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亚丘镇,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派遣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返回法国。
拿破仑回到法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埃及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国与英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英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英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英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英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愚蠢地使法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
其他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来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在法国他颇受欢迎,复辟成功。其他欧洲列强立即宣战,他复辟一百天后就在滑铁卢遭到了最终的失败。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易于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动性错误,如对埃及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象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发作,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悚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拿破仑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土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英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作出的。
来源:《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精彩呈现九部关于拿破仑的**:历史长河中的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执政官,他一生四处征战,我们对于他的了解都局限于课本中,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中的拿破仑,九部**让你多方面了解拿破仑。
拿破仑的**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1960,法国)
(又名《决战奥斯特里茨》,正如片名,反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片子)
《滑铁卢战役》(1970,意大利)
(内容不用多说了,从惠灵顿和拿破仑两个视角看待这场战役)
《拿破仑先生》(2003,法国)
(反映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的最后时光)
《战争与和平》(1968,苏联)
(反映拿破仑进攻俄国,但不是以拿破仑为主角。影片长度超过8个小时,动用了多名正规军人参与拍摄,除了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还有三个比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国版、英国版、欧洲版,但最受好评的还是苏联版)
《别了,波拿巴特》(1985,法国)
(反映拿破仑远征埃及)
《气壮山河》(1957,美国)
(故事背景发生在拿破仑进攻西班牙期间,主角不是拿破仑)
《我与拿破仑》(2006,意大利)
(以喜剧的方式描写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上的生活)
《拿破仑情史》(1954,美国)
(又名《拿破仑与黛丽丝》)
《拿破仑》(1935,法国)
(长达235分钟的黑白影片,但导演却还说它“只不过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某些片断需将三块银幕拼接起来才能放映)
《拿破仑战争》(2002,德国)
(又名《拿破仑回忆录》,一些网上商店的DVD则名为《拿破仑》,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尔主演。影片很长,由《战争的号角》、《王者的荣耀》 、《命运的转折》、《滑铁卢之战》四个故事组成,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仑的主要事迹,虽然在细节上不像《决战奥斯特里茨》、《滑铁卢战役》等专以某场战役为主题的片子那般详细,但很值得一看)
关于拿破仑的好**为您盘点到这里了,希望您观影愉快。
达·伽马是开辟了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国王十分清楚,那条长期寻找的通往印度群岛的路线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葡萄牙国王一直没有派出另外的航海队。1492年,哥伦布从大西洋出发寻找印度,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当时人们都认为哥伦布已经找到印度了,所以整个欧洲为之振奋。
显然,西班牙在航海方面已经超越了葡萄牙。为了赶上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决定派遣到印度群岛的探险队。1497年,这支探险队真正起航,国王挑选瓦斯科·达·伽马为探险队队长。
1460年,瓦斯科·达·伽马出生在葡萄牙锡尼什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出色的航海家,并受命于葡萄牙国王开辟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但最终因失败而病逝。他的哥哥也是一名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在他后来的探险过程中,哥哥几次陪同。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由4艘船只组成的探险队,从里斯本南部的海港出发,开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这支探险队共计170多名船员,其中包括会讲阿拉伯语的翻译。
欧洲人努力去寻找更多的殖民地探险队由到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狄亚士领航,最初向佛得角群岛航进。8月3日,船队离开佛得角群岛,3个月后到达圣赫勒那岛海域。在对船只进行检修和物质补给后,达·伽马没有沿着狄亚士航行过的航道行进而是向大西洋远航,航线几乎是直线向南。在向南行进了很长一段路线后,在朝东转去。达·伽马的探险队终于抵达好望角。
达·伽马的探险队也在好望角受到了巨大海浪的袭击,很多海员要求返回里斯本,但是遭到达·伽马的拒绝。在遭受3天3夜狂浪骤雨的袭击之后,船队终于绕过好望角,随后又沿非洲东海岸而上。
航海
破仑在滑铁卢指挥的失误,百年来许多史论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争论不休。从事件本身看,一代名帅确是因许多偶然因素,才输给了二流将领威灵顿和布吕歇尔。
拿破仑的原计划是先以自己12万军队消灭8万普鲁士军,再打7万人的英军。16日这天,他在林尼歼灭了布吕歇尔所率普军2万人,自己损失万余人。如不是内依元帅所部迟缓,此仗有可能达成全歼,这样他集中局部优势各个击破的计划便会实现。
次日,拿破仑可能是出于偶然,违反了由他自己提出并让后代军事家赞叹不已的一项原则——
全部军事艺术就在于集中兵力。他从本来就不足的军队中分出36万人,由格鲁希元帅率领追歼不知逃到哪里的普军,自己率72万军队向布鲁塞尔进攻。此时拿破仑老的精锐士兵要么倒在西班牙游击队枪口下,要么葬身于莫斯科西面的冰雪中,军中多是新兵。因兵力和武器都不占优势,想速歼构筑了阵地的威灵顿所部英军,只有靠拼命一搏。
6月18日清晨,拿破仑平生最后一次检阅了军队,士兵们高呼“皇帝万岁”,士气之高昂又像回到了奥斯特里茨会战的热烈情景。接着,法军向滑铁卢开始猛攻,英国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击,苏格兰骑兵跃马反击突入之敌。激战至下午3时,连续冲击的法军终于部分突破了敌阵,等待普军增援的威灵顿已感失望,便在司令部中命令军官们都到第一线,“让大家都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已经没有援军了!”
傍晚,拿破仑亲率近卫队冲入英军纵深,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法军右翼突然传来炮弹的轰鸣和骑兵的呐喊——布吕歇尔率3万普鲁士军赶来参战!拿破仑仍下令继续进攻,并期望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元帅也能随后赶到。直至天黑后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等格鲁希元帅,哪知道此人因迷路已无法赶到战场。
入夜时,普军冲破了法军右侧,拿破仑手下失去控制的部队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来,却因丢失了全部大炮难以再战。战场上遗弃下25万名死伤的法国军人和22万名死伤的英普联军官兵,哀号之声不绝于野,成为滑铁卢战场的最后景象。
在联军追击下,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次日宣布退位。成千上万民众围住叶利赛宫高呼:“不需要退位!皇帝万岁!”此时还可动员起充满崇拜之心的百万民众,有希望重演1793年打退外国干涉军那一幕,已自居帝王之列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想率领贱民”。他在去美洲之时被英舰截获,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上,1821年在那里死去,据现代医学考证是由于王党分子的慢性化学毒杀。
如果从滑铁卢的局部再瞻望全欧洲,可看出失败的偶然因素只带有战术意义,并不能改变整个战略走向。当时,连续26年的战争已使疲惫不堪的法国无力对抗整个欧洲的进攻,拿破仑即使在滑铁卢打赢,也会在别的地方输掉,幸运之神最多能给他拖长一点时间
最后,法国政府通过冥思苦想,才找到一个使卢森堡比较满意的答复,即:“以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法国将始终不渝地对卢森堡大公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予以支持与赞助,来兑现我们的拿破仑将军那一诺千金的玫瑰花信誓。”
事件详细始末:
1797年3月,法兰西总统拿破仑在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演讲时,潇洒地把一束价值3路易的玫瑰花送给该校的校长,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为了答谢贵校对我、尤其是对我夫人约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仅今天呈献上一束玫瑰花,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法兰西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作为法兰西与卢森堡友谊的象征。”从此卢森堡这个小国即对这“欧洲巨人与卢森堡孩子亲切、和谐相处的一刻”念念不忘,并载之入史册。
后来,拿破仑穷于应付连绵的战争和此起彼伏的政治事件,并最终因失败而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自然也把对卢森堡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
谁都不曾料到,1984年底,卢森堡人竟旧事重提,向法国政府提出这“赠送玫瑰花”的诺言,并且要求索赔。他们要求法国政府:一、要么从1798年起,用3个路易作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5厘复利计息全部清偿;二、要么在法国各大报刊上公开承认拿破仑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法国政府当然不想有损拿破仑的声誉,但电脑算出来的数字让他们惊呆了:原本3路易的许诺,至今本息已高达1375596法郎。最后,法国政府通过冥思苦想,才找到一个使卢森堡比较满意的答复,即:“以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法国将始终不渝地对卢森堡大公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予以支持与赞助,来兑现我们的拿破仑将军那一诺千金的玫瑰花信誓。”
也许拿破仑至死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即兴”言辞会给法兰西带来这样的尴尬。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道理:许诺只在一瞬,践约需要永远——无论是凡人还是伟人。
拿破仑知己知彼
法国名将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伦岛七年期间,为了知己知彼,努力学了英文,伦敦海事博物馆目前展出的拿破仑文物展首度披露这段历史。
根据当时一起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伊马努埃,拿破仑是在1816年1月17日开始第一堂英文课,靠著一张助动词表和一本字典开始将法文句子翻成英文。
纪录有拿破仑所写的英文句的文件显示,当时拿破仑所写的多半是流放的心情,例如:
「你什麼时候才会学聪明」
「只要我还在这个岛上就不会」
「但是一旦我走出这里,我就会学到聪明」
「只要我在法国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也有一些写到女人,儿子的句子:
「我的妻子会到我身边,我的儿子会很伟大强壮,在晚餐上喝瓶葡萄酒,而我将举杯向他致意。」
「女人觉得他们自己是最美的」
拿破仑学英文显然是为了知己知彼,以便他能阅读伦敦的报章是如何描写他的。历史学家希克斯说,拿破仑当时在狱中讨厌像个学生照表操课,常常自己偷时间学英文,「他不需要反英语,他必须作战,因为这是法国的敌人。」希克斯说,「法国人很惊讶的发现,他(拿破仑)学过英文,但是他这麼做不是为了好玩,他在思索,如果他学了英文,可以省下多少翻译的费用。」
拿破仑在1815年被英国海军击败,即为史上著名的滑铁卢之役,战败后被英国放逐在圣赫勒那岛,在岛上抑郁以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