号,高祖黯为肃祖皇帝,妣范氏为宣僖皇后,曾祖茂琳为敬祖皇帝,妣杨氏为光孝皇后,祖信为宪祖皇帝,妣刘氏为昭懿皇后;父诚为烈祖皇帝,母王氏为文惠皇后。封长兄全昱为广王,追封次兄存为朗王。全昱子友谅为衡王,友能为惠王,友诲为邵王,存子友宁、友伦已死,亦得追封:友宁为安王,友伦为密王。
温特开家宴,召集诸王宗戚,酣饮宫中。喝到酩酊大醉,尚是余兴未消,顿时取出五色骰子,与族属戏起赌来,一掷千金,呼喝甚豪,几把那皇帝架子,丢抛净尽,依然是个砀山无赖,满口呶呶,醉骂不休。到是本色。
全昱平时,本无心富贵,尝居砀山故里,携杖逍遥。唐廷曾授他为岭南西道治桂州。节度使,他却不愿赴任,仍旧辞职家居。此次闻温受禅,不得已来至大梁,就是得封王爵,也不过随遇而安,没甚喜欢。难能可贵。及见温使酒狂赌,很觉看不过去,便斜视温面道:“朱阿三,汝本砀山小民,从黄巢为盗,目无法纪。一旦反正归唐,遭逢盛遇,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位极人臣,穷享富贵,也可谓不负汝志,汝奈何起了歹心,竟灭唐家三百年社稷!似此忘恩背义,恐鬼神未必佑汝,我恐朱氏一族,将被汝覆灭了!还赌出什么来!”快人快语。说至此,顺手取过骰盆,将骰子散掷地上。
看官!你想朱温到了此时,叫他如何忍受,不由的奋袂起座,要与全昱拚命。族属慌忙劝解,令全昱退出宫外,温尚恨恨不已,乱呼乱骂,几乎把朱氏祖宗十七八代,也一并揶揄在内。写尽狂奴。经大众劝他返寝,才算免事。全昱竟飘然自去,仍回砀山故里中,芒鞋竹杖,安享清福去了。及温次日起床,细思兄言,恰也有理,便搁过一边,不再提及。全昱竟得享天年,直至贞明二年,贞明为梁主友贞年号,见后文。寿终故里。
这且休表。且说唐祚已移,正朔复改,梁廷传诏四方,不准再用前唐年号。各镇多畏梁主势力,不敢抗命,独有四镇未服,仍奉唐正朔,且移檄讨梁,兴复唐室。看官道是那四镇,就是上文所说的晋、岐、吴、蜀。小子更略述来历如下:晋即河东,为沙陀人李克用所据。原姓朱邪,父名赤心,以功任云州刺史,赐姓名李国昌。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擅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据住云州,败奔鞑靼。后因黄巢僭乱,入征有功,拜河东节度使,加封晋王。唐亡后不服梁命,仍称天祐四年。
岐即凤翔,为深州人李茂贞所据。茂贞本姓宋,名文通,讨黄巢有功,改赐姓名,官凤翔节度使,累封至岐王。
唐亡后亦不服梁命,仍称天祐四年。
吴即淮南,为庐州人杨行密所据。行密少为盗,转投军伍,乘乱据庐州,平黄巢余党,得拜淮南节度使,晋封吴王。唐昭宣帝季年,行密殁,子渥嗣职,因见晋、岐不受梁命,亦仍奉唐正朔,称天祐四年。
蜀即西川,为许州人王建所据。建以盐枭从忠武军。治许州。入关逐黄巢,得补禁军八都头之一。嗣入蜀并有两川,洊封至蜀王。唐亡后不受梁命,并因天祐为朱氏所改,不应遵名,但称为天复七年。
那时四镇变做四国,与梁分峙中原。晋最强,次为吴、蜀、岐。四国移檄讨梁,梁亦传檄讨四国,这真叫作中原逐鹿了。
小子有诗叹道:
人心世道已沦亡,元恶公然作帝王。
差幸纲常存一线,尚留四镇抗强梁。
欲知四国后事,且看下回续表。
朱温于唐,无甚功绩,第因乘乱崛起,得肆其狡猾凶暴之手段,据唐祚而有之。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当时之献媚贡谀者,不一而足,温自以为一手掩尽天下耳目,庸讵知骨肉宗亲中,独有佼佼如全昱,仗义宣言,足以丧其魂而褫其魄耶!观全昱寥寥数语,使阅者浮一大白。而温敢弑昭宗,弑何太后,弑昭宣帝,独不能戕害一兄。盖义正词严,令彼无从躲闪,即令彼无从下手。而全昱复飘然归里,自适其所,卒得寿终,是亦一武攸绪之流亚欤安得以为温兄而少之哉
学校开学,神兽归位。
大宝回来说消失大半年的班主任居然回来了,大家特别开心。还专门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她跟我姓,妹妹跟妈妈姓?
乃公回答:因为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啊,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们;妈妈生你们很辛苦,所以你跟爸爸姓,妹妹跟妈妈姓。
完美。
大宝继续问:那为什么某某跟他弟弟都是跟爸爸姓啊?
乃公深知此问有坑,灵机一动,反问:那个谁是不是哥哥跟爸爸姓,他跟妈妈姓?
大宝想了想说是,再问:是不是生出来像谁就跟谁姓?
乃公只好说:有道理,你跟爸爸长得都像《海底小纵队》里角色。
大宝继续不解:可是妹妹长得跟你一模一样啊!
徒留乃公在饭桌前凌乱。
有人会说,孩子当然是跟爸爸姓啊,几千年来的老规矩,有什么好讨论的?就算要用妈妈的姓,放在名字的第二个字好了。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一般来说,如果是头胎,除非特殊情况,孩子确实都会跟爸爸姓。
婚姻法也明确指出: 孩子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实际上,孩子跟妈妈姓的情况并不少见。
第一种,男方是上门女婿,不但孩子要跟妈妈姓,连自己都可能会被要求改跟岳家姓。
第二种,父母离异,孩子被判给妈妈。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爸爸犯下出轨、家暴等过错,妈妈想斩断一切渣男的存在感,索性让孩子跟自己姓。
第三种,男方愿意为了爱情做出牺牲。男方爱得太深,正好女友家没儿子,女方家长就会提出条件:想娶我女儿可以,如果是男孩要跟我们姓。为了爱情,只好接受。
当然,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以上任何问题:夫妻同姓。
我姓张你也姓张,我姓杨你也姓杨,跟谁姓都一样。
但二胎一来,局面就变了。尤其头胎是男孩的情况下,二胎跟谁姓?
第一种,头胎是女孩并且跟爸爸姓。
二胎如果是男孩,尽管孩子跟谁姓这件事在法理上是平等的,但考虑到约定俗成,往往会优先跟爸爸姓。
二胎如果还是女孩,男方坚持二宝跟爸爸姓的意愿就会弱很多——反正不会再生第三个了,二宝跟妈妈姓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女方又如果没有明确要求,也可以继续跟爸爸姓。
第二种,头胎是男孩并且跟爸爸姓。
二胎如果是女孩,男方也喜欢女孩,可能会继续希望跟爸爸姓;如果没有特别想法,女方如果明确提出要跟妈妈姓,男方一般也会答应。
如果二胎还是男孩,问题就来了。这也是比较麻烦的一种情况。
如果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女方就会提出,大宝跟爸爸姓,二宝跟妈妈姓的要求。这在法理上合情合理。但在情理上呢?男方往往会不那么愿意。毕竟是儿子啊!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或是长大了梅妻鹤子不想结婚,或是结了婚不要孩子,甚至出轨呢?两个都跟爸爸姓,多一道保险不是?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夫妻的感情和理智了。
我就认识一家人,生了两个儿子。妈妈为了生二胎辞去小学老师的工作在家全职。外公外婆也从老家赶来帮忙。孩子生下来,又是一个儿子。全家人很高兴,女方就想让小儿子跟妈妈姓。
孩子他爸的回答是: “他已经是次子了,如果不跟我姓,将来怎么继承财产?房子还给不给他?”
我听完后的第一反应是——次子不是儿子?是次品?
第二反应是——看来家里的两套房,写的都是孩子他爸的名字。
最后才反应过来,他是70后,还来自一二线城市外的广大下沉地区。
在他的脑袋里,依旧是根深蒂固的 嫡长子继承制 。
嫡——必须是正妻所生。
长——第一个儿子。
子——只是儿子,女儿没份。
作为出生在城市的80后独生子女,脑袋里好像完全没有“嫡长子”的概念。后来仔细回忆了下,我爷爷传下来的几大柜子线装古籍,确实都给了大伯父。到了我们这一代,重新让我们意识到“继承”这回事,还要拜1818黄金眼、老娘舅里亲戚、夫妻间分家产、抢房子那堆破事所赐。
孩子妈妈觉得已经有长子给丈夫家传宗接代,他们一家生孩子养孩子付出了那么多,让次子跟她姓并不过分。
二胎带来的不仅仅是抚养教育、家庭分工、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更会与传统家庭宗族观念发生碰撞。
没错,那位老爸的意思就是:
如果次子不跟他姓,就会失去继承权,就没资格拿到房子。
而让次子跟他姓,是为他好,为他将来考虑。
最后,小儿子依旧跟了爸爸姓。
想来妈妈觉得,两个儿子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生下来的,真要让小儿子因为这件事丢掉一套房子,实在是太对不起他了。当妈的只好放弃自己的权利来成全儿子。
之后几年,孩子妈妈多次提出离婚。两年前,长子10岁,次子4岁时,因救治不力去世(这件事我会单独拿出来写)。
几十年后,小儿子从爸爸那里拿到房子的一刻,却再没机会对妈妈说一声谢谢。
可见就算生了两个儿子,也有很多爸爸不愿放弃冠姓权。
造成男性在“跟谁姓”这件事上占据主导的原因,一来是传统习惯,二来则是男性在寻找伴侣时,天然会找比自己“弱”一些的伴侣,好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权。而大多数女性也天然会找条件比自己好的男性来当伴侣,好有个“依靠”。
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话语权。
谁赚钱多,谁地位高,谁说了算。
自古皆然。
子女跟谁姓的实质是父权和母权之争。
子女姓氏之争的背后往往是双方家族的博弈。而导致父权在家族传承和家庭事务中占据主导的根源则是中国数千年的父权 社会 。
实际上人类 社会 最早期和大象等群居性哺乳动物一样,都是以母系为中心的,即族群的中心是母亲和母亲的母亲。雄性后代一旦成年就会被赶走,只有活下来的最强壮的雄性才有资格与其他族群繁衍后代。
中国最早的姓都带女字旁,如姬、姜、赢、姒、妊、妘、姚等古老的姓氏。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 社会 组织的发展,男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就开始分流。姬、姜、赢等姓氏代表古老的血缘源流,而封地、官职、职业则慢慢区分演化为不同的氏族分支。中国也开始进入父系 社会 。
西周制定周礼后,又开始用产翁制和成丁礼来强化父权,剥夺母权。但这仅限于对儿子,对女儿的所有权则无所谓,因为女儿早晚要嫁给别人家。从后子女随父姓就成为一种风俗文化传承。
当女性开始觉醒,当妈妈们在 社会 地位、职场和收入追上男性时,“男尊女卑”的格局开始松动,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我辛辛苦苦生的孩子,当然可以跟我姓。”
铿锵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