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进入暗区突围的普通模式,选择您的团队,然后开始游戏。
2、在突围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难度级别的任务,在每个任务结束后,会得到一个relic奖励。
3、在第三个任务结束后,会看到一个屏幕,询问是否要打开沉睡中的Vault,选择是,然后输入组合码。
4、组合码需由四名团队成员贡献各自的relic来解锁,并且每个relic的携带者需要在对应的极地星球上完成一次银河门任务。
5、一旦Vault打开,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奖励,即法玛斯。
这个时期,各大古老文明民族之间没有交流,都在分离的不同地区形成各自的自然观,各种不同的自然观都依赖对地球的某种了解。科学和哲学没有分家,更没有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知识处在由“唯象”假说不自觉地向科学假说过渡的知识和材料积累时期,客观上地球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探求密切相关。
诞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阴阳五行说和更早的“天圆地方”说一直影响着中国,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似乎将精力多集中在圆圆的天上,对大地的认识以一个“方”字了之,直到清康熙(1654~1722年)47年绘制《皇舆全图》,购买仪器,对全国进行大地三角测量,发现纬度越高,经线一度越大的实事。当时虽已经知道大地是球形,是南北向拉长的椭球体,这个认识,使得对以上事实没有明确做出进一步结论。
公元前9世纪,阿拉伯人派出两组学者,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一组往北,一组往南,每组都配有测量杆和天文仪器,分别测量北极星高度改变1°时的地面距离,并得出纬度改变1°时的地面长度约为9km的结果。该值虽然偏差很大,但却表明地面为球面的观念已经萌生。
公元前8世纪,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独立得出的圆周值,其误差约小于20%。但他使用的是方形大地网格思想,没有经纬概念,更没有地球是球体的概念。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从亚那萨哥拉时代已把大地看成球体。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年)在他的名著DeCaelo中明确指出大地是球形,并且估计了地球的圆周值(不是圆周率,这里的圆周值是指纬度变化1°所对应的地面长度)。他的论据是,当一个人朝北或朝南行进时,他的前方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一些新星,而原来见到的星星则逐渐消失在身后的地平线下。在公元前3世纪,伊拉多生斯(EratoSthenes BC,275~194年)提出了著名的估计圆周值的方法:夏至同一天,在阿斯旺和亚历山大两处测量了晷影长,即同样长度垂直标杆的影子长度,阿斯旺在北回归线附近,夏至太阳直射晷影长度较小,将两地晷影长度换算成标杆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再计算两地的纬度差,其数值为360°的1/50,并测量了这两处的地面距离,最后由这两个数值计算出地球的圆周值约40000km。
我国战国时期已经知道天然磁石的吸铁性和指极性,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有度篇》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公元720年已有磁倾的纪录,文献记载,沈括(1031~1095年)最早发现了磁偏角。《武经总要前集》(1044年)载“指南鱼”是用烧红铁片放在南北方向冷却,从而获得热致剩磁的。指南针用于航海,最早记载是公元1119年。大约12世纪,中国磁学知识传入欧洲,英国人聂卡姆在《科学史》中说,英国在1190年才有航海指南针。1269年,法国朝圣者彼得(PeterdeMericourt)的《磁书》,记载磁针有指向,并探讨原因,认为是极地星球吸引磁针,被称为磁学之父。对地磁研究的意义,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它给引力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型,这个原理贯彻了全部科学,做了牛顿的重大综合的导向明星”。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记录地震的国家之一。《竹书纪年》载:“帝发七年陡,泰山震”,为公元前1831年的地震纪录,是目前查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地震纪录,随后中国的地震纪录绵延3800多年。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第一台测震仪——候风地动仪。但对于地震的成因,到清朝“康雍乾”时期还停留在“阴阳元气说”阶段,距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已经过了1500年。同时,欧洲人也经历了漫长和黑暗的封建中世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