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穆特·绍尔(Mehmet Scholl)
昵称:Scholli
位置:前卫、中场
出生日期:1970-10-16
出生地点:卡尔斯鲁厄
星座:天秤座
身高/体重/鞋码 :177cm/70kg/7
婚姻状况:离婚(女友杰西卡),两个孩子,儿子卢卡斯·朱利安,女儿波利。
学历:高中毕业
性格:宽容 幽默 稳重
兴趣:音乐 时尚 阅读
座右铭:接下来的比赛总是比此刻的困难,反之亦然。
前俱乐部:SV西北卡尔斯鲁厄(1976-1982),卡尔斯鲁厄SC(1982-92)
加盟拜仁时间:1992年6月
退役时间:2007年8月16日
1994年,绍尔在拜仁慕尼黑队赢得了自己首个联赛冠军,明星的光芒开始一丝一丝地渗入到绍尔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年,德国国家队在美利坚遭受了近几年前所未有的重创,德国人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曾攻无不克的战车也面临着老化的问题。此时,24岁的绍尔适时地“浮出水面”,他能否如愿地成为德国国家队中的一员1996年的欧锦赛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或许,绍尔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就在于无论何种环境下,他总能将自己的技术水平发挥至最佳。1996年,在弗格茨微笑赞许的目光下,穆罕默德·绍尔开始了他在英格兰的行程。中场大将哈斯勒的受伤令绍尔有了表现的机会,虽然他的表现并不抢眼,但的确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作为首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大赛的年轻人来说,绍尔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其实,早在联盟杯赛场上,绍尔就因他能传能突,连过对方数人直至将皮球送入网窝的表演而技惊四座。欧锦赛的胜利迎接绍尔的将会是似锦的前程。不过,很显然,我们的主人公还不太适应将自己置身于好似“放大镜”下的生活。虽然许多球员会因一场伟大的胜利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但绍尔却做不到。欧锦赛过后,绍尔从事的仍是其他球员都试图效仿的角色,但他却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欧锦赛之后就是德甲冠军,生活被一个又一个激情四射的时刻所充斥着,可绍尔却总有些力不从心,在大家都急于弄清原因前,伤病成了最佳的解释方式。
1998年世界杯前昔,绍尔不幸受伤,面对弗格茨,绍尔的态度是随时听从国家队的召唤,而这一次,弗格茨却将他的名字从大名单中划了出去。随之而来的是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惨败。这一切与绍尔无关,他仅仅是弗格茨的一个弃将;一个也许能够改变德国队命运的球员;一个在国际足坛小试身手,一招即中的球员。难得的“清闲”时光,竟被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所添满,这是绍尔不曾想到的。他被众多的女球迷评为最英俊的德国球员第二名,仅次于硬汉基尔斯滕;还有,他同妻子的婚姻也终于走到了尽头。生活和事业在这一刻都打了一个结扣,这就是一个球员的现实吧。在取得了同曼联队那场快意的江湖复仇战(2001冠军杯)之后,绍尔情不自禁地向记者敞开了心怀:“我此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喜悦注入了每个人的心中,尽管我曾试图努力忘记1999年诺坎普球场上的一幕,但它却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此刻,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觉了。”是的,好梦自然圆。在戏剧性地赢得2000~2001赛季的德甲冠军后,拜仁队终于在圣西罗球场圆了冠军杯的美梦。这是一个迟到了3年的胜利。德国足坛太需要一场国际大赛的胜利来巩固日渐衰落的趋势。3年之前,绍尔不过28岁,在这3年的时间里,绍尔所做的是为拜仁队赢得了3次德甲联赛的冠军,为自己赢得了2000年度德国最佳球员,并且还射入了无数粒令人叹为观止的任意球。[1]
4完美绝唱编辑
2007年5月20号,在拜仁对美因茨的比赛中,当天佩戴队长袖标参加自己的最后一场比赛的绍尔帮助拜仁打入第二球,为自己的告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据点。而在昨天的安联,全场的欢呼声不亚于拜仁获得欧洲冠军,尽管老将依然没有踢完全场,但是对于球迷和拜仁来说,只要他在场上就足以给人快乐。这是绍尔的开头首发,他在享受全场69000名球迷高呼他的昵称“绍利”,从21岁来到拜仁,他就是这里的标志之一。
“这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是特别的,我享受着这一切。”绍尔在终场哨后说。
2007年8月16日,在同巴塞罗那的友谊赛中,绍尔完成了他的最后表演。在第53分钟,足球场上最惊奇的事发生了,拜仁用7号换下了7号。绍尔从此把象征权杖的7号球衣交给了弗兰克·里贝里——另一位天才。观众起立,用掌声向这位伟大的球员致敬。小罗也到场,并与绍尔亲密拥抱。虽然拜仁0:1不敌巴塞罗那,但是,这个夜晚注定属于绍尔,属于拜仁慕尼黑。该场比赛也是拜仁中场老将绍尔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36岁的绍尔为拜仁慕尼黑队效力了15年,曾为俱乐部出场300多次,并代表德国国家队出场36次
形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
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
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
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小提琴 (Violin) 是一个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员
(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
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著名的有:
Amati, 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们制造的乐器现今都是无价之宝。
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 A, E,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
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
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
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
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
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
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2 小提琴在中国 ~ 陈刚《苗岭的早晨》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
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
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
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
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
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
《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
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
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
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对于爱乐者尤其是小提琴乐迷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的了,但是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两大名琴,既有共性,也各有个性。悦耳宏亮的滋润音色,这自然是他们的共性;相对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较为温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时似管乐器般清纯亮丽,有时又恍若天鹅绒般温馨柔媚。如果将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内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该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适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见长的内在型演奏,能够充分体现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贵宏伟的风格、深邃的意境。据说约阿幸姆、布什、库贝里克、萨拉萨蒂以及埃尔曼、梅纽因、米尔斯坦、莫里尼、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等大师都喜欢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须天生具备热情奔放的幻想气质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运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润美,由此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外表刺激与华丽浪漫的激情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奏难度系数极大,真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师不多,屈指数来,为首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以及海菲兹、维厄当、绍尔、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莱斯勒虽然自称是个“瓜奈里族”,然而行家们认为他是少数几位两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的大师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着如此的不同,但这是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愚如我这般非“金耳朵”的菜鸟,纵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难正确辨认两种名器的神妙的。就小提琴的确切起源时间而言,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据推测大约是在16世纪的初叶。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艺都是家族式祖传的,因此较为原始也无一个标准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罗阿玛蒂(1596-1684年)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其标准的构造与形制。尼科罗•阿玛蒂是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家传的精良制作工艺之后,对提琴的音色、造型、结构以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点是具有一种饱满、圆润和颇为接近人声歌唱的丰富音色。
尼科罗•阿玛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两位晚生脱颖而出,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学派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成为不朽,他们便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苏•瓜奈里(1698-1744年)。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继承其老师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把提琴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无人能够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从阿玛蒂学习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宽泛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仅有着天鹅绒般甜美的音色,而且还具有浓郁、纯熟与浑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强
德国绍尔M1913手枪
20世纪初期,半自动手枪开始流行起来,德国JP绍尔公司的高层决定研发半自动手枪。1913年,绍尔公司推出了德国绍尔M1913手枪。这款手枪与当年流行的半自动手枪不同,采用了自由枪机的自动方式,惯性闭锁机构与平移式击针的击发方式。
这款口径为765毫米的绍尔M1913手枪外形比较独特,尤其是套筒尾部带有一个圆形的套筒盖底。全枪经过发蓝处理后呈现黑色,也有只经过抛光处理的银色。全枪长为146毫米,枪管长为74毫米,全枪重量为0595千克,弹匣容量为7发。枪管膛线是6条右旋膛线,发射32ACP枪弹。
结构十分简单,总共只由29个部件组成(弹匣作为一个部件)。无外置击锤,可以安全放入口袋中携行。绍尔M1913手枪圆形套筒顶部设有半圆形准星与凹形照门,顶部中间带有JPSAUER&SOHN,SUHL字样的铭文,译为:绍尔公司,苏尔市,后面还有那个“持枪小人”。
套筒右侧后部带有口径铭文,另一侧刻着PATENT(专利)。套筒的照门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套筒底盖卡榫,向下按压照门,就能把套筒底盖拧下来,这样就能从套筒里面取出枪机组件。进而卸下套筒,完成部分分解。
绍尔M1913手枪套筒座顶部带有一个圆形的弹膛,枪管用螺纹固定在上面,复进簧套在枪管上。扳机护圈顶部是套筒卡榫,用于卡住套筒。扳机后面是手动保险,保险向上扳动为保险状态,保险向下就是解除保险状态。而手动保险的位置在当年来讲也是十分超前的设计,保险后面刻有枪号。弹匣卡榫设置在套筒座底部,弹匣上带有长圆形的余弹观察孔。
绍尔M1913手枪枪管后部有个和枪机配合的叉状凸起。枪机上面有个凸起和枪管凸出的叉形部分正好配合在一起。枪机上的抽壳钩在右边,所以抛壳口也在右边。击针簧套在套筒弹簧盖中心的凸起上,当套筒弹簧盖安装到套筒上时,击针簧会被插到枪机里面,顶在击针后面。
被击针和套筒弹簧盖相互压住,击针簧就被压缩起来,等待释放。击针下方有个凸起,正好可以和枪机下面的凹槽配合,可以在凹槽里面来回移动,并且这个凸起就是被击针阻铁挡住的部分,这样被阻铁挡住的击针处于待发状态。
扣动扳机,扳机带动发射机座,发射机座带动击针阻铁,击针阻铁放下后击针就会被击针簧推向前面,从而击发子弹底火。发射机座前部有个槽,保险簧(其实是片状)就可以插到发射机座里面,这样发射机座就被固定住。扳机无法带动发射机座,击针阻铁也不会被放下,起到保险作用。
绍尔M1913手枪的握把采用橡胶制造而成,分为左右两片,均带有菱形防滑纹。而握把顶部带有一个醒目的“S&S”标识,这个标识也是当年半自动手枪比较流行的商标设计款式。绍尔公司也采用了这种商标设计款式,同时这也是绍尔公司第一次采用“双S”的商标。
绍尔M1913手枪的分解过程既简单又有趣。先扳上套筒卡榫,将套筒向后拉到位,套筒卡榫就会固定住套筒。然后按下照门卡榫,并旋转套筒弹簧盖。卸下套筒弹簧盖,击针簧也会随之被拿出来。这样就可以直接将枪机从套筒里抽出,抽出枪机后,就可以把枪机里面的击针倒出来。
再次拿起手枪,稍微向上抬动套筒,感觉到套筒卡榫松开后把套筒向前推,就可以卸下套筒,露出枪管和复进簧。最后卸下复进簧,完成部分分解。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
在挑选小提琴前,维罗尼卡(veronica)带大家解下小提琴的基本构造。
(提琴结构来自于网络)
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
其主要构件有琴头、弦轴、指板、琴弦、琴码、腮托、拉弦板、面板、背板、侧板、音柱、音梁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
小提琴琴身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维罗尼卡(veronica)小提琴的面板采用俄罗斯云杉,背板和侧板为枫木,琴头用整条枫木,指板为乌木。
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维罗尼卡(veronica)提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在了解小提琴的基本构造后,维罗尼卡(veronica)给大家整体的介绍一些如何挑选分辨小提琴的品质。
首先我们从面板、背板、侧板、琴头、配件、油漆来辨别小提琴的品质,选一把物有所值的小提琴。
1·从面板上分析
面板材质:大部分都用云杉木材制作小提琴面板
面板对小提琴的音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面板制作的不规范尺寸不精准会直接影响到琴的音质。
一般的小提琴面板需要自然干燥6年以上为佳,如果时间更久就更好。维罗尼卡(veronica)的每把小提琴均使用3000多天以上自然干燥的木材。
挑选的时候观看表面,首先面板的表面不能有结疤、或者修补过松油,年轮清晰,年轮不能太宽,年轮之间的间距以均匀为宜,尽量不选择年轮宽窄不一的木材,面板上的镶线属于手工镶嵌,也有制琴工作室为节省成本用笔画线,以达到手工镶嵌的感觉,罗尼卡(veronica)提示购买者还需仔细辨别。
2·从背板上分析
背板材质:槭科类枫木(品种很多,北半球温带地区都出产枫木,最好的也是阿尔卑斯山脉波斯尼亚地区的枫木。国内制作者常用产于四川)
小提琴背板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它和面板还有侧板组成了琴箱。小提琴背板和面板的木材都需要自然干燥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可以制作高品质的小提琴,背板木材要比面板木材干燥的时间还要长,因为背板干燥的时间慢,不易干燥。在挑选小提琴的时候一些人认为首先花纹深的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谁都喜欢花纹好的背板,但是花纹好的背板声音不一定好,维罗尼卡(veronica)提示:背板的花纹不是挑选小提琴的唯一标准。
价格低廉的小提琴的背板为贴皮粘合的,也是很容易分辨的。贴皮粘合的花纹一般大小一样,极其均匀清晰,天然的枫木木材花纹大小都是多少有一些变化。
小提琴的背板分为拼板和独板,对小提琴的音质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只是外观不同罢了,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3·从侧板和琴头上分析
小提琴背板、侧板、琴头这三个部位都是使用同样的木料
小提琴侧板在烫弯的时候很容易弯折,特别是花纹较好的小提琴侧板,有可能没有完全弯折就会出现不圆滑,或者有裂痕。所以在挑选的时候观察侧板用手指捋一遍感觉一下有没有死弯,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接近角的地方,然后再整体观察侧板有没有裂痕。
维罗尼卡(veronica)小提琴琴头为纯手工雕刻。
4·从指板上分析
小提琴指板基本都使用乌木制作,在挑选小提琴的时候可以把小提琴侧过来,一手拿着中腰部位,一手拿着琴头,从琴头部位观看侧板是否有变形,如果有变形的现象,可能是因为这把琴的制作好以后存放的时间过长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指板的质量不可靠造成的。
5·从音孔和音柱上分析
小提琴音孔也是观察一把小提琴的品质所在,音孔就像是人类的眼睛要秀气,修削的不完美会影响到外观。
一把做好的小提琴,音柱和音梁是无法看到它的全貌,只能透过音孔看到局部。
6·从油漆上分析
小提琴油漆主要是看自己的爱好,喜欢浅色或深色等等。维罗尼卡(veronica)提琴使用中草药调制的油漆,每把提琴需要30多遍反复上漆打磨,这样才可以让木材的纹理清晰明亮。
7·从配件上分析
弦轴、指板、弦枕、弦板和腮托,常用乌木。除指板用乌木,其他可用枣木、红木等制作,国外也有采用巴西红木和欧洲黄杨木,这类木材也稀有昂贵。
琴码对小提琴的声学性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琴码的选材和修削是提琴装配时的主要工作之一。
常用的进口琴码有:AUBERT(法国奥伯特琴码)、DESPIAU(法国三棵树琴码)、TELLER(德国泰勒琴码)等
小提琴的琴弦有尼龙弦、铝镁弦、钢弦等等。
国外琴弦品牌:Dominant、Vision solo同为奥地利Thomastik-Infeld厂牌制的小提琴琴弦、Evah Pirazzi
别名(绿美人)又被称(绿魔鬼)、Gold Evah Pirazzi 别名(金美人)又称(金魔鬼),是绿魔鬼的进阶版本、Larsen、Peter
Infeld、Wondertone solo、Obligato 又称(红太阳)、Tonica
声明:本文所有提琴均为维罗尼卡(Veronica)系列产品实拍,维罗尼卡(Veronica)品牌对本文中所有提琴的拥有独家版权,严谨盗用!如需下载使用必须在下方标注:来自维罗尼卡(Veronica)品牌,否则维罗尼卡(Veronica)保留一切法律诉讼的权利。
本文作者:见习编辑
11、一开始不要买太好的琴,买把普及琴就可以了。暂时不要考虑手工琴,因为有种说法是好琴是会认主的,初学者拉一把好琴,时间长了琴会受影响,音色慢慢变糟。 等你基本功差不多了,技巧熟练时候再换好琴也不迟。
普及琴里牌子比较老的有 红棉 、 金雀。买的时候找正规的地方,注意看琴板衔接处是否光滑平整,各部件连接是否紧密,透过f孔看琴里面贴的标签。如果有懂的人跟你一起去就更好了。
2、如果不是为了走专业之路,只是做一门兴趣爱好,17一点都不晚,多大都不迟。只要你下定了决心认真练。小提琴真的是非常吸引人又打击人的乐器。
3、家教可以去琴行找找,或者到当地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找老师。最好打听一下哪老师教的如何。
4、小提琴难度是弦乐之最!左手手指独立性和音准就够你练的;右手技巧很细腻,比左手还难。但是不管有多难,还是有那么多人去学她,而且拉的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如果下定决心就不要怕难。16岁已经过了学琴的黄金年龄,所以你能练到什么程度,就看你老师教的如何,你的悟性如何,还有你练的程度了。
意见仅供参考。还有问题可以去 百度小提琴吧 看看,那里高手多得不得了呢~~
2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
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
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
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小提琴 (Violin) 是一个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员
(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
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著名的有:
Amati, 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们制造的乐器现今都是无价之宝。
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 A, E,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
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
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
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
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
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
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2 小提琴在中国 ~ 陈刚《苗岭的早晨》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
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
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
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
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
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
《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
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
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
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对于爱乐者尤其是小提琴乐迷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的了,但是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两大名琴,既有共性,也各有个性。悦耳宏亮的滋润音色,这自然是他们的共性;相对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较为温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时似管乐器般清纯亮丽,有时又恍若天鹅绒般温馨柔媚。如果将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内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该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适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见长的内在型演奏,能够充分体现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贵宏伟的风格、深邃的意境。据说约阿幸姆、布什、库贝里克、萨拉萨蒂以及埃尔曼、梅纽因、米尔斯坦、莫里尼、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等大师都喜欢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须天生具备热情奔放的幻想气质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运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润美,由此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外表刺激与华丽浪漫的激情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奏难度系数极大,真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师不多,屈指数来,为首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以及海菲兹、维厄当、绍尔、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莱斯勒虽然自称是个“瓜奈里族”,然而行家们认为他是少数几位两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的大师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着如此的不同,但这是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愚如我这般非“金耳朵”的菜鸟,纵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难正确辨认两种名器的神妙的。就小提琴的确切起源时间而言,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据推测大约是在16世纪的初叶。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艺都是家族式祖传的,因此较为原始也无一个标准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罗阿玛蒂(1596-1684年)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其标准的构造与形制。尼科罗•阿玛蒂是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家传的精良制作工艺之后,对提琴的音色、造型、结构以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点是具有一种饱满、圆润和颇为接近人声歌唱的丰富音色。
尼科罗•阿玛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两位晚生脱颖而出,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学派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成为不朽,他们便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苏•瓜奈里(1698-1744年)。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继承其老师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把提琴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无人能够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从阿玛蒂学习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宽泛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仅有着天鹅绒般甜美的音色,而且还具有浓郁、纯熟与浑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强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是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工艺技术。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形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
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
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
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小提琴 (Violin) 是一个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员
(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
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著名的有:
Amati, 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们制造的乐器现今都是无价之宝。
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 A, E,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
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
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
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
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
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
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2 小提琴在中国 ~ 陈刚《苗岭的早晨》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
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
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
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
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
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
《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
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
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
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对于爱乐者尤其是小提琴乐迷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的了,但是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两大名琴,既有共性,也各有个性。悦耳宏亮的滋润音色,这自然是他们的共性;相对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较为温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时似管乐器般清纯亮丽,有时又恍若天鹅绒般温馨柔媚。如果将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内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该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适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见长的内在型演奏,能够充分体现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贵宏伟的风格、深邃的意境。据说约阿幸姆、布什、库贝里克、萨拉萨蒂以及埃尔曼、梅纽因、米尔斯坦、莫里尼、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等大师都喜欢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须天生具备热情奔放的幻想气质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运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润美,由此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外表刺激与华丽浪漫的激情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奏难度系数极大,真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师不多,屈指数来,为首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以及海菲兹、维厄当、绍尔、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莱斯勒虽然自称是个“瓜奈里族”,然而行家们认为他是少数几位两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的大师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着如此的不同,但这是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愚如我这般非“金耳朵”的菜鸟,纵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难正确辨认两种名器的神妙的。就小提琴的确切起源时间而言,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据推测大约是在16世纪的初叶。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艺都是家族式祖传的,因此较为原始也无一个标准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罗阿玛蒂(1596-1684年)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其标准的构造与形制。尼科罗•阿玛蒂是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家传的精良制作工艺之后,对提琴的音色、造型、结构以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点是具有一种饱满、圆润和颇为接近人声歌唱的丰富音色。
尼科罗•阿玛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两位晚生脱颖而出,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学派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成为不朽,他们便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苏•瓜奈里(1698-1744年)。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继承其老师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把提琴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无人能够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从阿玛蒂学习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宽泛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仅有着天鹅绒般甜美的音色,而且还具有浓郁、纯熟与浑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