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体》
总之,读客的书单中有许多优秀的书籍,无论是从内容、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值得一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三体》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获得了许多奖项和广泛的好评。本书通过对宇宙、科技、文明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人类与外星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本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读客是一家致力于数字出版的公司,旨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有深度、有思考的数字出版物。在读客的书单中,有许多优秀的书籍,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并进行评价。
读客是一家致力于数字出版的公司,旨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有深度、有思考的数字出版物。在读客的书单中,有许多优秀的书籍,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并进行评价。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通过对青年人的成长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刻而细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书的语言简洁、感性,读起来令人心生共鸣。
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潘庆舲
推荐理由: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 2 年隐居生活,自己建造房子、劈柴、烧饭,远离尘嚣。 梭罗在本书中细致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自己在远离人群时的思考。这是一本可以让人
心重归宁静的著作,瓦尔登湖已成为现代读者心中一片精神栖息地。
北京大学校长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推荐理由:了解人类和世界,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 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阅读可以让你超脱校园,放眼世界,通过了解世界,也了解我们人类自身。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推荐理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讲述普通人平凡而波澜的一生,讲述个人的奋斗和对理想的追求。 本书自面世后,感动和激励无数青年。北师大和清华校长均推荐学生进校前阅读此书。
福建大学前校长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作者:普里莫·莱维
推荐理由:作者亲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本书是关于二战中“奥斯维辛”和大屠杀不可不读的著作。 我们应该直面我们的本性,懦弱、无知、残忍,不要试图用无可奈何或者不知情推卸我们的罪恶。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论中国》
作者:亨利·基辛格
推荐理由: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著。以国际视角解读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一位国际政治家的视觉解读中国,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前校长
《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推荐理由:本书讲述上世纪抗战之时,大批知识分子由中原南渡西南,而后又由西南回到中原的历史往事。 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大师在本书中均有论及,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读之令人浩叹。
南京大学前校长
《沉思录》
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推荐理由: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一位哲学家,在征战间隙写下这本《沉思录》。 这是一本讲述与心灵对话的著作,朴实而直抵人心。
武汉大学前校长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推荐理由:我们所熟知的茨威格被称为传记作家,茨威格在本书中挑选了人类历史上10个决定未来走向的历史事件, 刻画事件中10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们有的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有的则为后世唾弃。
茨威格对这些人类璀璨“群星”的描
书展人多,想必不少人都曾领教过。但如今在地铁上多看到对着手机屏幕阅读的人,而近年来又有大片大片关闭的传统书店,我做好了自己将要去一个今不如昔的上海书展的准备。然而友谊会堂门口排队的阵势却还是着实令人震惊。
在这个碎片化、电子化阅读已经渐成普遍趋势的当下,何以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骄阳或暴雨去书展呢?揣着满腹疑窦,我试图从乌泱泱的书展人群和书海中寻找答案。
在书展,人们看什么书?
在书展逛一圈下来,就能对人们在哪些书面前逗留久、哪些书无人问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以色列作家尤瓦尔6赫拉利新书《未来简史》以及前作《人类简史》是中信出版社在本届书展上热推的,引来不少读者驻足翻阅询问,一个看起来只有10岁的孩子指着《未来简史》问他的父亲:“《人类简史》也是他写的对不对?”除此之外,中信还大力宣传着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的新书《另一种选择》。这似乎表现出了同网络上知识热点的高度重合性:人们关于科技、未来的高度好奇和求知欲,以及对于自我提升的愿望。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展位前同样人头攒动、源源不绝。一位母亲带着即将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站在村上春树的作品系列前犹豫不决。她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阅读广泛,哪怕是不感冒的历史类题材,她也会刻意念给女儿听,“阅读的根基一定要在小时候培养好”。
上海译文的编辑顾真表示,村上春树系列是该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销售冠军”,不过在今年书展上,他们主推的则是法国作家JM埃尔的福尔摩斯“同人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以及由《生活》月刊编著的“中国文艺百人语”《珍物》,前者请来了作家自己与福尔摩斯迷展开多场互动,后者则有音乐人李宗盛亲自站台宣传,均受到了书展读者的热捧。此外还有全套引进的雷蒙德6钱德勒作品集,以及出书速度缓慢但在男性和中老年读者群中颇有受众的“译文纪实”系列非虚构作品,“(纪实系列)今年的新书是《慕尼黑的清真寺》和《东北游记》”,顾真说着把一本《慕尼黑的清真寺》递给我看,和该系列的其他书一样,封面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摄影照片,与其素来精美、简约的文学装帧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暗合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学奖的趋势。随着当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和因此产生的各种现实紧迫问题,作家对人类当下境遇的观察和体恤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倾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例如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维特拉那6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凭借对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的“苦难和勇气的复调书写”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固然新书和新版书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新鲜感,但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也不示弱。顾真指着在壁柜上排放整齐的译文经典作品系列说,“其实我们的名著经典也一直很受学生党的欢迎。这些作品几乎自首版以来就没有做过改动,其版本、译者都依然是上世纪以来的风貌。”
与之相似的是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展位前看到的景象。几名中学生认真地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前讨论着自己看过哪本,有着怎样的阅读体会。令人想到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中学时代:“我们在原先坐着埋头学习的课堂上已听不到什么新的内容或我们觉得有知识价值的东西,而课堂外面却是一座令人产生无穷兴趣的城市,有剧院、博物馆、书店、大学我们那种被压抑的求知欲、那种在学校里无法满足的对知识世界、艺术世界、人生享乐的好奇心,统统如饥似渴地转向学校以外发生的一切。”
读书人变少了?还是增加了?
在和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闲聊的过程中,她指出了一个也令我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明明觉得自己周围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可是出版方的图书销量其实却并没有太大减少?现在想来,这种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书籍和知识的拥趸从来就没有减少,学者和书商固然是忠实的阅读人,但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中也都不乏爱好者。在美国记者和作家盖伊6特立斯的作品《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及《王国与权力》前,一名女士认真地向她的同伴介绍两书:“看了这本(《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就知道之前在朋友圈很火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是怎么写出来的了。这本关于《纽约时报》的是这位作家的成名作。不过就他的语言风格而言,我建议你去读原著会更好。”王玲说,《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是他们在今年3月推出的,但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经加印了两次。此外他们还大推获得今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科尔森6怀特黑德小说《地下铁道》,由于奖杯光环,也在其今年的热销榜单中。
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其实很难,但是“就好比上海书展,它借鉴了香港书展的模式,从展位到活动,都实现了对普通市民完全零门槛开放,这是我们在内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情形”,王玲这样说道。
图为香港书展
事实上,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上海书展在2007年前后的参展人数约为20万左右,到2012年上升到32万,去年人数则超过了40万人次,而书展上的各类活动则从最初的170余项增加到今年的超过900项。与此同时,有着27年历史的香港书展在今年则吸引了近100万读者,将之与两城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比(上海有2400万人口,而香港有737万),上海书展依然显示出很大的提升空间。
20日,在智利诗人罗贝托6波拉尼奥的诗集《未知大学》中文版首发分享会上,一位年仅14岁的小男孩表示,自己是特意从杭州赶来追随其“偶像”的,虽然原作者已经早年离世,但国内每出一部他的新作品,自己都会去看。
这么年轻的读者,是否真能读懂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来在少年人的眼中,这些文坛巨星也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由世纪文景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6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在国内出版以来,已经从畅销书成为长销书。
在科技时代,图书的未来会怎样?
“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普及,作为出版商会不会感到担心?”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世纪文景和上海译文的两位负责人,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相似:不担心。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在策划图书时,都会考虑到纸质书和电子书两方面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虽然电子书的销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读者依然更偏好纸质书。可是也有很多人,如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预言纸质书会最终走向消亡,也不担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顾真举出了黑胶唱片的例子,“黑胶唱片的音质是CD和流媒体播放无法比拟的,这是它能够回归的重要原因。书籍也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使用电子书阅读,但很多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纸质书,因为阅读的‘质感’不同,并且作为书架上的收藏,可以随时翻阅。”王玲则表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质量,“只要有读者愿意读,哪怕这个受众群很少,我们也愿意去出。”
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6艾柯曾在其演讲《书的未来》中指出,“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事实上,尽管新技术设备层出不穷,但旧东西并未因此全然消亡,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但并没有让自行车销声匿迹。而在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这样的事例,当然,新发明总让旧的发生深刻的改变。”
这或许也能印证到关于书的另一个话题——书店上。虽然近些年出现了大批传统书店的“关门潮”,但同时,各具特色的独立书店却正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如果说传统书店卖的是阅读内容,独立书店卖的则是“氛围”。以在台北起家、广受读书人追捧的诚品书店为例,除了卖书,它还衍生出了咖啡厅、餐厅、画廊、**院等多元业务,满足了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的多种需求。而氛围式阅读之所以能够形成越来越普及的趋势,究其原因依然是人们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至于人们所读的内容,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科幻作品的增长。在书展“文学对谈:从科幻阅读到科幻创作”活动上,科幻作家陈楸帆表示,相较于那些“陈述”以往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让人以未来为起点,反思是否要坚守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新颖教授在回答“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人们通过阅读、作家通过写作,将自我的边界不断向外推,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当不少人开始担忧科技时代的新媒体对文学批评设置的障碍时,青年批评家木叶的观点值得所有人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微妙,AlphaGo再厉害也无法脱离其设计师,如果有一天它们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它们会让科技更先进,让生活更美好,让残酷更残酷,让美好更美好。”
关于书的未来,也许就像美国科幻作家威廉6吉布森说的: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未普及。
2019年7月17日-7月28日,我参加了成都都江堰般若内观中心的禅修,过了10天与世隔绝的极其自律的生活。在这10天里,每天禅坐10+个小时,早上4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禁语、素食、上交所有电子产品与纸笔。
很多小伙伴好奇,内观禅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自己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报名参加。
这些问题都会在下文中一一作答,而我也想通过文字记录下这次特别的经历,日后每每看到也能提醒自己要快乐啊~
首先放上10个问题清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阅读 ☟
内观是印度一种古老的禅修方法,在古老印度文中被释义为「洞见」,它倡导以观察呼吸和身体各部位感受训练觉知当下,从而获得内心真正的安详、和谐和快乐。
人类因为内观而获得益处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第一个发现内观的人是释迦牟尼。虽然内观源于佛教,但是它不等同于佛教,它是没有宗教之分的修行方法。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坚持了将近20年的内观禅修,他在24岁时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禅修,并坦言因为内观带给他高度的专注力和清晰的眼界才写出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在《今日简史》的最后一个篇幅《重新认识自己:人类心智的奥秘》中,他谈及了内观带给他的收获,如下节选了两段:
除了尤瓦尔·赫拉利,我们所熟知的心灵作家张德芬(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天使投资人李笑来(著有《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也是内观的受益者。
2018年4月我在行动派琦琦的微博上看到了「内观」这个词,当时第一次知道内观,心中也萌生出好想去的念头,但那会不知道国内有内观中心。
直到2019年1月,宝藏女孩红霞妹子在朋友圈发了她去参加内观的状态,才开启了我走进内观的大门,所以特别感谢她,同时这也说明了 分享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 。
于是我关注了内观禅修的官微(微博上有一些亲历者的故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和官网,不过因为没有时间一直没去,直到今年7月才有了空档参加。
当我6月中旬决定要去的时候,7月17日这期的报名通道还没开放,我很担心因为没有老师接课而被取消。第二天我马上打电话到内观中心询问,工作人员说具体开放时间他们也不知道,以网站发布为准。谁知当天下午就可以报名了,当时我为心想事成高兴不已。
不过我一直认为, 与某件事情产生联结是需要缘分的 :或许有的人早就听说过内观,但永远都不会去;有的人像我只是在微博上看到一眼,就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还有的人因为看到身边参加过内观朋友的改变而来体验;也有的人是在某本书上认识内观,经过一番网络查询后便自己一个人找了过来。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与内观结缘,可能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
1 屏蔽纷扰,深度修心
坦白说, 内观最开始吸引我的一点是禁止使用电子设备 。毕竟在当代社会里,想要做到少用手机已经很困难了,更别说10天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曾经看过何同学的一个视频,主要讲述了他如何做到一天只用半小时手机以及坚持一周后发生的变化(感兴趣可以在公众号 意想天开TOWN 里观看):
总之养成少用手机的习惯还是有章可循的,不过要切断所有电子设备的使用,把时间和精力完全留给自己,几乎不太可能。
我们每天或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大量信息,大多时候会不可抗拒地被网络世界收割注意力,以致夜深人静时内心仍难以平静。内观恰好做出了 「 不能与外界接触」 的硬性要求,借助这一契机给了远离电子设备一个正当的理由。 虽说不能与外界接触,但是如果家里真的有紧急事情,是可以通过一个中心电话联系到大家的。
除了「不能与外界接触」外,内观还有一个要求可能会让爱说话的人特别崩溃,那就是 「禁语」 。
很多朋友在得知我要去参加这个不能用手机不能说话不能听歌不能看书的修行时,大多反应是:
➜ 不能说话?!那岂不是要把人给憋死?!
➜ 换我肯定要受不了。。
➜ 你回来后该不会不会说话了吧?
➜ 每天得多无聊啊,我愿意帮所有人洗衣服消磨时间!
作为内向型人格的我,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内心世界,所以对于不能说话这点我从来没有过担忧。正是在这种极度安静的环境和空白的时间中,清晰的自我、从前因忙碌和浮躁而被忽略的真实内心才会一点点显现出来。
参加后我也才知道, 不能与外界接触以及禁语的原因,不单单是为了创造一个清静的环境,而是要尽可能避免内心升起习性反应。 遇到愉悦的事情,身体会产生愉悦的感受,遇到不愉悦的事情,身体会产生不愉悦的感受,内观则要求做到平等心,即不贪求愉悦的感受也不憎恨不愉悦的感受。
与外界接触和语言交谈很容易会受到影响,比如学员之间交流这一天的禅修各自有哪些体验,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产生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高级之说,但是大家会容易产生对比, 一旦对比就可能会误入追求感受的游戏 。
2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10天课程有着非常严苛的作息时间表,每天4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这是我在家里难以实现的。一个人要坚持下来很难,一群人就不一样了。
早上4点,内观中心的铃声会准时响起,也会有专人摇响铃铛走到各个寝室门口。虽然每天晚上9点多就睡了,但是大多时候早上禅坐我还是犯困,真正的清醒要从午休后才开始。
规律的作息加上健康的饮食,期间我的皮肤真的有变得越来越好,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很棒。
3 自我察觉,探寻快乐和痛苦的原因
我是一个暂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是对身心灵方面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一切可以让人变得更美好和更幸福的东西我都愿意去了解。很认同「外在世界只不过是内在世界的反映」,也认同「人生苦难重重」、「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
漫漫人生路,我们不断向外追逐、索求, 然而一辈子不管过得辉煌灿烂还是平凡黯淡,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如何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 。或许拥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获得解脱,但是这一题不能让别人代答,只能自己应对。
内观提供了一种向内自察的可能性 ,为什么人会幸福、为什么人会痛苦、为什么我们内心无法获得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我们有可能从自己的身体上找到答案。
当我回来以后,在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看到了他列举出几项有文献支撑的内观益处:
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其实提高专注力并不是内观的根本目的, 内观的根本目的是净化心灵 ,专注力的提升是禅修带来的附属作用。
10天内观的详细作息表见下图,每天耗时最长的事情就是禅坐,前后加起来一天需要静坐10+个小时。前三天的禅坐都在练习观察呼吸,也就是观察气流从鼻孔进出的状态。从第四天起才开始学习内观,也就是从头到脚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
虽然去之前就听朋友说前几天由于身体不适应,坐久了各个部位会很疼,但是去了后才知道更大的挑战在后面,因为 后面5、6天每天都有3个小时的坚定静坐 (分3次进行,每次1小时),所谓坚定静坐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1个小时内不睁开双眼、不松开双手、不变换坐姿。
每段禅坐中间都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大家会利用这几分钟走出禅堂做做运动、看看风景,洗澡、洗衣服等事宜则可以安排在大段的休息时间里完成。课程之所以设置为10天,是因为入门内观至少需要10天的时间。 10天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真正的考验是在生活中 。
我参加的这一期课程全部都是女学员,人数在50人左右。有的课程全是男学员,有的课程既有男学员也有女学员,不过男女学员的宿舍、生活区及禅坐区均会隔离。
出发前我以为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不多, 结果发现有不少和我年龄相仿或小于我这个年龄的人 (本期最小的一个忘了是18岁还是更小)。有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也有两鬓斑白的老年人,有妈妈带着女儿来参加的,也有女儿送年迈的妈妈来参加的。
大家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心理学老师、心理咨询师、创业者、互联网工作者、禅拍师、律师、大学生……
大家来参加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看到朋友来参加后不再执念很多东西,财源也接着滚滚而来;有的是想借此修心调整好个人状态;有的是想培养强劲的定力。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参加内观,我觉得这并无定论,主要看你是否感兴趣是否想学习。 有人会认为年长一些有了阅历再来更好,但是内观是开设了少儿班的,住在我下铺的小伙伴就说特别想让她的儿子也来,她觉得越早接触越好;有人会认为功成名就的人才需要来,但是 面对死亡、追寻快乐、获得和谐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无关功名财富 。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会担心的问题,当我的朋友得知我要去参加内观,有几个小伙伴的第一反应也是:
➜ 这该不会是传销吧?不会被洗脑吧?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如果我的身边从来没有认识的朋友去过,并且安全地回来、正常地生活,我可能也会持怀疑态度。决定去之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别人分享的经历、故事和收获,看到别人描述的管理细节还比较放心。
内观中心是由葛印卡老师(也是教授《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老师)创立的,专门用于学习内观的场所。全球共有200+个内观中心,大陆目前知道的有6个,包括 南禅寺内观中心 (福建省)、 丹东双灵内观中心 (辽宁省)、 都江堰般若内观中心 (四川省)、 青岛内观中心 (山东省)、 北京永清内观中心 、 石家庄井陉灵岩寺内观中心 (河北省),国外如印度、美国、尼泊尔、澳洲、缅甸、法国、英国、日本、泰国、斯里兰卡、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也均有开设。
其他中心我不是很了解,但是 都江堰般若内观中心并不是在寺庙里,它是一个独立的场所 。在这里没有出家人,有的只是因内观而来的学员和工作人员。
第一座国际内观中心是于1976年成立的, 各个中心的运作已经很成熟了 。根据我本次参加的体验来看,10天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已经标准化了,连通知报到的邮件、短信和每一天展板上粘贴的文字信息都有固定范本,所以每一期即便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事务长、不同的义工,整个流程都组织得井然有序。
具体说几个细节大家就能感受到:
■ 保管贵重物品
第一天报到上交手机时,每个人会拿到一个布袋和一张贴纸。我们把手机和贵重物品装进袋子里,并在贴纸上写好名字粘贴于袋口处。
工作人员会将所有袋子锁进他们所在房间的大保险柜里(锁进保险柜这一点是看到其他参加过的人说的,我没有看到他们是怎么处理袋子的),直到第10天发放袋子本人再亲自拆开贴纸。
■ 分配专属号码
每个人有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既是食堂的餐位号、禅堂的座位号,也是禅堂外鞋架的号码,发放和回收号码牌都有统一的方法。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有人于2017年向四川省委求证过都江堰般若内观中心的合规性问题,官方的回复是那里确实是一个登记开放的正规场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确实有很多在内观中心之外开设的禅修班,我没有去具体了解过所以不能下什么结论,但是透过一些细节我还是抱持很大的怀疑态度。
住在我下铺的小伙伴,原本要去参加西安的一个禅修班,那个禅修班是要收学费的,单是这一点就和内观中心的禅修班有很大差异。因为内观中心的禅修学习是免费的,至于为什么免费在Q7会讲到。 如果大家真的有体验内观的意愿,建议还是参加内观中心的学习更加安全可靠。
■ 大陆内观中心
1 登录中文内观网
http://ng81355net/
2 点击左侧菜单栏
选择任一内观中心,填写表报名
PS:一般会提前两个月开放报名,诸如南禅寺等较为老牌的内观中心挺火爆的,所以需要及时关注。
■ 其他内观中心
1 登录国际内观中心网
http://wwwdhammaorg/zh-HANS/locations/directory
2 选择任一内观中心
点击目录选择内观中心
3 提交报名申请
在报名页面,点击具体时段课程旁的申请按钮填表报名
PS:网站上说因为申请的量很大,所以有可能两周后才会收到回复。
■ 注意事项
大陆内观中心在邮件通知报名通过后,还需进行两轮确认:第一轮在线上系统确认,第二轮需要短信回复个人抵达的交通信息。缺少任何一个,报名资格都将被取消。两轮的时间节点不一样,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忘记确认了,之前就听说有人因此没报上名。其他内观中心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
内观中心的禅修是免费的 ,在第10天结束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捐钱,捐多捐少不捐都行,没有强制的要求。
据说当时在印度实行免费的时候,有人劝诫葛印卡老师,说印度是个很穷的国家,在这里实行免费,会有很多人来参加的,到时会承担不起这么多人的开销。老师说,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坚持学完,每天禅坐10多个小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这里的饭不是那么好吃到的。后来有一些人坚持不下去就中途离开了。
而在西方实行免费的时候,也有人劝诫葛印卡老师,说这里的人不会相信的,免费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个骗局。老师说,没关系,这么好的东西大家会接受的。后来内观中心开了一个又一个。
最开始我看到免费,以为只是单纯地用前人的捐款给来学习的人提供福利,后来才知道设置成免费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一旦交了学费,人就会有要求,会不断强调「我」、「我的」 ,比如「我是花钱来的,怎么给我吃得这么差」、「我是花钱来的,我的房间应该怎样怎样」,但如果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捐赠,大家就不会觉得理所当然了,反而心存感激。
另外, 禅坐中强调「无我」 ,要纯粹地观察身体的感受,不要升起贪求和憎恨,要淡化掉「我」、「我的」。不让所有的东西个人化,也是呼应「无我」的一种体现。
■ 住宿
每个内观中心的设施不一样,听说都江堰内观中心的条件算不是很好的,有的内观中心有标间或者单间,但是这里场地很集中,宿舍、食堂、禅堂连成一体,刮风下雨大太阳都不会受到影响。
都江堰的住宿是每个寝室有2个房间,每个房间有2个上下铺。 卫生间和洗澡间都是公用的,24小时供应热水,公共物品有吹风机、饮水机、脱水机、烘干机、衣架、盆,还有一些前人留下来的洗衣用品(这部分用完即止,还是需要自带),报到后还会发放消毒过的床上用品和碗筷。
都江堰比较潮湿,有的小伙伴会不大习惯, 如果碰到艳阳天,可以把被子枕头拿到大平台上好好晒一晒。
■ 饮食
早餐和午餐全素,晚餐只供应水果和果汁。 虽然是素菜,但是品类挺丰富的,比如早餐有粥、粗粮、面食、热菜、坚果、水果、泡菜,真的特别好吃~后面几天我还养成了晚餐一定要喝一碗柠檬水的习惯,皮肤变好我觉得有它的功劳~
■ 交通
通知邮件里会说明具体前往线路,由于位置比较偏僻, 为了安全起见,报到当天不要拖到很晚才过去 。
另外,结束返程的时候,门口是没有空置的三轮车的(虽然内观中心会提供一个师傅的电话,但是供不应求,还是自己做好准备比较保险),所以 在去的时候最好留一个所乘三轮车师傅的电话 (我是这么操作的);如果实在忘了留又确实找不到车,可以 在大门对面商铺的柱子上或者各种柱子上寻找别人留下的手机号码 ,我们当时就在商铺柱子上看到了一个师傅的电话。
内观中心发的邮件里会写明需要自带的物品,这里就提3个里面没说到的:
■ 披肩
夏天禅堂开空调,久吹空调对关节很不好,所以如果夏天去的话,记得备上一条披肩。
■ 花露水
夏天蚊虫多,花露水、风油精要带充足。
■ 饭盒
如果你不像我一样喜欢用自己的碗筷,此条可以直接忽略。 我专门买了一个三格饭盒,盒面配有筷子勺子,清洗起来也很方便,我自己用着很开心。不过不知道我的饭盒有什么神奇的魔力,特别招小动物喜欢,几乎每天早餐时刻都有小动物来光临~
首先,我不支持在完全不告诉家人或者没有跟家人说明的情况下去参加 ,失联10天对于不清楚状况的家人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也有点不负责任。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小伙伴以旅游为名义出行或者在上交手机的前一秒才告诉家人,导致整个家庭都心急如焚。
其次,在确保一切是安全的、正规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与家人沟通。
我最开始跟家里说的时候,我先生很理解,但是我父母觉得我疯了。
第一天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认定那就是个危险的地方。我们毕竟身处的时代和环境不一样,当然我也理解他们的无法理解与担心。
平复心情以后,我又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沟通,让他们知道那里是没有问题的、有紧急事情可以联系中心一个号码找到我、身边有朋友也去过那里做内观等等。直到我出发前一晚,我妈还是理解不了。
不过最后我还是去了,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要独立地做决定,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忠于内心去做有意义、有成长的事情没毛病。
后来与同期小伙伴沟通,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采取的办法也是多沟通多分享,让父母知道这10天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 。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经历,这也需要结合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去考量, 如果实在因为某种原因想参加却去不了也没有关系,可能时机还没到,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次的干货字数创了新高,排版排到怀疑人生,不过要是能借此让更多人了解内观,就像去年让更多人了解到国际义工旅行那样,我想就值了!
在我参加内观前,查看了很多网上的资料,所获得的信息基本都是七拼八凑来的,所以 这次我把自己了解和经历的所有都进行了整合,希望大家可以只看一篇文章就尽可能地掌握较为全面的内容!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单独留言!希望大家都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和谐!
如上未标注来源均为个人拍摄或于无版权网站取得
《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荷] 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IIzyUGmr90GniILqLYchQ
密码:f4ac书名: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
作者:[荷] 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译者:曾小楚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11-1
页数:260
内容简介:布雷格曼在TED讲座中讨论了普遍基本工资、每周十五小时工作制、反抗机器统治、消除贫穷(而非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等社会/经济问题,受到了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不切实际。空想和理想之间,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本书中,作者辨析了“乌托邦”(Utopia)的含义,追述了乌托邦思想在历史上的产生过程,及其社会必然性与积极意义。贫穷,不公,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对于“丰饶之地”(the Land of Plenty)的期盼,并为之付出努力。在现代社会政治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乌托邦色彩的尝试,比如尼克松的基本收入法案(Basic Income Bill)。观念指导行动,恰当的举措若持之以恒就会改变现实,这就是乌托邦的意义所在。
布雷格曼是年轻有为的新生代思想家,他的理论突破了过去40年沉闷的思想界和社会生活,而他生动活泼的文笔,广征博引的论述,以及其作为媒体人的犀利和简洁,使这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
(1)年轻的新生代思想家、欧洲新闻奖获奖记者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立足乌托邦精神传统,着眼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对普遍基本工资、十五小时工作制、反抗机器统治、消除贫穷等重大话题的浪漫主义求思和现实主义建构,在学界和理论界引起重大反响。
(2)才华横溢的激情之作,忧世伤时的良知之语。布雷格曼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广征博引的论述,犀利明快的思想风格,对关乎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朴实而真切的观察和剖析,读者不难领会作者一片忧患之心,一席肺腑之言。
(3)这部著作受到学术界、知识界、出版和媒体界的众多好评。其新颖的观点,新鲜的素材,新锐的立场,新奇的文风,及其饱含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得到前辈学者、作家的一致肯定和热情推荐。
(4)在庸倦的日常中怀着小小的才而不遇、抱着大大的愤嫉而无所适从的人们,在理想的激情未熄、浪漫的诗意未死之前,在被“丧、颓、佛系”这样的“三观”侵袭、扼杀之前,请读这本书!让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与现实和理想相处,如何在乌托邦相遇!
名家评论
如果你厌倦了老生常谈,多年以来关于左翼右翼的陈词滥调,你可以读读这本思考大胆、观点新颖、论证有力、有根有据的书。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出色,全面,使人茅塞顿开,而且非常好读。每一个对当今社会弊端感到焦虑,并希望为之出一分力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当代知名社会学家
这本书非常出色,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布雷格曼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直都是反着的。转为正确的方式之后,我们立刻从根本上看到了新的出路。如果能让足够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这个世界将会开始变得更加美好。
——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
《水准仪:为什么更平等的社会总是做得更好》作者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却不知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时,你应该读读这本书。布雷格曼出色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通常被视为乌托邦的想法其实完全有可能实现,而且事实上差一点就实现了。
——本·罗伦斯(Ben Rawlence)
《荆棘之城:世界最大难民营中的九个生命》作者
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基础上,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用大量的数据,令人信服地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实行普遍的基本收入制度。他使我们认识到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有许多种方式可以把乌托邦变成“优托邦”(Eutopia)——只要策略正确,这个乐观的未来指日可待。
——阿尔伯特·温格(Albert Wenger)
企业家和联合广场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
学习历史和现代的社会科学可以粉碎那些有害的幻想。可以把所谓乌托邦式的建议变成普通的常识。可以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面对未来。想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请阅读这本写得很棒,既积极乐观,又富有洞察力的书吧。
——菲利普·范·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哈佛大学教授
“基本收入全球网”(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创始人之一
这本书大胆地呼唤乌托邦和一个“毋需工作”的世界——在这个失败主义蔓延和激情缺乏的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极力推荐!
——尼克·什里塞克(Nick Srnicek),
《创造未来:后资本主义和一个毋需工作的世界》作者
《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读完它,我仿佛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未来的窗户。当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正在寻找提高生产力、保证充分就业和精简吏治的方法时,布雷格曼问: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做才能到达那里?答案是,其实我们已经在那了。布雷格曼以智慧而深刻的研究,激发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希望怎么生活以及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必读书目。
——菲利普·布洛姆(Philipp Blom),历史学家,
《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和《邪恶的公司:欧洲启蒙运动中被遗忘的激进主义》作者
媒体评论
如果能力、热情和格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话,那么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的书做到了。……行文流畅,论证有力……是一本特别好的书。
——《独立报》(Independent)
布雷格曼生动地阐释了基本收入计划,既有趣又有益。这个概念很有吸引力,作者用活泼的、TED讲座风格的语言很好地呈现了它。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简介:鲁特格尔·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英国《记者》杂志记者,杰出的青年思想家,两次获得欧洲新闻奖。已出版关于历史、哲学、经济学的著作四部。《进步的历程》(History of Progress)为2013年畅销书,获比利时自由奖(Belgian Liberales)。
很多不是他写的,但是下面这些都是他写的。《万国觉醒》不是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
歌曲《万国觉醒》是由邓紫棋创作词曲并演唱的歌曲,亦是游戏《万国觉醒》的同名主题曲,
《万国觉醒》手游研发团队:成都乐狗,发行方:
上海莉莉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11月18日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女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可以吃的女人》(1969) 《圆圈游戏》(1964)
《浮出水面》(又译《浮现》,1972) 《那个国家的动物》(1968)
《神谕女士》(1976) 《地下铁路的手续》(1970)
《男人之前的生活》(1979) 《强权政治》(1971)
《身体伤害》(1981) 《你是快乐的》(1975)
《蓝胡子的蛋》(1983) 《诗选》(1976)
《使女的故事》(又译《女仆的故事》,获布克奖提名,1985) 《真实的故事》(1981)
《猫眼》(获布克奖提名,1989) 《早晨在烧毁的房子里》(1995)
《强盗新娘》 (1993) 《吃火:1965-1995诗选》(1998)
《别名格雷斯》(获布克奖提名, 1996)
《盲刺客》2000年(获布克奖)
《羚羊与秧鸡》(2003)
《好骨头》(2010)
《黑暗中的谋杀》(2010)
以下哪部小说不是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万国觉醒万国觉醒这部小说不是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
《起源》([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O0iemj6cATyyIjNTocL_g
提取码:ky83书名:起源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孙岳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9-4-10
页数:340
内容简介:
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圣经·创世记》上说万事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传世神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宇宙起始于大地女神盖亚等最早的神灵,印度神话里说众生之父梵天创造了宇宙万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开始于原始海洋神努恩,等等。
这些起源故事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当时的人们寻找一种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
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不再求助于传世神话,对世界提出整体性的解释,是科学家们在做的事,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都为我们认知世界做出了颠覆性的贡献,但是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就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现代的科学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回归哲学-科学的传统,融通各个学科的新知识,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未来的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不仅浓缩呈现了近百年来现代科学的成果,也开创性地提出宇宙开端、恒星诞生、恒星死亡生成新元素、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现生命、智人问世、农耕时代、人类世来临等8个关键节点,以及“集体知识”“金凤花条件”“复杂性理论”“能量”“信息”“时间”等6个重要概念,更有人类历史是由集体知识推动的、宇宙的故事就是关于能量的故事、信息让我们面对复杂性并顺应能量的洪流跨越下一个节点等诸多创见。
追问起源大问题的永远是少数智者,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本书为全世界的读者编织了一个共同的宇宙演化而来的科学故事,虽然简洁,但对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带来挑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奉为圭臬,但本书会让我们刷新认知,这句话应该改为:“万物是理解人类的尺度”。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追问起源,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融合科学和历史,讲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起源故事。比尔·盖茨推荐: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1一部不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是如何讲述的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视野之内也多是围绕人类讲述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至今。我们习惯了人类中心主义,却长久地忽视了人类史之外更长时段、更息息相关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历史。
近100年的科学成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和书写更久远的万物起源故事。《起源:万物大历史》打破人类中心论,从138亿年前宇宙诞生讲起,涵括万事万物。宇宙大爆炸、恒星开始闪耀、恒星濒死后新元素的产生、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现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等一一呈现,从138亿年前“砰”的一声大爆炸开启到6500万年前又“砰”的一声小行星撞击地球,作者用了全书1/2的篇幅精彩演绎万物的来龙去脉,这是非常罕见的。大卫·克里斯蒂安融通科学与人文,汇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用无边界的融通知识,编织了一幅贯通宇宙万物的演化全图。
2把所有新知识融合到一本书里,给我们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有多重要
我们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了对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强烈渴望。近100年来的科技进步,让我们对宇宙图景的探究和描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到1964年阿波罗8号飞船拍出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到基因的发现,再到登陆月球、发现引力波等等,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答案。《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这是第一部涵括全球万事万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提供智慧的指引。
3大历史究竟是个什么历史
大历史是关于你和我从何而来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如何形成至今的故事。比尔·盖茨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还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大历史学派创始人、《极简人类史》《时间地图》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新作。立足现代科学讲述大历史,达到知识大融通,没有人比大卫·克里斯蒂安讲得更好。如今比尔·盖茨与大卫·克里斯蒂安共建的“大历史项目”课程已辐射全球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覆盖欧美、澳洲,以及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中国国际学校,让大学和中学教育发生着崭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孙岳教授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大历史研究,是翻译本书的不二人选,译文优美,清晰、准确,流畅可读。
4这本书的精彩观点
○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质由能量构成,它催生万物,催生原子、质子、中子,催生恒星和地球,并创造生命。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它改变周围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进化。它支撑科技,发动战争,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临新的创新,能量的进步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发变革,信息指引变革的方向。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信息与能量一起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传,使知识量猛增。人类会创造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流和资源。到了现代,新信息使人类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将世界联成一体。
○人类史始于集体知识,它让人类与众不同。人类能够集体学习,让知识在一代人内部或是几代人之间都可以传播和共享。这是人类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更快速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当其他物种通过缓慢、耐心、共享基因来适应时,我们通过共享思想来适应。集体知识就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识,是我们智慧的基础。集体知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源泉,也是我们独自拥有历史的原因。今天人类的集体知识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复杂性理论:现代起源故事的核心观念,对我们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每当宇宙间出现新的现象、新的特征甚至新的物种之时,也就意味着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它是万物进化的一大奥秘。本书中的起源故事便围绕伴随复杂性不断提升的八个节点展开。
○金凤花条件:是一种很罕见的特殊前提和环境,“恰好”(刚刚好)容许某种新式复杂性出现。弄清复杂事物究竟如何涌现,以及涌现需要什么样的金凤花条件,对理解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可谓意义非凡。
○时间:关于时间尺度,大历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让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恒星和银河系出现在大约12年以前,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最早的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出现在大约3分钟以前,主导世界的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人口到达7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发生,互联网普及,等等,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5他们在推荐——
比尔·盖茨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更是“大历史项目”的全力支持者,他第一时间阅读本书,多次在gatenotes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推荐,并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本书获评2018年Goodreads最受读者欢迎“历史类”榜单第1名,全球30多个国家相继出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全球杰出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世界历史协会主席梅里·威斯纳、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吴国盛教授、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研究员、FT中文网专栏作家和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等纷纷推荐。
--------------------------
名人推荐
我一直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你讲述万物的由来,让你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
——微软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主席 比尔·盖茨(Bill Gates)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目前我们对宇宙、太阳系、海洋、山脉和矿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成就的非凡结晶。它汇集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想法,每一页都充满了惊悚小说的能量。在当今时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全球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
大卫·克里斯蒂安找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利用历史来整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知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起源:万物大历史》这部非凡之作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放在宇宙中的适当位置,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即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对于理解当下世界和塑造它的未来至关重要。
——世界历史学会主席 梅里• 威斯纳–汉克斯(Merry Wiesner-Hanks)
大卫·克里斯蒂安教授的这个起源故事讲得非常之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门现代科学的短期课程。这是宇宙的简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大历史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是我所知道的跨学科历史写作中的最好的一本,没有之一。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书,那一定是这本。
——《时代周刊》主编 CNN人气时评类节目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具有智慧和勇气的长时段科学。
——《自然》杂志(Nature)
将宇宙的时间尺度缩小至十亿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个月,生命之花出现在地球也就是3年零9个月,而人猿揖别不过发生在两天半以前。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这个星球和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碳、氢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绎出语言、思想与智慧,最终化成一出人类从畏惧、征服自然直至开始领悟必须与之共存的多彩大剧,但是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无忧的伊甸园里的时间只剩下3秒钟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当代科学的“创世记”,大历史的“警世恒言”,孙岳教授的译文准确流畅,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者。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刘钝
《起源:万物大历史》综合宇宙史、生物史与人类进化史、人类文明史,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天人史诗,开阔了史家的眼界,开辟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新疆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眼光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吴国盛
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人类中心论到万物共生论的序列,是教条弱化、视野拓展、自我解放、人性改良的进程,也是人类世中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必由之路。起源和演化的故事讲了又讲,克里斯蒂安采用新理念,整合新数据,修订了旧版本,启发人们克服狭隘。如果不能走出困局,将来在地外文明者的大历史叙述中将无关痛痒地忽略人这个自负、好斗而且贪婪的物种。
——北京大学教授 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起源:万物大历史》出入于科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文明常用的叙述视角,只是内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
克里斯蒂安教授延续了他“大历史”的宏大叙事风格,从宇宙的最初时刻到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类世”的来临,八大历史节点娓娓道来,高屋建瓴,读来令人畅快淋漓。就当下与未来的问题向历史求解,是人类探索自然和自身奥秘的永恒主题。回观这一探索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区域史,到世界史与全球史,再到穷极人类乃至生物圈起源的“大历史”,思想认知与文明演进同步。“大历史”的发想与探索实践,何尝不是始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世的重要成果之一?克里斯蒂安教授贯通的史观史识及其一系列作品,相较于既往碎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的意义。读此书,可以让我们少些自满和狂傲,有所忌惮有所敬畏,仰望星空而踏实前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许宏
宇宙学是名副其实的大历史,而大历史本质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与此有关的系统知识。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意外,更是复杂系统不断涌现的结果。向前看,就是为了向后看,谈宇宙起源,其实为了理解人类未来。人类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能从渺小的地方起步,集体学习,不断进化;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
和比尔·盖茨一样,我也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在第一时间购得英文版后,我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地一周内读完《起源》。以区区300页的篇幅,本书完成了讲述138亿年宇宙史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大历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对世界史的把握少有人及,本书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在克里斯蒂安生花的妙笔下,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未来,关乎全球命运的大问题第一次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李钧鹏
如今,万事万物都好像加快了节奏,以至我们会不时感觉正在慢慢逼近某种即将发生的大变故,所以说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具体做些什么在数千年的尺度上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自身以及整个生物圈都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正操控着整个生物圈的命运,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糟。
——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专攻俄罗斯史及苏联史,自20世纪80年代起转向从大尺度钻研世界史,“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协会首任创会主席。现任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所长,麦考瑞大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设计师兼首席主讲教师。2009—2013年,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与比尔•盖茨一同创设“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学阶段推广大历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美国、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设立大历史课程。曾在世界各地做过多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所做的有关大历史的TED演讲《18分钟读懂大历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万人观看。
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万物大历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
译者简介
孙岳,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