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楼上的啊,海顿的技术难度不够,贝多芬的热3都弹烂了。赶紧准备,有很多课要考试的,想考好晚就尽量早一点吧。我当年弹得时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11号,森林的呼啸和贝多芬的黎明(黎明不推荐,要是想要不太热门的话,贝多芬六大奏鸣曲是别考虑了。)毕竟是艺考,拿大曲子出来比较划得来,练习曲的话可以试试肖邦的大海,拉赫玛尼诺夫的樱花;乐曲尽量别选中国曲目,尽量选难度高点的,老师们听到最后基本是在看曲子给分~比如拉赫的音乐瞬间,不过那首技术要求很高,简单点的话就试试李斯特的爱之梦~
可以的
每个学校需要的难度也都不一样,只要选的中国作品难度够了就可以。不过也不要一味追求难度,还要能够水平表现出来。
给你推荐两个中国作品,难度都不小。《春舞》《多耶》。
摘自网络,作者吕明明
============================
陈怡钢琴曲《多耶》的研究现状
作品简介
陈怡1953年生于广州,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学拉小提琴。在她17岁时便担任广州京剧团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在这期间她受到我国传统艺术的熏陶,这也对后期创作《多耶》有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她考入了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作曲。在作曲系里她学到了“四大件”中西作曲理论,传统音乐风格并记录,采编中国民歌。她并在这期间重视学习民族音乐,这在钢琴曲《多耶》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她不仅背唱民歌和戏曲唱段,还深刻理解民族艺术的优异之处。因此她的作品与民族音乐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她工作的时候便与传统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
1980年,陈怡参加亚历山大·葛尔(Alexander Goehr来自剑桥大学)教授的短期培训。“他在讲座中介绍了20世纪所有的作曲家和音乐流派。”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这对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素材。此时的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一新时期钢琴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创新的阶段。 “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的结合”这是这个时期钢琴创作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主要体现在传统乐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应用。作品《多耶》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钢琴独奏曲《多耶》是陈怡与1980年随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赴广西侗族、瑶族地区采风时所创作的,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的一等奖,并与1986年该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第二期,1999年入选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曲目。
“多耶”是侗族的一种民族歌舞形式。汉译“踩歌堂”是侗族文化艺术中唯一的歌舞形式。“多耶”是侗家人在庆典或祭祀中围成圈圈由领唱者即兴编“领句”其余众人以舞步应和着。由于“多耶”有“一领众和”的特点,所以在钢琴曲《多耶》中开始就呈示出“一领众和”的旋律。
个人观点
这首作品演奏中我认为节奏方面是一大难点,它既要弹出侗族音乐中一领众和的效果,又要运用好京剧的节奏特点。现阶段学术界在节奏方面的研究领域,较之其他音乐的构成要素,研究成果相对少了很多,这也同样体现在钢琴作品《多耶》中,对这部作品节奏方面的剖析仍然无人问津。
《春舞》
这首作品由于节奏多变使演奏者很难掌握它的律动。演奏这首作品时一定要了解侗族多耶的特点。以及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特点。还要了解如何处理传统作曲技法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关系,因为陈怡在《多耶》中是以既不保守也不决裂的姿态出现的。《多耶》基本主题的有调性呈示,音乐材料的分裂、结合于引申、发展,音乐主题和调性分布的再现回归,旋律、音群的模进或倒影变形等都是传统的作曲手法,而以前景、中景、远景概念安排的织体分层,不同调性的并置复合,不规则重拍的音组循环以及十二音的固定和声等则是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范畴。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完成《多耶》。
钢琴作品《春舞》创作于中国钢琴音乐活跃的1980年,是孙以强先生在中国交响乐团工作时,应钢琴家刘诗昆之邀所写。作曲家采风来到新疆,在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里,他看见了年轻人迎着朝霞,踏着晨雾,忙碌采摘葡萄,伴随着歌舞,落口而归的丰收景象,由此触发了创作的灵感。这首作品是采用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充满想象、自然流淌出的引子,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沁人肺腑,仿佛眼前浮现维吾尔族青年踏着清晨的朝露,充满希望地奔赴果园采摘葡萄的场景。主题旋律经过变化音区、加花、改变织体等手段将乐曲逐渐向前推进。乐曲中托卡塔式的双手交替八度及充满震撼力的复合和弦将乐曲推向高潮,表现出年轻人背着箩筐辛勤忙碌、满载葡萄、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934年根据意大利传奇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第24首的主题有感创作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
第18段变奏曲,是整首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并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其中无比动人优美抒情的旋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他4岁开始习钢琴,9岁就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1885年他又经人介绍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的钢琴演奏造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很早就开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尝试,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就已创作了毕业作品--独幕歌剧《阿列科》。后来,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1897年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但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已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曾经由于挚友的死亡而影响了精神状态,转而到黑海畔修养,然而这一段经历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一生的作品都逃不开那死亡的钟声和黑色的磅礴的大海。
拉赫玛尼诺夫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基调都是真挚的抒情主义,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很深。
1917年,俄罗斯革命开始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到瑞士。之后辗转又到了美国,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国外写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富有民族性,作品旋律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而有些作品却带有些许的忧郁情绪。他的后期作品表现出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手法比较繁复,阴暗的色彩也较多地出现在音乐中,这与他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三部歌剧以及交响诗《死岛》、《悬崖》、《波西米亚随想曲》和大量的钢琴前奏曲、变奏曲、练习曲等。除此之外,他还作有大量的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