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观点认为,聚美退市后可能会冲击A股或港股。
企业在国内上市需要突出主业,目前聚美能拿出手的业务除了电商就是共享充电宝。一方面,聚美的电商业务体量偏小,且随着近两年电商新模式、新平台的不断崛起,外部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聚美的电商业务已不足以支撑其闯关IPO;
另一方面,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共享充电宝业务的热度和盈利预期都有更理性和冷静的判断,这一业务能不能经得起资本市场的推敲依然存疑,短时间内不太可能作为上市公司主业。
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由于聚美优品上市后市值缩水非常厉害,目前市值仅约2.21亿美元,属于较低市值的企业,私有化所需要募集的资金难度并不算大。要判断聚美私有化以后的公司走向,重点在于其私有化资金的构成来源。
若其私有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公司创始团队,那么其退市后继续保持私有化的可能性较高。若私有化资金来源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那么其退市后回国上市的目标就基本可以坐实。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9月根据聚美优品最新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已接受以公司创始人陈欧为首的买方团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根据协议,买家将立即开始要约收购聚美优品所有非买方拥有的已发行A类普通股,价格为每股2美元或每股ADS 20美元的现金。
聚美优品表示,预计该交易在今年二季度完成,之后该公司将成为陈欧直接全资拥有的私有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不过据媒体报道,与聚美优品四年前首次提出私有化时的境遇类似的是,部分中小股东依然认为该公司私有化价格过低,对方案持有异议。
一句话,不作不死。
2014年,赶在京东、阿里之前成功上市的聚美优品一度让顶着纽交所最年轻的中国企业CEO的陈欧风光无限。聚美优品上市当天开盘价为2725美元/股,市值达到565亿美元,但短短三年后,遭遇重重困难和危机的聚美优品如今市值已经只有3亿多美元,市值蒸发将近95%。
中国在线美妆第一平台和连续七个季度盈利光环的聚美优品遭遇的第一次重击来自上市当年的那场电商打假风波。
2014年,7月底,一个名为“祥鹏恒业商贸有限公司”的供应商被曝向几乎所有的知名电商供应的奢侈品均为假货,而聚美优品也是祥鹏恒业涉及的电商平台之一。
尽管陈欧很快出面强调“假货风波,只是聚美的第三方手表业务,而非核心化妆品业务线”,但资本市场对于陈欧的回应并不买账,祥鹏恒业事件曝光后,聚美优品股价一路下跌,4个月内缩水六成,并接连遭遇多家美国律所起诉。
2014年,随着聚美、京东、阿里的先后上市,中国电商市场已经被放在了显微镜之下。而曾经一直困扰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成为悬在各家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聚美优品而言,不幸的消息是奢侈品“售假门”风波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失,自家核心化妆品业务线很快也被拖下水。
有自称聚美海外业务的员工发邮件爆料,聚美涉嫌采购海外来路不明的,甚至是假冒的化妆品。聚美位于北京的货仓被查,海外业务孙姓总监以及两名业务人员被带走调查。虽然陈欧对此迅速发布图文并茂的长微博辟谣,但消费者对于聚美优品化妆品货源的疑惑并没有就此消散。
事实上,聚美如此境遇并不突然,早在上市之前,“假货”这样一粒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而现在不过是遇到了一个引爆点。
因为看不到化妆品电商采购的上游流程,即便看到了商家的承诺,消费者也很难放心。而且,这会造成化妆品越是便宜,消费者越不放心的尴尬局面。此外,一般非专业的机构,很难鉴别化妆品的真伪,这也会加重消费者的顾虑。
由团购起家的聚美优品一开始团购业务采用的是自营模式,2012年选择开放第三方平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化妆品的品牌商依然处于强势地位,毕竟当时规模还不够大的聚美优品议价能力有限,货源方面会受到限制。而平台模式更有利于扩展品类和抢夺市场并且对于资金流的需求远远没有自营那么大,可以缓解处于成长期公司的资金压力。但开放平台由于商品并不入库,而是商家自行发货,质量难以把控。
最终,售假问题缠身的聚美优品决定砍掉第三方平台上的奢侈品业务,并且将第三方平台美妆业务全部转为入库自营来加强供应链质量把控。
但“断臂”平台业务转向直营模式,将盈利模式从服务费转向了采销差价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此前在业绩上一路高歌的聚美优品不得不面对转型带来的业绩下滑。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聚美优品净亏损达8690万元(约1367万美元),是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聚美优品首次亏损。
2015年12月,聚美优品股票再度开启跌跌不休模式。这一次,陈欧在平静面对暴跌三个月之后以股价被严重低估为由出手决定启动私有化,以7美元一股的价格提出私有化方案。
要知道,2014年5月聚美优品在美国IPO,上市首日股价最高达到2828美元,2014年8月聚美优品股价达到发行以来的最高位,接近40美元。计划以不足发行价1/3的价格进行私有化的聚美优品引发了众多小股东的发难。
让小股东们决定维权的重要原因是,聚美优品上市以来共500多个交易日,仅仅有21个交易日股价是低于管理层的7美元私有化要约价,而这21个交易日也正好是聚美优品管理层提出私有化要约的前21个交易日。陈欧也因此多了个外号“陈七块”,聚美优品这次的私有化也被众多投资者视为“蓄谋已久”。
而这背后尴尬的现实是,曾经凭借美妆这个细分市场异军突起的聚美优品在京东等综合电商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力度之后,重度垂直的市场份额很难承受住资本市场对它的高期望,特别是电商集体布局跨境电商之后,聚美优品的优势领域美妆已经成了各家巨头的必争之地。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互联网上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电商零售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品类单一的垂直电商原本黏性不足的劣势更加凸显。
和那一批宣布回归的大多数中概股类似的是,聚美优品最终的私有化并不顺利。私有化进程受阻之后,聚美优品的股价继续下行,如今徘徊在2美元左右。
2012年,一句“我为自己代言”带火了陈欧和聚美优品。自带IP属性的“网红企业家”陈欧从普通创业者到成为创业明星用了四年,但跌下神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聚美优品的主业电商迟迟不见起色之后,陈欧开始频频跨界。去年年初宣布进军影视文化业成立的聚美影视,在经历了一年半之后至今还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陈欧还切入智能家居领域,推出“REEMAKES睿质”空气净化器。今年5月份,陈欧又进军共享经济领域,宣布以3亿元现金投资共享充电宝街电,却被王思聪在朋友圈怒怼,“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不论是影视业、空气净化器,还是共享充电宝,都与其老本行美妆电商渐行渐远。如此频繁地更换跑道也给陈欧带来不少质疑声。
截至2021年9月,陈欧并没有消失,只是陈欧近几年比较低调,没有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了。
2019年12月,陈欧旗下充电宝业务街电,已覆盖全国95%的城市,累计共享充电宝用户数突破2亿,日均订单峰值超过200万,以405%的用户份额领跑整个行业。
2020年5月,美团第三次入局共享充电宝领域。这一曾经饱受质疑的行业,以陈欧收购街电为开端,以全行业盈利而消解质疑,以美团再次入局而正名,历时3年,验证了2017年初陈欧最初对共享充电宝的设想是正确的。
人物评价
为了追求企业家的成功,陈欧几乎把自己分裂成了三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公众、消费者面前的名人,阳光、帅气、正能量,为自己代言;而在工作中的陈欧则表现出严厉的一面,是一个令人咬牙的完美主义者,他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犯错。
您说的应该是街电吧。
当初陈欧3亿投资街电,校长微博回应:如果能火就吃翔!结果是,街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不温不火,并且持续亏损,同时惹上了专利官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单专利问题就让陈欧额外又花了1亿。
但是,根据去年聚美发布的财报来看,聚美集团投资并控股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自2018年5月起已连续3个月实现规模化盈利,峰值订单突破180万每天。2018年3月,街电的用户总数达到6000万,街电的支付宝小程序累积用户就已超过5000万。至于去年整体盈利状况如何,还要等待聚美新的财报。
虽然街电开始盈利了,但是我个人觉得,现在还不能说校长输了,因为这只是刚开始盈利而已,相较之前的亏损,这点盈利还远远不够看。而且共享充电宝业务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非常依赖目前的电池技术的止步不前!假如手机电池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续航大大提升的话,共享充电宝将直接被宣告淘汰。
共享充电宝不是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王思聪说的是对的,虽然目前我们零零星星看到有些公共场所有这种设备,但是很难持续,更别说盈利了。
确实大家有这种场景化需求,比如一些固定场所,比如就餐的时候,候车的时候,手机没电了,扫码付款,用共享充电宝充电。
上木木说,让懂品牌的人先富起来!关注并私信我,获得一个品牌问题咨询机会!
“街电”应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我自己也曾经用过。
共享产品一般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征中的大部分:
1)使用频率并不是太高,但是需求广泛;使用频率如果高的话,每个人都会自己购买,正如没有共享手机一样,但是如果需求不足,就会造成边际成本过高;
2)单价不那么贵,也不太便宜(非必须)
单价如果很便宜的话,那么人们就会倾向于自己购买,但是单价如果太贵的话,又容易遭到损失,维护成本高,可能遭到盗窃,无法大面积铺开等;
3)存储或移动不方便;
如果单价很便宜,也有可能会因为存储和移动不方面导致不愿意购买。
4)非一次性产品,耐磨损;
5)使用体验不具备个体独立性;
我们对照一下,充电宝基本上具备了上述的大多数条件,所以目前还能玩得转;
唯一不足的地方在于需求是变动的。一方面充电宝本身价格并不高,每一个人都买得起,同时目前各种插电的地方到处都是,如果只是带一个插头,会简单的多。同时,电池技术的发展也会对这个产品造成很大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充电速度慢 ,这也是这种充电宝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比方说现代手机大部分都能够支持一天一充,充电宝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都是共享充电宝的不确定因素。
共享经济就不要搞了
我只用过一次这玩意,体验非常不好,是在**院门口等开演,手机没电了,看到柜台有一个,于是去租用,首先借用的时候,借了3次才找到一个能用的,充电效率一般。最坑的是去归还的时候,居然上面已经插满了充电宝,没法归还,问了服务员,说让我去隔壁街的一个健身房去归还,我就日了狗了……最后打电话给客服,一通折腾,终于还上了,**都已经开播了20分钟了,老实说,还没有高铁站候车室那种固定式的方便
其实利润还是很高的,2块钱一小时不痛不痒 一顿饭2 3个小时, 一次 4块钱, 这种垃圾充电宝成本最多也就20了。 一本万利。
对我而言,出门不要带包了,反正哪里都能借充电宝 一次几块钱也没什么感觉。 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就是因为手机没电才要充电的,结果它要我必须手机扫码,这不是抄蛋吗?
短期看不错,过三五年如果不能转型留住用户,跟前几年的免费wifi一样很快被淘汰。
用过好几次,都是关键时刻。说实在只有关键时刻充上了电那才印象深刻。
有次去洗车打腊 手机没电了试用那玩意根本充不进电 想还也折腾半天 还是借用店里小哥的私人充电线才给冲上了 以后就对那玩意无好感了
2012年,一组“我为自己代言”的广告风靡网络,引发了不少80后90后的强烈共鸣,人们记住了陈欧这个名字,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以及他背后著名的产业:聚美优品。
陈欧将自己和聚美优品紧紧地进行捆绑宣传,很快便获得了极高的回报,这为他和企业带来了不少人气,陈欧私人社交平台,粉丝达到了恐怖的4200万,多次蝉联微博企业家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而到了2014年,陈欧可以说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期,聚美优品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超过35亿美元,陈欧凭借所持11亿美元的股份,成为了纽交所200年以来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
然而他的陨落,却比崛起还要快,就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旋风,在2014年底,聚美优品的股价结束上涨之后,却开始疯狂暴跌,此时已经不到15美元,整个公司只剩下13亿美元,比较历史最高峰的578亿,足足蒸发掉45亿美元。
而在这两年后,聚美优品开始不断尝试转型,却总在各种新方向之间晕头转向,截止到2017年,短短三年之内,陈欧就已经亏空了将近120亿,是什么导致的呢?
聚美优品的迅速衰落,实际上是中了大部分电商平台的通病,早在2013年,就有用户质疑聚美优品的产品质量问题,声称在平台购买化妆品之后却导致脸部过敏。
在此之后,更多的争议声传出来,然而陈欧的态度,也是十分坚决,声称自己从来不卖假货,还表示如果网友晒出证据,愿意赔偿100万。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声讨,甚至国际的大型化妆品牌兰蔻等先后发表声明,表示未曾和聚美优品进行合作,以及聚美的一家供应商,被查出伪造大牌商品,从此公司的名声和产值一落千丈。
在此之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聚美优品急急忙忙展开了转型,先是投资充电宝,后来又向家电方面的空气净化器发展,最后还投资了电视剧,然而在仓促而且草率的决定下,这样的转型,有着多大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中最为著名,要数王思聪和陈欧之间关于充电宝的赌约,当陈欧宣布花费3亿,投资充电宝业务后,王思聪却发誓,认为充电宝这一项业务不能成功。
从如今来看,街头充电宝并不是没有商机,在网吧,游乐场、商场等大型公共设施附近,有着巨大的前景,然而聚美优品却相继曝光出融资失败,拖欠供应商钱款等问题,还和另外一家来电企业,陷入了专利权的争夺,虽然聚美优品赢得了专利所有权,但是根据2017年公司内部发展的财报显示,全年净利润亏损3698万人民币,而在投入街电前的上一年,同期盈利却达到了15亿,最主要的损耗,正是来自于街电的投资(133亿)。
除此之外,聚美优品的股东恒润资本,也发表公开信,指责董事长陈欧将大笔资金用于充电宝和影视业务,却没有兑现对股东的承诺。
那么陈欧现在如何了呢?对比于过去,现在几乎很难看到陈欧的身影,不过他依然是聚美集团和街电科技的董事长,截止到2019年,陈欧旗下充电宝业务街电,已经覆盖了95%的城市,累计共享充电宝用户达到了2亿,占据了整个行业的405%。
似乎陈欧找到了新的创业方向,重新开始证明自己,但是他本人的故事,却也为广大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训,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至于陈欧是否能够回到昔日的巅峰,还要取决于他自己了。
汇富聚美集团旗下品牌——宝芙丽抗衰系列,汇富聚美集团是一家专注于美业技术、产品研发、商学教育、很多人大都知道,品牌运营为一体的女性美商创业平台。依托教育为核心,打造全新的美业7A商业生态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