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03月 COSMOBEAUTY创始人阿尾谦司在大阪市都岛区开始生产和销售木碱(洗护用品)
1976年08月 COSMOBEAUTY在大阪市城东区设立第二工厂
1989年06月 COSMOBEAUTY琦玉县比企郡设立关东工厂
2006年06月 COSMOBEAUTY在都港区成立花印东京研发中心
2008年01月 花印(北京)品牌管理机构成立,与COSMOBEAUTY进行合作
2009年10月 花印品牌Watsons(屈臣氏)全国上市
2010年10月 花印水漾润透补水面膜在屈臣氏免洗类面膜TOP10
2011年05月 花印品牌广告福建东南卫视播出
2011年08月 屈臣氏消费者十大挚爱商品大奖
2011年10月 花印启动品牌整合营销发布会
2011年12月 花印签约柳岩代言卸妆水合约
2012年------ 大蓝瓶、卸妆水流行于网络
2012年04月 柳岩代言卸妆水广告于浙江卫视热播
2012年05月 花印以卸妆水为主题的全国“卸妆达人海选”微博活动开始,花印于屈臣氏寄售转购销,加速销售额和品牌力提升
2013年7月 花印品牌与电商密切接轨,自营聚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
2013年10月 花印会员体验中心旗舰店在北京隆重开业
2014年05月 花印形象代言人金宇彬正式代言,自营渠道官网商城上线
2014年06月 花印天猫旗舰店获“最具爆发力奖”殊荣
2015年4月 花印卸妆水荣获中国最具含金量行业大奖—美伊奖
撰文/ 《 财经 天下》周刊作者 李丹
编辑/ 陈芳
又一个垂直电商倒下了。
近日,母婴电商独角兽蜜芽关停APP的消息一出,令外界震惊不已。至此,许久无人问津的母婴电商行业,算是彻底以败局告终了。
蜜芽已是活得较久的母婴电商平台,这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企业,在坚持了11年后,还是选择说再见。对于关停的原因,蜜芽在公告里解释说,是因为用户的购物习惯改变了,他们最终做出2022年9月10日停止运营APP的决定。
事实上,过去一两年蜜芽创始人刘楠的精力早就没放在电商上,她已经换了赛道,全心全力在做兔头妈妈,这是一个面向儿童人群的洗护品牌,刘楠将其称为自己的“二次创业”。
不光蜜芽,在母婴电商行业掘金失败的企业还有很多,名单能列成一长串,如贝贝网、辣妈帮、母婴之家、荷花亲子等,这些曾经的资本宠儿无一例外都成了资本弃儿,最终宣告失败。
从规模层面看,母婴用品市场规模很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母婴市场规模达48万亿元,为何如此庞大的市场却养不活一家母婴电商?
看到“蜜芽APP发布停运公告”上热搜时,消费者徐霖开始在记忆里搜寻,她记起来,自己2016年左右用过这个母婴类APP,“这家性价比一般,产品更新也不及时,久而久之就不用了”。
再翻看词条下面的评论,徐霖发现,大家的反馈都差不多,有同样感慨“以前一直用来着,一晃都好几年了”的,有记起“这家创始人还上过《奇葩说》,说比米未市值高”的,也有调侃“直到停运了才知道这家公司”的。
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评论,大体能够拼凑出这家曾经站上风口的母婴电商独角兽的轮廓。
2017年,刘楠以蜜芽CEO的身份参加了《奇葩说》第四季。在节目里,刘楠讲述了自己进入垂直电商领域的契机、竞争和感悟。她说,孩子出生后,她会常常焦虑,会较真地拿出做毕业论文的劲儿去研究各种母婴产品,甚至给产品的美国官网邮箱写邮件询问。之后,她还会把资料整理出来,分享给妈妈们。
慢慢地,刘楠萌生出做母婴电商的想法,开了家淘宝母婴店,两年卖了3000万。再之后,刘楠又通过北大校友会联系上真格基金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拿到投资,正式做起母婴电商的生意。彼时,她把公司调性定为进口母婴电商。
那是2014年前后,正值80、85后一代结婚生子的那几年。那一批妈妈们有一个特点,消费能力提升,对高端母婴用品的需求水涨船高。于是,一大批国外的高端母婴用品品牌顺着海淘的路子进入中国,还一度带动跨境电商创下年均30%以上的增速。刘楠就是瞅准这个市场,准备把蜜芽宝贝(蜜芽的前身)打造成正规军,一举代替一直以来海外代购的散兵游勇。
为了打开市场局面,刘楠选择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2015年3月,蜜芽挑起了母婴电商的价格战。当时,已经完成三轮融资的蜜芽不差钱,硬是把纸尿裤的价格从128元拉低到了50多元。“电商领域只有老大,没有老二和老三。”时任蜜芽CFO的孙伟说,为了迅速把规模做上去,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总会有人跳出来打价格战,蜜芽只是顺势而为。
蜜芽疯狂烧钱,使得纸尿裤的价格一路走低,从99元,到79元、66元,再到50多元。但效果也显而易见,蜜芽GMV成倍数增长。价格战之前,蜜芽每个月的GMV大概是2000多万,价格战的那几个月,GMV做到了5个亿。
在那之后,秀完“肌肉”的蜜芽成功拿到了雀巢、亨氏、达能、惠氏、美赞臣、herobaby等国际母婴品牌的授权。到了2016年,蜜芽已经完成5轮融资,估值接近百亿。彼时,春风得意的刘楠在接受采访时畅想公司5年后的场景。
但在现实世界里,5年之后,蜜芽不仅关掉了所有线下门店,还即将放弃APP这个阵地。根据蜜芽官网的公告,从2022年9月10日开始,蜜芽将停止APP服务,之后,要购物的会员可以去微信有赞小程序,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图/蜜芽官网截图)
从高处跌落的不仅只有蜜芽,倒在母婴电商路上的企业名单能列出一长串,荷花亲子、辣妈帮、母婴之家等。但此次蜜芽关停APP,也意味着,当年的母婴电商三杰(蜜芽、贝贝、宝宝树)已经悉数败下阵来。
曾经的贝贝网很风光,“单季度订单突破一亿”、“MAU月活千亿”、“天价融资”标签层出不穷。甚至于,还差一个IPO,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就能兑现几十亿身家了。但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2021年,数百家供应商围攻贝贝集团讨债的新闻被曝出。据称,当时贝贝集团旗下的贝店,涉及拖欠1400多家供应商的账款,总欠款超过14亿元。
与刘楠的体面不同,张良伦当时跑路了,贝贝集团被传破产。
做母婴社区的宝宝树也不好过,好不容易闯关上市却惨遭投资人抛弃,股价长期在1港元以下徘徊,总市值只剩7亿多港元。投资人不满意,核心原因还是宝宝树业绩不行,被认定没有未来。宝宝树2021年的营收只有2018年的三分之一,仅为282亿元,净利润更是连年亏损,三年共亏掉了1351亿元。
和刘楠一样,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也换了赛道,开始进行二次创业,这次他不再做儿童生意,彻底改行做起了中老年的生意,卖舒适鞋给中老年人,品牌名叫响午。
大母婴电商不好过,小母婴电商更难。某电商圈内人士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蜜芽的困境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身边那些母婴电商老板没一个不艰难”。
母婴电商曾经也是个香饽饽。
2014年,互联网江湖暗潮涌动。阿里巴巴成为美国 历史 上最大一笔IPO,3Q大战以腾讯胜诉收尾,美团、饿了么烧钱酣战,滴滴、快的日均烧钱过亿在时代的映衬下,母婴电商行业也热闹非凡。
当年1月,宝宝树获得好未来15亿元战略投资,正式拉开行业融资序幕。随后,辣妈帮、蜜芽宝贝、贝贝网、小荷特卖等母婴电商网先后宣布融资。2015年年初,贝贝网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直接将战势推向高潮。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蜜芽共获得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H Capital、百度等,总融资金额近20亿元。贝贝网先后拿下今日资本、高瓴资本、IDG资本、高榕资本等共计超23亿元融资。网经社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9年,我国母婴电商共计融资1331亿元,其中贝贝网和蜜芽拿下了大头。
(图/蜜芽官网)
没想到曾经的资本宠儿,最终却成了资本弃儿。蜜芽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6年,六年来再无融资;贝贝网靠社交电商贝店的续命,稍微晚一点,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9年,但在出事之前也有两年没有获得新融资;辣妈帮的融资纪录停在了2017年,在今年出事之前,有5年没有获得新融资……
2016年年底,有网友匿名表示,蜜芽资金很紧张,再融不到钱就要出大事了。在这条内容下面,有网友附和,公司的资金链的确出了问题。在此之后,蜜芽试图自我造血,但都无济于事。
蜜芽造血的第一次尝试是招募城市合伙人,布局线下市场。当时成为蜜芽城市合伙人的方璐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根据合同,合伙人要先交90万元,取得合伙资格,就能用蜜芽的牌子,自行在省内推动线下加盟店。彼时,蜜芽承诺她,公司会上市,到时候给她算干股。
但事情的走向并不像蜜芽承诺的那样。方璐回忆,加盟后,她从蜜芽那里进了数十万的货,囤了一堆纸尿裤、驱蚊液等,没想到却被坑了,后来蜜芽在自家APP上搞低价促销,价格比她当时的拿货价低不少。
“蜜芽这样做,导致我们线下门店的货根本卖不出去。”方璐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她曾经多次找到刘楠,但对方不听劝。到最后,她不仅没有享受到蜜芽的干股,还损失惨重。
除此之外,2017年9月,蜜芽还推出了plus会员制自救,想走社交电商的路子,吸收新的用户。根据介绍,蜜芽的会员体系分plus会员、铂金培训师和钻石服务商三个级别,要想升级,必须完成一定数额的业绩指标和拉新指标。
具体来说,要想成为铂金培训师,需要达到6万的业绩,还得直接邀请至少20个人、间接邀请80个人。当然,完成拉新指标,公司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当时,不少社交平台上都有“蜜芽会员让你轻松月入过万”的“致富经”,公司也屡次被质疑打传销擦边球。这和曾经的贝贝集团何其相似。
2020年7月,有微博大V爆料:内部消息,贝贝集团旗下会员制折扣商城贝店涉嫌传销,被湖北荆门市场监管局处以3000万元罚款。很快,这条微博内容被删除,但仍有网友截图保存了下来。而贝贝被质疑的传销行为,则是张良伦提出的拉新法子:让老会员拉新会员进店,给予双方一定的优惠力度。
无论是蜜芽还是贝贝,其不顾后果的自救、拉新,背后都是自身增长乏力,遭遇资本抛弃的窘迫。
宝宝树商业合伙人魏小巍曾说,在2015年,行业里有人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大促一个月之后还没发货,比如深陷假货风波,原因就是融资后,资本逼着公司不断做大GMV。只有GMV快速增长才能融到下一轮钱,如此反复。但很显然,依靠前期的资本和价格补贴,母婴电商已经触及了天花板。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母婴市场研究报告》,2014年,母婴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1114%。随后,从2015年到2020年,该数值逐年降低,从985%、389%、273%、172%降到了2020年的86%。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对于垂直电商而言,只有增速远远快于阿里、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巨头,才有可能熬下去。
可惜的是,所有垂直电商都没能做到,奢侈品电商、美妆电商等不仅量比不上综合电商,增速也比不上,毫无竞争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母婴电商也不例外。
事实上,蜜芽、贝贝们并不是第一批倒下的母婴电商。其先例是2004年上线的红孩子。
2004年,这家以电商结合目录销售的母婴用品网站上线。巅峰时期,红孩子在全国发行了超过百万份母婴产品目录,其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当时当当和亚马逊之和。与此同时,作为行业标杆,红孩子也颇受资本垂青,先后引进4轮融资,总额达8000万美元。
随后,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红孩子开始走向衰落。当年,1号店率先开通母婴频道,紧接着,亚马逊、淘宝、京东、当当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先后入局,抢占市场。2017年,亏损严重、无力抵抗的红孩子卖身苏宁,母婴电商行业落入冰点。
垂直电商和综合电商之争,由来已久,且均以垂直电商战败告终,红孩子、凡客、当当、聚美优品、酒仙网皆如此。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想跑赢综合电商巨头,必须保证超高速增长,“头两年增速要在1000%到2000%,第三年得保证200%,之后几年不能低于60%到70%”。
而到了母婴电商领域,受困于奶粉、纸尿裤等行业标品日益透明且平价化,想要获得高增长只能打价格战。
(图/视觉中国)
孙伟说,即便不打价格战,按照之前纸尿裤15%的毛利,再刨去履约成本,企业也挣不到钱。这么来看,还不如打价格战,通过战略性亏损引流,再通过非标品(婴儿车、儿童床品等)获取毛利。
久而久之,母婴行业又陷入一个新怪圈。用母婴电商宝贝格子CEO张天天的话来说,母婴电商不打价格战是死,打价格战也是死。各大母婴电商的销量全靠烧钱促销,促销一停,数据立马暴跌。
业内人士说,母婴电商自身没有造血能力,早期可以靠资本输血谋求高速发展,但当资本转头不再继续支持后,相当于外部输血断了,如果自己又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出问题是早晚的事情。
贝贝网投资人、今日资本徐新曾坦然,如果要在行业里混得好,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标准,其一,市场份额要达到两三成;其二,要领先同行两倍。这在综合电商巨头林立的母婴行业,显然不成立。有数据显示,在母婴电商市场,阿里、京东的份额加起来常年保持在70%左右。
存量优势用尽,摆在母婴电商面前的路似乎只剩下一条:回归商业本质,到线下去做服务。
孕婴童全渠道服务商乐友的执行总裁董刚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乐友1999年起家于线上,当年,生孩子的几乎不上网,上网的年轻人又还没生孩子,不得已,“被逼到了线下”。2014年前后,拿到融资的母婴电商们开始挤压线下连锁店的生存空间,本就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乐友又开始自建APP,作为门店的延伸。发展到今天,乐友已经升级为“直营+加盟+全渠道电商”模式的玩家。
“在母婴领域,纯线上的商业模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全面需求。”董刚坦言。究其原因,母婴行业的便利性、专业性、安全性都得依托线下门店来完成。
线上加线下,这似乎成了行业共识。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零售战火从线上向线下蔓延的大背景下,母婴电商品牌开始布局线下渠道, 探索 渠道下沉。与此同时,阿里、京东也相继完成对几十万中小母婴门店的整合。
母婴电商的终点,是线下还是灭亡?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即便母婴电商品牌转而布局线下,也得和不差钱的巨头正面刚,相比于线上,线下对于资金的要求更高。
庄帅坦言,在电商领域,垂直电商从出现到衰落的脚本,他已经见证了4轮。此次蜜芽关停APP,预示着这一波母婴电商的集体落幕,其还是没能逃过垂直电商的宿命。
(文中徐霖、方璐为化名)
首先说明一下我是混合油皮,所以我不会回购的护肤品是我自己觉得不好用的,辣鸡的,并不代表肤质和我不一样的人也会觉得不好用酱紫。就肤质和我差不多的人可能会跟我有共鸣吧,我绝对不会回购的护肤品,首先就是很火的#兰蔻粉水
●兰蔻粉水
这款粉水我之前也吐槽过一次,牌子响,名气大,颜值高,但就是和我不友好,我本来鼻翼两边的毛孔收敛的比较好了,但是用了这款水之后毛孔变得更大,出油也厉害了,然后我的下巴部位是很敏感的,不够温和的护肤品用了之后下巴部位就会闷脂肪粒,这款粉水对我就是这种样子,所以虽然心疼买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坚持用下来。也怪我光被粉水的颜值吸引了,没有做好功课就立马下单,后来才发现这款水比较适合干皮和皮肤不敏感耐受的人!
●自然乐园芦荟胶
这款芦荟胶我用的时候是三年前了,现在好像也挺受欢迎的,但是我真的很想吐槽它。真的一点都不好用,黏然后又不吸收,一直在我脸上黏着,一点都不清爽,要知道我后来用过寻荟记的芦荟胶就很清爽很好吸收的。自然乐园的这款就晚上用吧黏枕头,白天用吧黏得都没法做后续护肤和上底妆,额……总之后来去哪了我也不记得了!
●美宝莲巨遮瑕BB霜
这款BB是我两年前用过一支,在逛屈臣氏的时候买的,138一支好像是,不得不说粉质还是很好的,细腻,服帖,遮瑕度好,但就是味道太刺鼻了,香精太重,我对护肤品里的香精很排斥,因为香精是一种过敏源,大多是人工香精,对皮肤不好。
●日本马油
也是三年前了,我当时看这款马油的时候是越看越想要,那种宣传做得真的包治白种肌肤问题,我当时还是个护肤小白,记得是在聚美优品的国际购里面预付定金那种买的,99块钱一罐,拿到之后包装倒是就像上图一样很好看,但是用起来真的垃圾啊!用了一晚起来就满脸闭口了,后来不死心还是尝试用过几次,不过确认过眼神,不是对的护肤品,很清楚的记得我拿来摸脚了!
●JM粉瓶防晒喷雾
这支防晒喷雾很多人可能不陌生,去年夏天火爆到不行,瓶身又好看,防晒值又高,大家都说好用到不行,清爽、晒不黑,我当时想查成分来着,但是当时好像没有进口备案查不到,就跟风买了一瓶。结果真的哭笑不得,喷出来的那瞬间酒精味达到了巅峰,久久弥漫在化妆台周围,我意识性的憋气不敢呼吸,试着喷在手心在脸上抹了点,那种刺痛感我都不敢睁开眼睛,感觉是不是脸被腐蚀了。真的这是我买过最最最绝望和垃圾的喷雾了,直接垃圾桶了拜拜!
我相信我吐槽的这几款肯定也有你想吐槽的,护肤品真的太多了,更何况有些时候我们自己本身的肤质也是一方面,加上有些产品确实不行,所以从不踩雷是不可能的,多做一些护肤品功课,看一些靠谱的护肤美妆文章,祝大家少走弯路哈哈!
我绝对不会回购清单↓ 以下被我黑的护肤品仅代表我个人肤质的使用感受对我来说是真的难用,不喜勿愤,你觉得好用就用你觉得不好用来我这吐槽我会帮你一起吐槽的,谢谢合作
被我列进年度不会回购且真得辣鸡的就是曾经被带火一度断货假货横行的 水晶防晒喷雾
这真的是辣鸡中的辣鸡,这辈子都不会回购的一款,不防晒,巨油香精巨多能呛死人那种,别跟我说什么这是身体防晒你喷脸干什么,喷哪都油谢谢,而且我在没有暴晒且防晒霜打底的情况下,居然还!黑!了!是有多么辣鸡,我年度最最最最不好用就是这个了真的是就用那一次就扔了,原本是想着应该有点防晒功能的吧呛就呛吧忍了,结果不止黑了还伤了 绝对不能忍了,我用那么贵护肤品我才修复那么点被这个给晒回原型, 千!万!不!要!买! 买了真的会后悔,娜扎带火的另一个娜丽丝防晒喷雾还好点至少味道好闻喷上清清凉凉的,也不油比这个好太多了,如果真的想买就买娜丽丝,我是对韩国除了顶级品牌没有任何好感了
自然乐园芦荟胶
跟上面的喷雾一样除了辣鸡,同样也是打着韩国牌子的辣鸡,当时风靡一时的万能胶,丢进垃圾桶真的是抬举这个了,烂脸神器,想烂脸找它让你分分钟烂脸,对痘痘没有还会加重,还会过敏泛红,而且没有晒黑修复的功能,香精依旧很重(韩国货大部分都香精味重且难闻呛鼻)很多刚懂护肤品的就瞎买我也瞎买过当时 买个那个什么佰草世家还有一个就是这个,都是辣鸡,真的不能看网红推荐去乱买了
泰国ray面膜
打着泰国旗号的国产辣鸡面膜,被爆出含有激素,小作坊出品,我后悔敷过两次,敷的两次不补水,不保湿,用完后水份油份增加1% 辣鸡!! 最主要是这里还有激素所以不要用!它已经不是介于好用与不好用,是产品就是有问题一旦停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要买!
pny7's 星空撕拉面膜
我是发现了,踩雷的大部分都是韩国货,这个撕拉面膜真的是中看不中用的典型例子,靠着各大网红推荐的“高颜值面膜”销量一路飙升,这个鸡肋产品会让你毛孔变大,没有补水润鼻清洁毛孔甚至连个黑头都撕不掉,我有幸用了一次,用的那一次内心很复杂,这是我永远永远不会回购的一款,没有之一!当然了我也不推荐各位用各种的撕拉式面膜,对皮肤伤害真的很大尤其是“直男”朋友们,不要为了快速去黑头就用这个,用了只会更多
芙瑞塔瘦腿霜
吴昕代言的瘦腿霜,我相信刷抖音的各位都有刷到过什么什么“吴昕代言的瘦腿霜真好用,一个视频就瘦了很多” 我相信为了美很多人也买了这个,但是我想说我也买了,同样是很鸡肋,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变化,无功无过哪来涂脚了,当然了涂了半个月脚也没有任何变化,而且那些按摩手法我都试了,没变化,所以不要入,但是你非常想入你就入,反正无功无过用了后才知道变化,反正我是不会回购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感受,你觉得好用你就用我管不到,谢谢,手下留情
如果要给给自己接触过的护肤品拉个黑名单,可能有许多……
用过且不会购买的产品1:法国诗丹丽生物 科技 化妆水。
朋友从法国带回来的Stendhal BIO PROGRAM eau bio-tonic,的确如瓶子上标的那样不含酒精,号称适合敏感肌,可实际上并不温和,上脸吸收后,总感觉皮肤上有一层生涩的镁粉,就是举重运动员上场时手部抹的粉质那种感觉,而且化工香料味特别特别重,久久挥之不去,极其不建议购买使用。
用过且不会购买的产品2:倩碧黄油
在北京用过朋友的倩碧有油黄油,在北京秋冬季这样的极其干燥的环境中,油皮都感觉保湿效果很弱,可见无油款在北方秋冬季更不会有什么保湿效果。在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的夏季(秋冬春也很干燥)使用尚可。总体上,个人感觉黄油的使用感受比较一般,更喜欢用其他品牌的保湿面霜。另外,听说有人用倩碧黄油,把被子染黄了……
用过且不会购买的产品3:兰蔻水分缘舒缓啫喱
用过兰蔻赠送的50ml装,啫喱质地,极其不适合油性肌肤与混合肌肤,许多干性皮肤也不喜欢用,看似清爽,其实吸收较慢,甘油等成分含量较高,上脸容易泛油光,且面色黯沉。
用过且不会购买的产品4:悦诗风吟绿茶籽水乳套装
别人从韩国带回来送给笔者的一套,当时还是学生,化妆水是近似啫喱质地的浓稠质地,里面有近似小颗粒的东西(记不清了)?水乳含有太多香精,使用感一般般,补水效果一般般,肌肤没问题的学生党用于保湿尚可,痘痘肌肤、油性肌肤慎用。
用过且不会购买的产品5:Skinfood黑石榴水乳精华和面霜
张无忌的娘亲说长得好看的女人都骗人,在韩国是包装得好看的廉价产品不好用,作为一个中低端品牌,不指望有其他效果,但求用后不出问题,但很可惜,学生党时用过之后疯长闭口,从此对Skinfood一生黑。
买过且绝不回购的产品6:依风洗护套装
从来不用酒店的洗漱用品,看到这个旅行套装的产品包装设计的非常非常有艺术感,非常漂亮,没忍住买了一套,里面包含了生姜洗发护发、身体乳与沐浴露,回家打开后气味不好问是其次,关键是洗发水让人一言难尽的超级用,头发洗不干净,简直是颜值也拯救不了的产品内涵,直接丢进垃圾桶。
踩过雷的护肤品有点多,暂时还有很多没记起来,就分享这几款吧。
绝对不会回购的东西的话,这里讲一些我买到的比较热但是对我没有什么用的产品,可能会踩到你的爱用物。
1资生堂红腰子精华
这款我当时买的时候还是兴致很高的,但是呢,用了一瓶之后我就不会再回购了。主要就是没有用,它在我这里的使用感就是使用感很好的一个产品。什么维稳啊网上夸得天花乱坠,我自己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痘痘该怎么长还是怎么长。
2兰蔻所有的面膜
我不是针对谁,是兰蔻所有的面膜在我这里都是辣鸡,不管从使用感还是效果来说,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是大牌面膜。我用过它的小嫩膜和臻白面膜,使用感就是在你脸上不停下滑,需要几十秒拉回来一次,需要你平躺着用才行,而且真的很油腻。
3格莱美GlamGlow发光面膜
这款清洁面膜也是网红了,我在丝芙兰买了小样装的,200多超级贵。我用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上脸真的好痛,感觉稍微做点表情我的脸就要裂开了,而且我的眼睛和鼻子向我发出了抗议,至于发光什么的,再见~
4 rafra防晒喷雾
这个牌子我自己还是蛮喜欢的,主要是它的洁面泡沫真的超级无敌好用,绵密的泡沫然后还有很治愈橙子的香味。但是这款防晒喷雾我就想吐槽了,我其实感觉防晒喷雾什么都很鸡肋,完全不知道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出门一大罐也不方便携带还有吸入的问题。
5护士面膜
最近比较火的平价面膜之一,我也买了,真的很便宜。但是,这款护士面膜是真的难用,首先是我无法理解它的面膜材质,而且这款面膜居然不到15分钟在我脸上干掉了,上一个能在我脸上干掉的还是悦诗风吟。此外这款比较适合脸小的妹子,脸大排雷。
以上是我自己的不会回购的产品清单,有些是踩雷有些是鸡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人混合偏油,用得有点杂,国货到国际大牌都用过,一般都是无功无过吧,说绝对不会回购的:
1兰蔻的粉水,本人皮肤算是耐操型的了,很多据说有刺激的用过都没怎么样,最多就是用得油了爆几颗痘,用粉水居然过敏,第一次用的是给的样品的,第二天起来就觉得脸疼,没过敏经验也没往她身上想,毕竟那么搞的颜值,那么大的名气,第二次往脸上一敷差点哭了,火辣辣的疼那,后来脸上都皲裂起壳了,整整两个星期只敢用冷水略微洗一下脸,晚上用兰芝的蓝瓶睡眠面膜厚涂一层进行修复,其他涂啥都疼。东西也没再用。
2Olay的大红瓶,被闺蜜安利,说怎么怎么好,25岁以上就该开始使用,广告做得也不错,就买了一瓶,半透明无香那款,我唯一用了搓泥的产品,搓泥,假滑,爆痘,毫不犹豫的送人了。
大概是程野医生的毛孔收敛水吧。
之前有段时间身边很多代购推荐它,小红书啊朋友圈啊随处可见它的影子,正好我鼻子毛孔比较大,看了产品简介描述等就觉得应该对收敛毛孔会比较有效的,于是找了靠谱日本代购买了这瓶,入手价95。
城野医生收敛水用的感受时是它有很浓的橘子味道,很冰凉,且有点刺痛。湿敷之后刺痛感会持续一两分钟。第一次的体验感不是很好。敷了一次之后就闲置下来了,之后断断续续用了三四次,每次的感觉就是刺痛、刺痛。真的没有办法用完它,毛孔当然也没有变小,最后选择放弃了,一直让它在冷宫里待着,还剩下好多。虽然可惜,但是为了皮肤着想,只好忍痛了。
所以说,有时候网上好评如潮的东西真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有针对性地购买,去实体店或者专柜试下护肤品的功效,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法噢!
首先我要说一下我是混油皮,每年会大面积爆一两次痘痘那种。我用过再也不会回购的第一样就是兰蔻的粉水了吧!
说一下使用感受:外表很美丽,受到蛊惑还整了个大瓶的,倒出来是有点粘稠的质感,但是用起来是完全没有亮点,我感觉没啥功效,完全对不起它的价钱,所以肯定不会回购。
第二就是JM的防晒喷雾和RE:CIPE水晶防晒喷雾
JM的分量会感觉多一些,喷出来比较水润,但是防晒效果感觉不如乳状防晒霜。
RE的喷上脸就是一个油,夏天用上去完全就是灾难,而且防晒效果也不是很好,喷在脸上会有呛人的感觉。
这两款完全不会回购,还是老实用乳状防晒霜吧!
第三样是彼得罗夫的青瓜啫喱面膜
虽然很多人在推荐这一款,但是我自己使用完全无感,抹在脸上有种粘腻感,而且用后舒缓保湿效果也没看见,我个人觉得还不易清洗,反正不会回购。
第四样是VDL的贝壳提亮液
这个单独擦没啥提亮效果,只有和粉底混合,反正是个很鸡肋的东西。没有防晒效果,没有遮瑕效果,只有一点提亮的感觉,不如直接买一块高光好使。
第五样是EAERON的水光针
说是补水,但是擦在脸上不大吸收,有一种膜感。不会回购
第六样是PURU的量贩面膜
本来想买来当作早晨快捷面膜使用,但是面膜纸实在太薄了,纸薄里面的精华液也锁不住,敷一会就干掉,实在不喜欢这种太薄的面膜纸。不会回购!
最近的话,应该是草木之心的隔离和露华浓的粉底液,感觉很干,不易涂抹。还有小蜜坊的唇蜜,黏糊糊的。所望的仙人掌护手霜,补水但是不保湿。欣兰冻膜,难清洗。伊思的乳液和安瓶,觉得夸大了,不觉得好用。欧树的面霜,用了搓泥。九朵云的马油霜,就是滋润没有什么修复效果。悦诗风吟的绿茶水,没效果,就是味道好闻。悦木之源的灵芝水,一瓶用光,肌肤没有任何改善。乐敦的CC精华液,永远脸上油乎乎的,越来越油。想起来的就这些。总结一句话,韩妆太夸大,而且多数都香味扑鼻。欧美的很容易用后导致面部出油。个人最新安利了纽西兰的产品,牙膏和护肤品都购入了,便宜好用,不油腻。
这款儿童霜在屈臣氏买的,好像是75块钱,女儿用了两个月,脸上很多红血丝,因为本来皮肤有点偏黑,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女儿嫩白不少,再后来就有很多红血丝,真是后悔死了,以后这个品牌的东西不会再用
第一个是个澳大利亚的护肤品,natio的,真的是一言难尽的不好用。用那个水脸会刺痛,用那个乳液脸红红的,总之好像脸烂掉了,后来送同学了。
第二个是韩国谜尚红bb霜,刚上脸时好像还能看,几个小时之后再照镜子那脸黑得像包公一样,百思不得其解的黑…
第三个是很有名气的呼吸套盒,我怀孕的时候买的,说大S怀孕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个,然后毫不犹豫就买了,然后我发现可能并不适合我,水拍脸上还是在脸上,并没有吸收进去,乳业抹了也是稀的不好吸收,总之用完一套没什么效果,皮肤没有以前好,当然也有可能是怀孕的原因,反正爱不起来。
(总体来说,我国的日用品国家标准相较欧盟比较低,所以,建议,经济情况允许情况下,可以购买发达国家的日用品,可以在聚美优品、乐蜂、天猫旗舰店购买。)
今年3月3日,北京消费者王峰将购买的蓝月亮洗衣液 (深层洁净亮白增艳包装和深层洁净包装)送到了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检测,发现该洗衣液中含有荧光增白剂。随后,王海成为王峰的代理人,将蓝月亮、代言人杨澜等起诉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无独有偶,广州的消费者叶先生在使用蓝月亮深层洁净护理洗衣液后,手臂出现轻微红肿发痒等不适症状。王海作为其代理人,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起诉。
很快,“蓝月亮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而重压之下,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岗对媒体表示,《QB/T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行业标准允许在洗涤剂中添加两类荧光增白剂,目前国内的洗衣粉、洗衣液均广泛使用标准规定的两类荧光增白剂。
邓岗的辩白无形中揭开了洗涤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添加荧光增白剂在洗涤业中已是常态。
疑云一
“荧光洗衣液”究竟有没有害
记者了解到,《QB/T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行业标准由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发布,其中明确指出衣物洗涤剂中可以使用荧光增白剂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这似乎印证了邓岗所言:蓝月亮所使用的是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增白剂,符合国家标准。
而今年6月20日,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特别说明:国际国内大量的研究权威报告证明,《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行业标准所规定使用的荧光增白剂安全可靠,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该协会还于今年4月8日撰文提到,德国环境部、欧盟洗涤剂协会以及日本肥皂洗涤剂工业协会均对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两大类荧光增白剂做过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证明其对人体不造成伤害。
但王海认为,荧光增白剂是国家安监总局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定性的化学毒物,是一种致癌物质,“蓝月亮洗衣液的外包装并没有标注警示信息。”
正反双方都言之凿凿,那权威部门又有何说法呢?昨(27)日,记者电话咨询国家轻工业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洗涤用品中允许加入的两类荧光增白剂是否对人体有害”,但相关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
记者困惑了:谁能告诉我洗涤用品中荧光增白剂到底有没有害?
疑云二
荧光增白剂只增白不去污
“荧光增白剂是把纤维和纸等变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就在洗涤用品中荧光增白剂有害与否闹得沸沸扬扬时,知名环保专家董金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衣料用合成洗涤剂中配有的荧光增白剂是为了补充纤维上掉下的衣料上原有的白色,让织物色彩更明亮。也就是说,荧光增白剂并无去污能力,仅是为了掩盖衣服上的污垢,让衣服肉眼看上去变白,而衣服上实际的脏东西仍然存在。
专业生产洗涤用荧光增白剂的上海发凯化工有限公司销售部刘先生证实了董金狮的说法:“目前日用洗涤产品中有效成分比较少,更多的是一些辅助效果,例如荧光增白剂在洗涤衣服中主要是附着在衣物上,起到掩盖脏东西达到增白的效果。”
如果荧光增白剂只增白不去污,那么洗衣液中加入该物质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记者试图联系相关企业,但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张晶编后
“荧光洗衣液”之争,与其说是对荧光增白剂本身的忧惧,不如说是对健康安全的担忧。也正因如此,相关权威部门此时不可惜墨如金,应做好权威检测、解释工作,以科学的态度,给出权威而明确的说法。
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新思维、新技术、大数据重构消费方式
新零售的棋局已经布好,阿里需要做的是如何落子———如何去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消费方式,重构生产流程,重构资源配置?
美妆行业是与互联网拥抱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在以“新零售、新趋势、新技术”为主题的第三届天猫金妆奖颁奖现场,南都记者采访了美妆行业的多个商家,了解这些美妆品牌在与天猫携手之后,是如何去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如何重构消费方式的。
记者走访下来收获了不同版本的说法和故事。对于新零售,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做法上亦无共识可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阿里巴巴“新零售”版图中的一块。
要革命别人先自己革命
天猫从关心货到关心人
在落子之前,首先要转变思维。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靖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组织内部与品牌合作商都需要改变思维”。
阿里是如何自我变革并说服品牌合作商变革的?
靖捷告诉南都记者,阿里首先改变的是K P I体系,我们会问每一个内部业务团队,服务什么样的消费者。“过去的思维是过去卖得好的商品今年会不会卖得更好?但现在的思维应该是过去卖得好的商品背后的那群消费者还更需要哪一类商品?”其次,对于阿里来说,还需要打造更多的产品和技术,这涉及到对阿里互联网技术的改造升级。第三,阿里平台更加开放,把大数据能力开放给平台商。
有的品牌商家愿意配合。
天猫美妆洗护总经理古迈透露:“越来越多品牌在阿里平台上做消费者调研,做消费者的会员管理,甚至把会员信息线上线下打通。比如,兰蔻已经主动地把天猫线上用户推到线下门店。”
伽蓝集团在加入阿里新零售试验田之前,已经开始了组织变革。“在加入新零售之前,我们在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组织变革,第二是消费者,真正意义上把 会员通 做得更深”。吴梦称,从组织变革来说,伽蓝集团加了两个新的部门来解读“怎么样让新零售的发展不成为渠道的瓶颈,而成为推手和驱动力,捕捉更多的消费者。”
吴梦称“组织变革我们已经先行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数据显示,2016年天猫双11期间,伽蓝集团在淘系平台销售额超过2258亿元,天猫美妆排名前三,旗下自然堂旗舰店单店销售破亿元,最终销量达到109亿元。此外,伽蓝集团在唯品会美妆排名第二,在京东国货品牌中排名前三,在聚美优品美妆国货品牌中排名前三。
全渠道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开放大数据能力天猫与屈臣氏一拍即合
思维、组织架构、技术等“基础建设”夯实之后,下一步的合作水到渠成。
“屈臣氏今年的口号就是深度拥抱阿里巴巴。”古迈谈起与屈臣氏的合作时说。
“同城闪电购”是屈臣氏线下门店即将推出的新服务,消费者在屈臣氏天猫旗舰店下单后,系统将基于顾客的手机定位检查订单内商品支持的配送方式,首先匹配距离顾客收货地址最近的门店,确认该门店库存满足订单后,将订单在线上线下同步,从而消费者可以选择屈臣氏电商仓库发货、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区域门店闪电送货或者到屈臣氏门店自提三种方式。
拍板合作后,古迈提出,要把屈臣氏的积分卡跟它在天猫旗舰店的线上会员卡打通。
“会员通”是阿里巴巴全渠道模式下的战略之一。“今年通过 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 三大方向,协助商家落实全渠道策略”,靖捷称。阿里巴巴把“三通”总结为新零售的关键指标,打通线上线下的会员体系,成为实现全渠道的重要一环。
据介绍,美妆行业从去年6月至今,有LV M H集团品牌M A K E U P F O R E V E R、GU ERLA IN,雅诗兰黛旗下海蓝之谜,以及宝洁集团旗下SK -II等一线品牌均实现线下与线上天猫旗舰店的全部或部分会员体系打通,包括线上线下的会员积分体系、制度和权益的同步。截至2016年年底,天猫美妆共有130家商家实现了半打通和全打通,预计今年年底大概200个商家全部可以实现会员通。
“三通”能给品牌商家带来什么样的“品牌与消费者关系”?阿里巴巴给出的答案是:品牌聚集更多的消费者。
在这方面,阿里巴巴新零售业务团队经常提及的一个例子是“优衣库”。2016年双11当天,优衣库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在3分钟内破亿,当天上午即挂出全店售罄公告,但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双11当日优衣库线下门店前消费者排着长长的队伍提货的场景。优衣库线上线下“商品通”的背后是由阿里提供技术支撑的一套库存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线下门店随时动态调配库存。此外阿里还提供系统将其中国官网和天猫旗舰店打通,优衣库预期2020年在中国市场开1000家店,并将以天猫大数据作为门店选址决策。
新技术重构消费方式
美妆品牌热情拥抱新技术
新零售的另一块试验田———“新技术”能切实解决品牌商家遭遇的问题。
随着彩妆风潮的来袭,越来越多的口红色号在消费市场走红,人鱼色、桃花色、西柚色、姨妈色、豆沙色、斩男色……天猫要怎么用互联网卖300种颜色的口红?这是雅诗兰黛集团M A C品牌与天猫合作探索新零售时提出的问题。
此外,雅诗兰黛与天猫共创了“BA (美容顾问)在线”技术———专业美容顾问可以与天猫旗舰店的消费者通过天猫A PP的客服窗口预约一对一的在线视频服务。品牌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可视化的美妆咨询服务。据了解,该技术目前为10版本,仍在不断优化中。
“BA在线能让高端品牌提供面对面的美容服务,去改善咨询能力,而这个咨询服务能够把单品客单价提高,这是它巨大的机会。”古迈指出,BA在线的流程并不复杂,预计今年年底会更新到30版本,将有超过50个品牌采用该技术。
与“B A在线”同一时期推出的还有天猫美妆的“试妆台”应用。该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消费者可以在线试用不同色号的唇彩、眼影、腮红、眉笔等。
此外,正在孵化中的新技术还有捉猫猫———通过精准人群的锁定,把消费者导流到线下,提高线下客流的同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在线下跟消费者触点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跟产品、服务接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量,的确很多新技术、新体验增加了转化率。”吴梦称。伽蓝集团同样看重新技术和新体验对客户转化率的提升。
“目前M A C中国有50多个店铺,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顾客进来都是拿着手机的。”雅诗兰黛集团M A C品牌总经理江晨向记者吐槽道,这让导购员原本的那套服务套路失灵了。“以前我们有一个手持镜,让进店的客户试妆,今天的客户一手手机、一手口红,我们连镜子都根本递不过去了。”
另一方面,近两年随着彩妆风潮来袭,线下客流也在大幅度增加,高峰时段员工少,顾客多,让彩妆品牌头疼。据江晨透露,M A C线下门店一天进店人数有时可能达到五六千人,原有的10个员工无法服务到位。“如果没有新技术的话,我很难想象可以提高成交。”江晨称,“这是M A C遇到的最大挑战,今后企业的投资会集中在顾客的接触点。”
对品牌商而言,用新技术提升线上和线下转化率已成为共同需求,天猫乐此不疲地创造出来的“B uy+”、A R捉猫猫、B A在线、试妆台等新玩法则正中其下怀,这些新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美妆消费方式。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没有必要考虑要不要做,是必须做。”兰蔻品牌总经理马晓宇指出,“但在这个潮流中并不是一味地顺势而为,还是要找到我的卖点是什么,客户是谁,哪些技术适合自己。”
最烂的一个平台!双十一买的东西十天过去了还没收到,是因为漏发了,居然没任何主动行为来帮客户处理。客户天天打电话去询问,就是说帮忙反馈到仓库核实。十天过去了还没核实出结果。也没任何渠道来投诉这种行为的。只有一个客服电话来反映问题但没任何能力来帮客户处理问题来维护客户权益的!这种烂平台如何能让人相信呢!吃了一次亏就当买教训好了!看了其他人的评价才知道严选经常这么干的,才知道严选就是这样的烂平台的,才知道严选就是这么个没有售后保障没有诚信的一个烂平台的!一个完全不把客户权益放在心上的公司和诈骗没什么两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