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几个皇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国经历了几个皇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第1张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计。如: 一、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婴即位,仅称王。 二、汉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帝刘盈卒,少帝刘恭即位。但高后吕雉称制,史家以高后纪年。汉高后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刘恭被废,少帝刘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后纪年。 三、汉元平元年(-74年),昭帝刘弗陵卒,昌邑王刘贺即位。旋被废。宣帝刘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刘贺计入世系。 四、汉元始五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刘衎卒。汉居摄元年,孺子刘婴被立为太子,王莽称假皇帝。汉初始元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刘婴被废。史家仍以孺子刘婴计入世系。 五、汉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汉建世元年(汉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刘盆子称帝。史家不以淮阳王刘玄、刘盆子计入世系。 六、汉延光四年(高句丽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刘祜卒,北乡侯刘懿即位。旋被废。顺帝刘保即位。史家不以北乡侯刘懿计入世系。 七、汉中平六年(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一年,189年),灵帝刘宏卒,弘农王刘辩即位。旋被废。献帝刘协即位。史家不以弘农王刘辩计入世系。 八、晋建始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受禅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马衷复辟。史家不以赵王司马伦计入世系。 九、晋建康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十年,晋太兴二年,成玉衡九年,赵光初二年,赵明帝元年,319年),南阳元王司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阳元王司马保计入世系。 …… 像上述案例,在历史上有上百起。此外、历代起事者,自称皇帝的,不下数百起,并且难以作全面统计。即使在当代,这种案例还有出现。如:“中原皇清国元年” (1982年),张清安僭号于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华僭号于山东潍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 因此,无论是正统的王朝君主,还是其他政权的皇帝,都难以有权威的统计结果。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若按此姓氏分布又有380位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6�9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臣杀死君,称为弑君。历史上这种事情多如牛毛。

正史中对于皇帝被杀记录有时描写明确,如“帝遇弑”或者“某某反,帝崩”;有的则讳莫如深,只能从其他野史或笔记中查找。由于这些野史或笔记通常史料存疑或与正史矛盾,因此某些君主之死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历史上被杀害的皇帝近三分之一。

各朝代被弑杀的君主

加括号的为失去君主之位后被人杀死的君主。

夏朝

后羿:本为有穷国君主,趁夏王太康外出打猎之时攻入夏国都城,另立太康之弟仲康为王,自任摄政。仲康死后立仲康之子相为王,不久又废黜相,自立为夏王。即位后与太康一样喜外出打猎,把国事交给大臣寒浞,寒浞趁机夺权,后来派人杀死后羿。

寒浞:杀死后羿后,寒浞自立为夏王。相的遗腹子少康起兵复国,寒浞部下趁机叛变,将寒浞全家捉住送给少康,少康将寒浞凌迟处死。

商朝

帝辛:即纣王,周军攻入朝歌,帝辛自焚而死。

西周

周昭王:有说法认为是在南征楚国的战争中阵亡。

周幽王:周幽王晚年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引起申后的父亲申侯的怨恨。申侯勾结犬戎进攻周朝,周幽王被杀。

东周

周携王: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为周携王,周二王并立,后晋文侯杀掉了周携王。

周哀王:继位后三个月被弟姬叔杀死,姬叔自立为周思王。

周思王:继位一年被弟姬嵬杀死,姬嵬自立为周考王。

秦朝

秦二世:丞相赵高指使其弟赵成及女婿阎乐带兵入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无奈,只得自杀。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被项羽杀死。)

西汉

(前少帝刘恭:被吕后废黜,后被吕后幽死。)

后少帝刘弘:吕后死后,吕氏掌权,刘氏宗族及忠于刘氏的大臣不满,起兵造反,从吕氏手中夺权。这些人诬蔑刘弘并非刘氏子孙,将其兄弟均杀死。

汉平帝刘衎:《汉书》中对其死记载为“元始···五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并未记载平帝死因;而《资治通鉴》中则记载“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即认为平帝之死为王莽下毒。因此汉平帝死因存疑。

(孺子婴:将皇位禅让给王莽,后被更始帝刘玄派李松杀死。)

新朝

王莽: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

玄汉

(更始帝刘玄:投降赤眉军,被赤眉军大将谢禄杀死。)

东汉

汉质帝刘缵:“跋扈将军”梁冀命人在饼中下毒,质帝食饼中毒而死 。《后汉书》记载“(本初元年)闰(六)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汉少帝刘辩:被董卓废黜,后董卓指使李儒用毒酒将少帝毒死。)

高贵乡公曹髦:权臣司马昭专权,曹髦不堪压迫,率领宫中侍卫、宦官等,意图杀死司马昭。司马昭指使贾充等人对敌,贾充指使成济将曹髦刺死。

(会稽王孙亮:被权臣孙綝废黜为会稽王,吴景帝孙休在位时孙亮受到诬告,因此孙休将其降爵为候官侯,孙亮在去封国途中自杀,也有说是被孙休毒杀。)

西晋

晋惠帝司马衷:吃饼中毒而死,有人说是司马越下的毒。《晋书》记载“后因食饼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被刘聪俘虏,废去帝位,降为会稽郡公;但西晋旧臣仍然认为司马炽是皇帝,永嘉年号继续使用至其死。永嘉七年,刘聪为绝后患,用毒酒将怀帝毒死。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向刘聪大将刘曜投降,废去帝位,降为怀平侯;但晋朝旧臣仍认为司马邺是皇帝,建兴年号继续使用至其死。建兴五年,刘聪将愍帝杀死。

东晋

孝武帝司马曜:被张贵人杀死。《晋书》记载“时张贵人有宠,年几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晋安帝司马德宗:刘裕派王韶之将其缢死。《晋书》记载“刘裕将为禅代,故密使王韶之缢帝而立恭帝”

(晋恭帝司马德文:将皇位禅让给刘裕,降为零陵王,刘裕派人用棉被将其闷死。)

南朝宋

(宋少帝刘义符: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将少帝废黜为营阳王。这些人又不放心,由大将檀道济带领,徐、傅等人随后,指使邢安泰将少帝杀死。然而其弟刘义隆继位后,马上杀死徐、傅二人;谢晦被迫起兵造反,不久被擒杀;檀道济虽然威名显赫,但毕竟废杀皇帝他也有份,因此也被杀,虽然自毁长城,但也算罪有应得。)

宋文帝刘义隆:儿子太子刘劭指使张超之入宫犯驾,文帝举凳子自卫,被砍掉五个指头,最终被超之杀死。

元凶刘劭:被弟弟刘骏的军队抓住处死。

前废帝刘子业:刘彧收买刘子业的心腹寿寂之、姜产之,并指使二人将其杀死。

后废帝刘昱:萧道成指使王敬则、杨玉夫等人将其杀死。

(宋顺帝刘凖:禅让皇位给萧道成,降为汝阴王,派兵监视。后监视兵士误以为发生变乱,擅自将顺帝杀死。)

南齐

郁林王萧昭业:萧鸾指使萧谌率军入宫将萧昭业杀死。

(海陵王萧昭文:萧鸾将其废黜,降为海陵王。后诈称萧昭文有病,派御医探视,趁机将其杀死。)

东昏侯萧宝卷:被太监黄泰平、张齐杀死。

(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皇位给萧衍,降为巴陵王。写《宋书》的沈约却唆使萧衍杀死和帝,于是萧衍派郑伯禽传旨,命其吞金,和帝不从,郑伯禽用酒将其灌醉,然后杀死。)

南梁

梁武帝萧衍:被东魏降将侯景围困,求食不得而饿死。

(简文帝萧纲:被侯景废黜,降为晋安王。侯景指使彭俊、王修用土袋将其压死。)

(萧栋:被侯景废黜,降为淮阴王,幽禁起来。梁元帝收复建业后,萧栋兄弟意图逃走,元帝派人将其沉入水中淹死。)

梁元帝萧绎:被西魏俘虏并杀死。

(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皇位给陈霸先,降为江阴王,后陈霸先派人将其杀死。)

南陈

(陈废帝陈伯宗:被陈顼废黜,降为临海王,死时年仅19岁,死因不详。)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绍刺死。《魏书》中记载“天赐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绍作逆,太祖崩。”太祖即拓跋珪。

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杀死。《北史》中记载“正平···二年···三月甲寅,中常侍宗爱构逆,帝崩于永安宫,时年四十五。”

南安王拓跋余:祭祀宗庙当晚,宗爱指使小太监贾周将其杀死。

(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后来与文明冯太后产生矛盾,被毒死,也有说法认为是自杀。《魏书》记载“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北史》记载“承明元年,文明太后有憾,帝崩于永安殿,年二十三。”显祖即为献文帝。)

孝明帝元诩:被生母胡太后毒死。《北史》记载“为武泰元年,复阴行鸩毒。其年二月,明帝暴崩”。

幼主元钊:被尔朱荣沉入黄河而死。

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缢死。

(长广王元晔:被尔朱世隆废黜,降为东海王。后被高欢指使孝武帝将其赐死。)

(节闵帝元恭:被高欢废黜,后来被高欢毒死。)

(后废帝元朗:被高欢废黜,后被杀死。)

孝武帝元脩:被宇文泰毒死。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皇位给高洋,降为中山王。后被高洋毒死。)

北齐

(齐废帝高殷:被高演废黜,降为济南王。后被高演杀死。)

(齐后主高纬:禅让皇位给儿子高恒,自为太上皇。后来被北周俘虏,北周武帝赐死。)

(齐幼主高恒:被北周俘虏,后被处死。)

西魏

(魏废帝元钦:被宇文泰废黜,后被毒死。)

(魏恭帝拓跋廓:禅让皇位给宇文觉,降为宋公,后来被著名的“屠龙王”宇文护杀死。)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被宇文护废黜,降为略阳公,后被宇文护杀死。)

周明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死。西魏权臣宇文泰临死前,让其侄宇文护辅佐儿子宇文觉。宇文护也没什么野心,开始的时候还算对得起宇文泰的托付,帮着宇文觉顺利篡位,并杀了拓跋廓。但是后来宇文护觉得宇文觉不好控制,又有人挑唆,于是废杀了宇文觉,另立宇文毓。但是宇文毓也不让宇文护放心,于是又被毒死,另立宇文邕。令宇文护没想到的是,宇文泰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厉害,最终宇文护自己还是死在了宇文邕手里。宇文护连着杀了三个君主,弑君者之最,因此被戏称为“屠龙王”。

(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皇位给杨坚,降为介国公,后来被杨坚派人杀死。)

隋朝

(隋炀帝杨广:被李渊废去帝位,遥尊为太上皇。后被宇文化及等人缢死。)

(隋恭帝杨侑:禅让皇位给李渊,降为酅国公。年仅15岁时病死,也有人认为是被杀。)

唐朝

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等人合谋毒死。《旧唐书》记载“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

唐宪宗李纯: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进入寝宫将宪宗杀死。《新唐书》记载“十五年正月,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年四十三。”

唐敬宗李湛:宦官刘克明与军将苏佐明等人将敬宗杀死。《旧唐书》记载“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帝方酣,入室埂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即时殂于室内,时年十八。”

唐昭宗李晔:朱温指使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史太等人杀死昭宗。《旧唐书》记载“壬寅夜,朱全忠令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昭宗于椒殿。···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帝殂,年三十八。”

(唐哀帝李柷:禅让皇位给朱温,降为济阴王。后来朱温派人将其毒死。)

后梁

梁太祖朱温:被亲生儿子朱友珪指使冯廷谔杀死。《资治通鉴》记载“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尝有过,帝挞之,友珪益不自安。六月,丁丑朔,帝使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时左迁者多追赐死,友珪益恐。戊寅,友珪易服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珪,以情告之。勍亦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被诛,惧不自保,遂相与合谋。勍以牙兵五百人从友珪杂控鹤士入,伏于禁中,中夜斩关入,至寝殿,侍疾者皆散走。帝惊起,问:"反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友珪自以败毡裹之,瘗于寝殿,秘不发丧。”

朱友珪:袁象先率领禁军数千人杀入宫中,朱友珪与妻子张皇后跑到北墙楼下,准备爬城墙逃走未成,于是命冯廷谔将他自己以及张皇后杀死。

梁末帝朱友贞:京城开封被后唐军围困,末帝让臣子皇甫麟将自己杀死,皇甫麟拔剑意图自杀明志,末帝握住皇甫麟的剑柄,将剑刃横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挥剑,末帝就死了。

后唐

唐庄宗李存勖:庄宗的亲信郭从谦发动兵变,庄宗出宫抵抗,被飞来一箭射中而死。

(唐闵帝李从厚:被李从珂废黜,降为鄂王,后来李从珂指使王峦将其毒死。)

唐末帝李从珂:后晋军队围困洛阳,李从珂无奈,阖家自焚。

后汉

汉隐帝刘承祐:郭威造反攻入开封,隐帝带亲信郭允明等出逃。郭允明以为追兵至,欲向追兵请赏,于是将隐帝刺死。

辽国

辽世宗耶律阮:被耶律察割、耶律盆都等人杀死。

辽穆宗耶律璟: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杀死。

(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国俘虏后,被废黜帝位,降为海滨王。后病死,也有的说被金国皇帝完颜亮下令乱箭射死。)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千古谜案,但从太祖暴毙和太宗自立来看,宋太宗赵光义是最大的受益者,太祖可能是被太宗毒死的。

(宋钦宗赵桓:被金国俘虏后,被废黜帝位,降为重昏侯。后病死,也有说被金国皇帝完颜亮下令用马踩为肉酱。)

西夏

夏景宗李元昊:被儿子李宁林格(或译为“李宁令哥”)削掉鼻子,伤重而死。

(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帝国后全族被杀。)

金国

金熙宗完颜亶:完颜亮、唐括辩、完颜秉德、完颜乌带、大兴国、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徒单贞、李老僧等人将熙宗杀死。完颜亮捅了最后一刀,血溅完颜亮脸和衣服。

(海陵王完颜亮:完颜亮攻南宋途中,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废黜完颜亮帝位。完颜亮仍然攻宋,大将完颜元宜兵变,完颜亮出帐抵抗,胸部中箭,倒地不起,叛将纳合斡鲁补等人将其缢死)

(卫绍王完颜永济:叛将纥石烈执中,女真名胡沙虎,废黜永济帝位,不久胡沙虎派宦官李思中毒杀永济。)

(金哀宗完颜守绪:被蒙古帝国军队围困,禅让皇位给完颜承麟,然后自缢而死)

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与蒙古帝国的战争中阵亡。

南宋

(宋恭宗赵㬎:投降元朝后被废黜帝位,元世祖送他到西藏出家为喇嘛,法号合尊。后来心念故国,被元英宗赐死而圆寂。)

宋帝昺赵昺:崖山被围,陆秀夫背抱着帝昺投海而死。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铁木真:西征回军时死去。有说是病死,有说是落马重伤而死,有说是被雷电击中而死,更有甚者是被西夏妃子咬伤而死。

元宪宗蒙哥:进攻南宋时暴毙。有说是久攻不下气愤而死,有说是感瘟疫而死,有说是被宋军炮风震伤而死,也有这几种说法的综合。

元朝

元英宗硕德八剌:铁失、也先帖木儿、失秃儿、赤斤铁木儿、完者、锁南、锁南、脱火赤、阿散、章台、秃满及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吕不花、兀鲁思不花等杀死。

元明宗和世瓎:暴毙,可能是元文宗派人将其毒死。

明朝

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军队攻入南京,宫中起火,搜出几具焦尸,无法辨认面目,被认为是建文帝自焚而死。但通常是认为建文帝失踪,生死不明。

明思宗朱由检: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

清朝

清德宗载湉:光绪帝死因惹人怀疑,因为他死后,仅隔一天慈禧太后也死了。经现代科技证实,光绪皇帝死于砒霜,最大嫌疑者即为慈禧太后。

中国所有皇帝的名字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br>唐高祖 李渊

<br>唐太宗 李世民

<br>唐高宗 李治

<br>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br>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br>唐中宗 李显

<br>唐殇帝 李重茂

<br>唐睿宗 李旦

<br>唐玄宗 李隆基

<br>唐肃宗 李亨

<br>唐代宗 李豫

<br>唐德宗 李适

<br>唐顺宗 李诵

<br>唐宪宗 李纯

<br>唐穆宗 李恒

<br>唐敬宗 李湛

<br>唐文宗 李昂

<br>唐武宗 李炎

<br>唐宣宗 李忱

<br>唐懿宗 李漼

<br>唐僖宗 李儇

<br>唐昭宗 李晔

<br>唐哀帝 李拀

<br>渤海国

<br>渤海高王 大祚荣

<br>渤海武王 大武艺

<br>渤海文王 大钦茂

<br>大元义

<br>渤海成王 大华兴

<br>渤海康王 大嵩璘

<br>渤海定王 大元瑜

<br>渤海僖王 大言义

<br>渤海简王 大明忠

<br>渤海宣王 大仁秀

<br>大彝震

<br>大虔晃

<br>大玄锡

<br>大玮瑎

<br>大諲撰

<br>五代十国

<br>五代

<br>后梁

<br>太祖 朱温

<br>末帝 朱瑱

<br>后唐

<br>庄宗 李存勖

<br>明宗 李亶

<br>闵帝 李从厚

<br>末帝 李从珂

<br>后晋

<br>高祖 石敬瑭

<br>少帝 石重贵

<br>后汉

<br>高祖 刘知远

<br>隐皇帝 刘承佑

<br>后周

<br>太祖 郭威

<br>世宗 柴荣

<br>恭帝 柴宗训

<br>十国

<br>吴越

<br>(904年-978年)

<br>太祖 钱鏐

<br>世宗 钱元瓘

<br>成宗 钱弘佐

<br>忠逊王 钱弘倧

<br>忠懿王 钱弘俶

<br>闽国

<br>(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br>太祖 王审知

<br>嗣王 王延翰

<br>惠宗 王延钧

<br>康宗 王昶

<br>景宗 王曦

<br>殷帝 王延政

<br>荆南

<br>荆南(南平)

<br>(906年-963年)

<br>武信王 高季兴

<br>文献王 高从诲

<br>贞懿王 高宝融

<br>荆南侍中 高保勖

<br>荆南侍中 高继冲

<br>楚国

<br>楚国

<br>(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br>武穆王 马殷

<br>衡阳王 马希声

<br>文昭王 马希范

<br>废王 马希广

<br>恭孝王 马希萼

<br>马希崇

<br>吴国

<br>(904年-937年)

<br>太祖 杨行密

<br>烈宗 杨渥

<br>高祖 杨渭

<br>睿帝 杨溥

<br>南唐

<br>(937年-975年)

<br>烈祖 李升

<br>元宗 李璟

<br>后主 李煜

<br>南汉

<br>(917年-971年)

<br>高祖 刘岩

<br>殇帝 刘玢

<br>中宗 刘晟

<br>后主 刘鋹

<br>北汉

<br>(951年-979年)

<br>世祖 刘旻

<br>睿宗 刘钧

<br>少主 刘继恩

<br>英武帝 刘继元

<br>前蜀

<br>(907年-925年)

<br>高祖 王建

<br>后主 王衍

<br>后蜀

<br>(934年-965年)

<br>高祖 孟知祥

<br>后主 孟昶

<br>宋

<br>北宋

<br>宋太祖 赵匡胤

<br>宋太宗 赵光义

<br>宋真宗 赵恒

<br>宋仁宗 赵祯

<br>宋英宗 赵曙

<br>宋神宗 赵顼

<br>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br>宋哲宗 赵煦

<br>宋徽宗 赵佶

<br>宋钦宗 赵桓

<br>南宋

<br>宋高宗 赵构

<br>宋孝宗 赵眘

<br>宋光宗 赵淳

<br>宋宁宗 赵扩

<br>宋理宗 赵昀

<br>宋度宗 赵禥

<br>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br>宋恭帝 赵显

<br>宋端宗 赵昰

<br>赵昺

<br>辽

<br>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br>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br>辽东丹王 耶律倍

<br>辽太宗 耶律德光

<br>辽世宗 耶律阮

<br>辽穆宗 耶律璟

<br>辽景宗 耶律贤

<br>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br>辽圣宗 耶律隆绪

<br>辽兴宗 耶律宗真

<br>辽道宗 耶律洪基

<br>天祚帝 耶律延禧

<br>西夏

<br>太祖 李继迁

<br>太宗 李德明

<br>景宗 李元昊

<br>毅宗 李谅祚

<br>惠宗 李秉常

<br>崇宗 李乾顺

<br>仁宗 李仁孝

<br>桓宗 李纯佑

<br>襄宗 李安全

<br>神宗 李遵顼

<br>献宗 李德旺

<br>末帝 李睍

<br>金

<br>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br>金太宗 完颜晟

<br>金熙宗 完颜亶

<br>海陵王 完颜亮

<br>金世宗 完颜雍

<br>金章宗 完颜璟

<br>卫绍王 完颜永济

<br>金宣宗 完颜珣

<br>金哀宗 宛颜守绪

<br>金末帝 完颜承麟

<br>元

<br>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br>元睿宗 拖雷 (监国)

<br>元太宗 窝阔台

<br>马乃真后 (称制)

<br>元定宗 贵由

<br>海迷失后 (称制)

<br>元宪宗 蒙哥

<br>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br>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br>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br>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br>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br>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br>天顺帝 阿速吉八

<br>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br>元明宗 和世剌

<br>元宁宗 懿璘质班

<br>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br>明

<br>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br>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br>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br>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br>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br>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br>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br>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br>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br>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br>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br>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br>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br>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br>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br>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br>顺

<br>李自成,年号永昌

<br>大西

<br>张献忠,年号大顺

<br>南明

<br>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br>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br>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br>清

<br>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br>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br>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br>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br>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br>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br>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br>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br>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br>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br>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br>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赞同0| 评论

1.秦始皇(赢政)

2.汉惠帝(刘盈)

3.汉景帝(刘启)

4.汉武帝(刘彻)

5.汉宣帝(刘询)

6.汉哀帝(刘欣)

7.汉新帝(王莽)

8.汉光武帝(刘秀)

9.汉明帝(刘庄)

10.汉章帝(刘炬)

11.汉桓帝(刘志)

12.汉献帝(刘协)

13.三国魏武帝(曹操)

14.三国魏文帝(曹丕)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16.三国吴大帝(孙权)

17.西晋武帝(司马炎)

18.西晋惠帝(司马衷)

19.东晋元帝(司马睿)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

34.隋文帝(杨坚)

35.隋炀帝(杨广)

36.唐高祖(李渊)

37.唐太宗(李世民)

38.唐高宗(李治)

39.唐中宗(李显)

40.唐睿宗(李旦)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42.唐玄宗(李隆基)

43.唐肃宗(李亨)

44.唐代宗(李豫)

45.唐德宗(李适)

46.唐顺宗(李诵)

47.唐宪宗(李纯)

48.唐穆宗(李恒)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

61.宋太祖(赵匡胤)

62.宋真宗(赵恒)

63.宋仁宗(赵祯)

62.宋真宗(赵恒)

63.宋仁宗(赵祯)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65.辽太宗(耶律德光)

66.辽穆宗(耶律琛)

67.辽景宗(耶律贤)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69.西夏景宗(李元吴)

70.元太祖(铁木真)

71.元太宗(窝阔台)

72.元世祖(忽必烈)

73.元成宗(铁穆耳)

74.明太祖(朱元璋)

75.明惠帝(朱允坟)

76.明成祖(朱棣)

77.明仁宗(朱高炽)

78.明宣宗(朱瞻基)

79.明英宗(朱祁镇)

80.明代宗(朱祁钰)

81.明宪宗(朱见深)

82.明武宗(朱厚照)

83.明世宗(朱厚熄)

84.明穆宗(朱载重)

85.明神宗(朱翊钧)

86.明光宗(朱常洛)

87.明熹宗(朱由校)

88.明思宗(朱由检)

89.清太祖(努尔哈赤)

90.清太宗(皇太极)

91.清世祖(顺治)

92.清圣祖(康熙)

93.清世宗(雍正)

94.清高宗(乾隆)

95.清仁宗(嘉庆)

96.清宣宗(道光)

97.清文宗(咸丰)

98.清穆宗(同治)

99.清德宗(光绪)

100.末代皇帝(宣统)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夏: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尧、舜、鲧、鲧、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后羿、寒浞、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周:姬发、姬诵、姬钊、姬瑕、姬满、姬繄扈、姬囏、姬辟方、姬燮、姬胡、姬静、姬宫涅、姬余臣

秦:嬴政、胡亥、赢子婴

西汉:刘邦、刘盈、帝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玄汉:刘玄

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曹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西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

东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隋:杨坚、杨广、杨侑、杨浩、杨侗

唐: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武曌、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北宋:赵匡胤、赵炅(赵光义、赵匡义)、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南宋:赵构、赵旉、赵眘、赵淳、赵扩、赵昀、赵禥、赵显、赵昰、赵昺

元:铁木真、拖雷、窝阔台、马乃真后、贵由、海迷失后、蒙哥、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也孙铁木儿、阿速吉八、图帖睦尔、和世剌、懿璘质班、妥懽帖睦尔、爱猷识理答腊、脱古思帖木儿

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清: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中国历史朝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152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5
下一篇2024-02-05

随机推荐

  • 哪一季天桥风云最好看?

    第一季。天桥骄子第一季的决战时装伸展台成功得到观众欢爱,而且被提名艾美奖最佳实况电视系列剧。成为Bravo继粉红救兵后又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这一季中的挑战包括5小时制作泳装并参加派对,为邮差制作工作服,以嫉妒为主题,2055年毁灭和领袖主

    2024-04-15
    45600
  • 精华霜和精华露的顺序

    对于精华霜和精华露来说,二者的功效大致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精华霜的质地要比精华露的质地更加黏稠,在使用的时候要先使用精华露,然后在使用精华霜。因为精华露的质地比较轻薄,在前面使用更容易被肌肤所吸收。如果肌肤状态比较稳定的话,最好不要使用过多的

    2024-04-15
    51500
  • sk2神仙水跟AG精华液能一起使用吗

    可以。skii神仙水是可以搭配其他的精华水隔天使用的,而且这样用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精华水是抹在皮肤上的,如果你的皮肤对精华水不过敏,其实是可以隔天用的,毕竟这样也不会对皮肤造成什么负担,放心使用就可以了,绝对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SK-II

    2024-04-15
    33300
  • 斯巴达克斯老板娘露迪雅那几集有激情戏

    斯巴达克斯老板娘露迪雅是拉丁美洲魔幻电视剧《斯巴达克斯》中的角色,在第一季第四集中出现了激情戏。在这一集中,露迪雅和主角塔梅尔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相遇,并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然而,这一场景并不是官方制作的,而是网友自制的,因此并不是所有

    2024-04-15
    35200
  • sk2套装有两瓶水,一瓶乳液怎么使用

    按照你的描述,推测这个套装里的产品应该是:sk2清莹露、神仙水(sk2面部精华液)、sk2乳液。一、使用顺序:先是清莹露,再用神仙水,最后用乳液。二、使用方法1、清莹露的主要功能是软化肌肤肤质、二次清洁、促进后续护肤品吸收;取适量本品于化妆

    2024-04-15
    297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需要避光吗

    需要。根据查询妮维雅官网得知,妮维雅身体乳中的成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失去活性,影响保湿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避光存储,正确存储方式是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妮维雅(NIVEA)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

    2024-04-15
    30000
  • 天气丹用完了 可以买小样装进去吗

    可以装小样进去。一般来说买小样会比正装更实惠一些的。天气丹是一个属于化妆品行业的品牌(商标号14892164),所有方是天气丹化妆品有限公司,该品牌于2016年5月2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创立。品牌理念:做好民族品牌和产品,讲好中国文化和故事。

    2024-04-15
    36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