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梁衡文章的看法或简评或理解(几句话就可以)【追+分】

对梁衡文章的看法或简评或理解(几句话就可以)【追+分】,第1张

有个女作家说,小说是水做的,散文是血做的,诗歌是骨髓做的。不言而喻,艺术的凝聚度是依次成正比的。可是在“人人都喊忙的今天”、“人人都可提笔,写散文成为最通俗文学样式之一,也因此更难引进使人关注的当下”、“人人都喊浮躁的今天”(张光芒语),三种文体在读者中的阅读指数则成反比例,只有小说才是消费社会的宠儿,散文则和诗歌一样沦落到不尴不尬的境地。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不可否认,我的阅读是有偏见的,我喜欢读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的诗歌,喜欢鲁迅、王小波的杂文,喜欢梭罗、傅国涌的随笔,喜欢梁启超、殷海光的评论,喜欢茨威格、毕飞宇的小说,而散文却是独喜欢梁衡写的。

梁衡散文前期主要以山水为对象,从1995年之后,“转入人物题材,而且基本上都是名人或历史人物。” 历来评论多将梁衡笔下人物分为英雄人物、革命人物、领袖人物等,但这种分类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梁氏所描述的“基本是悲剧人物,都是处在逆境中而又奋起,而且我的切入点也是选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包括领袖人物。” 梁衡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中也曾强调此点。 对此点,笔者归纳为,梁衡散文的“悲剧情结”。并且,这种“悲剧情结”不仅表现在人物题材上,还表现在山水题材上。

先看梁氏人物题材散文中的“悲剧情结”。梁衡以独特的视角选择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书写对象,如诸葛亮、韩愈、范仲淹、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等,无不带有浓郁悲剧色彩,这就构成了他散文世界中独有的悲剧人物“长廊”。而且,梁衡善于用如刀之笔,剖析了这一个个孤独英雄的灵魂,指出了他(她)们在历史坐标系中应有的位置。梁氏认为,“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 梁衡常常指明困厄之于英雄的转折性意义,以此来凸现英雄、伟人人格中的悲壮之美。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复杂的背景 如梁衡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借助周恩来“因反冒进而被迫写检查,生命垂危在病床还在和‘四人帮’做斗争”这一细节,写他“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周恩来对国对民对领袖都痴心不死啊,于是,他只是负起那些常人看来,无论如何也负不动的委屈。” 对下与对上,报国与忠君之间的艰难抉择,非常人所能想象、所能体会、所能理解。

跌宕的生活 写邓小平“只能在烟熏火燎的煤炉旁劈柴,只能弯下腰去,到鸡窝里去收那颗还微微发热的鸡蛋,到菜地里去泼一瓢大粪,好收获几亩青菜,聊补菜金的不足,”写“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写有“有三年的时间,小平每天要在这条小路上走两趟。他前后跟着两个负监视之责的士兵,他不能随便和士兵说话,而且也无法诉说自己的心曲。” ——一贯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人物,竟在这样一个个镜头中出现,不仅让人扼腕叹息。

严酷的环境 写林则徐,写他“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的困顿与无奈,写他“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的焦灼不安与痛心疾首,写他“羁臣奉使原非分”,“头衔笑被旁人问”的难堪与心灵折磨。(《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悲剧式的结局 写瞿秋白,写他“怀才不遇”,写他“壮志难酬”,写他的“三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么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条分缕析了秋白所以被人民,被历史长久怀念、研究的理由。

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的细节,被梁衡匠心独运地演绎成情节,而这情节就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本身。同时,以山水散文为例。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常为历代文人所吟咏,但在梁衡笔下却别有一番天地。如“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是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草原八月末》)如香山之美在红叶,红叶之美在金秋,而梁衡写的却是《冬日香山》:“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更好的香气。”(《冬日香山》)如他写“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的夏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夏感》} 如“我们仿佛不是来游山,不是来欣赏山水的美,而是被人招来送钱的,宛如河面上随波逐流的一片落叶。” (《九华山悟佛》)这“悲剧情结”是梁衡散文的光彩之处,笔者愿以此为契机,浅析梁衡散文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梁衡 “之所以选这些悲剧人物,并且选他们在逆境中最困难的那一节”,是要“展示他们的人格力量”。 他曾以瞿秋白为例,说“瞿秋白是一出悲剧。一个有大才而未能充分展示,却过早夭折的大悲;一片诚心,未能见察,被抛弃,甚至死后多年仍蒙冤屈的大悲。他就在这样一个悲剧过程和悲剧气氛中揭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内涵。同是***人的领袖,他对民族的贡献,不像毛泽东、周恩来那样有大功大业,而是昭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道德。”

其次,与梁衡坎坷的经历有关。梁衡有三次常被提起的人生经历中的“不顺”:“考大学时的理想是文学,没想到天不遂意,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到了档案系,专业和兴趣风马牛不相及,对他来说这算是人生第一次不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1968年底大学毕业,梁衡随即和别的‘臭知识分子’一起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县里,被安排在那个风沙蔽日的地方,‘自食其力,好好改造’,知识就是力量。他本是有‘力’的,却苦于没有用武之地,空有抱负无处施展,这算是人生的第二次不顺。”“真正的不顺还是第三次,成名之后。……1984年梁衡本已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但由于有人做祟,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一次节外生枝,这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梁衡名列其中的省、部级干部三梯队名单被上面批示撤消。” 求学、工作、发展机遇,人生最关键时期的三次“不顺”足以影响梁衡一生的命运,也足以使他铭记在心。而“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这就使历史与现实之间,英雄与梁衡之间,悲剧与厄运之间产生了一种遥远的心有灵犀般的对话与感应。

再次,悲剧本身的震撼,自身经历的默契,都需要把这历史之美表现的思想之美,正如梁衡在《我写〈觅渡〉》中所说:“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绝不亚于自然世界。人是另外一个宇宙。” 诚如此言,梁衡以悲剧情结去审视那历史长河中的人物画像时,自然而然地便将笔触引向人物之美,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从而让苦难散发着郁郁的芬芳。

只有一个: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以上这些比较,有作品内容的比较,有人物遭际的比较,有作品风格的比较。这些比较的对象,看似大同,实有小异。能看出同中之异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有人曾把梁衡称之为“苦吟派”。如何“苦吟”梁衡透露:“《把栏杆拍遍》写了三年,《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了六年,《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整二十年。”自20多年前他的《晋祠》一文入选中学教材后,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作品入选中等学校语文教材。现在《把栏杆拍遍》又入选教材。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入选教材最多的人。为何要“苦吟”主要是被他自己“逼”的,因为他对散文创作的要求是“背”,就是写出的东西是拿来给人背诵的。1200多年前的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梁衡顺着他的意思这样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

泰山:提到写泰山的文章,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健吾老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依稀记得李老的那篇文章将泰山的人文景观写得很详尽,游踪很清晰。然而今读梁衡的《泰山——人向天的倾诉》又觉新鲜,仿佛从未在本质上认识过泰山,而今却忽然被作者推上了岱岳之巅。这种感受完全缘于作者出人意料的大手笔。作者一改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传统写法,而是一笔落下,直上岱顶,俯察仰观,天人对话,直言泰山之雄伟,尽抒生命之尊贵。

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凡文学,总要给人一种美。然而这美的塑造,于作家却各有其法。秋之美,大抵是因了那明月。和刺目的阳光比,月色柔和;和沉沉的黑夜比,月色皎洁。月光的色相大致是青的,她不象红那样热,也不象绿那样冷,是一种清凉之色,有一种轻柔之感。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后,在月光下小憩,心情自然是恬静、明快的。月色给人以甜美。

    苏东坡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了这个意境:“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水、藻、荇、竹、柏,他用了六种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苏轼却能翻新意,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总之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月光是青色的,人们在月光下尚可看到一些朦胧的物;而雪则干脆是白色的,白得什么都没有。花红柳绿,山川形胜,都统统盖在一层厚被之下。再加上寒气充塞天地,生命之物又大都冬眠和隐遁。这时给人的感觉是清寒、广漠、辽阔、纯洁。春光有明媚的美,这雪景也另有一番清冷的美。张岱是用四十二个字来创造这个意境的:“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这里没有象苏轼那样借几个形象来比,偌大个全白世界,用何作比呢作者用直写的手法,高屋建瓴,极目世界,突出一个白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反正一切都白了。由于色的区别已无复存在,天地一体,浑然皆白,这时若偶有什么东西裸露出来,自然显得极小。而这小却反衬了天地的阔,天地的清阔,则又是因为雪的白和多。这正是其中的美和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和情趣的呢他无多笔墨,而是精选了几个量词:痕、点、芥、粒。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辞趣之说,语词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习惯范围。这恰如一种无形的磁场。我们只要说出一个词语,自然就能勾起人们的一大堆联想。这痕、点、芥、粒,本是修饰那些线丝、米豆之类的细微之物的,如今却移来写堤、亭、舟、人。毋用多言,他们自然也就变得极小,那天地自然也就极阔了。

    文章之精,也易。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就是了。难的是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的随手笔记,并不是他们的戮力之作。正因为如此,才现其自然之美,也见其功夫之深。文章是写景,但都先不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驾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之法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写文也应如此,统观全局,眼前之景熟稔于心,然后用写意笔法,一挥而成。苏轼写月,开头就是“庭中如积水空明”,一下就把你推入月光之下,那竹柏影就在你的头前身后婆娑摇曳。张岱写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巨笔如椽,直扫天际,让你视野与心胸顿然开阔,一饱冬雪之美。看到什么写什么(如月光空明、天地皆白等),自然成文;想到什么写什么(如,竹、柏似藻、荇,堤、亭、舟成痕、点、芥),顺理成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溶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景不生造,情不做作。

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扩展资料:

1、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3、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散文

主要作品有《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数理化通俗演义》、《夏》、《青山不老》等。

1、《跨越百年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于199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通过讲述了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

充分体现了其坚定执著,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全文综合运用了对比等写作手法,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收一种综合之美。

2、《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3、《数理化通俗演义》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梁衡创作的小说作品。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共有71回。

作者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帮助学生建立对数理化学习的兴趣,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难得的科普读物。

4、《夏》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义。

5、《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

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梁衡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今年是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 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 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

  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

  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

  人的心里。

  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数名人中的一个。如果说到女性的名

  人她就更是非第一莫属了,余后大概还有一个中国的李清照。我大约

  是在上中学时读到介绍居里夫人的小册子,从此她坚毅的形象便在脑

  海里永难拂去。以后我几乎搜读了所有关于她的传记。一个人的伟大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他的精

  神。对居里夫人来说,这两方面她都具备,而且超群绝伦,值得我们

  永远的怀念和学习。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

  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

  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

  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

  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

  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

  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

  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

  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

  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

  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

  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

  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

  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还会自动放热,一

  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

  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

  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

  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

  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

  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

  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

  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

  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

  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

  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

  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

  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

  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

  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

  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她中学毕业后

  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

  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

  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

  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

  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

  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

  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

  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

  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

  上的温暖。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

  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

  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

  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

  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

  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

  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

  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

  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

  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

  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言

  “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

  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

  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

  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

  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

  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

  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

  要的东西。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

  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

  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

  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

  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

  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

  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

  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

  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

  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

  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

  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

  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

  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

  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

  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

  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

  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

  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

  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

  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

  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

  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

  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

  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

  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

  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

  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

  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

  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

  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

  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

  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

  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

  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

  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998年9月5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157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5
下一篇2024-02-05

随机推荐

  • 四款美白身体乳分享,温和不刺激,让你瞬间白一个度!

    今天给大家分享四款美白身体乳,让大家在夏天来临之前,都变得白白嫩嫩的,爱美的小仙女必备哦!妮维雅美白身体乳德国经典护肤品牌,偶然间撸了这一瓶美白身体乳,涂了大半个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臂变的好白,首先要说下我是一个体毛比较旺盛的女生,小时候不

    2024-04-15
    43700
  • 16岁的男生,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好么,油腻吗?

    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一款针对男性肌肤的产品,旨在提供多重保湿、滋润和防护效果。该产品的配方包含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和维生素,可以帮助修复皮肤,保持肌肤的水分和弹性。对于16岁的男生来说,使用妮维雅的男士多效润肤露是可以的。不过,每个人的皮

    2024-04-15
    46100
  •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护肤需求,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价格方面。抗衰老的套盒通常包含多种成分和配方,用于改善细纹、提升皮肤弹性等问题。而美白套盒则主要针对肤色不均匀、暗沉等问题。从品牌和产品定位来看,抗衰老

    2024-04-15
    33800
  • 我国的著名小吃(五个)?

    中国105个城市必吃菜!  1台北:鸳鸯火锅   很多香港艺人都为之疯狂,据闻郭富城在离开时就把火锅材料打包回去再过瘾。火锅最重要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但没有人知道汤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

    2024-04-15
    33600
  • 苏秘护肤品使用顺序

    苏秘护肤品使用前先使用洁面乳把脸洁净,然后使用爽肤水去除皮肤残余污垢,进行补水工作之后,为了保证肌肤中的水分不再流失,可以根据自己的肤质来选择乳液或者是面霜。苏秘护肤品使用前先使用洁面乳把脸洁净,然后使用爽肤水去除皮肤残余污垢,进行补水工作

    2024-04-15
    28000
  • 你觉得妮维雅这个牌子怎么样?

    妮维雅是德国的品牌,众所周知,德国的品牌一直以高品质著称。妮维雅的产品是好产品,其品牌的广告较少,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一、品牌介绍妮维雅产品在身体保养,脸部保养,防晒,唇部保养,个人清洁,男士护肤等品类已稳居欧洲市场排名第一。二、品牌价值高

    2024-04-15
    36200
  • 为什么用玖恩草本紧致套盒的能量源滴肚脐就能减体重。

    其实、减肥效果最好、最快、最根本、最健康、最安全、最环保、最彻底、最无伤害、最无任何副作用的办法就是合理控制饮食:1、控制热量与脂肪。要始终小心食物的热量,在膳食中应减少些肥肉,增加点鱼和家禽。 2、饮食要清淡。要少吃盐,咸的东西吃得越多,

    2024-04-15
    27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