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无孔不入的信息正在改造我们的大脑,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难以专注呢?这是因为专注能力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说到专注,不得不说到村上春树,我超级崇拜他的自律方式:他每日10点睡觉,4点起床,跑步吃早点后,打开电脑固定每天写10页字。这种高强度的时间控制是他稳定输出作品的保证,而反观其他天赋型作家,往往一本惊世之作后再无建树。
专注能力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最近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叫做《深度工作》。作者提到一个惊悚的现象:
听到这里我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我看到我身边好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已经慢慢丧失了专注的能力。现在不论做什么都是手机不离手,每隔5分钟就要掏出来看一次,每隔5分钟就要掏出来看一次。如果1个小时不看手机就会浑身不自在,感觉缺点什么。
即使是佛陀本人,在今天会不会挣扎呢?还好喜马拉雅山脚下没有无线网络,不然坐在一棵树下冥想49天会很难的。
手机最大的毒害,不是夺走了我们的时间,而是改造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像吸鸦片一样上瘾。 让我们从此再也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无法专注,我们就无法成功。作者说:因为只有深度工作才能 创造新价值 ,才能做出 难以复制 的东西。与深度工作对应的是肤浅工作,所谓肤浅工作,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这类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完成,通常不会给世界创造太多价值,而且容易复制。所以, 无法专注=无法成功 。
如何保持专注
一、警惕分心时刻,保持正念
前面我们讲了,分心会不断改造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大脑造成损伤。一旦这个损伤过于严重,我们可能就再也不能恢复了,以后想专注都专注不了。我怕惨了,怕自己的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以后再也无法专注。所以最近我一直在练习正念,做事情的时候就专心做一件事。
比如写文章时就把手机锁了,不要一会写文章又一会看消息,尽量保持不要并行做事,让大脑慢慢恢复。这个过程确实一开始很辛苦,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手机改造了,我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想看一次手机。这个也叫做戒断反应,就像一个常年吸毒的人突然不吸毒一样难受。
但是为了修复大脑,我们必须要忍受这份痛苦,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保持正念,一次只做一件事。
《深度工作》说:你要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的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不要一直分心,否则你的大脑会被重新编排,变得越来越不能专注。如果实在忍不住了,可以尝试用番茄工作法:专注40分钟,玩10分钟手机,就像我们曾经上课一样。
二、选择你的专注哲学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提到4种专注哲学: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
这种专注方式最痛苦,他要求我们想僧侣一样修行,屏蔽一切外界干扰。我们平时之所以觉得自律很痛苦,是因为我们就是选择了禁欲主义哲学,觉得只要分心了、玩了手机就是罪恶。这种方式很痛苦,但是呢,做到了就会很牛逼。
比如尤瓦尔赫拉利,他就是禁欲主义哲学,他说他从来不用智能手机。还有很多作家也是禁欲主义,因为只有高度的专注,才能产生创造性的知识和难以复制的知识。比如春上春树,比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
(2)双峰哲学
这种专注方式比禁欲主义轻松一点,它把一天的时间切分为两块:一块时间全身心专注,一块时间用来处理容易分心的琐事。比如有位文学家(具体名字忘了),他就白天用来社交、交流,晚上就把自己锁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电的地方,就靠蜡烛创作。
(3)新闻记者哲学
这种专注方式就是像新闻记者一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专注状态。这种状态需要长足的修炼,对于我们现在已经被损伤的大脑来说,难度有点大。
(4)节奏哲学
最后一种是节奏哲学,这是我最喜欢的专注方式,也是最适合我的专注方式。(不知道是不是最适合你的)
节奏哲学的重点在于, 把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习惯 。比如樊登,他每天晚上会固定一个时间点,一个人呆在书房里,隔绝网络和手机,跟家人说这段时间不要来打扰他,他就专心的看书。这就是节奏哲学,每天固定一个时间点,固定环境,专注的做一件事,养成习惯。
三、精力管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它会在使用的过程中被不断消耗。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分时间段的,比如早上起来后的两个小时就精力比较好,中午就萎靡了,晚上睡前两小时比较好。所以精力管理的关键有两点:顺应精力的波动规律并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
(1)顺应精力的波动规律
我们需要尊重人性,这样做事情才会高效又不痛苦。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的精力总是此起彼伏,有时激情满满,有时啥也不想做,就想当条咸鱼。没关系,我就在精力最好的时候做难度最大,最痛苦的事;如果精力不好,比较颓废,我就做些轻松的事,比如把知乎收藏了一万年的文章翻出来看看……
(2)砍掉肤浅工作
只有深度的工作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只有深度的工作才具有创造性,难以复制。但是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砍掉肤浅工作,以保证我们在做深度工作的时候还有足够的精力。
什么是肤浅工作呢?就是那些经常容易受到打扰的,比如回消息、看邮件、各种杂事。要办到这点并不容易, 需要我们提前一天晚上计划好第二天要做哪些重要的事 ,心中有了清晰的目标,才不会被肤浅工作带跑。
(3)清空干扰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如果我们的大脑同时被很多事占据,那么每件事都无法专注。就像手机同时打开了几十个软件,会卡的不行,我们需要先把不运行的软件清理掉。
我把这些干扰分为两类:事件干扰和情绪干扰。
①事件干扰
经常我们正做一件事,刚开始进入状态,结果一条消息过来。你说回吧,又要花大量时间,专注就被打断了;说不回吧,这件事一直在心里提醒你,搞得非常烦。除了消息,还有各种突发的灵感,你突然想起昨天答应了别人的某件事,突然想到一个好的点子……就这些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事情占据着你的大脑,让你无法专注。
这里安利一个超级秘诀: 建立一个追踪系统 。任何事情来了,只要不是需要立马处理,不处理就会死的事情,就丢进追踪系统。包括各种消息、突发灵感,各种杂七杂八要处理的事……
研究发现: 当我们确定某件事一定会被处理的事情,我们就不再一直关注它。 就像某个人拍着胸脯跟你说:“这件事你别管了,我来帮你解决,保证你满意。”
我们之所以一直放不下某件事,就是害怕重要的事被忘记。现在你把这些事记录在追踪系统里,你就知道,哦,我一定会处理它的。你就放心了,就不会去想它了。这样之后,直到你的大脑里面永远只有 3 件最重要的事,其他事情统统丢进追踪系统。
②情绪干扰
我们以为只有事情会干扰我们,分散我们的精力。其实远不止,情绪也在不断的分散我们的精力。比如:失恋的沮丧、人际关系的困扰、工作压力的焦虑。这些东西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让我们变得异常疲惫,疲惫了干嘛呢?当然是玩手机啦。
所以,情绪也要丢进追踪系统, 告诉自己,我一会来处理这件事。
(4)逐渐回升大法
第4个是我自己的小心得,我发现我经常颓废,啥也不想做。但是很神奇,每次我看完混沌大学就热血沸腾,立马精力就来了。所以我发明了一个逐步回升大法,精力不好的时候,先看看混沌大学,看完精力回来了再去学习。你也可以看看励志视频,先热热身。
四、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私以为,环境有一半的决定权。选择一个好环境,专注就成功了一半。
待在宿舍这种地方,床、手机、游戏,想专注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别跟我说你意志力好,我试过了,大学四年没有一次成功过。只有待在咖啡馆、图书馆、书房这种地方,我才能心无旁骛的学习和工作。如果意志力不好,不要逞能,去找个好环境。
五、养成习惯
刚我们在说四种专注模式的时候,提到一种叫做 节奏哲学 。 专注的终极,就是把专注养成一种习惯。
习惯建立之前,专注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一旦习惯建立了,就像你每天早上起来洗脸、漱口一样,不再成为痛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怎么建立习惯?仪式感和成就感。
1、仪式感
习惯是需要仪式感的,没有仪式感,就很混乱,很难形成习惯。 所谓仪式感,你可以理解为一旦到了某个固定的时间,就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做一件固定的事。 就像你过年要回家团圆,早上起来要在洗漱台前洗漱。
2、成就感
一件没有成就感的事,是很难坚持到它成为习惯的。这里强烈安利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
试着给你要养成习惯的事设立奖励机制,通过不断获得成就感来养成习惯。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啦。
最后送上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 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
最后的最后,感谢你的阅读。我是@北辰青年,我们致力成为一名 「青年成长教育陪伴者」 ,目前已经覆盖100所城市和200所高校,全国青年组织媒体矩阵已经覆盖 2000万青年用户。
目前北辰青年未来大学希望为青年人建立一所无边界的、线上下融合的大学,去帮助每一个青年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加油,在未来我们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暑假来了,周末也来了,有点无聊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利于充实自己的励志书籍,一起来看看吧!
1《数字化生存》
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推荐理由
使人惊讶的是,无论你做什么预测,事实总是被低估了。最极端的预测都落后于现实。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2《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推荐理由
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做出的一些动作,其神奇的复杂性令我们惊叹。理性不过是较为晚近的人类才具有的属性,而且尚未完美到能够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它要想站稳脚跟,仍然有待来日。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无意识作为一种仍然不为人知的力量起着作用。
3《大败局》
作者:吴晓波
推荐理由
在我的理解中,失败是一个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是一个阶段,而非全部。正在经历失败的,是一个“尚未经受考验”的、活泼泼地成长中的中国新兴企业群体。
直到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所研究和涉及的这些企业绝大多数还没有完全地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失败”仅仅是对它们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的描述。我祝福它们能够一一地从这个失败的阴影中站起来。而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我们,则希望用我们的“解剖刀”和“显微镜”从它们各自的败局中提取宝贵的“失败基因”。——吴晓波
4《全球通史》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
推荐理由
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全球通史》第七版 序言
5《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推荐理由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道说:这里是人间;
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
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
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
人文说:这里是存在;
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精神病人也有性格,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儿招事儿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人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会做一些没精神病的人不能理解的事儿。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世界观的不同。
6《人类简史》
作者: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推荐理由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7《巨人的陨落》
作者:肯·福莱特
推荐理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8《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作者:周国平
推荐理由
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同时,如果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便在自己身上有了人生快乐的最大源泉。心智生活还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仿佛有了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个距离,不完全受其支配,并能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不会沉沦其中,也不会去凑热闹。
人活着都追求快乐。我们追求物质上的丰裕、精神上的满足,本质上是为了追求它们所带来的快乐。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一个人快乐与否,是和Ta的境遇密切相关的。顺风顺水的人,理所当然地,要比经历曲折的人更快乐。
然而,真实生活中的情形却不是这样。
有些人一路顺遂,却老是不开心,愁眉不展;也有些人经历了很多挫折和不幸,但却常常没心没肺地笑着,对谁都露出八颗大门牙。
对同一件倒霉的事情,有些人会耿耿于怀好几天,也有些人会转头就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快不快乐呢?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介绍了生物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每个人而言,Ta的生化机制就像是个恒温的空调系统。虽然外界刺激能使温度暂时波动,但最后总是会回到初始设定的温度。
人与人之间快乐程度的差别主要在于,每个人的初始温度不同。
那么,显而易见,在大多数时间里,前一类人总是比后一类人更快乐。
这个研究成果实在令人沮丧:
我们原以为,只要找到男/女朋友、换个新工作、买辆新车、还清房贷或者达到别的什么目标,我们就能变得更快乐。可惜,事实不是这样。
任何幸运的事、正向的外界刺激,能够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变得快乐一些。但很快,我们就会重新回到初始温度。
而这个初始温度竟然是天生的,竟然是由分泌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的多寡所决定的,竟然是不受我们主观意愿控制的。
在追求快乐的道路上,再没有比这个更令人沮丧的消息了。
然而,话虽如此,我们不要忘了,情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我们不能控制天生的初始温度,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波动的方向和幅度。
面对同一件事,两个人在情绪上的差异,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初始温度,而且也取决于他们对这件事的主观看法。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在青海湖边住当地藏民的帐篷,凑合过一晚。不能洗漱,只能和衣睡,裹着臭烘烘的被褥,早晨五六点就架起三脚架等待日出。
我认为这是难忘的体验,是有趣旅程的一部分。但同时,我也知道,只能和身边极少数的人共享这种经验。因为多数人会认为,那样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简直难以忍受。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期待值和容忍度是不同的。有人觉得脏一晚不要紧,也有人单单听到这个提议就会感到愤怒。
一般来说,期待值越高、容忍度越低的人,就越不容易快乐。
这也是现代人不见得比古代人更快乐的原因:我们过惯了极度舒适的生活,以至于失去了忍耐的能力和体验的心境。
再举个身边的例子:我老公就是个比较容易快乐的人。
有一次,我们开车行至广东中山,晚上八点,饿着肚子,正要进城觅食,却和一辆白色丰田追尾了。我赶紧安慰他几句,出门蹭蹭是常事,报保险就好。
没想到,我的安慰是多余。他下车查看一番后,得意地说:前面的丰田车尾变形了,关不上后备箱了,但我们的小破福克斯一点痕迹都没有。
接着,我们开始夸起这辆陪伴我们走了大半个中国的小福:
——皮实耐用。
——蹭了不心痛。
——音响不错,可以抱个芬达唱K(芬达的瓶子有个小蛮腰,特别适合握着当麦)。
——唯一的缺点是:歌名显示不全(嗯,只能显示前五个字……)。
——下次换车,一定要换个能显示完整歌名的。
——对对对,那就完美了。
就这样高高兴兴地等来了保险勘察员,高高兴兴地进城找吃的去了。
后来想起这个小插曲,我很感叹:他对追尾这件事的主观看法,完全不是“好倒霉”、“好郁闷”这个路数。
而这,正是人的自由意志可以控制的部分。
我们不能控制天生的快乐初始温度,也不能控制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事,但可以控制自己对这件事的主观看法。
所谓内心的真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在内心的映射成像。这个像是正像还是倒像,是彩色还是灰色,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一个人快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Ta自己选择的。快乐的人,总能找出快乐的理由;不快乐的人,也总能找出不快乐的理由。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是不怨天尤人,不要求他人负担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胁迫自己所爱的人。
不仅能接受自己天生的快乐初始温度,同时也积极地调整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主观看法。
更重要的是,你也只能、只需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是不要把他人快乐与否当成自己的责任,无论这个人有多么重要多么亲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初始温度,你没有能力改变Ta的遗传基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你也很难改变Ta对一件事的主观看法(除非Ta自己想要改变)。
假若你不遗余力地想要使身边每一个人快乐,那么,你首先丧失的就是自己的快乐。而最终,你会发现,你在他人身上的努力也只是徒劳无功。
更进一步说,情绪是会传染的,坏情绪的传染力更强。
和不快乐的人在一起,太消耗。 无论你做什么,都很难让Ta真正快乐起来。而Ta的负面情绪,却能深刻地影响你。
当你距离Ta越近,就会越深切地感受到:你仿佛面对的是一个情绪的黑洞,不仅把Ta自己的快乐吞噬干净了,而且能分分钟把你的快乐也吞噬干净。
所以,为了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你既要避免成为这样的黑洞,也要清醒地与这样的黑洞保持距离。
当然,这不是说,不去安慰因遭遇挫折而短期低落的人。他们与长期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也不是说,不去帮助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的疾病是有生理根源的,需要严肃的对待和专业的治疗。
这其实是说,普通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建好自己内心的护城河。
不要陷入自恋的迷思,试图在人际关系中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这出自孙燕姿的一首讲失恋的老歌。
无论是失恋也好,是其他挫折也好,一个人能从创伤中恢复、从痛苦中解脱,这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能力。
无论处于什么境遇,面对什么事件,一个人能从其中找到快乐的理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能力。
好在,只要是能力,都可以通过练习去增强。
每一次情绪袭来的关口,我们都要努力练习,选择快乐。
推荐阅读:
除了女儿妻子母亲,女人还是什么?
又被老公气出内伤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作 者:黄仁宇
出 版 社:三联书店
评 分:89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
《人类简史》
作 者:尤瓦尔赫拉利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评 分:9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从兽欲,到物欲,
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3
《明朝那些事儿》
作 者: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评 分:91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作品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作品也是一部明朝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4
《巨人的陨落》
作 者:肯·福莱特
江苏凤凰文艺社
评 分:89
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公子日思录
20190505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还是学习不好
大学同学从深圳来,老友见面,当然天南地北的聊,作为老师,肯定会聊到学习这件事。
朋友讲的她和她姐姐的事让我很有感触:她姐姐比她大两岁,两人同一年参加高考(姐姐留了两级),我朋友考上了川大,而她姐姐只上了三本。朋友说到一些生活细节,妈妈给姐姐任务的时候,姐姐拿到任务就开始干,而且一般是蛮干;而妹妹会先想想怎么干,做完之后还会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这两姐妹的做事方法恰好和她们的学习成绩事对应的,成绩好的学生一定是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而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比成绩好的还要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只不过是低水平勤奋,做的太多,想的太少。
苏格拉底有段话:教育并不能把灵魂中原来没有的东西灌输到灵魂中······知识是每个人灵魂中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来学习的器官就像是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
我觉得这句话很符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的,我们并不是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学会学习,于是他们自然就能“看到”知识了。
公子日思录
20190506
想当年,我也拖延过
深圳友人来,谈到工作的态度。我记得记得以前共事时,她跟我差不多,做事都喜欢拖延。这次朋友说:我现在做事都会尽可能提前完成,因为拖到最后总会有各种意外导致完不成任务。
这话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也是拖延症重度患者,很多事情不拖到最后时不做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意外来临,往往来不及做或者做的质量很差。
以前专门论述过,要想过的优雅就要自律,因为自律方可从容不迫。而拖延导致的结果就是:没做的时候心里惦记,做的时候慌里慌张,太不优雅。因此拖延这个毛病时一定要改掉的。
公子日思录
20190507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你更受领导喜欢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两个同时来公司的小青年,一年后却有了不同的境遇,然后下面放了两个截图,内容都是老板让员工安排以为嘉宾的行程。甲员工就只做了老板交代的事情,老板接着问嘉宾什么时候到,酒店这类的问题,甲员工一律不清楚;而乙员工不待老板问,就已经都安排好了跟老板汇报。结果可想而知,有升职机会的时候当然是乙员工会被老板委以重任。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做的事情都是重复性劳动,交给新人呢,他们往往只能完成要求的20%,比如打印个东西,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结果他们交上来的东西就只是一堆纸,完全没有按顺序排列,最后朋友还的自己来整理。
前面两个例子意在表明下属力的重要性,什么叫下属力,也就是做下属的能力。做下属需要什么能力呢,好的下属不光是完成领导的任务,而且往往能超出预期的完成。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首先要知道任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只是领导说什么你做什么。其实不客气的说,领导说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你要能提出更好的办法,那领导还会不用你吗?
公子日思录
20190510
在不擅长的领域怎么做
这周公司组织万米跑,运动这件事我太久没锻炼肯定是做不到很好的,这是我在跑前就明白的。
我的目标也很简单,第一是坚持跑完,第二是每公里用时都在6-7分钟。我想个两个办法,第一是不要让自己停下来,第二是不要在意被别人超越,而是只关注自己的脚下。
只要停下来了,再起步就要耗费额外的毅力,而且我知道懈怠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发生链式反应;而只关注当下让我不会心生退意,我把自己的感知都放在每一次的抬脚落脚,一旦思绪纷飞就重新拉回来,如冥想一般,我知道如果我总是想着前面无尽的路那很容易就丧气。
最终我坚持下来,并且成绩也让我自己很满意。
我是怎么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做到比较好的呢?我想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然后制定了合适的目标与执行方案。
公子日思录
20190511
早起勾当自家事
韩维晚年声色美酒以自娱,苏东坡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老人临别之际,儿子们让他留个遗言吧。他说“只且第一五更起”,为什么呢?“惟五更可以勾当自家事,日出之后,欲勾当则不可矣。”“所谓自家事,是死时将得去者。”
苏东坡认为人到老年也不应该放任自流,他认为早起可以做自家事,什么是自家事呢,就是你死了还能被你带走的,那当然就不包括财富权势声色美酒了。这些应该是日出之后应该做的。
以我的理解,早起应该做的是学习,是自我提升,这才是“死者将得去者”。老人尚且需要勾当自家事,作为年轻人,更不能醉生梦死了。
公子日思录
20190513
失恋的人不听情歌
每个失恋的人都曾经单曲循环过,觉得歌里说的都是自己,往往听着听着就泪目了。
我经常会在朋友失恋的时候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安慰,如张爱玲所说,治愈失恋的,是“时间”和“新欢”。
失恋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让人坚强的事。不知道有一天我们会不会百炼成钢,心坚如铁,不知道那时的我们还是否怀念那个在被子里哭着听歌的人。
公子日思录
20190523
左右互搏修炼指南
金庸的世界里有一种很神奇的武功,叫做左右互搏。左右互搏是周伯通关在桃花岛想出来的,后来这套武功郭靖和小龙女学会了,反而是机敏的杨过和黄蓉没有学会。
左右互搏的入门就是一手画圆一手画方,我们自己试一试就回发现这是蛮难的,两头兼顾非常不易,这和聪不聪明没有关系。
郭靖和小龙女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他们不够聪明。因为不够聪明所以他们更容易聚焦,更容易心无旁骛,这就是左右互搏的精髓。
公子日思录
20190524
婚姻
婚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似乎人天生就该结婚,两年之前我就对这事儿不很同意,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背后应该有更深刻的理由。最近刚好在看《第三种黑猩猩》,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挺具有颠覆性。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缔约,目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圣,只是为了更好的抚育后代。大部分的动物幼崽在出生后就能开始捕猎了,但人类是个例外,直立行走和脑容量增大导致人类婴儿不能带母体内呆足够长的时间,所以我们都是早产儿。人类婴儿会有很长时间需要照顾,如果只靠母亲是不够的,但是怎么才能让父亲也愿意抚养幼儿呢?男性必须要确保幼儿是自己的后代才会愿意抚养孩子,婚姻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女方承诺忠于男方,男方负责幼儿的抚养。
加入婚姻确如作者所说,那么今天的婚姻基础已经不再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确实也不一样了:婚姻是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携手,所以是宁缺毋滥的,如果暂时没有,那就不妨再等等看。
公子日思录
20190525
20小时学会一种技能
前两天看了TED上的一个视频:如何通过20小时学会一个技能。
几年前第一次听说“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的时候,觉得太强大了,后来发现随着学习方法的精进,学习时间可以被压缩很多。但是我们经常有一个困难:一件事学习了很久都不得其门而入。
我觉得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前期准备不足,中期专注度不够,后期巩固不够。
在学习这项技能之前,有没有去了解过这项技能的基本情况,行业内高手的学习建议,哪些途径可以找到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有没有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技能的时候,是否使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是否定期进行复盘。
基本掌握一项技能之后,是否会进行巩固,巩固的周期是多少,方法是什么。
公子日思录
20190526
工具的选择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法,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如果想要既省力有改变力的方向,那可以使用滑轮组。但是能量守恒原则限制了:省力的同时不能省距离,二者不可得兼。
所以当我们选择某个工具来达成某个目的时,其实我们并不是要求有个完美的工具达到所有方面的便捷。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是放弃了一些不太重要的方面,选择我们更关注的方面。比如省力杠杆,省力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忍受多出来的那部分距离。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你明白自己要什么,更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
公子日思录
20190527
永生是否可能
永生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古代帝王求长生的太多了,当然最后都死的比较早,我们现在都知道长生不老就是幻想,但近两年永生这个词被提及很多。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论述未来永生给人来带来的变化。为什么现在永生成为话题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平均寿命一直在增加;而是生物手段的发展使人类在未来可能破解生命的秘密,找到长生之路,比如身体克隆。
人类能否永生这也说不好,不过今天正好在看《第三种黑猩猩》,里面对人的老化和死亡的推理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人类的身体并不是所有机器的最好状态,而是整体的最好状态,就好像我们不会给一辆奔驰装上一个廉价的发动机一样,所以我们的老化也不是某种单一因素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的老化;而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是想要找到一个关键因素然后就能让人长生了,如果人体真的有一个“寿命基因”的话。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的技术只是停留在修理层次,几乎是无法实现寿命的持续增长乃至永生的。
公子日思录
20190528
线性思维
昨天对永生这个话题谈了些看法,虽然永生很多人还是存疑的,但我们这代人的寿命能稳定到100岁,这是很多人都相信的,还有一本书叫《百岁人生》,专门讲怎么过好100岁的人生。关于寿命的猜想,其根基之一就是从上个世纪开始人类寿命一直在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我们这代人就能活到100岁,甚至更长。
这个推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完全是线性的,我们相信过去发生的在将来也会继续发生,如果世界真是这样运行,那我们只要看那只股票在涨就买好了,一定不会亏的,而这不就是很多投资亏损的问题吗:追涨杀跌的本质就是这种线性思维。
要打破线性思维也简单,思考三个问题:产生这个事件的提前是什么?什么改变会导致提前不再成立?这种改变会发生吗,已经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
公子日思录
20190529
不畏惧的勇气
高中的时候有一件事:大概是一次演讲之类的活动,本来就特别紧张,一直磕磕绊绊,果然中间完全卡壳了,就冷场在那,特尴尬。
我现在也忘了当时到底是什么感受了,单估计是难受的要死,觉得这是自己最丢脸的时候了。但其实这件事比我想的小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今天突然脑中闪念,可能这事儿都不会被我想起,甚至当时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忘了,因为其实除了自己没多少人真那么在意你。
我们的大部分畏惧都来自担心别人的看法,但这恰恰是最不应该担心的,因为你不是主角,没人那么在意你。所以你如果真的去做了就发现,原因也不过如此,比你的想象更简单。
公子日思录
20190530
“好”、“好吧”与“好哒”
大家现在用微信聊天比较多,尽管大部分时候我们用的是文字,但文字背后的语气其实观者是能感知的。
比如,我们说“好”“好吧”“好哒”,这三个词表达的意思都是同意。但是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好”非常简洁,语气是偏严肃的,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同意;“好吧”传达出一种无奈,无可奈何之下的同意;“好哒”带点可爱,是一种欢喜的同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嗯”和“嗯嗯”,“哈哈”“呵呵”“嘿嘿”和“嘻嘻”,我们现在天然就能区分这里面的不同,但是你在发微信的时候,是不是也注意到这个不同了呢,还是说,你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当时的情绪。
公子日思录
20190531
老实的男人
吴军在《见识》里对女生提出了一点建议:没有老实和不老实的男人,只有对你好和对你不好的男人。
如果认为老实的男人可靠那就错了,老实可能只是没有机会。
“对你好”也常常让人误解,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行动上对你好,第二还要有这个能力。
嘴上说的好不算,要体现在行动上,吴军老师有个观点: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于子女和父母的,所以对方应该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能力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值得仅仅是金钱上的,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和你价值观共鸣的能力,否则的话,他以他的标准对你好,但对你来说这一点都不好,那就不算真的好。
人类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以色列“旷世奇才”尤瓦尔·赫拉利看来,人类不过是“属于‘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在史前“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这段话是他在风靡全球的著作《人类简史》中的论述。不仅如此,他以极宏观的人类历史研究角度,凭一己之力,结合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政治学、理学等学科,写出了一部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人类史”,进而衍生出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实属罕见。时年,他不足40岁。
然而,今天,我要谈的不是尤瓦尔·赫拉利,也不是《人类简史》。但是,我要谈的也是一部“人类史”,它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如果说《人类简史》所描述的人类历史是一片辽远广袤的夜空,那么这本书所刻画的人类历史不过是这夜空中一粒绚丽璀璨的星点。因为该书以极微观的人类历史研究角度,即人物特写的形式,来关切和审视人类历史的“短暂时刻”,从而使我们读到人类历史的心灵,触摸到人类历史的脉搏。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在完成本书中的两篇作品《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时,年仅31岁。从此,他以人物特写而蜚声世界文坛。不过,他也是一位“悲情英雄”。他于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但优越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向往。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人生百态,洞察社会矛盾,远离故乡到异邦。最后,他因身单力薄无法与残暴的法西斯作斗争,而悲观,而绝望,于1942年在巴西一个小镇的一所宅邸里与妻子双双自尽离世,以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悲怆抗议。
可以说,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生令人惊叹,也令人唏嘘。他的惊叹在于他精彩绝伦的人物特写,他的唏嘘在于他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无从得知,在他自尽前的“短暂时刻”,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得知人类历史中某些具体的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短暂时刻”,因为“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就“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于1927年问世,至今将近古稀,仍经久不衰,广受世界读者喜爱,使人融入其中,读来则欲罢不能。这一方面得益于斯蒂芬·茨威格是诗人,文中语言行云流水,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得益于斯蒂芬·茨威格是小说家,紧紧把握住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性高潮和隽永的心理描写。这就如他所说的那样,“只有每一页都保持着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能引人入胜,给人以完美的享受。”的确如此,这本书中的十四篇按事件发生时间依次排列的历史特写,尽管描述的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中不同人物的瞬间,但篇篇令人拍案叫绝,文字可谓掷地有声,人物可谓栩栩如生,细节可谓生动形象,故事可谓一波三折,真实再现了万象纷呈的历史画卷。然而,最终引起读者心灵共鸣和灵魂震撼的是,他对人性的讴歌,对生命的赞叹,对历史的反思。
对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存在将近一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斯蒂芬·茨威格发出“芝麻大的一次意外——一扇被人忘记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叹息;对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溃败,他表达出“然而格鲁希考虑的这一分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的忧虑;对于列宁乘坐封闭的列车返回俄国发动“十月革命”,他呈现出“此刻,他们默默地,坚决地踏上这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行程”的感慨。然而,就这样的“短暂时刻”让世界时钟的走法变了样,也让人类历史驶入了不同的航向。
何止如此,这些神秘莫测的“短暂时刻”,让西班牙英雄兼匪徒、探险家兼叛乱者巴尔沃亚成为人类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让德国作曲家亨德尔谱写出了盛名不衰的清唱剧《弥赛亚》,让法国工兵上尉鲁热一夜之间成为天才而创作出了法国国歌《马赛曲》,让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晚年时因失恋而一气呵成写下了他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让美国富翁苏特尔转眼家破人亡、沦为乞丐,让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经历了刑场而促使他深刻思想的转变,让美国商人菲尔德成功铺设了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让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风烛残年之际愤然离家出走、逃向苍天,让英国著名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点返程中永远安眠,让古罗马著名演说大师西塞罗为追求罗马人的自由和共和而英勇赴死,也让美国总统成为了“堂·吉诃德”。
不难发现,这些“短暂时刻”把人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也无法分离。它们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远远超越了时间。这就像斯蒂芬·茨威格所说的那样,“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是的,在我看来,这些“短暂时刻”是写给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的,然而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这些“短暂时刻”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也给后世留下了千古永垂的历史经验的瞬间。
或许,人们不禁要问,历史究竟是由无数的“偶然性”决定还是由唯一的“必然性”决定?斯蒂芬·茨威格所展现的是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不过,斯蒂芬·茨威格已经说得很充分,“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如果读《人类简史》能感受到夜空下的一阵雷鸣电闪,那么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就能亲历一场当星辰退却时留下的狂风暴雨。
不信,你可以走进这些人类历史的“短暂时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