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一、舒婷
一盘中国作家从来未曾见过的又肥又大的红草莓,引得舒婷诗性大发,即兴写下了诗篇 《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一九八五年六月出席“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的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 16人,那是男女老少老中青作家最齐全的一次。按年龄,黄宗英最年长,往下就是西戎、方冰、刘剑青、鲍昌,王蒙属中年作家,但级别最高,是中央委员。我最年幼,才 29岁,又是全团唯一的翻译。从我往上推算要算舒婷了,她大我三岁。团里其他的青年作家就是北岛、张抗抗、傅天琳、孔捷生,也把张洁算上,都是 30出头,40上下的人。我人小责任大,管着全团的嘴巴,重复着每个人的说话,替大家做翻译。在团里,跟着大家我斗胆地叫黄宗英也称大姐。
舒婷在出访前的集训时,我就觉得她比实际年龄显得要年轻许多,好像还是一个姑娘,没有脱尽学生气。那时的航班从北京出发要飞 28个小时,中途两次停留加油才能抵达法兰克福,不管走东线还是西线,时间都一样,所以飞行中对她也会略略多关照一点。
我们在西柏林有十天的会议,早餐包在饭店,虽说是五星级洲际大酒店,但早餐精简得可怜。大会组委会跟每个作家签下合同,买断了我们在柏林期间所有媒体音像、视频、文字的版权。除大会安排活动负责用餐外,其他餐费一律自理。作为买断版权费,每人得到现金一千西德马克。
那时马克兑人民币官价一马克换两块多,而黑市价要涨四倍强。在北京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月薪 56元,普通工人 39元,一千马克相当于一个工人 63年的工资。为了回国能买一个彩电,大家都很节省,因为这是外汇硬通货。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为了省 20个芬尼,上厕所都得计划好,凑齐几个人一起去,只投币一次。
离开西柏林顺访联邦德国的两周中,事先讲好的是食住行德方全包,但在具体实施上没有专人负责,有时会少安排了一餐。想想自己是被人邀请的客人,作家们也不好意思提,回饭店自己想办法吃方便面解决。
到了西德首都波恩,中午德国外交部有一场规格较高的活动,联邦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领导也要来,王炳南的前妻王安娜也去了,团内还提醒了大家注意穿戴。大家想,今天这顿午饭一定靠谱,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聚会设在波恩外交部交流中心的总部。来宾济济一堂,人多话多,但膳食少得可怜,真是要抢才行。问问那个中餐厅送饭的,说没有了后续,就订了这些。
中方很少有人去拿,一是不好意思去挤,二是个头小挤了进去也够不着,手短。一点点东西,连最后的一粒炒饭也被德国人刮走了。张抗抗手里的那个盘子,是我拿了吃的之后因为要跟电视台摄影师商定拍摄方案,没时间吃才给的她。
先前大家有了精神准备,满满的期待,指望着这顿宴请,因为在西柏林十天几乎没吃中餐,结果大失所望。“小姑娘”舒婷很生气,对我说:“我抢不过他们,也没什么好抢的,金弢你带我们回家,我不想再呆了。” 回到酒店,舒婷拿出花生米招待我。晚上回黄凤祝老板的酒楼,大家好好地补了一补,一餐吃掉了两顿,多让人感激!
舒婷貌似小样儿,说话尖着声音,提高嗓子叫叫喳喳的,但具体小事里却很显女性的柔情,我想她应该是一个心细的慈母。就这次我们没饭吃饿着肚子回酒店,她一进房间二话不说地从高处的行李箱翻腾出吃的,嘴里还说,“金弢一定最饿,有吃的都没时间吃,我看他刚才拿了吃的后来还是给了别人。”
我们从黄凤祝先生位于莱茵河畔的“香江酒楼”用完午餐去游莱茵河,赶上六月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上了游艇,汉学家马汉茂教授慷慨解囊,买了巨大的一托盘红草莓请作家们,一盘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见过的又肥又大的红草莓,引得舒婷诗性大发,即兴写下了诗篇 《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她独坐船头,在看手稿,我过去说,“那么好的草莓怎么不去尝尝?” 她把手稿塞给我,我以为让我翻译,她却说,“金弢,你再帮我改改”,逗得我哈哈大笑。
舒婷在团里是最显小姑娘气的一个,也是叫唤我最多的一个。全团 16人,就我一人翻译,总是忙得没有停歇,这也显得她依赖性最强。因在德国四个星期的访问,事事处处、随时随地都需要翻译,她习惯了。
访问结束回到北京,我陪外地作家们去出国人员服务部买彩电,要先看墙上的价目表。舒婷大声叫:“金弢金弢,快过来,给我们翻译翻译。” 我说,“你都回到北京了,还要我给你翻译” 大家哈哈大笑,连她自己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
二、 傅天琳
这篇文章写的是三十六年前的一段一直难以忘怀的回忆,虽然时空跨越了这么多年,来德求学,因生计,文学无奈辍笔三十年,但彼时彼景一直心仪胸怀,不时浮现眼前。直到年前,因金盆洗手,回归文学,才有了时间,能潜下心来,将那段文学时代的珍贵经历付梓文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因文章的发表,无意中还有重要的新发现。
文章发表在群里,引起群友的关注,有人对那首 《红草莓》 诗篇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好奇,遂在网上查找,想读原诗。他们在舒婷的名下几经搜索无果,未能发现舒婷曾有此诗作问世。然而有人却在傅天琳的名下发现了一首题为 《红草莓》 的诗。瞬间,对往昔的追忆再次一触即发,让我静下心来细细回忆,旧日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如我文中所描述,是因为马汉茂教授请大家吃草莓引起,那硕大、肥美的红草梅,大家吃得不亦乐乎,赞不绝口,我看看唯独缺了舒婷,但见她坐在船头,晒着太阳读诗,于是过去招呼她。她将那页诗文往我手里一给,一句:“金弢,你帮着改改吧!” 我听成了“金弢,你帮我改改吧!” 在接稿的那一刻,或许出于翻译工作的习惯,就在一刹那间,我下意识地以为这是我需预览而接下去给德国友人翻译的文字,于是通篇草草浏览了一番,但诗句:莱茵河上的红草莓,却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记忆,这跟当时的莱茵河风光、景致是何等地合拍,接下去几十年,这成了我定格于心的永恒回忆。
几十年来,在我印象中一直以为这是舒婷的诗,多亏群里的文友查询后提示,才真相大白,纠正了一个多年的历史误会。细想起来,之所以当时没有发现我误将傅天琳的诗认作了舒婷的,也是因为我从未见过她们两人的字迹,拿着傅的手稿,是因为舒婷给的,不加思索想当然地认为是舒婷的了,她可也是一位出名的抒情诗人啊,而且诗的风格与她的不差毫厘。
现在想起,就因我从未见过舒婷的字迹,从而也无从判断诗作是傅天琳的。我这篇心仪了几十年的文字,尽管结果事实证明是张冠李戴,但文章既已发表,文稿的原型只好将错就错,不想改动了。对往昔的经历,时有某些误会或无辜产生的的错念而留下的朦胧感,抑或不失有诗情画意的美感。
这个谜团在我心底沉寂了三十多年,今日一旦被解开,感觉非但没有遗憾,反倒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意。历史的误会往往发生在刹那间,但留下的痕迹一晃几十年甚至更长,这期间脑海里时不时地回味着,更平添了无尽的情愫。没有心动的渴望,就写不成 《莱茵河上的红草莓》,既然诗篇正是情愫的流露,且又念怀已久,原稿一经改动,不免产生心结。为澄清这段历史的真相,就此立文,权作补充,企望读者理解并予谅解。
下文是笔者在网上搜寻到的傅天琳的 《红草莓》 真迹,以飨读者,外加一篇短文评释:
在你的弦上摘了一颗
我就成为你的歌谣
红草莓的歌谣
感人而又感情的红草莓
我和你只有一个太阳
六月的莱茵河畔的太阳
照不化我,照不化你
多汁的太阳滴出怀念
古典的少年维特式的
怀念中的红草莓
草莓有一棵菩提树
菩提树有一段被汽车扔下的路
路边有一个小酒店
小酒店有一张蓝餐巾
蓝餐巾写着很多草莓
我和你同采一颗草莓
你这德语字母
你这哲学
你这多汁的鸟儿,你这
穿越植物音波的红草莓
愈走愈生
而你仅仅是一颗草莓
草莓仅仅为心而红
读傅天琳的 《红草莓》 诗,读者会有意境迷蒙、情感朴实的领悟。这是一首内含丰满、构思奇崛、遣字用词新颖的诗篇。全诗仅二十三行,分四节; 诗人通过采撷红草莓的想像,吟诵感怀红草莓,情恋红草莓,讴歌红草莓。他国文化气息充盈字里行间,景致描绘溢满异域风情。这更多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是作者刻意着墨咏赞爱情与友谊的诗章。
诗文情系“古典的少年维特式的怀念”,来唱颂“感人而又感情的红草莓”,那是你我在“同采一颗草莓”,两情缠绵缱绻,两心相印,是诗人以物喻情,含蓄地借助物象抒发着其不宜言宣的思念之情。不啻“仅仅是一颗草莓”,然它“为心而红”,却给诗人留下无以忘怀的依恋。
“六月的莱茵河畔的太阳”,那是我们亲身领略的真情实意,蓝茵河初夏的风光,是催发人类万物的生机与灵感; 那是我们品尝过的红草莓,让人留恋,教人怀念。红草莓触发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从它的肥美多汁联想到它的甜蜜多情,红草莓给我们带来了“德语字母”、“哲学”和“多汁的鸟儿”。作者诗意放达,浮想纵横,中外意境尽收其中。虽空濛且又奇幻,有如雾眼看花,然诗人对红草莓却情有独钟,贯穿始终,一往情深,洋溢字字句句“莱茵河畔的太阳”、“少年维特式的怀念”、“菩提树”、“蓝餐巾”等语汇,充满崭新的异国情调,让我们访德作家一新耳目,回味无穷。
“草莓有一棵菩提树,菩提树有一段被汽车扔下的路”,那是我们留住西柏林曾徜徉过的“菩提树下大街”,那街边,有个古老的酒吧,在那里我们有了“蓝餐巾”的传说,是在那酒吧的一页蓝餐巾上,据传斯特劳斯写出了他的传世乐章 《蓝色的多瑙河》 的初稿。《红草莓》,诗文以丰富的想象,意境朦胧,让人读来倍觉得极其含蓄且又深沉。读后使人不免感到,这种唱怀只不过是形如表象,更深一层的是思念与被思念的感情的纽带。
傅天琳是一位情感极为细腻的诗人,一次在柏林的读诗会后,她讲述了自己如何心系襁褓中的婴孩,回忆起撕心裂肺的痛苦让她泫然泪下: 为了园圃工作,他只好带上孩子上班,为不影响工作,她又不得不把婴儿吊绑在树枝上。孩子的哭啼声,嘶哑地喊着要妈妈,让她心碎如焚。
金弢,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儒桥村,1977级考入北外德语系,1981级北外德语读研。1985年 1月进文化部, 1985年 3月进中国作家协会,任职作协外联部。曾历次参与组团王蒙、张洁、莫言、路遥、鲁彦周、高晓声、从维熙、张抗抗、公刘、邹荻帆、王安忆、北岛、舒婷等等作家并随团出访德国及欧洲诸国。八十年代末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及欧洲翻译中心访问学者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主要文字及译作有: 长篇小说 《狂人辩词》、《香水》、《地狱婚姻》、2013年编辑出版德文版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集 《空的窗》,由德国 Spielberg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达三十五万字,共 504页,宽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为: 陈染 《空的窗》、陈建功 《找乐》、东西 《没有语言的生活》等。2021年 7月于该同一德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东西的长篇小说 《后悔录》;
八十年代发表翻译及作品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长江文艺》、《钟山》、《百花洲》、《文艺报》、《中国妇女报》等等,已发表 20多位德语作家作品的译文;
来德三十二年,在德创业二十二年,文学创作及翻译辍笔三十年。三年前,金盆洗手,回归文学,写就新作及翻译九十余万字。至今一直努力笔耕;
几年来文字散见欧美等各大华文报刊: 《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洛城小说报》; 《话说张洁》散文,2022年04月获全国第二届散文大赛一等奖,等等。
01· 《圣力姑娘》(小说)(广西文学,2019年第7期);
02· 《保罗•策兰杏仁诗译及后记》(南方文学,2019年11月刊);
03· 《痛忆路遥》(三峡文学,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德文版《空的窗》走过漫长曲折(南方文学,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缘和我们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学,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陆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文学,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学,2020年第12期);
08· 《记忆里的王元化》(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话说莫言———时空跨越三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两位同胞》(中国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长尾》(小说)(向度文学,人间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库恩》(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诗》(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黄》(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6· 《汉学家库恩诞辰137周年,忆与其遗著的一段缘》 (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风十里荠菜鲜》(散文,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忆施瓦茨》(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德文版长篇小说 《后悔录》,金弢译,德国 Spielberg 出版社,2021年七月出版;
21 《我阴差阳错进作协》(南方文学,2021年第三期,双月刊);
22 《岁月》中篇小说 (四川文学,2021年第七期);
23 《我的香水缘》 散文(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4 《小个子男人》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5 《朋友》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6 《岁月深处的莫言》——对话大家 (四川文学,2022年第2期);
27 《话说张洁》 散文,2022年04月,获全国第二届散文大赛一等奖;
28 《四十五年前的高考 我差一点错肩而过》(《收获》杂志,2022年06月)、(北京青年报,2022年06月06日);
29 策兰诗译 《思念保罗·艾吕雅》(美国 《华府新闻日报》2022年7月刊);
30 在慕尼黑遇见聚斯金德--我和德语名著《香水》及作者的奇缘(《江南》大型文学双月刊,2022年 4期),等等。
2022年07月25日 德国慕尼黑
《可侵犯的尊严》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h21m
简介:可侵犯的尊严pdf电子书是作家费迪南冯席拉赫写的长篇小说,主要包含了人之尊严常被侵犯,罪过的模样,真相与现实点等十四篇文章,主题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德国推理小说作者附带作品,求好评。
(注: ( )内为德文原名)
1、Nele Neuhaus (妮乐.纽豪丝)
(Schneewittchen muss sterben)
2、Andrea Maria Schenkel (安吉.玛利亚.森克 / 安德雷娅‧玛丽娅‧申克尔)
(TANNOD)
3、Ferdinand von Schirach (费迪南.冯.席拉赫)的
(Schuld)
4、 (Der Fall Collini)
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党于1922年成立的准军事组织,其任务是对13-18岁的男性青年进行军事训练,为德国的对外战争做准备。并为纳粹党提供后备党员。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1] ”志愿者组成。
希特勒青年团在1933年重建后重点为纳粹党招募年青党员,训练13~18岁的男青年。库尔特·格鲁伯(Kurt Gruber),来自萨克森州普劳恩,是位非常仰慕希特勒的法律系学生,开始重建青年联盟。1933年,巴尔杜尔·冯·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成为首位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德语:Reichsjugendführer),他贡献了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去扩张希特勒青年团的势力。到了1930年,希特勒青年团已经有超过25,000人,包括德国女青年联盟(德语:Bund Deutscher Mädel,为14至18岁的少女而设)和德国少年团(德语:Deutsches Jungvolk,为10至14岁的男女孩童而设)。到1936年,它变成了一个希望所有德国"雅利安"青年都参加过的国家机构。
陆军十九名元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希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曼施坦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埃尔温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冯赖赫劳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冯伦德斯特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恩斯特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沃尔特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弗雷德里希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费迪南德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海军二名元帅
卡尔邓尼茨 Donitz, Karl
埃里希雷德尔 Raeder, Erich
空军五名元帅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米尔契 Milch, Erhard
冯里希特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雨果史培勒 Sperrle, Hugo
将领
海因茨古德里安 Guderian, Heinz
莱因哈特 Reinhardt, Gerog-Hans
布拉斯科维茨 Blaskowitz, Johannes
路德维希贝克 Beck, Ludwig
弗兰克哈尔德 Halder, Frank
柯特蔡茨勒 Zeitzler, Kurt
汉斯克瑞柏斯 Krebs, Hans
依伯巴克 Eberbach, Han
赫尔曼霍斯 Hoth, Hermann
海因里奇 Heinrici, Gotthard
布莱克 Black, Hermann
还有就是纳粹头子希特勒,呵呵
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者组成。第12装甲师标志说明:带缺口的盾牌表示是装甲师,闪电形标志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徽记以此代表构成部队主力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钥匙徽记是“元首卫队”师的标志,代表大多来自“元首卫队”师的第12装甲师军官。
建立
一队佩带12SS标志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根据一些该团前成员战后的回忆,他们并非都是志愿加入,有许多是被逼加入的。 希特勒青年师是党卫队最后编成的装甲师,也是最特别的部队。编制为SS第12装甲师。士兵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他们均穿潜艇成员的黑皮制服,并且别具一格地将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队员年龄虽轻,但狂热勇猛的作战精神却胜过其他武装党卫队士兵。该师于1943年7月正式成立,结训后于1944年4月被调到法国。 1943年初,SS开始筹建其第十二个师。与其前头的诺德、诺德兰等师不同的是,这个师没有征用一个外国人。仗打了三年,人员早已短缺,党卫军疯狂地从年轻人中挖掘兵员,这就SS12师的由来——纳粹童子军! 征兵工作始于1943年春。入夏后,新兵被集中到比利时的训练基地Beverlo。这些志愿兵大多出生于1926年,即到1943年止都仅有16/17岁。这个新师的军官主要来自SS第一师LAH和SS的其他师。另还有50余名军官来自国防军。但军官在数量仍然不够。于是有一些志愿者被破例送到设在劳恩堡的SS军官训练学校,或者索性在部队里学习指挥课程,学成后直接担任指挥官。 1943年6月第12装甲师组建之初本来是装甲掷弹师,后于同年10月才升格为装甲师。第12装甲师的军官和士官大多抽调自“元首卫队师”,他们都有在东线作战的经历,还有的则来自海军和空军。由于有许多“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自愿加入这支菁英部队,使得全师编制人数大大超额,记有军官520名(缺额144名)、士官2383名(缺额2192名)、士兵17637名(超编2360名)和外籍志愿者1103名,总人数达20540人。
2战斗
编辑
12SS装甲师的年轻士兵们在Caen及周围地区战斗中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后,在相机前摆好姿势照相 首任师长为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少将,他对新兵坚持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弹训练。优秀的教官再加上严格的训练使第12装甲师很快就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古德里安在视察该师时也对其赞赏有加。1944年4月初,完成组训的第12装甲师驻防法国。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第。第12装甲师由预备队划归第7集团军(第21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也属该集团军)建制,奉命向登陆盟军发动反击。6月7日凌晨,第12装甲师第一个赶到战场并进行了反击。由于盟军拥有绝对优势,第12装甲师被迫在卡昂地区转入防御。6月14日,由于指挥所遭盟军舰炮袭击师长威特少将阵亡,第25装甲掷弹团团长库尔特梅耶上校(Kurt Meyer)继任师长。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第12装甲师在卡昂坚守了33天之后,于7月9日撤退。7月20日,第12装甲师再次将英国和加拿大联军阻止于韦蒙特(Vimont),并在此又坚守了两个星期之久。8月初,盟军在佛雷斯(Falaise)地区对德军形成包围之势,第12装甲师临危授命守住袋口两侧,掩护主力跳出包围圈。此战打得异常惨烈,第12装甲师以仅余的60辆抗击盟军600辆坦克,许多掷弹兵身系炸药跳上盟军坦克与其同归于尽,即使在盟军突入佛雷斯市内的第二天,仍有50-60名第12装甲师士兵顽强战斗到最后一人。在诺曼第战役中,第12装甲师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狂热和训练有素给盟军留下了深刻影响。战后一位英军士兵回忆道:此后我们开始走霉运了。我们遇上了一支第12装甲师的部队,他们疯狂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我们不得不杀死他们每一个人,真是太可怕了。诺曼第战役中,第12装甲师共阵亡官兵403人,受伤847人,失踪63人,损失大部分重装备。 1944年在法国的一辆12SS的4号坦克(J型),在炮塔上写有其乘员女朋友的名字 1944年9月6日师长梅耶率部由法国进入比利时与美军遭遇并被俘,第12装甲师余部在代理师长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带领下撤回德国。经补充修整后,第12装甲师划归迪特里希指挥的第6装甲集团军,胡歌克拉斯上校(Hugo Kraas)任师长。 1944年12月16日,第12装甲师随第6装甲集团军参加了阿登战役,以及围攻巴斯托涅(Bastogne)的战斗,战役失利后又于1月20日赶往东线去解除苏军对布达佩斯的围困。3月中旬,解围失败后的第12装甲师退入奥地利境内。5月8日第12装甲师在恩斯镇(Enns)向美军投降。直到投降时第12装甲师仍努力保护自身的荣誉和尊严,他们断然拒绝在车辆上悬挂白旗。 在诺曼底战役中被美军俘获的12SS士兵
3历任指挥官
编辑
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准将—————————1943年3月~1944年6月 库尔特梅耶(Kurt Meyer)准将—————————1944年6月~9月 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1944年9月~10月 胡歌克拉斯(Hugo Kraas)准将—————————1944年11月~1945年5月
4战斗序列
编辑
第12装甲团 第25装甲掷弹团 第26装甲掷弹团 第12装甲炮兵团
5最后的结局
编辑
1945年5月初SS12成为战略预备师, 5月8日后,12SS进入美军设在恩斯的拘留营,共有9870人。 由于指挥官的较高素质,改师接受了很全面的训练。其训练尤其强调轻武器的使用和模拟实战训练。1944年1月,该师已能进行整合训练,但苦于缺乏足够的装甲车辆,只能用俘获的法国车辆和意大利次品充数。这些车辆主要是些卡车和摩托。这个问题很快得到重视并被解决。1944年4月初,12师离开了比利时开往位于诺曼底附近的驻地。在法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视察了12师并对其状况表示满意。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揭开了他们解放欧洲大陆的序幕。在经过了数小时的混乱后,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部于下午三点零五分向SS12师下达命令如下: 全师向北开往卡恩,Alencon-Carrouges-Flers一线,抵达阿弗朗什地区,隶属于47装甲军。行动于21装甲师左翼攻击奥纳西侧之盟军并摧毁之。 下午4:30分,该师之20540人开始从不同的位置想目的地集结。由于在夜间行军,全师成功了摆脱敌机的困扰并于7日晨到达前线。除侦察部队外,首先抵达卡恩的部队是SS旗队长库特梅耶(装甲梅耶)的SS第25装甲掷弹兵团;SS12装甲团第2营和SS第12装甲炮兵团第3营。在卡恩西北的阿贝地区,梅耶计划用他的战斗团发动一次反击。此次反击计划在7日下午4:00发动,由梅耶的三个摩托化步兵营打主力,同时由5个装甲连和第3营的炮兵进行火力支援。 然而,由于盟军向该地区不断施压,该反击计划不得不修改。加拿大步兵第3师从南面压来,在通过奥瑟时,其部分机动化部队和步兵遭到SS12师的猛烈反击。SS25团第3营和第5,第6装甲连合力歼灭了由苏格兰人的C连,并给该连所在营以沉重打击。此战中,SS12师还摧毁了28两加拿大坦克和其它车辆 下午3:00,25团第2营从圣康斯坦特以南发动进攻,但由于其指挥官SS二级大队长汉斯斯坎皮尼的阵亡,这次进攻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下午4:15分,25团第1营在第8装甲连的支援下发动进攻,该部在坎布斯村与英第3步兵师的右翼部队交火,双方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随后该营推出了村庄进入防御阵地。 下午6:00之前,装甲梅耶的战斗团成功地冻结了敌军的攻势。但由于盟军舰艇猛烈的炮火和其本身过重的伤亡,结果他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并命令设临时阵地以守住这一天反攻下取得的地盘。 6月8日早晨,SS一级大队长威廉蒙克的SS第26装甲掷弹团抵达梅耶以西的阵地。他们被授命攻击Norrey-en-Bassin,Bretteville-l'Orgueilleuse,Putot-en-Bessin和Brouay等村庄。该团在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进攻了早就由加拿大第3步兵师第7旅占领并设防的这些村庄。 6月8日上午3:00,第1营从Cheux向Norrey-en-Bessin发动进攻,但由于加拿大人炮火太猛,他们不得不在沿缪河的高地上设下阵地。西伯肯的第2营在早晨6:00向Putot-en-Bessin发起进攻。在一次猛烈的扫荡后,德国掷弹兵将皇家温尼伯步兵A,B,C连完全围住,加拿大人在撤退过程中几乎被全歼。村子被德国人占领之后,加拿大人在晚上9:30,由一个步兵营,一支装甲部队和几个机枪连发动反击。在盟军数量优势的压制之下,SS部队撤到村子南缘并设立阵地。 第3营在上午8:00投入战斗,他们没有与敌人进行猛烈的交火。在向Brouay进攻时他们发现村子并没有被占领于是该部在该地区设立阵地。 在西面,SS二级大队长SS戈哈德不莱梅的SS第12侦察营负责防守全师的左翼,在盟军愈来愈大的压力下,该营被迫退到Cristot-Brouay一线。那里左有26团第3营,右与装甲李尔教练师。 全师的主力现在防守在他们在6月7日,8日夺来的领地上。盟军的计划遭到了挫败,他们登陆的首要目标便是卡恩和那里的Carpiquet机场。事实上,拥有海军炮火,空中优势和数量上压倒性优势的盟军直到33天之后才拿下卡恩,狂热的SS12师使他们吃尽苦头。 在SS12师的阵地线上,加拿大人掌握的Norrey-en-Bessin村像一根手指一样伸入德军的防线。12SS决定拿下该村并建立一条坚实的防线,由不莱梅的侦察营守护左翼,瓦尔特穆勒的第1营防守右翼。为实现这一目的,进攻计划在6月8日晚发动。将要使用的部队有:SS25团的侦察连和刚抵达前线的SS12装甲团第1营的第1和第4连(装备黑豹坦克)。 库特梅耶在他的宝马车里亲自指挥(事先他向他的侦察连保证他会和他们一起进行战斗)。部队从Rots向Bretteville推进,在那里他们大战了整个夜晚。虽然开始阶段进攻很顺利,但随后由于盟军的坚决抵抗和得不到蒙克的第26团的支援,德国人不得不撤退。 德国人屡次进攻试图拿下盟军所掌握的Norrey-en-Bessin但都没有成功。皇家步兵团的防守异常顽强。进一步的进攻由于盟军在附近的反攻而被推迟。 6月14日该师师长弗里兹魏特在指挥部里被盟军海军炮火击毙。SS旗队长库特梅耶随后接任师长。SS第25团由SS一级大队长米里乌斯指挥。 在6月余下的日子里,英国和加拿大部队在进攻SS12师把守的防线时遭受了挫折。在盟军登陆后的4个星期内SS12师都处在卡恩战斗的焦点位置并成功地击退了盟军对这个城市发动的所有进攻,尽管盟军在各方面占尽优势。但是,这样的战斗大量消耗了SS12师的人力物力,他们缺乏组织一次反击所需的力量。7月的第1个星期,盟军在数量上过于悬殊的优势使SS12师不得不向南撤退以占领新的据点。在登陆的33天之后,盟军终于取得了卡恩。 7月19日,12SS又投入了战斗。英加部队发动的古德吾德(英国一著名赛马会)行动把他们拉入了战斗。7月20日前进攻在Vimont附近被遏止住了,12SS守住了他们的防线并坚持了两个星期。随后SS12师被拉出了防线并成了第1SS装甲军的预备队。 作为该地区唯一的机动化预备队,SS12师充当了消防队的角色。他们频繁地奔波于支离破碎的防线并尽力堵住较大的缺口。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里,12SS在阻遏加拿大第一军的两次攻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进攻都被12SS顽强的战术遏止在卡恩和法莱斯之间的地域。 该师剩余的60辆坦克要面对的是盟军600辆坦克!在有些地方装甲掷弹兵把炸药绑在自己身上然后与盟军坦克同归于尽。Tractible行动是向法莱斯发动的后一次进攻,被12SS在城市前最后一个山头遏止住了。翌日,加拿大部队从西部攻入法莱斯,50-60名SS掷弹兵守到最后一人。 向西撤退后,该是位于在Chambois形成的口袋的北侧。梅耶接到第7军的命令坚守住北翼越久越好,以使更多的德国部队突围。大约在这个时候SS一级大队长马克思乌舍被英军俘获。他刚刚因他的SS第12装甲团在诺曼底的战绩而被授予橡叶骑士勋章。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他的部队摧毁了至少250辆敌坦克。8月20日12SS装甲师离开法莱斯口袋并渡过塞纳河,结束了他们在诺曼底的战斗。 在段期的休整和补充之后,该师又上了前线。这次12SS负责掩护德军从法国撤退。9月6日,在法比边境上,当该师准备进入比利时境内时,SS区队长库特梅耶被美军俘获 11月,该师回到德国并与其在尼恩伯格的补充营会合。在这一时期SS12师获得了所需的补给,坦克和其它装备。多数补充人员来自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在梅耶被俘之后,全师由SS一级大队长胡伯特梅耶临时指挥直到回到德国境内。11月,SS旗队长胡哥卡拉斯接任指挥,全师隶属塞普迪特里希的第6装甲军。 1944年12月16日,SS12师在阿登反击中扮演了很活跃的角色。从北翼出发后,该师负责保护全军的右翼,他们向马尔梅迪前进。盟军顽强的防守使12SS回旋到左翼跟在LAH屁股后。 随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军在阿登的反击失败了。曼托非尔无力挽回局势。包括希特勒青年师在内的德国部队被迫撤回到他们发动进攻的起点。 期间根本没有休整的时间,因为在1月20日整个第6装甲军受命调往东线。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包围布达佩斯的俄国部队。月底前,12SS已由铁路被运到了匈牙利境内。作为南部集群的部队它是首先到达的。二月初,在总攻发动前,SS12师和LAH的一部分成功地摧毁了俄国人在格兰河上设立的桥头堡。3月6日主攻开始。12SS从巴拉顿湖北侧前进,在取得了有限的战果后,进攻被俄军的抵抗和春季泥泞的地面阻遏住了。 3月中旬,12SS向奥地利撤退。3月13日,该师从维也纳以西穿过奥登伯格和希尔登伯格最后抵达了林茨。5月8日全师越过恩斯的分界线进入美军受降区。为了荣誉和自尊,他们拒绝接受美军要他们把白旗挂在车辆上的要求。这实在是支顽固到底的部队。
6点评
编辑
对于这支纳粹童子军笔者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讲,他们的战斗力于其年龄完全不成比例,传统的老兵战斗力强的理论是否要有所动摇? 从经历来说该师只能说是宝贝部队,与其他德军部队相比一样是普通的消耗品,只是这个消耗品的成本很高,金碗装的米饭还是一碗米饭的作用。
7元首比生父重要大义灭亲常发生
编辑
这些手段也被用在为新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的男女少年儿童团团员举行的常规欢迎仪式上。这些重要的标志着儿童期以及个性终结的仪式经常是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举行,地点一般选在恢宏的大厅或者装饰有火炬、横幅、蜡烛以及德国英雄照片的城堡里。10岁的孩子们在那里宣誓:“我志愿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始终满怀爱意和忠诚完成职责,协助元首所以上帝保佑我吧!”
这就是希特勒关于新一类的德国超人的设想,从儿童时期起就在纳粹严酷的熔炉里进行锻造。“我想再一次在那些年轻人的眼睛里看到骄傲的光芒和捕食猛兽的独立性。”他在1933年说,“我的年轻人们必须强壮而英俊。我会让他们经受体能的全面训练。我计划拥有身强力壮的青年人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主要的事情。由此我将根除人类千百年来的驯化史。然后在我面前我就能拥有纯洁、高贵而又自然的材料。有了他们我就能创造新秩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拖垮魏玛一代的怀疑、软弱、自我沉沦等等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对希特勒来说,德国的所有年轻人都必须“和皮革一样坚韧,和猎狗一样灵活,和克虏伯钢铁一样坚强。”这些词语被政权中激情的青年拥护者们当作真理来记诵。梅丽塔玛舒曼知道“要求我们的“坚强”是“接受惩罚”时表现出的坚强。我认为我们在面对困境、惩罚和苦痛的时候都得学会坚强。”热爱德国是最重要的,正是在这种热爱中年轻的纳粹分子“希望使自己变得“坚韧,灵活而坚强。””
玛舒曼一有可能就离开学校加入了德意志少女联合会的新闻宣传部。“我想以政治教化民众,当然,以清楚的民族社会党人路线。”她是少数几个享有特权的人中的一个:在纳粹的意识形态里,女性和男性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最理想的是从事家政工作、生孩子以及干田间地头的农活。少女团和德意志少女联合会的结构和活动都很落后。对于女孩来说,没有任何特殊的或者精英的组织所有的女孩都差不多,就是用来做服务工作和生育下一代的。
希特勒青年团任何分支中的生活都是残酷的:没完没了的警戒满足了青少年们行动的需求。理想就是充实一天当中的任何一刻。不管是体能训练、文化作业、社会指导,或者甚至是强制性的在一个非正式的场景中讨论政党目标的“家庭傍晚”,一切都是在竞赛。这种无尽比赛的结果就是个人内心生活的减少。冯席腊赫以每一年的既定项目来命名这一年的政策也增加了控制感:1934年,第一年,称作“训练年”。
这个组织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青年人是由青年人来领导的。1932年纳粹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年***都只有20来岁。年轻人们在希特勒青年团中每天的生活都是由同龄人而非等级中的长者来领导,这样他们在这个新政权里就占据了中心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仅是即将到来的帝国的活力种子,而且是社会系统里的中心支柱。正如冯席腊赫不厌其烦地一再重复的那样,民族社会党是“青年人的政党”。
代间的关系一举颠倒了。青年人现在处于支配地位,而且用“一种冷淡的傲慢”来表达他们的优越性。在希特勒夺取政权以后,这种傲慢对新的政权来说是有用的:既然“青年人的时刻”已经来临,很多希特勒青年大起胆子回敬“自由资本主义的伪善”。他们以一种“啤酒瓶战役”的方式扰乱学校生活、打破给他们低分的老师的窗户、协助初级中级教育中都发生的清洗社会党人和***人的运动。
由于仇视理性、怀疑知识,纳粹教育的方针很简单。每个年轻人都被反复灌输对元首的个人崇拜以及“人民共同体”推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政策,认为雅利安人种是“文化的缔造者”,而仇恨犹太人,因为他们是“文化的毁灭者”。纳粹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诠释右倾思想的诗歌,还是关于犹太人是异族的数学问题。像传经、艺术以及大部分科学之类的课程被取消,男女之间的区别被无情地强调。
一九七七级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其中98%是历届生,他们有过社会工作经历,经济上独立过。然考入大学没有了收入,他们何以为生?四年大学如何度过?
那时的大学全国实行全免制:学生不交学费,学生宿舍、书本及勤杂费一律免缴。父母家人均收入三十元以下者,均享受国家助学金。当时多有家庭,母亲为家庭妇女,父亲的工资四、五十几元。七十年代人均水平不到八元才算困难户,才能在单位或街道申请补助。
申请助学金的同学须向系里提交由父母单位出具的家长工资收入及家庭成员证明。条件低下者才能享受助学金。那时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在50至60元之间,普通工人二级工收入按地区一般在38元至40元不等,加之是多子女家庭的年代,五、六个孩子不算多,正赶上“抗美援朝",提倡多生多育,谁家十个孩子就是“光荣之家”,可享受额外肉票、糖票、鸡蛋票。所以学生家里人均收入都在三十元以下。
我们两个慢班只有两个同学没资格享受助学金。对此情况我之所以了如指掌,因去财务科为同学领发餐券是班干部的事。
助学金二十元,其中十八元作伙食费,学校实行供给制。伙食费由财务科直接划账,这钱我们学生是见不着的,是名义钱,剩下的两元是整个月的零花开销。拿助学金的学生不允许把伙食费取走,不允许实行伙食自理,必须在校食堂用餐,就是不拿助学金的,也强制缴纳18元伙食费,跟大家同吃“供给制”。那时要求“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77级实行“供给制”的食堂有两个,对着图书馆的属英语系和我们东欧语系,编内含德语作为专业。剩下的系在大礼堂下的那个。拐个弯儿是教工食堂,我们学生跟它无缘。
大学实行“供给制”,特殊年代的一段特殊经历。所谓“供给制”,是学生用餐不用饭菜票,而是餐券,上面印好年月日、早中晚。就餐时,把那顿票子一给,得到一份伙食。吃什么,饭带什么菜,由食堂决定。学生给什么吃什么。
历届生是说不从学校到学校的考生。象自己,考前做过小工,当过三年知青,经济上独立过,习惯了自食其力。即使到大学没了收入,但已不好意思再回头向家里伸手要钱了。
那时家庭普遍很困难。然而这批大学生是从贫困中过来的一代,在苦难中长大,已习惯吃苦。 除去伙食费,剩下2元钱是全月的开支,按月发到每人手里。所以对我们学生来说,这2元零花钱至关重要,因除了吃饭,日常开销就指望这钱了。时常为省五分钱,同学们难得坐车进城。一次我去远郊探望带队干部杨伯伯家属杨妈妈与孩子,来回路费花去了五毛钱,把人心疼的!但知青时杨伯伯对我的好不能忘,得知恩图报!
系里管我们生活的老师姓崔,大家称她小崔老师,因为她的个子刚过一米五十,生活上把我们管得很细,很让我们感动。
我们外地学生来北京,我是夜里十一点的火车到的,“北外”在火车站广场设了一个新生接待站,学校的一辆大轿车等着我们。到学校都半夜一点了,因为校车要等齐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才能发车,碰上有谁的火车晚点就会等,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
去学校时校车走的是长安街,静静而宽阔的长安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我们外地学生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校车开到天安门城楼时,好多同学不由得哭了,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伟大祖国的心脏、这就是我们心中向往已久的首都!”
校园尽管很黑,但看得出来收拾得很干净。车首先停在了靠近学校大门的4号楼前,是男生宿舍楼,让男同学先下车。下车前我从窗玻璃看到宿舍楼的墙角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草的痕迹。虽然半夜三更,但系里的生活老师一直等着。一个宿舍住四个学生,两位东北同学已经到达,我跟一个福州同学刚到。听说我们来至南方,生活老师马上检查我们的棉被和大衣,说都太薄,得絮棉加厚。我们说没事的,我们都是这么过得冬。老师说北京的气候不像南方,冬天到了夜里会零下20多度,我们闻之大惊失色。第二天,院后勤组老师把棉被和大衣都拿去加了厚。
每到月初发钱,同学们都会很兴奋,大家有一种小时候过年拿压岁钱的开心。发完零花钱,大家顿间觉得一下子变得富有。所以发钱时的激动可想而知了。班里除了不拿助学金的同学,其他人月初都期待“发工资”。
国家虽刚经历文革,经济非常困难,但许多福利依在。学生读书费眼,近视程度加深得快,系里每年免费给配一副眼镜,我读本科时的近视眼就是每年增加100度,四年配了三副眼镜;那时尽管发钱不多,但系里对学生的生活照顾是无微不至。尤其是从南方来北京的学生,入冬可以申请冬衣补贴。
除了法定的眼镜费,每到换季,经济有困难的可以申请衣服费,南方学生入冬加冬衣,补贴成了例行公事,但很少有同学提出申请,大家都已习惯了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衣服破了补一补继续穿,我就穿过打补丁的球鞋。到了寒暑假没钱买火车票,外地学生就留校自学,在学校我度过多个寒暑假。实在有困难,或已很久没回家过年,可申请车票补贴。物质虽匮乏,但谁都拿自己的过去比,感觉生活得很好。我们知青生,有过下乡连饭都吃不饱的经历,青黄不接吃野菜,进了大学,虽没大鱼大肉,但起码能吃饱。更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机会,这是无比的精神享受!
我们的伙食在第一年实行供给制后,第二年改成了配给制。由于文革结束,生产上去了,经济有所好转,在伙食的配备上多了一点细粮。菜券不变,每顿还是每人一张,食堂给什么就吃什么,但饭票分成了粗细粮。米票和面票属细粮,粮票属粗粮。米票什么粮食都可买,可买面食或粗粮窝窝头,但面票只能买面食和粗粮而不能买米饭;粗粮票除了粗粮不能买细粮。对我们来自南方的同学,一般粮票都用不完,吃棒子面还是很难习惯,我们一辈子从来吃米饭,别说窝窝头,就是面食中除了饺子和面条,连包子和馒头都吃不惯。我往往是吃馒头才二两,吃打卤面,八两。
上午有四节课。平常上完课大家慢悠悠地走去食堂,然而到吃饺子那天,有同学会跑得飞快,我们不明白有什么好挣的,后来听说北方人吃面讲究“头锅饺子二锅面”,让我们长了见识。也有个同学聪明过人,那还是第一年,赶上吃饺子,一顿的量嫌吃不够,拿第二天的餐券去冒混,拿回第二盆大家颇觉奇怪,他天机泄露。同桌的大家觉得这种不义之财应该共产,瞬间抢得一空。那同学这作弊事也没有第二回。
那时普通居民每月粮票24斤,中学生28斤,我们大学生34斤,其中米票10斤,面票和粗粮票各12斤。女生胃口小吃不了。现在回想起,那时男女同学搞对象互塞纸条,尤其是女生,其实大可不必。女生向男生塞米票面票就行了,这种效果会超越纸条,让男生更感到温馨。如果女生对男生有好感,以关心生活为由,资助点粮票也是名正言顺,碰上男生对女生也有意,那就皆大欢喜。万一不然,无伤大雅,同学间互相帮助是理所应当。
用不完的的粗粮票不会浪费,男生很快有人发现了它的用途,可以到校门口的农民地摊换瓜子儿,每到学校操场放**,换他五斤八斤粮票的葵花籽,边嗑边看**,那是一级享受,是物质生活改善。那个缺油水的年代,我们又多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女生脸皮薄不好意思做这种交易。有女生给男生塞粮票,作为回报男生可以送女生葵花籽,逐渐这种交换蔚然成风。我们觉得女生虽不好意思去换,但爱嗑瓜子却情有独钟。一来二往的,男女生多了交友契机?那时借书也不失为好办法,一则冠冕堂皇,是好学向上; 加之还书时可把要说的话留进书里。
我们是伴随饥饿长大的一代!从六十年代初有记忆起就是不够吃。缺油水见不到肉,穿衣单薄,天一变冷,日日饥寒交迫!赶上国家困难期,胡萝卜丁煮米充数当饭吃,打开锅盖胡萝卜的寡淡味,闻得让人恶心。
本科时吃窝窝头,菜里带点肉末就算荤菜。直到读研,生活有所改善,每月发48元补贴,因研究生已允许结婚;而大学时除助学金没有其他收入,也没勤工俭学一说,本科生不允许结婚,甚至不准谈恋爱。当年国情就是如此。
但国家政策考虑得还极周到。读研不仅发“工资”,每人每月还发半斤油票。读研生跟本科生仍同住一个楼道,宿舍里煮挂面放上一点菜籽油,满楼道的同学都从宿舍里出来高声喊:“做什么好吃的?这么香!” 物资匮缺的年代,同学们对一点菜籽油都那么敏感,还是国家一流的高等学府!
年轻时经历过的生活颠连,在往下的人生中会变成一种资本,一种取之不竭的精神泉源,是日后励志奋斗的动力;年轻时吃苦不算苦,反倒有好处,人生该是先苦后甜;常言道:“少年苦,不算苦;老来苦,才是苦”,倒过来就不应该。
什么叫幸福?幸福是满足,是知足常乐;幸福要有参照,基于比较。没有曾经的困苦,就没有后来的幸福。
人若在糖水里泡大一辈子,没有比较,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甜!
金弢,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儒桥村,1977级考入北外德语系,1981级北外德语读研。1985年 1月进文化部, 1985年 3月进中国作家协会,任职作协外联部。曾历次参与组团王蒙、张洁、莫言、路遥、鲁彦周、高晓声、从维熙、张抗抗、公刘、邹荻帆、王安忆、北岛、舒婷等等作家并随团出访德国及欧洲诸国。八十年代末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及欧洲翻译中心访问学者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主要文字及译作有: 长篇小说 《狂人辩词》、《香水》、《地狱婚姻》、2013年编辑出版德文版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集 《空的窗》,由德国 Spielberg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达三十五万字,共 504页,宽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为: 陈染 《空的窗》、陈建功 《找乐》、东西 《没有语言的生活》等。2021年 7月于该同一德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东西的长篇小说 《后悔录》;
八十年代发表翻译及作品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长江文艺》、《钟山》、《百花洲》、《文艺报》、《中国妇女报》等等,已发表 20多位德语作家作品的译文;
来德三十二年,在德创业二十二年,文学创作及翻译辍笔三十年。三年前,金盆洗手,回归文学,写就新作及翻译九十余万字。至今一直努力笔耕;
几年来文字散见欧洲等各大华文报刊; 《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洛城小说报》等。
01· 《圣力姑娘》(小说)(广西文学,2019年第7期);
02· 《保罗•策兰杏仁诗译及后记》(南方文学,2019年11月刊);
03· 《痛忆路遥》(三峡文学,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德文版《空的窗》走过漫长曲折(南方文学,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缘和我们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学,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陆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文学,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学,2020年第12期);
08· 《记忆里的王元化》(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话说莫言———时空跨越三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两位同胞》(中国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长尾》(小说)(向度文学,人间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库恩》(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诗》(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黄》(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6· 《汉学家库恩诞辰137周年,忆与其遗著的一段缘》 (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风十里荠菜鲜》(散文,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忆施瓦茨》(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我阴差阳错进作协》(南方文学,2021年第三期,双月刊);
21 《岁月》中篇小说 (四川文学,2021年第七期);
22 《我的香水缘》 散文(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3 《小个子男人》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4 《朋友》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5 《岁月深处的莫言》——对话读者 (四川文学,2022年第2期)等。
2022年03月08日 德国慕尼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