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 - 1943年3月28日)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俄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自幼开始学习钢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并曾师从于包括尼古拉·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在内的多位钢琴大师。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五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经久不衰的代表作。而拉二、拉三则是其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辉煌的史诗级作品,拉二甚至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对于旋律的理解,被称为柴可夫斯基后的又一旋律大师。拉二的旋律极尽优美而又包含深情,“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正是对拉二动人旋律的真实写照。
此外,这部作品的魔力在于极高的完整度和极深邃的情感谱域,其情感承载力几乎是无极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听出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其内含感情极其宏大深刻。整部作品的风格弥散着壮阔的孤独和璀璨的悲伤,情感容量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挖掘和体味。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共鸣和联结,每一乐章之间存在自然的过渡和感情上的递进。这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聆听的是许斐平的演奏版本,而第二乐章聆听的是郎朗的版本。
10级水平可以弹拉赫马尼诺夫g小调。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是有左手快速跑动的段落的,加上总体难度更高,至少是肖邦练习曲至李斯特超级技术练习曲和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程度。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作曲家与杰出的钢琴家。他的创作风格始终继承了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柔美深邃的旋律、悠长宽广的气息、反映出那个时代俄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1992年修订)(原版引进)》内容简介: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1943年卒子美国洛杉矶。虽然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教授包括亚历山大季洛济和尼古拉·兹韦列夫,但他更喜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学习作曲。
正如他的钢琴小品集Op3——其中第二首便是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歌剧《阿连科》所展示的那样,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他还因歌剧《阿连科》获得了189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质奖章。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于他24岁那年首演失败之前,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源源不断。
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以及报界对这部交响曲的恶评严重摧毁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自信心,他整整三年无法进行创作。在催眠师尼古拉。达尔的治疗下,他不但神奇地康复,而且接二连三地写出了让入耳目一新、充满灵感的作品,包括《双钢琴第二组曲》(Op17),《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大提琴奏鸣曲》(Op19),《肖邦主题变奏曲》(Op22)以及《10首钢琴前奏曲》(Op23)。这些作品全都具有拉赫玛尼诺夫更为人们喜爱的风格的所有特点:大量令人难忘的旋律,看似简单的和声与复杂的半音体系的结合。这些作品营造出了独特的怀旧效果,不仅透着浓郁的俄罗斯情怀,而且尽情地展现着钢琴这种圆润洪亮的乐器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发现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正是拉赫玛尼诺夫能够向人们展示的。
大家在考虑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诠释时应该记住他本人弹奏时的基本特点。人们称他为“清教徒式的钢琴家”,因为他在弹奏时会严格遵照乐谱上的各种说明和记号,忠实地保持各种节奏,不添加多愁善感的情调,牢牢把握音乐结构。本文作者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力度和句法记号,尤其是他仔细标出的速度记号和各种关系,足以帮助大家诠释他的音乐。大家应该竭力避免破坏这些记号,同时还应该竭力避免对作品进行伤感外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