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为什么到20世纪初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列强矛盾错综复杂。1879年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在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大战全面爆发。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1背景: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上升到世界第二强国,但其拥有的殖民地远远不如英国法国,德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国家当时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2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列强矛盾错综复杂。1879年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在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大战全面爆发。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结果:协约国获胜印度洋、中东
死亡(约数):10,000,000人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编辑本段]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能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于1870-1871年爆发了与法国的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的失败、普鲁士的胜利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而告终。《普法停战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支付50亿法郎赔偿。结果,德法之间的恩怨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相互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于是采取结盟政策遏制法国。他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结成“三国同盟”,但后来俄国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了利益冲突。最后,德国在1879年选择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俾斯麦转向与意大利结盟,意大利因与法国在殖民事务上的冲突以及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缔结了“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国和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德国非常生气。但俾斯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为了与俄国保持良好关系,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然而,当俾斯麦于1890年下台时,凯撒·威廉二世允许该条约终止。另一方面,法国在1892年资助俄国工业化后,与俄国结盟。是为了“法俄同盟”。
英国在1904年与法国签署了一项“真诚协议”。这个协议不是军事联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殖民争端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终于在1907年结束了殖民争端,签订了《英俄谅解》。同年,法、英、俄在奥斯曼帝国受到德国势力的威胁,结成“三国协定”。
从此欧洲分成了两大阵营,所以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有可能演变成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遇刺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兴起。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较早,较少参与殖民地的争夺。后来看到国内商人崛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除掉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足。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侵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但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与沙俄的既得利益激化了两大阵营的矛盾,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
军备竞赛
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曾有过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在1900年颁布了《海军法》,大大扩充了海军规模。为了保持海上力量的优势,维护安全,英国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而德国在1907年开始建造无畏舰时,采取的是二对一的海军政策,即保持自己的无畏舰数量是德国的两倍,并据此支付费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它与法国和俄罗斯联手实施三国海军联合防御。至于陆军,从1880年到1913年,德国的常备军从42万增加到87万,法国从50万增加到80万,俄国从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然没有达标,但是它的军队有140万,欧洲第一,但是质量很低,跟德法没法比。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军队从27万扩充到80万,意大利的军队从20万扩充到35万。然而,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军队质量不如德国和法国。最后,美国为了应对欧洲的紧张局势,将军队从34000人扩充到160000人。
为摩洛哥而战
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法、法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摩洛哥首次出现危机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国王访问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要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其与想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紧张。这是摩洛哥的第一次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开会,达成《阿尔赫西拉斯决议》,承认摩洛哥独立,但法国和西班牙负责摩洛哥的警察事务。法国控制着摩洛哥的海关和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对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趁机出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赔偿,并于当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派遣炮舰“豹”号前往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一行动被历史学家称为“豹子的飞跃”。由于担心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英国支持法国,采取强硬立场。德国被迫让步,于当年11月4日与法国达成协议。德国牺牲了法属刚果的一部分,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1912年3月,法国和摩洛哥签署了《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英、法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中更加势不两立,德皇甚至威胁不再退让,使战争危机雪上加霜。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打了两场巴尔干战争,加深了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导火索。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地利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吞并了原本受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在塞尔维亚激起了强烈的反奥情绪,塞尔维亚希望获得这两个地方(因为塞尔维亚人多)。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的名字归俄罗斯所有),极其渴望统治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入侵使其希望破灭,因此反对这一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组成巴尔干联盟,共同进攻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联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战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联盟签订《伦敦条约》,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的巴尔干半岛所有领土。保加利亚得到马其顿;塞尔维亚不满缺乏亚得里亚海的通道,所以巴尔干联盟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攻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后来也加入了塞舌尔-希腊联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也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一败涂地。8月10日,与所有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北部被罗马尼亚获得。马其顿分为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海马其顿属于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了太多的利益,威胁到了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而俄罗斯则通过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事务,导致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导致战争爆发。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
这一事件是欧洲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点,一个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只有19岁)刺杀了主张吞并萨拉热窝塞尔维亚的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奥匈帝国王储。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费迪南德遇刺的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用作发动对塞尔维亚战争的借口。1914年7月23日,奥地利在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内容包括逮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解除反奥官员职务。塞尔维亚同意除内部事务以外的所有项目。然而,奥地利仍将其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察觉到了俄国的军事调动,德皇要求俄国迅速收兵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各国军事力量的傲慢,战争在所难免。
战争爆发了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动员并派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随后在3日对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中立的比利时;同一天,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其国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更早在1839年签署的确保比利时中立的伦敦条约,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
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大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扩展资料: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中首场总体性的战争。它从1914年8月4日英德宣战算起,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止,历时4年又3个月。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共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卷入了战争。
战争行动中心在欧洲大陆,波及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北海、地中海以至太平洋等广大海域。双方动员参战军队共6540多万人,死亡2100多万人。物质财产损失3300多亿美元,其中各交战国的战费共达1863亿美元,相当于自拿破仑战争到1914年的100多年全球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
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影响的深度,都是历史迄此所没有的。它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到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
由于战争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都走向组织大型化、编制合成化、机动摩托化。陆军发展成包括步、骑后来则为坦克、炮、工程和通信诸兵种合成的作战兵团。战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促使交战国把一切科技发明广泛迅速用于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使人类战争,从平面发展为包括空中和海底的立体战争,从单纯由军队在前方作战发展为没有严格的前、后方之分的全面战争;在人们面前展示了无限化总体战争时代的主要特点。这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前所没有的高峰。
人民日报- “一战”导火线: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遇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