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ylic是腈纶面料。
腈纶的触感比较好,外表的颜色也很鲜艳明亮,但是它的成本比较低,质量远远不及羊毛和纯棉的。不过腈纶的复原性能很好,不易变形,这点比纯棉面料的更有优势。
因此,腈纶的面料常用来做地毯,摸起来很光滑,具有柔软、色泽鲜艳的特点,而且它的抗菌能力和防虫蛀的效果也很明显,可广泛用于服装、各种装饰、和产业领域。
利用聚丙烯腈纶纤维和羊毛混纺可制造出毛线,也可以织成毛毯、地毯等,还可与棉、人造纤维、其他合成纤维混纺,织成室内各种装饰用品。
生产历程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已制得聚丙烯腈但因没有合适的溶剂,未能制成纤维。1942年,德国人H莱因与美国人GH莱瑟姆几乎同时发现了二甲基甲酰胺溶剂,并成功地得到了聚丙烯腈纤维。1950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进行工业生产。
以后,又发现了多种溶剂形成了多种生产工艺。1954年,联邦德国法本拜耳公司用丙烯酸甲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制得纤维,改进了纤维性能,提高了实用性,促进了聚丙烯腈纤维的发展。1984年,聚丙烯腈纤维的世界产量为24Mt。
攻克柏林与德国法西斯崩溃
1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德国法西斯接近灭亡、日本也处于日暮途穷的形势下,为了研究关于打败德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对德占领、苏联对日作战和战后安排等问题,1945年2月4日至12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三国外长和参谋长,在苏联克里木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的第二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并作了相应的决议。
第一,关于德国问题。会议讨论和协调了三国最后击败德国的战略计划。一致表示加强合作,协同作战,并就东西线配合作战,向德国心脏地区发动总攻的时间、规模和协同作战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并拟定了具体行动计划。会议详细讨论了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重点研究了占领和管制德国以及向德索取战争赔款问题。决定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一个区域,并决定从英美占领区中划出一个地区让法国占领。成立一个由三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组成的中央管制委员会,以便协调处理德国问题。关于德国索赔问题,苏联提出德国在10年内用实物支付总额为200亿美元,按照"谁的贡献大""谁的损失大"谁将得到更大分额赔偿的原则进行分配,苏联应得到不少于100亿美元的赔偿。会议经过争论,决定在莫斯科成立一个由苏、美、英三国组成的研究德国赔偿的委员会,以苏联提出的建议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
第二,关于波兰问题。会议对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英、美拒不承认苏联支持的由波兰工人党为首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的波兰临时政府,而支持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经过反复争论,三方达成了一项原则性协议,承认现存的临时政府为新的波兰政府的框架,但"应该在更广大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民主领袖。这个新政府应称为波兰全国统一的临时政府。"由苏、美、英三国成立一个委员会,"首先在莫斯科与现今临时政府成员,并与波兰国内外其他波兰的民主领袖进行会商,以便根据上述方针改组现政府。"关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确定波兰东部边界还以寇松线为界,而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自5公里到8公里的调整。西部边界,美、英主张以奥得河和东尼斯河为界,苏联则坚持以西尼斯河为界。会议最后达成协议,"波兰必须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让与","波兰西部疆界的最终确定,应待和会解决。"
第三,关于联合国组织问题。会议决定,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了对于关于程序问题之外的一切问题均可行使否决权。也就是说,一个大国不能用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讨论问题,但可以用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采取行动。会议经过争论,同意了苏联要求将白俄罗斯、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一事。
第四,关于对日作战问题。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必须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尔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势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会议是在世界从战争向和平过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三国首脑在会上谋求消除分歧,增强合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各自作了一定的让步和妥协,对协调同盟国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战略计划,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符合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要求和平的根本利益。但是会议的有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擅自作出有损其主权和利益的决定,表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的行为,这是非常错误的。
2盟军进攻德国本土,在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雅尔塔会议后,苏军和美、英盟军相互配合,从东西两线对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总进攻。到1945年2月初,西线盟军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后,进逼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已进抵奥得河,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德军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批坦克调到东线。这样,德军在西战场只剩下59个师的兵力,分散布署在整个防线上,企图依托沿莱因河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盟军的进攻。
盟军决定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歼灭莱因河以西的德军,尔后强渡莱因河攻占鲁尔工业区,然后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2月8日,加拿大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13日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后向东南推进。2月23日,美军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一部开始强渡鲁尔河,3月2日抵达靠近杜塞尔多夫的莱因河,次日与加军在格尔登地区会合。
在莱因河中游以西地区,美第1集团军一部于3月7日攻占达科隆市,另一部从雷马根抵达莱因河,通过鲁登道夫铁桥在河对岸建立起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一部在特里尔附近首先突入齐格菲防线,于3月9日至10日抵达莱因河。3月15日,盟军第6集团军群从齐格菲防线南面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第12集团军群一部从北边的摩泽尔河发起进攻,合击歼灭了萨尔盆地的德军。
3月23日,盟军开始强渡莱因河,以第21、第12集团军群和独立空降第18军,在9000架飞机的支援配合下,对驻守在鲁尔工业区的防守西线的德军"B"集团军群发起进攻,迅速形成对该地德军的包围。德军抵抗失败,于4月18日投降。
盟军第12集团军群在鲁尔合围德军后,继续由卡塞尔地区向东推进,于4月16日进抵易北河。19日攻克莱比锡。25日,美第1集团军在托尔高地区的易北河上与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会师,此时,德国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
在北部,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向东北推进,前进至易北河。英军在强渡易北河后继续向东推进,占领了汉堡。5月初,英军在易北河以东与苏军会师。在南部,由德弗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群在莱因河与内卡河之间发动进攻,4月19日攻克纽伦堡。4月21日攻占斯图加特城。4月25日渡过多瑙河,进入巴伐利亚平原。5月2日攻克慕尼黑。德军在盟军与苏军的打击下,已处于全面崩溃的境地,其残部被压缩在柏林附近地域,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占据了有利条件。
3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柏林是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巢穴。苏军根据苏、英、美等国关于把柏林划为苏军战区的协议,负责攻打柏林。苏军在1944年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打击和1945年初对德军进攻取得重大胜利后,已经从德军手中解放了波兰和匈牙利的全部国土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国土,并且攻占了德国的东普鲁士和东波美拉尼亚。这时,苏军面临的作战任务,就是攻占柏林,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
此时,德国在欧洲已失去了所有盟国,政治上空前孤立,经济上已经崩溃,军事上兵员缺乏,装备不足,士气低落,德国已陷于全面危机之中。为了抵抗苏军对柏林的进攻,德军统帅部把214个师又14个旅的兵力用于苏德战场,在柏林方面部署了"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全部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部兵力,共85个师,100万人左右,火炮1万多门,坦克和自行火炮(车)1500辆,飞机3300架。此外,柏林市内还有守备部队20多万人。德军在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3道防御地带,还在柏林地域构筑了3道防御筑垒。
1945年4月中旬,苏军开始实施柏林战役。参加战役的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波兰第1和第2集团军、波罗的海舰队以及远程航空兵部分兵力,总兵力共有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1个空军集团军,约250万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辆,火炮和迫击炮42万门,飞机7500架。
4月16日,苏军发起进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从屈斯特林登陆场进攻,在坦克集团军的配合下,从7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德军3道防线,向纵深推进30公里。同时,方面军辅助集团也向前推进,在左翼创造了从北面迂回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的条件。
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尼斯河的3道防线,尔后强渡了斯普里河,歼灭德军14个师,创造了从南边包围的条件。接着,乌克兰第1方面军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占领了3号渡西奥得河的出发地。
4月20日以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继续发展进攻,突破柏林远郊防线,进入城郊,开始了市区交战。乌克第1方面军突破德军防御后,推进到柏林附近地区,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分别推进到柏林和波茨坦市南部。向德累斯顿方向进攻的方面军部队(包括波兰第2集团军)击败德军的反突击,保障主要突击集团对柏林的进攻。
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在柏林东南会合,完成了对法兰克福古本集团的合围。4月26日至5月1日,分割歼灭了该集团。
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47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在波茨坦地区会师,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德军试图突围,但在苏军痛击下未能得逞。随后,苏军展开了强攻柏林的激烈战斗,德军被分割成三个孤立的部分。
4月29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步兵第79军打响了夺取国会大厦的战斗。当天,陷于绝望的希特勒写下遗嘱,指定海军上将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同时还指定了戈培尔、博尔曼等一些人为新政府成员。
4月30日,苏军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圆顶上。同日下午,希特勒在总理府的地下室自杀身亡。5月2日,德军停止抵抗,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率残部投降。
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代表,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政府委派朱可夫元帅和同盟军代表英国空军上将泰德等一起接受了德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
在攻打柏林战役中,苏军共歼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官兵4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包1500余辆,飞机4500架。
他和克拉克、海因莱因并称三巨头。
据查询百科可知:克拉克是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海因莱因是最有影响和争议的美国硬科幻小说作家之一,被人称为科幻先生。他的作品不但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可信性达到了罕有的标准,而且也提高了科幻类的文艺水平评价标准;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德国潮牌菲利普普兰——PHILIPP PLEIN,主打骷髅和铆钉元素,以做工严谨精细闻名。作为一个新进的设计师, Philipp Plein在西方上流时尚界开始崭露头角,其设计和产品开始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陈列室,以欧美为主,包括中国香港地区。
扩展资料:
菲利浦·普莱因 (Philipp Plein) 是一个摇滚不羁的奢侈生活方式品牌,1998年由设计师菲利浦·普莱因 (Philipp Plein) 在德国慕尼黑创立,现总部设在瑞士。
菲利浦·普莱因 (Philipp Plein) 的精髓来自精致的材料、卓越的品质、创新的风格和“摇滚式”的精神,将理想的个人主义打造成艺术作品。
Philipp Plein——官网
羟丙基四氢吡喃醇,俗称玻色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以激活黏多糖合成,促进生成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玻色因还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帮助维持真皮的弹性,预防皮肤老化。
所以这个化合物最初出现在欧莱雅相关产品中,并有专利加持,不过目前专利已到期。
秋颂(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作者:宗璞(女,原名冯钟璞)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前紫色的光辉和前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笑——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是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一九二〇年) 往事 二之三》 冰心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的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因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 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彻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 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 一九二四年二月三十日夜,沙穰。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英国科幻小说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尤其是他的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因此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作品包括《孩童时代的结束》(1953)、《月尘飘落》(1961)、《来自天穹的声音》(1965)、《帝国大地》(1976)和《2010》等。还与人合作拍摄富有创新的科学幻想片《2001年太空漫游》。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关于科幻小说三巨头的一些八卦(阿瑟·克拉克篇)
1、
请问科幻小说界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中谁是基佬?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以回答。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稍微修改一下:
请问出生在俄国彼得格勒的阿西莫夫,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海因莱因,出生在英国萨默赛特郡的阿瑟·克拉克中谁是基佬?
答案简直呼之欲出。
腐到骨子里的小不列颠,不但写唧唧歪歪爱情故事的男作家是基佬,写硬科幻的男作家居然也能是基佬。
2、
为什么没有人拍摄克拉克同志的**呢?
酷炫程度直逼银河。
他小时候就能拿硬纸板和透镜做成望远镜定位月球;
他加入过英国皇家空军造过雷达;
他是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距离地球42万千米处的同步卫星轨道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你每打一个电话看一次电视刷一次网页,他都与你同在;
他冠名了一颗行星;
他解说了阿波罗登月;
他写信给美国气象局,论及有关卫星在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由此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他预言我们会在1969年登上月球,然后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那一脚;
他写了《太阳帆船》之后,NASA开始研究太阳粒子;
他迷恋海洋的程度和迷恋星空是一样的,还撸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科学著作;
他由于卫星理论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啥思路?);
他被英女王授勋为爵士,理由是“英国对斯里兰卡文化兴趣方面的服务”;
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英国人,死的时候是一个斯里兰卡人;
他更喜欢同性。
3、
克拉克短暂地结过婚,之后迅速离了婚,并认为这段婚姻是个错误。
后来有一位大嘴巴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Jeremy Bernstein揭露了这段婚姻的真相——
“我还是问了他在纽约做什么,他提到了一个《时代生活》( Time-Life)图书的项目。然后他说不希望马上要离婚的老婆知道他在纽约阿瑟·克拉克简介,因为她会给他找麻烦。我建议说她要是改嫁了,他的麻烦就到头了。克拉克回答说,她永远也不会改嫁,因为她是女同性恋。“而我,”他说道,“就像是她的镜像。”他大概想说自己是同性恋,但我没有接口。“
形婚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4、
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过自己是基佬,说自己只是“温和而开朗”,但是有一位同样大嘴巴的科幻作家麦克·穆考克表示——别瞎JB扯淡了,全英国都知道你是基佬,我还和你男朋友吃过饭。
不过,在晚年接受《 》采访问他有没有双性恋经历时,克拉克也爽快地表示:当然有,谁没有过呢?(亲,真不是……谁都有过的。)
而阿西莫夫作为一个知名的大嘴巴,也毫不顾忌地表示:是滴呀,我的朋友阿瑟就是基佬啊。他只是发现自己更喜欢男人而已。他没公开,但是只要你问他,他就是又开放又诚实的呀。
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阿瑟·克拉克是基佬?因为Sir阿瑟不但自己是个大嘴巴,他交的朋友也都是大嘴巴。
5、
有人认为克拉克搬到斯里兰卡是因为当地法律对同性恋更宽容。当然,更可能是因为他的好基友是一个斯里兰卡人。克拉克形容他的好基友是“一生中完美的朋友”。
克拉克1956就搬到了斯里兰卡和好基友愉快地过着潜潜水搅搅基开开公司的生活,好基友因车祸去世之后,他也一直住在斯里兰卡,直到2008年去世。
去世那一年克拉克加入了斯里兰卡国籍。
这就是传说中“生不同国,死要同籍”的真同人文。
PS:克拉克的好基友名字和张国荣的英文名一样,都叫Leslie。
6、
克拉克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和日记在家乡,由他哥哥保管着。但是他说有些私密日记要在他死后三十年才能公开。问他为什么,他掩面问答“呃,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相当尴尬的部分。”
克拉克预言我们会在2030年遭遇外星智慧生命,而他的这些日记我们却要在2038年才能看到,真是够了,能对地球智慧生命的接受力有点信心么,Sir?
2004年小不列颠就已经承认同性恋的“民事伴侣关系”。2014年3月份同性婚姻法也已经通过,到2038年,按照Sir您对科学未来所抱有的乐观情绪,目测男男生子都要不是梦了,到时候除非您在日记里写了自己和雄性外星人搞过才会激发大家的兴趣了。
7、
三位大佬都在军队服役过。而且一人从事一个兵种,克拉克是空军、海因莱因是海军,阿西莫夫是陆军。
和其他文学领域偶吧们的撕逼大战比起来,这三人关系算相当正常了。
海因莱因和克拉克闹翻过——因为海因莱因支持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比起其他文学领域那些抢情人争名气互相嫉妒吃醋的撕逼原因,这个逼格简直要高出银河系。
1981年同一天发现的两颗行星,一颗被命名为克拉克,一颗被命名为阿西莫夫,科学领域就是这一点好,“双子星”这种称号可以玩真的。
8、
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在二战之后认识。
当时克拉克在帮英国空军造雷达,而阿西莫夫被海因莱因拖去海军造船。
他俩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两个人也经常互相吐槽。只要克拉克到美国就一定会找阿西莫夫吃饭。同时,克拉克一旦收到那些脑洞开到宇宙边缘的读者来信,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卖得一手好队友:阿西莫夫博士肯定更喜欢你的脑洞,来,他的地址是……
作为非常自恋自负的两个人,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在一次共赴某个活动时,在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了所谓的克拉克-阿西莫夫条约——阿西莫夫承认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作家;而克拉克承认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9、
克拉克在科学界粉丝有点太多。
阿波罗8号的机组人员说他们环绕月亮的时候超想按照克拉克的小说情节,发回电报说发现了一块黑色石板(他们2001太空漫游看多了);
托伦斯·约翰逊回忆NASA的火箭工程师们开会,开着开着就成了 “阿瑟·克拉克同萌会”,歌颂在克拉克同志的引领下走上了资本主义火箭研究的新道路;
在阿波罗十三氧气舱爆炸时,宇航员们正就着太空漫游的**主题曲做电视播报(多不吉利),于是在爆炸之后,他们发回休斯敦的话也和**台词类似“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心太大),在宇航员们终于利用登月舱九死一生逃回地球之后,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汤姆·派恩送了一份事故报告给克拉克,在上面写着:阿瑟,你没有驴我;
汤姆·汉克斯是属于克拉克的脑残粉,他把自己住的地方以太空漫游中美国月球基地的名字命名叫做“克拉维斯”,他跟克拉克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发邮件给他的原因是“我的AE35组件坏了”(太空漫游里那台电脑HAL开始驴大家的说辞)。所以,老汤姆非常开心地去演了《阿波罗十三号》,同时亲自执导并主持了科普系列片《从地球到月球》——所谓职业粉丝不过如此。
10、
阿瑟·克拉克很欣赏钱学森,除了在作品里用他的名字命名宇宙飞船之外。他还严肃地抨击了美帝虚构罪名陷害老钱的劣迹,认为这是“美国所做过的最愚蠢、也最可耻的事情之一”。
后来,克拉克到北京来领取国际宇航学会最高荣誉冯·卡门奖(冯·卡门是钱学森的老师和同事),他想去医院看望钱学森,但是被医生拒绝,只好通过钱的私人助理送了两本签名作品过去。
11、
克拉克有许许多多的名言、预言。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下面这三句话:
1、如果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指出某件事是可能的,那几乎可以肯定他是对的;但如果他指出某件事是不可能,那非常可能他是错的。
2、探究可能的极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极限,从可能到不可能中去。
3、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看上去都与魔法无异。
我更喜欢他对于我们地球文明的殷切鼓励,他认为相对那些具有高度智慧非常苍老的宇宙文明,我们地球文明正充满年轻的朝气——
“他们会沐浴在万物的夕照中嫉妒着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年轻时的样子。”
12、
在克拉克90岁的时候,第一个完成宇宙行走的苏联宇航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送了他一枚俄罗斯宇航员勋章阿瑟·克拉克简介,而阿波罗11号的船员为他发表贺词,说他激发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让数百万人走上科学的道路。
而克拉克自己则认为“围绕太阳公转了90圈以后,我没有遗憾,也没有更多的野心了。”
13、
如果真有一部关于阿瑟·克拉克爵士的**的话,或许可以这么去诠释——
那个小时候用纸板和透镜做成望远镜定位月球的男孩,长大后推动了登月的梦想,并为数亿人解说了登月的奇迹;
而当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一起沉入印度洋深海,在黑暗与失重的水面下去感受宇宙时,距离地球42万千米的高空中,“克拉克轨道”上同步卫星们正在将信号覆盖全球。
14、
克拉克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是“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