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赞美一首曲子非常好听”的四个字词语或句子有哪些
成语:
1、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2、金声玉振: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3、含商咀徵: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
4、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5、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6、幺弦孤韵:指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7、兴云致雨:比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8、清耳悦心:清耳悦心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句子:
1、动听的音乐就像是飞舞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像是叮咚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有时候,也像是璀璨的星辰,在夜空用闪烁。
2、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3、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4、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5、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无息;又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6、一首好歌,往往可以唱得人泪雨纷飞,唱得人如痴如醉,唱得人 澎湃,唱得人热血沸腾。
2描写钢琴的词语有哪些清脆、昂贵、不菲、动人心弦、高雅
一、清脆 [ qīng cuì ]
解释:(声音)清楚悦耳。
引证:巴金 《秋》二:“他们走进栏杆,便听见清脆的水声。”
二、昂贵 [ áng guì ]
解释:价格很高。
引证:丁玲 《法网》:“几千的工人就彷徨于街头。百物都昂贵,然而厂里还要扣工资,加班,延长做工时间。”
三、不菲 [ bù fěi ]
解释:(费用、价格等)不少或不低。
四、动人心弦 [ dòng rén xīn xián ]
解释: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自: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熬了。”
五、高雅 [ gāo yǎ ]
解释:高尚,不粗俗。
出自: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自从可怜老汉眼睛看不见了, 蛤蟆滩 谁还当面叫他那些不高雅的外号来呢?”
3形容音乐好听的词语,有哪些字正腔圆
解释: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示例: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抑扬顿挫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自: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天籁之音
解释:与地籁、人籁相比较, 天 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天籁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4形容乐曲非常好听的成语有哪些1、云起雪飞
读音:yún qǐ xuě fēi
释义: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2、余音缭绕
读音:yú yīn liáo rào
释义: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郢中白雪
读音:yǐng zhōng bái xuě
释义: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4、幺弦孤韵
读音:yāo xián gū yùn
释义: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5、兴云致雨
读音:xīng yún zhì yǔ
释义: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5好听的钢琴曲有哪些~~~/星空(个人最喜欢的一首)
/D大调卡农
/秋日的私语
/寂静山林(班德瑞)
/巴格达的星星(班德瑞)
/童年的回忆(班德瑞的不是克莱德曼的那个,很好听但不算钢琴曲)
/镜中的安娜(有吉他曲)
/悲伤的西班牙(有吉他曲)
/梦中的婚礼
/爱的故事
/水边的阿狄丽娜
/多瑙河之波
/月光奏鸣曲(看柯南时偶然听到才发现很好听)
/天空之城
/幻想曲(记得好像是肖邦的)
/土耳其进行曲
/卡门序曲
建议听听理查德克莱德曼 ,很多都很好听 。
班德瑞也很好听,但不是纯粹的钢琴曲 。
雨的印记(Kiss the rain)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如爱的协奏曲、星空、秋日的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思乡曲、梦中的婚礼等等,都很抒情的!
不能说的秘密JAY的《Secret》
贝多芬《月光曲》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Wind Crest
天蓝的旋律
Tears 眼泪钢琴曲
古典的:
巴达洁芙丝卡 少女的祈祷
拉赫玛尼诺夫 华丽大圆舞曲
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变奏曲(一定要原版的钢琴变奏曲)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舒曼 梦幻曲
李斯特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贝多芬 第五号(命运)交响曲
德沃夏克 幽默曲
贝多芬 致爱丽丝
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
李斯特 小星星变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肖邦 降E大调夜曲
莫扎特 双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 钟
肖邦 英雄波兰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肖邦 c小调(革命)练习曲
格里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百度里只有摇滚版)
舒伯特 降E大调即兴曲
柴科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狂想曲
6好听的钢琴曲有哪些《G弦之歌》、《E调前奏曲》(巴赫)
春之歌(门德尔松)
月光(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欢乐颂(贝多芬)
胡桃夹子圆舞曲
睡美人圆舞曲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我只在乎你 -- 钢琴曲
一个人的浪漫钢琴版
魔兽亡灵序曲
下一站,幸福
最美丽的谎言
爱你不要失忆
最后之舞-- 钢琴曲
小酒窝钢琴版
绿袖子变奏曲
献给爱丽丝 ---- 理查德·克莱德曼
安妮的仙境
7形容音乐好听的词语有顺耳、动听、宛转、入耳、悦耳。
一、顺耳
白话释义:(话)合乎心意,听着舒服:这话听着顺耳。不能只听顺耳的话,不顺耳的也要听。
出处:《与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朝代:三国魏
作者:曹丕
译文:高谈阔论娱乐了内心,筝器哀鸣又让人听着舒服。
二、动听
白话释义:听起来使人感动或者感觉有兴趣:娓娓动听。极平常的事儿,让他说起来就很动听。
出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
朝代:汉
作者: 阮瑀
译文:先生你说的话,没有一句听起来是不动听的。
三、宛转
白话释义: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出处:《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时说些宛转的话,是姑且客气客气的,何尝想借此免于下地狱。
朝代:近代
作者:鲁迅
四、入耳
白话释义:中听:不入耳。这句话十分入耳。
出处:《二马》第二段十一:“ 马威越听越觉得不入耳,抓起帽子来说:‘父亲,我得去找 李子荣 。’”
朝代:近代
作者:老舍
五、悦耳
白话释义:好听:歌声婉转悦耳。
出处: 《秋色赋·乡音》:“啊!多么雄壮悦耳的声音啊!”
朝代:近代
作者:峻青
出生地 1908年9月30日,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生于黑海边上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家庭背景 他的父亲是个书商,业余喜欢拉拉小提琴,弹弹曼陀林以自娱;母亲是敖德萨歌剧院合唱队队员。在家庭的影响下,奥伊斯特拉赫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听了妈妈唱的歌剧片段,常会模仿着哼上几句。他的音乐天份引起了以擅长教育儿童闻名的小提琴家斯托利亚尔斯基的注意。这位奥尔的弟子把他带到自己的班上学琴,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才满5岁。入学 "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结束之后,斯托利亚尔斯基办了一所敖德萨戏剧音乐学校。1923年,奥伊斯特拉赫考入该校,在斯托利亚尔斯基班上同时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1924年他举行了生平第一场音乐会,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考试拉的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安东·鲁宾斯坦的中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挑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协奏曲作为毕业汇报的曲目显示了他的眼光和胆量,当时这部作品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他十分喜欢作品中闪烁的机智。获得大师指点 1927年,在欢迎普罗科菲耶夫访问敖德萨的音乐晚会上,奥伊斯特拉赫当着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谐谑曲乐 章。当时身为荣誉贵宾的普罗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当我演奏的时候,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在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但他没有参加鼓掌,而是迈着大步走上舞台,没有注意观众的喧哗和兴奋,立即要求钢琴家把座位让给他,坐下来转身对我说,'年轻人,你完全没有像要求的那样去演奏。'他开始向我表明和解释自己音乐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
许多年以后,当我已经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近友时,我曾经向他提起了当年敖德萨音乐会的情景。令我吃惊的是,他记得一切以至许多细枝末节--节目单的准确内容,加演的次数,和他一起在宴会上表演《丑小鸭》的奇什科,还有'不幸的年轻人'。这个人,如他表现的那样,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难'。'您猜,这个年轻人是谁?'当知道这个人就是我以后,普罗科菲耶夫显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说什么!'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么 和蔼可亲的人啊。"
1927年夏天,奥伊斯特拉赫应邀赴基辅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作者的亲自指挥下,他和乐队两度合作演奏了这部杰作,取得辉煌的成功。格拉祖诺夫十分赞赏他的艺术处理。频繁获奖 1935年,他荣获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随后,他开始了向国际乐坛的进军。几个月后,他在华沙亨利·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鲁塞尔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击败来自21个国家的68名选手,荣登冠军宝座。艺业更上一层楼 1928年,奥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乐界著名人士的指点,艺业更上一层楼。30年代开始,他频繁到全苏各地巡回演出。1937年这次比赛评委之一的蒂博写道:"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从今天起开始传遍全世界。世界各国都在盼望能够听到他的表演。"这次比赛的胜利不仅为奥伊斯特拉赫登上国际舞台铺平了道路,而且为他艺术风格的确立定下了方向。学习 模仿 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在布鲁塞尔见到了对他的风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前辈大师。他聆听了克莱斯勒的音乐会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克莱斯勒的演奏给了我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华、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大约在 20年代末,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听到克莱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艺术上看到了一个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维也纳人的某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叹息似的朗诵调。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帮助他掌握了细腻的色彩变化和讲述作品内容的非凡技巧。许多人能够把大型作品拉得过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却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于小品的内容清楚明白,表现力若不够就难以给听众一个明确的印象,听起来像练习曲一样。
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人,没有不重视小品的,它是对表达能力的严峻考验。奥伊斯特拉赫后来在大型作品中能够表达出层次那么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与他此时的锤炼密切相关。另一个影响是西盖蒂倡导的演奏非个性化倾向,要求演奏者以体现 作曲家的意图为最高目的,反对演奏者以过于强烈的个性特点诠释作品,它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乐个性却过于干人一面的负面效果。
1938年6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问世,这是奥伊斯特拉赫的表演艺术唤发大作曲家创作冲动的第一个例证。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旋律的抒情杰作。乐思在设计得十分精巧的结构下尽情地流淌。特别是第二乐章似乎在回望着安定、幸福的往昔岁月,一股惆怅、惋惜之情掠过作者心头、米亚斯科夫斯基是一位被低估的做曲家、他的内心世界微妙敏感,对时代的不公正也许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敢于仗义执言。但他是以自己委婉的方式来暗示不公正,有老年人夕阳无限好的心态。这部作品可以选择小提琴家费金的版本,演绎十分温暖(唱片编号:OlympiaOCD134)。演奏出现新的生机 1940年问世的哈恰图良小提琴协奏曲,给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带来了新的生机。这部色彩斑斓的作品是亚美尼亚民间生活的一幅长篇画卷。奥伊斯特拉赫以柔和而又稠厚的音质浓墨重彩地再现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他的分句温柔细致,音色变化入微,技巧酣畅痛快。他的演奏是这部作品难以超越的典范。作曲家在他的激发下,指挥乐队配合得极其兴奋,把浓重的民族风味尽现眼前。进行慰问演出 奥伊斯特拉赫在卫国战争期间,满怀爱国热忱到后方和前线慰问演出。1942年,他来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举行音乐会。战士、工人、海员和居民都来听他的表演。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之后,苏联人民这时候从音乐中得到了多么大的安慰!在演出过程中响起了空袭警报,但是没有人离开音乐厅,一曲奏毕,掌声如雷。演出结束时当场宣布授予奥伊斯特拉赫国家颁发的奖状,这时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大厅,这是对艺术家劳动的最好的报酬。
1945年,战争结束了,奥伊斯特拉赫与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反响强烈。安排音乐会 1946-1947年演出季来到了,他按照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顺序安排了5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第一场:巴赫(E大调)、贝多芬、勃拉姆斯;第二场:莫扎特(A大调)、门德尔松、埃尔加;第三场:肖松《音诗》、沃尔顿、西贝柳斯;第四场:塔涅耶夫《音乐会组曲》、格拉祖诺夫、柴科夫斯基;第五场: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哈恰图良。从曲目安排上可以看出他有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所有重要的小提琴曲目统统掌握到 手的雄心。第一次西方演出 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到西方演出是1945年在维也纳。10年后,他来到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美国首演。克莱斯勒、埃尔曼。弗朗塞斯卡蒂、米尔斯坦、斯皮瓦科夫斯基、斯特恩、保罗·罗伯逊、施瓦茨科普夫、皮埃尔·蒙特这些音乐界的大人物都赶来听他的演奏。"克莱斯勒的在场使我特别激动。他聚精会神地听我拉琴,结束时,第一个站起来向我鼓掌……这一切好像在奇妙的梦中。后来,他又把他写的贝多芬协奏曲华彩乐段送给我。我从美国带回来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这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是克莱斯勒送给我的乐谱。"事业蒸蒸日上 奥伊斯特拉赫的事业蒸蒸日上。1958年他在巴黎和克路易坦指挥的法国广播学院管弦乐团录下了久享盛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唱片。这是温暖、缓慢、舒展的演奏。奥伊斯特拉赫是个很随和的人,从容不迫地细细品尝贝多芬的浪漫之旅。法国乐队以其懒洋洋的民族性格与其配合,相得益彰。这张唱片无论录音与演奏都不如传闻中的那么好。贝多芬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奥勃林合作录制的《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更值得聆赏。《G大调第十奏鸣曲》的开始凄凉哀婉,带有吉普赛风味,颇合作者原意(这部作品原题献给一位吉普赛小提琴家,后因一个女孩子,贝多芬和他闹别扭,就转赠给罗德了)。《G大调第八奏鸣曲》温暖和煦,是二位好心人在宽解你的忧愁。
奥伊斯特拉赫对俄国、尤其是苏联小提琴作品的解释具有权威性。他的有声和文字资料,是后世小提琴家们研究揣摩的榜样。
编辑本段轶事 奥伊斯特拉赫在和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往中,曾有许多趣事。下述的一则,不仅颇能说明两位作曲家的性格,而且极传奥伊斯特拉赫之憨厚神态:"我那时正在准备普罗科菲耶夫的一首作品,其中一个音究竟应该有升记号还是没有,难于确定。我找到作曲家本人,请他解答。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上弹来弹去,一下子升半音一下子还原,越弹越糊涂,最后他大声嚷了起来:'你去问我的秘书吧!他大概清楚。'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有一回我遇到肖斯塔科维奇,就把这个 还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向他提出。肖斯塔科维奇同普罗柯菲耶夫的行事风格不同,他不在琴上弹,只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有升记号的。'
"我不明白他判断的依据,仍存疑惑。过了一段日子,我又一次碰到肖斯塔科维奇,于是再向他提出那同一个问题。肖斯塔科维奇已经忘记上一回的事了。他还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没有升记号的。"'性格温厚 幽默 奥伊斯特拉赫的性格温厚、持重,还常常喜欢开些善意的玩笑,他的幽默淡而有味。这些品格在他演绎的勃拉姆斯作品中反映了出来。1954年2月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评论家哈特纳克在所著《我们时代的小提琴大师》一书中赞扬这个版本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给予这部作品的宽广的幅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他的揉指和滑音运用得如此细致小心,给这部刚健的作品增添了许多细腻的感情色彩变化。他的曲式结构交代得十分清楚,把美和力量完美地统一在一体。这个版本对当代小提琴家如何演好这部巨著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他后来和克雷姆佩尔合作的唱片在力量上有些松懈,似乎和名气稍小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他精神更放松,表达感情更自由。
1954年录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情形与此相仿。1878年,在3个月草率的婚姻破裂后,柴科夫斯基来到瑞士的日内瓦湖畔消愁散心,在这里,他逐渐地恢复了往昔宁静的神思。正好这时候,他以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小提琴家科泰克来陪伴他。科泰克拉了许多小提琴作品给他听,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等,柴科夫斯基对其中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印象特别好。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您知道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吗?它是为小提琴与乐队协奏而写的,由五个连续的独立乐章组成,具有西班牙民间主题。这首作品令我十分满意。有许多清新、明快的气息,动人的节奏,美好而和声处理出色的旋律。它和我所熟悉的新法国学派的其他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拉罗就是属于新法国学派的,他和德里布、比才一样,不追求深度,但注意避免陈规旧套,寻找新形式和更关心音乐的美,而不像德国人那样遵守既定的传统。我今天十分满意地一连弹了它两次。"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激起了柴科夫斯基写作小提琴音乐的兴趣,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写作。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比他后来和奥曼迪合作的版本出色。他的感情表达 更舒展自然,琴声出自肺腑,十分真诚感人。
部分名气较小的作品
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杰作之外,奥伊斯特拉赫还录下了塔涅耶夫的《音乐会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类名气较小的作品。
《音乐会组曲》是塔涅耶夫为小提琴和乐队写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题献给奥尔。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音阶、琶音和颤音组成的辉煌狂想乐段揭开全曲,忧愁的旋律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的俄罗斯还是个尚未废除农奴制的国家。第二乐章是轻巧的18世纪小步舞曲风范,带有宫廷气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奥伊斯特拉赫发出了极其悦耳动听的琴声。第三乐章题名"童话",沉郁的小提琴带出一段温馨的轻摇,中间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在小鼓的滚奏下,小提琴带着几分哀怨结束这个乐章。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华所在,一个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旋律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单纯、表情丰富,引出性格越来越复杂的变奏。第一变奏是技巧的变化,第二变奏雄浑有力,如同农民的健步,第三变奏是精巧的圆舞曲,婀娜的秀色在云鬓间闪动,第四变奏是急速活泼的急板,第五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矫健有力,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了主题,小提琴在最高音区婉转吟唱,如同一只夜莺在诉说夜色之美,娓娓动听的旋律在静谧中消散。第五乐章采用了19世纪作曲家喜爱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形式,热烈喧闹的场面和高超的技巧贯串始终,给全曲一个效果辉煌的结尾。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确也无须它求。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手1939年,是优美抒情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前此,人们似乎没有从这部作品中发现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乐句的划分和转调的色彩明暗变化极其精细。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现所感动,指挥乐队伴以激情投入的协奏。这个1962年的录音,是小提琴和乐队之间平衡的一个好样本。对指挥兴趣浓厚 奥伊斯特拉赫除了演奏小提琴,对指挥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乐队中演奏中提琴(先)和小提琴(后),体会过置身于宏大的音响中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他有句玩笑话:"小提琴不能演奏G弦空弦音以下的音符,对我来说似乎是个耻辱。"他对浑厚、浓重的低音的爱好由此可见一斑。1962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作为指挥登台献艺。他的指挥动作也像他拉琴一样朴实自然,不过分夸张。小提琴家是这样来描述他在指挥领域的新奇发现的:"指挥乐队如同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流顺流而下,突然间,我们发现大海就在前面。河岸渐次退向远方,你可以向四面八方了望,这时候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奥伊斯特拉赫指挥了许多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挥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也被认为很有特色,获得好评。
编辑本段演奏风格多样化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呈现出多样和逐渐演进的特点,宏大的气魄,巨大的音响,崇高的理想,真诚的感情,这些是他成熟期最具个性的标志。他的人情味使许多人觉得特别亲切,但也有人嫌其俗气。他的演奏特点通过自己大量的教学工作,对苏联、东欧甚至全世界的小提琴学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中间好的一面不言自明,负面的后果也不容忽视。奥伊斯特拉赫开揉指忽冷忽热之肇端,即在同一个乐句中有些音符用揉指,有些音符不用揉指,两者没有中间的过度层次,也不是出于听觉或根据音乐的内在需要来使用。这种拉法跨越国界在当今许多年轻小提琴家身上相当普遍地存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由于本人修养高,能够把这点不足巧妙地掩饰过去,后继者却为此吃尽苦头。
编辑本段中国演出 1957年秋天,奥伊斯特拉赫来中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北京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莫扎特的A大调、贝多芬、布鲁赫的g小调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勃拉姆斯、弗朗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几首奏鸣曲,以及其他许多中、小型乐曲。这些演奏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许多观众至今还能回忆起奥伊斯特拉赫当年美妙的琴声.
编辑本段部分名气较小的作品 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杰作之外,奥伊斯特拉赫还录下了塔涅耶夫的《音乐会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类名气较小的作品。《音乐会组曲》 《音乐会组曲》是塔涅耶夫为小提琴和乐队写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题献给奥尔。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音阶、琶音和颤音组成的辉煌狂想乐段揭开全曲,忧愁的旋律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的俄罗斯还是个尚未废除农奴制的国家。第二乐章是轻巧的18世纪小步舞曲风范,带有宫廷气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奥伊斯特拉赫发出了极其悦耳动听的琴声。第三乐章题名"童话",沉郁的小提琴带出一段温馨的轻摇,中间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在小鼓的滚奏下,小提琴带着几分哀怨结束这个乐章。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华所在,一个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旋律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单纯、表情丰富,引出性格越来越复杂的变奏。第一变奏是技巧的变化,第二变奏雄浑有力,如同农民的健步,第三变奏是精巧的圆舞曲,婀娜的秀色在云鬓间闪动,第四变奏是急速活泼的急板,第五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矫健有力,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了主题,小提琴在最高音区婉转吟唱,如同一只夜莺在诉说夜色之美,娓娓动听的旋律在静谧中消散。第五乐章采用了19世纪作曲家喜爱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形式,热烈喧闹的场面和高超的技巧贯串始终,给全曲一个效果辉煌的结尾。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确也无须它求。《小提琴协奏曲》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9年,是优美抒情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前此,人们似乎没有从这部作品中发现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乐句的划分和转调的色彩明暗变化极其精细。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现所感动,指挥乐队伴以激情投入的协奏。这个1962年的录音,是小提琴和乐队之间平衡的一个好样本。
编辑本段逝世 由于过度劳累,奥伊斯特拉赫的健康状况在60年代后期趋于恶化,经常住院养病。1974年10月24日,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旅行演出期间,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整个音乐界为此感到深深的悲痛。斯特恩说:"我感到不仅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同行,而且失去了一位亲兄弟。"好在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虽然未能完美无缺地再现其神采,总可以让我们亲自领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染。
编辑本段影响 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衔人物,他对20世纪弦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苏联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的辉煌的演奏启迪下产生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都把自己的杰作题献给他。在繁忙的演奏之余,他还担任大量教学任务,学生遍布天下,对培养新一代的小提琴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演奏影响所及,在今天许多人的演奏中还清晰可辨。
比较大众的花滑选曲:影视配乐,拉赫,肖邦,歌剧类;无论最后选的什么曲子,最后还是要为整个节目编排做铺垫的。
说几个比较常见的
1 罗密欧与朱丽叶
David Wilson可以说编过好几版罗朱,但就近几年编的,一共有2套。一套是为日本男单选手羽生结弦编的,选曲来自Nino Rota为1968年罗朱**所做的配乐;另一套是为韩国女单选手朴小宴编的,选曲来自Abel Korzeniowski为2013年**罗朱所做的配乐。
2 Bolero
Nanami Abe为日本男单选手羽生结弦编的2008-09赛季的sp就是波莱罗,选曲来自Steve Sharples为**Moulin Rough所做的配乐;Lori Nichol为意大利女单选手Carolina Kostner编的2012-2013赛季的fs也是Boléro(同时也是2014索契赛场上的fs),选曲来自Maurice Ravel的Boléro,用的版本是由André Previn和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的。
3 Scheherazade (天方夜谭)
Scheherazade的编曲是Nikolai Rimsky-Korsakov,花滑项目中,常见的天方夜谭一共有4版,剪辑各有不同。
Sarah Kawahara为美国著名华裔花滑女单选手Michelle Kwan(关颖姗)编的2001-02赛季的fs,用的版本是由New York Philharmonic演奏的;Dawid Wison为韩国著名女单选手金妍儿Yu-Na KIM编的2008-09赛季的fs;Tatiana Tarasova为日本女单选手浅田真央编的2011-12赛季的sp;Lori Nichol为意大利女单选手Carolina Kostner编的2013-14赛季的fs(这套节目在大奖赛的时候不受裁判待见,冬奥会的时候果断换成上个赛季的自由滑了)。
4 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绝对是花滑节目中的常客了,说几个比较著名的节目
Jeffrey Buttle为加拿大男单选手Patrick Chan(陈伟群)编的2013-14赛季的sp,选曲是Elegie in E Flat Minor;Tatiana Tarasova为日本女单选手浅田真央编的2013-14赛季的fs,选曲是Piano Concerto No 2;Tatiana Tarasova和Nikolai Morozov为美国花滑女单选手Sasha Cohen编的2002-03赛季的fs,选曲来自Piano Concerto No 2。
5 Frédéric Chopin
肖邦绝对是花滑节目中另一大常客
David Wilson为加拿大男单选手Patrick Chan(陈伟群)编的2015-16赛季的fs,选曲来自Revolutionary Étude,Prelude, Op28,和Scherzo No1;Lori Nichol为日本女单选手浅田真央编的2006-07和2013-14赛季的sp,选曲来自Nocturne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Jeffrey Buttle为日本男单选手羽生结弦编的2014-15赛季的sp,选曲来自Chopin Ballade No 1。
我不很明白,为什么特别是在现在,在窗帘已经垂下,而门已紧紧闩好的深夜,会想再去记述一个已经逝去的梦。
也问过自己,此刻海潮回响,树枝拍窗,大风凄厉刮过天空,远处野狗嗥月,屋内钟声滴答。这些,又一些夜的声音应该是睡眠中的事情,而我,为什么却这样的清醒着在聆听,在等待着一些白日不会来的什么。
便是在这微寒的夜,我又披着那件老披肩,怔怔的坐在摇椅上,对着一盏孤灯出神。
便是又想起那个梦来了,而我醒着,醒在漆黑的夜里。这不是唯一纠缠了我好多年的梦,可是我想写下来的,在今夜却只有这一个呢。
我仿佛又突然置身在那座空旷的大厦里,我一在那儿,惊惶的感觉便无可名状的淹了上来,没有什么东西害我,可是那无边无际的惧怕,却是渗透到皮肤里,几 乎彻骨。我并不是一个人,四周围着我的是一群影子似的亲人,知道他们爱我,我却仍是说不出的不安,我感觉到他们,可是看不清谁是谁,其中没有荷西,因为没 有他在的感觉。
好似不能与四周的人交谈,我们没有语言,我们只是彼此紧靠着,等着那最后的一刻。
我知道,是要送我走,我们在无名的恐惧里等着别离。我抬头看,看见半空中悬空挂着一个扩音器,我看见它,便有另一个思想像密码似的传达过来——你要上路了。
我懂了,可是没有听见声音,一切都是完全安静的,这份死寂更使我惊醒。
没有人推我,我却被一股巨大的力量迫着向前走。——前面是空的。
我怕极了,不能叫喊,步子停不下来,可是每一步踩都是空的!
我拚命向四周张望着,寻找绕着我的亲人。发觉他们却是如影子似的向后退,飘着在远离,慢慢的飘着。
那时我更张惶失措了,我一直在问着那巨大无比的“空”——我的箱子呢,我的机票呢,我的钱呢?要去什么地方,要去什么地方嘛!
亲人已经远了,他们的脸是平平的一片,没有五官,一片片白镑镑的脸。
有声音悄悄的对我说,不是声音,又是一阵密码似的思想传过来——走的只有你。
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步伐,觉着冷,空气稀薄起来了,镑镑的浓雾也来了,我喊不出来,可是我是在无声的喊——不要!不要!
然后雾消失不见了,我突然面对着一个银灰色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个弧形的洞,总是弧形的。
我被吸了进去。
接着,我发觉自己孤伶伶的在一个火车站的门口,一眨眼,我已进去了,站在月台上,那儿挂着明显的阿拉伯字——六号。
那是一个欧洲式的老车站,完全陌生的。
四周有铁轨,隔着我的月台,又有月台,火车在进站,有人上车下车。
在我的身边,是三个穿着草绿色制服的兵,肩上缀着长长的小红牌子。其中有一个在抽烟,我一看他们,他们便停止了交谈,专注的望着我,彼此静静的对峙着。
又是觉着冷,没有行李,不知要去哪里,也不知置身何处。
视线里是个热闹的车站,可是总也听不见声音。又是那股抑郁的力量压了上来,要我上车去,我非常怕,顺从的踏上了停着的列车,一点也不敢挣扎。
——时候到了,要送人走。
我又惊骇的从高处看见自己,挂在火车踏板的把手上,穿着一件白衣服,蓝长裤,头发乱飞着,好似在找什么人。我甚而与另一个自己对望着,看进了自己的眼睛里去。
接着我又跌回到躯体里,那时,火车也慢慢的开动了。
我看见一个红衣女子向我跑过来,她一直向我挥手,我看到了她,便突然叫了起来——救命!救命!
已是喊得声嘶力竭了,她却像是听不见似的,只是笑吟吟的站住了,一任火车将我载走。
“天啊!”我急得要哭了出来,仍是期望这个没有见过的女子能救我。
这时,她却清清楚楚的对我讲了一句中文。
她听不见我,我却清晰的听见了她,讲的是中文。整个情景中,只听见过她清脆的声音,明明是中文的,而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用中文的啊!
风吹得紧了,我飘浮起来,我紧紧的抱住车厢外的扶手,从玻璃窗里望去,那三个兵指着我在笑。
他们脸上笑得那么厉害,可是又听不见声音。
接着我被快速的带进了一个幽暗的隧道,我还挂在车厢外飘着,我便醒了过来。
是的,我记得第一次这个噩梦来的时候,我尚在丹娜丽芙岛,醒来我躺在黑暗中,在彻骨的空虚及恐惧里汗出如雨。
以后这个梦便常常回来,它常来叫我去看那个弧形的银灰色的洞,常来逼我上火车,走的时候,总是同样的红衣女子在含笑挥手。
梦,不停的来纠缠着我,好似怕我忘了它一般的不放心。
去年,我在拉芭玛岛,这个梦来得更紧急,交杂着其它更凶恶的信息。
夜复一夜,我跌落在同样的梦里不得脱身。在同时,又有其它的碎片的梦挤了进来。
有一次,梦告诉我:要送我两副棺材。
我知道,要有大祸临头了。
然后,一个阳光普照的秋日,荷西突然一去不返。我们死了,不是在梦中。
我的朋友,在夜这么黑,风如此紧的深夜,我为什么对你说起上面的事情来呢?
我但愿你永远也不知道,一颗心被剧烈的悲苦所蹂躏时是什么样的情形,也但愿天下人永远不要懂得,血雨似的泪水又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为什么又提起这些事情了呢,还是让我换一个题材,告诉你我的旅行吧。
是的,我结果是回到了我的故乡去,梦走了,我回台湾。春天,我去了东南亚,香港,又绕回到台湾。
然后,有一天,时间到了,我在桃园机场,再度离开家人,开始另一段长长的旅程。
快要登机的时候,父亲不放心的又叮咛了我一句:确定自己带的现款没有超过规定吗?你的钱太杂了,又是马克,又是西币,又是美金和港纸。
我坐在亲人围绕的椅子上开始再数一遍我的钱,然后将它们卷成一卷,胡乱塞在裙子口袋里去。
就在那个时候,似曾相识的感觉突然如同潮水似的渗了上来,悄悄的带我回到了那个梦魇里去。有什么东西,细细凉凉的爬上了我的皮肤。
我开始怕了起来,不敢多看父母一眼,我很快地进了出境室,甚而没有回头。我怕看见亲人面貌模糊,因为我已被梦捉了过去,是真真实实的踏进梦里去了。梦里他们的脸没有五官。
我进去了,在里面的候机室里喝着柠檬茶,我又清醒了,什么也不再感觉。
然后长长的通道来了,然后别人都放了手。只有我一个人在大步的走着,只有我一个人,因为别人是不走了——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
我的朋友,不要觉得奇怪,那只是一霎的感觉,一霎间梦与现实的联想而引起的回忆而已,哪有什么梦境成真的事情呢?
过了几天,我在香港上机,飞过昆明的上空,飞过千山万水,迎着朝阳,瑞士在等着我,正如我去时一样。日内瓦是法语区,洛桑也是。
以往我总是走苏黎世那一站,同样的国家,因为它是德语区,在心理上便很不同了。
常常一个人旅行,这次却是不同,有人接,有人送,一直被照顾得周全。
我的女友熟练的开着车子,从机场载着我向洛桑的城内开去。
当洛桑的火车站在黎明微寒的阳光下,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却是迷惑得几乎连惊骇也不会了——这个地方我来过的,那个梦中的车站啊!
我怎么了,是不是死了?不然为什么这个车站跑了出来,我必是死了的吧!
我悄悄的环视着车中的人,女友谈笑风生,对着街景指指点点。
我又回头去看车站,它没有消失,仍是在那儿站着。
那么我不是做梦了,我摸摸椅垫,冷冷滑滑的,开着车窗,空气中有宁静的花香飘进来。这不是在梦中。
我几乎忍不住想问问女友,是不是,是不是洛桑车站的六号月台由大门进去,下楼梯,左转经过通道,再左转上楼梯,便是那儿?是不是入口处正面有一个小小的书报摊?是不是月台上挂着阿拉伯字?是不是卖票的窗口在右边,询问台在左边?还有一个换钱币的地方也在那儿,是不是?
我结果什么也没有说,到了洛桑郊外的女友家里,我很快地去躺了下来。
这样的故事,在长途旅行后跟人讲出来,别人一定当我是太累了,快累病了的人才会有的想象吧。
几天后,我去了意大利。
当我从翡冷翠又回到瑞士洛桑的女友家时,仍是难忘那个车站的事情。
当女友告诉我,我们要去车站接几个朋友时,我迟疑了一下,仍是很矛盾的跟去了。
我要印证一些事情,在我印证之前,其实已很了然了。因为那不是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个车站,虽然今生第一次醒着进去,可是梦中所见,都得到了解释,是它,不会再有二个可能了,我真的去了,看了,也完全确定了这件事。
我的朋友,为什么我说着说着又回到梦里去了呢?你知道我下一站是维也纳,我坐飞机去奥国,行程里没有坐火车的安排,那么你为什么害怕了呢?你是怕我真的坐上那节火车吧!没有,我的计划里没有火车呢。
在瑞士法语区,除了我的女友一家之外,我没有相识的人,可是在德语区,却有好几家朋友已有多年的交往了。
对于别的人,我并不想念,住在哀庭根的拉赫一家却是如同我的亲人似的。既然已在瑞士了,总忍不住想与她通一次电话。
电话接通了。歌妮,拉赫十九岁的女儿听说是我,便尖叫了起来:“快来,妈妈,是Echo,真的,在洛桑。”拉赫抢过话筒来,不知又对谁在唤:“是Echo,回来了,你去听分机。”
“一定要来住,不让你走的,我去接你。”拉赫在电话中急促的说。
“下一站是去维也纳哥哥处呢!不来了,电话里讲讲就好!”我慢慢的说。
“不行!不看见你不放心,要来。”她坚持着。我在这边沉默不语。
“你说,什么时候来,这星期六好吗?”
“真的只想讲讲电话,不见面比较好。”
达尼埃也在这儿,叫他跟你讲。”
我并不知道达尼埃也在拉赫家,他是我们迦纳利群岛上邻居的孩子,回瑞士来念书已有两年了。他现在是歌妮的男朋友。
“喂!**姐吔——”
一句慢吞吞的西班牙文传过来,我的胃马上闪电似的绞痛起来了。
“达尼埃——”我几乎哽咽不能言语。
“来嘛!”他轻轻的说。
“好!”
“不要哭,Echo,我们去接你,答应了?”“答应了。”
“德莱沙现在在洛桑,要不要她的电话,你们见见面。”又问我。
“不要,不想见太多人。”
“大家都想你,你来,乌苏拉和米克尔我去通知,还有希伯尔,都来这儿等你。”
“不要!真的,达尼埃,体恤我一点,不想见人,不想说话,拜托你!”
“星期六来好不好?再来电话,听清楚了,我们来接。”“好!再见!”
“喂!”
“什么?”
“安德列阿说,先在电话里拥抱你,欢迎你回来。”“好,我也一样,跟他说,还有奥托。”
“不能赖哦!一定来的哦!”
“好,再见!”
挂断了电话,告诉女友一家,我要去哀庭根住几日。“你堂哥不是在维也纳等吗?要不要打电话通知改期?”女友细心的问。
“哥哥根本不知道我要去,在台北时太忙太乱了,没有写信呢!”
想想也是很荒唐,也只有我做得出这样的事情。准备自己到了维也纳才拉了箱子去哥哥家按铃呢!十三年未见面,去了也不早安排。
“怎么去哀庭根?”女友问。
“他们开车来接。”
“一来一回要六小时呢,天气又不太好。”
“他们自己要来嘛!”我说。
女友沉吟了一下:
“坐火车去好罗!到巴塞尔,他们去那边接只要十五分钟。”
“火车吗?”我慢吞吞的答了一句。
“每个钟头都有的,好方便,省得麻烦人家开车。”女友又俐落的说。
“他们要开车来呢!说——好几年没来洛桑了,也算一趟远足。”
——我不要火车。
“火车又快又舒服,去坐嘛!”又是愉快的在劝我。“也好!”迟迟疑疑的才答了一句。
要别人远路开车来接,亦是不通人情的,拉赫那边是体恤我,我也当体恤她才是。再说,那几天总又下着毛毛雨。“这么样好了,我星期六坐火车去,上了车你便打电话过去那边,叫他们去巴塞尔等我,跟歌妮讲,她懂法文。”我说。
——可是我实在不要去上火车,我怕那个梦的重演。
要离开洛桑那日的早晨,我先起床,捧着一杯热茶,把脸对着杯口,让热气雾腾腾的漫在脸上。
女友下楼来,又像对我说,又似自言自语:“你!今天就穿这身红的。”
我突然想起我的梦来,怔怔地望着她出神。
午间四点那班车实在有些匆促,女友替我寄箱子,对我喊着:“快!你先去,六号月台。”
我知道是那里,我知道怎么去,这不过是另外一次上车,重复过太多次的事情了。
我冲上车,丢下小手提袋,又跑到火车踏板边去,这时我的女友也朝我飞奔而来了。
“你的行李票!”她一面跑一面递上票来。这时,火车已缓缓的开动了。
我挂在车厢外,定定的望着那袭灰色车站中鲜明的红衣——梦中的人,原来是她。
风来了,速度来了,梦也来了。
女友跟着车子跑了几步,然后站定了,在那儿挥手又挥手。
这时,她突然笑吟吟的喊了一句话:“再见了!要乖乖的呀!”
我就是在等她这句话,一旦她说了出来,仍是惊悸。
心里一阵哀愁漫了出来,喉间什么东西升上来卡住了。
难道人间一切悲欢离合,生死兴衰,在冥冥中早已有了定数吗?
这是我的旅程中的最后一次听中文,以后大概不会再说什么中文了。
我的朋友,你看见我一步一步走入自己的梦中去,你能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这不过又是一次心灵与心灵投契和感应,才令我的女友说出梦中对我的叮咛来。事实上这只是巧合罢了,与那个去年大西洋小岛上的梦又有什么真的关连呢?
车厢内很安静,我选的位子靠在右边单人座,过道左边坐着一对夫妇模样的中年人,后面几排有一个穿风衣的男人闭着眼睛在养神。便再没有什么人了。
查票员来了,我顺口问他:“请问去巴塞尔要多久?”“两小时三十三分。”他用法语回答我。
“我不说法语呢!”我说的却是一句法语。
“两小时三十三分。”他仍然固执地再重复了一遍法语。
我拿出唯一带着的一本中文书来看。火车飞驰,什么都被抛在身后了。
山河岁月,绵绵的来,匆匆的去。什么?什么人在赶路?不会是我。我的路,在去年的梦里,已被指定是这一条了,我只是顺着路在带着我远去罢了。
列车停了一站又一站,左边那对夫妇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好似只有我,是驶向终站唯一的乘客。
身后有几个人走过来,大声的说笑着,他们经过我的身边,突然不笑了,只是盯住我看。
梦幻中的三个兵,正目光灼灼的看着我,草绿色的制服,肩上缀着小红牌子。
看我眼熟吗?其实我们早已见过面了。
我对他们微微的笑了一笑,不怀好意的笑着。心里却浮上了一种奇异虚空的感觉来。
窗外流过一片陌生的风景,这里是蜂蜜、牛奶、巧克力糖、花朵还有湖水的故乡。大地挣扎的景象在这儿是看不见的,我反倒觉得陌生起来。
难道在我的一生里,熟悉过怎么样的风景吗?没有,其实什么也没有熟悉过,因为在这劳劳尘梦里,一向行色匆匆。我怔怔的望着窗外,一任铁轨将我带到天边。
洛桑是一个重要的起站,从那儿开始,我已是完完全全地一个人了,茫茫天涯路,便是永远一个人了。我是那么的疲倦,但愿永远睡下去不再醒来。
车厢内是空寂无人了,我贴在玻璃窗上看雨丝,眼睛睁得大大的,不能休息。
好似有什么人又在向我传达着梦中的密码,有思想叹息似的传进我的心里,有什么人在对我悄悄耳语,那么细微,那么缓慢的在对我说——苦海无边……我听得那么真切,再要听,已没有声息了。
“知道了!”
我也在心里轻轻的回答着,那么小心翼翼的私语着,你好在交换着一个不是属于这个尘世的秘密。
懂了,真的懂了。
这一明白过来,结在心中的冰天雪地顿时化作漫天杏花烟雨,寂寂、静静、茫茫地落了下来。
然而,春寒依旧料峭啊!
我的泪,什么时候竟悄悄的流了满脸。
懂了,也醒了。
醒来,我正坐在梦中的火车上,那节早已踏上了的火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