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反切。不太好解释,简单的讲,类似于现代的汉语拼音,取上字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进行相拼读,即可得出被切字读音,当然,古今有音变,古代能相切的,今音不一定能拼读出。反切是音韵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为我们研究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清晰的线索,但反切也有其局限性,直到近代为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所代替。古书多有反切,古代字书多汇集反切,如《说文》附有字头反切,《康熙字典》等都有,而《广韵》、《集韵》更是中古反切的规范,一直影响到现代,通常大型以及古汉语专门辞书还在使用此种注音方法(多采用《广韵》的反切),如《辞源》、《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你看了就明白了。
反切
反切(“反切”,拼音:fǎn qi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反切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释名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覆切摩」之意。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反切出自《大宋重修广韵》一书,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如: 东(dung1)为德(dak1)红(hung4)切 = d+ung阴平 如: 愉(jyu4)为羊(joeng4)朱(zyu1)切 = j+yu 阳平
历史
主条目:直音
汉语原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
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如,《说文解字》〈玉部〉:「珣,读若宣」,〈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 譬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据,……久鱼切,……斤鱼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