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汉密尔顿,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IanStandishMonteithHamilton),陆军上将,参加过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第一次英布战争、马赫迪战争等战役。他被以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于1853年1月16日出生于科孚,他是克里斯坦·汉密尔顿和玛丽亚的儿子。1856年伊恩的妈妈在他的弟弟维如果克出生时难产而死,给伊恩带来了深刻的悲伤。在1870年提出参军的申请前,他在切姆和威灵顿学院接受教育。
1872年,汉密尔顿被陆军录取,和萨克福团一起在桑赫斯特军官学校参加短期培训。不到一年后,他于1873年11月转调到位于印度的第92高地联队,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1878年11月-1880年9月,汉密尔顿参加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并赢得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将军的注意。在汉密尔顿中尉带头发动的强烈 下,第92高地联队1881年被调往南非参加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年2月,汉密尔顿随科利将军参加了马朱巴山的战斗,战斗中他十分英勇,在27日一度被俘,并且左腕重伤。汉密尔顿因为这壹次的英勇行为被申请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因为过于年轻而未被批准。随后汉密尔顿回国养伤,在国内他作为战争英雄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招待。而且在利斯特医生的杰出医术下,他的左腕得以保全。
在参谋学校进修之后,汉密尔顿接受了就任马德拉斯司令的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勋爵的邀请,成为他的副官。随后他于1882年2月跟随罗伯茨回到印度,并晋升为上尉。在为罗伯茨撰写报告和演讲稿的工作中,汉密尔顿的文字功夫日趋熟练。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未来的战斗》。这本书的思想被应用于在印度部队的训练中,尤其使部队的步枪射击水平获得了提升。汉密尔顿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并为《马德拉斯邮报》撰写专栏文章。在文字中,他显示出一个思考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特质。
1884年9月-1885年4月,汉密尔顿参加了为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而从尼罗河南下的远征,负责指挥第1高地联队。这个由沃尔斯利发动的远征最后归于失败,但汉密尔顿却表现不俗并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返回印度参加了1885年11月-1886年1月的第三次缅甸战争。1887年2月,他和简·缪尔,一位格拉斯哥商人的女儿结婚。同年6月,汉密尔顿晋升为中校。他这时已是一个资深军官,并和亨利·罗林森私交甚好。汉密尔顿随后担任负责射击训练的将军助理,得以按自个的方式进行来复枪的射击训练。他的努力使得驻印部队的射击技术获得广泛好评,他的训练方法也从1893年开始在全军得到推广。
1891年,汉密尔顿晋升为上校。在罗伯茨离开印度之后,他在新总司令乔治·怀特的麾下担任军事助理。1895年8月,他被任命为驻印部队代理军需将军。2年后,他结识了温斯顿·邱吉尔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他在一次行动被任命为旅长,率部获得进展,但不久因为堕马受伤而离职。1898年2月,汉密尔顿再次负责指挥一个旅参加了在印度西北部边界发动的蒂拉赫远征。1898年3月他离开印度前往位于海斯的射击学校担任司令,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再次改变了他的职务。
1899年10月,汉密尔顿前往南非,就任乔治·怀特爵士的纳塔尔部队的参谋长。10月21日的埃兰兹拉赫特之战中,他以少将军衔指挥第7步兵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899年11月2日-1900年2月28日,他被围困于莱迪史密斯。由于汉密尔顿没能充分加强他所辖防区的防御阵地,结果在布林人围攻瓦根山时英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仍被罗伯茨勋爵任命为当地的中将指挥官,率部从布隆方丹向约翰内斯堡进军。1900年5月,他指挥一个师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战斗中夺取杜伦科普。6月-11月他参加了几次与残余的布林人小部队的战斗。当罗伯茨返回英国后,他任基钦纳的参谋长并指挥了几次作战行动,并于1902年4月11日在鲁伊瓦尔取得大捷。5月31日,他出席了在费雷尼欣的和平条约签字仪式。1903-1904年返回英国任军需总监。1904年2月-1905年9月在日俄战争期间担任军事观察团团长,随日军在中国东北观战,其后根据其考察情况出版了《一个参谋军官的所见所闻》。1909年起任英国南部防区的司令官和陆军副官署署长。后在反对罗伯茨勋爵的征募计划中起到带头作用。1910年10月,他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上将。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他和约翰·弗伦奇争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失败,转任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1915年3月,基钦纳决定对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在邱吉尔的支援下,汉密尔顿出任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指挥4月25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由于一开始计划以海上攻击为主而非登陆作战,伦敦的陆军部没有来得及制订作战计划。汉密尔顿只接到粗略的指示,但怎样把这些指示发展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战役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急急忙忙不带后方勤务人员就赶往东地中海,所确定晓得的只是去指挥一支远征军入侵加利波利和消灭敌人而已。汉密尔顿对于他的敌人的唯一知识,来自于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选定在半岛的登陆地点。汉密尔顿率领的部队大部分是澳大利亚和纽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本地的印度人部队(廓尔喀人),共约七万八千人, 起来对付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指挥的、新建的有八万四千人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土耳其的宿敌希腊,志愿出兵三个师入侵加利波利和从西进攻君主坦丁堡,但沙皇政权激烈反对。俄国宁愿丧失一切,也不愿冒让希腊染指土耳其领土的些微风险。
由于缺乏适当的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以及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以及穆斯塔法·基马尔的敏捷行动,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未能获得稳固的滩头阵地。随着援兵的到达,8月6-8日再次实施进攻,但再次以失败告终。登陆部队在海滩上处境十分困难,仅8月间的伤亡就在4万人以上。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的提议,这导致在10月被解职并召回国内。回国后汉密尔顿获得了北方战区司令官的职位,但他拒绝任职并从此没有再担任指挥职务。
战后,汉密尔顿夫妻收养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并在复员军人的福利工作十分活跃。他继续写作,出版了几本关于其军旅生涯和加利波利战役的书,其中以1920年出版的《加利波利日记》和1944年出版的《听那鼓声》较为有名。1947年10月12日,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爵士卒于伦敦。
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
生卒年:-
国籍:
最高军衔:陆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
历史地位: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他对加利波利的失败只负有部分责任,这是因为整个行动具有以下特点: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挥官们力不胜任以及计划不明确。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于1853年1月16日出生于科孚,他是克里斯坦·汉密尔顿和玛丽亚的儿子。1856年伊恩的母亲在他的弟弟维若克出生时难产而死,给伊恩带来了深刻的悲伤。在1870年提出参军的申请前,他在切姆和威灵顿学院接受教育。
1872年,汉密尔顿被陆军录取,和萨克福团一起在桑赫斯特军官学校参加短期培训。不到一年后,他于1873年11月转调到位于印度的第92高地联队,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1878年11月-1880年9月,汉密尔顿参加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并赢得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将军的注意。在汉密尔顿中尉带头发动的强烈请愿下,第92高地联队1881年被调往南非参加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年2月,汉密尔顿随科利将军参加了马朱巴山的战斗,战斗中他十分英勇,在27日一度被俘,并且左腕重伤。汉密尔顿因为这次的英勇行为被申请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因为过于年轻而未被批准。随后汉密尔顿回国养伤,在国内他作为战争英雄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招待。而且在利斯特医生的杰出医术下,他的左腕得以保全。
在参谋学校进修之后,汉密尔顿接受了就任马德拉斯司令的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勋爵的邀请,成为他的副官。随后他于1882年2月跟随罗伯茨回到印度,并晋升为上尉。在为罗伯茨撰写报告和演讲稿的工作中,汉密尔顿的文字功夫日趋熟练。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未来的战斗》。这本书的思想被应用于在印度部队的训练中,尤其使部队的步枪射击水平获得了提升。汉密尔顿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并为《马德拉斯邮报》撰写专栏文章。在文字中,他显示出一个思考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特质。
1884年9月-1885年4月,汉密尔顿参加了为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而从尼罗河南下的远征,负责指挥第1高地联队。这个由沃尔斯利发动的远征最后归于失败,但汉密尔顿却表现不俗并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返回印度参加了1885年11月-1886年1月的第三次缅甸战争。1887年2月,他和简·缪尔,一位格拉斯哥商人的女儿结婚。同年6月,汉密尔顿晋升为中校。他这时已经是一个资深军官,并和亨利·罗林森私交甚好。汉密尔顿随后担任负责射击训练的将军助理,得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来复枪的射击训练。他的努力使得驻印部队的射击技术获得广泛好评,他的训练方法也从1893年开始在全军得到推广。
1891年,汉密尔顿晋升为上校。在罗伯茨离开印度之后,他在新总司令乔治·怀特的麾下担任军事助理。1895年8月,他被任命为驻印部队代理军需将军。2年后,他结识了温斯顿·邱吉尔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他在一次行动被任命为旅长,率部获得进展,但不久因为堕马受伤而离职。1898年2月,汉密尔顿再次负责指挥一个旅参加了在印度西北部边界发动的蒂拉赫远征。1898年3月他离开印度前往位于海斯的射击学校担任司令,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再次改变了他的职务。
1899年10月,汉密尔顿前往南非,就任乔治·怀特爵士的纳塔尔部队的参谋长。10月21日的埃兰兹拉赫特之战中,他以少将军衔指挥第7步兵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899年11月2日-1900年2月28日,他被围困于莱迪史密斯。由于汉密尔顿没能充分加强他所辖防区的防御阵地,结果在布尔人围攻瓦根山时英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仍被罗伯茨勋爵任命为当地的中将指挥官,率部从布隆方丹向约翰内斯堡进军。1900年5月,他指挥一个师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战斗中夺取杜伦科普。6月-11月他参加了几次与残余的布尔人小部队的战斗。当罗伯茨返回英国后,他任基钦纳的参谋长并指挥了几次作战行动,并于1902年4月11日在鲁伊瓦尔取得大捷。5月31日,他出席了在费雷尼欣的和平条约签字仪式。1903-1904年返回英国任军需总监。1904年2月-1905年9月在日俄战争期间担任军事观察团团长,随日军在中国东北观战,其后根据其考察情况出版了《一个参谋军官的所见所闻》。1909年起任英国南部防区的司令官和陆军副官署署长。后在反对罗伯茨勋爵的征募计划中起到带头作用。1910年10月,他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上将。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他和约翰·弗伦奇争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失败,转任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1915年3月,基钦纳决定对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在邱吉尔的支持下,汉密尔顿出任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指挥4月25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由于一开始计划以海上攻击为主而非登陆作战,伦敦的陆军部没有来得及制订作战计划。汉密尔顿只接到粗略的指示,但如何把这些指示发展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战役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急急忙忙不带后方勤务人员就赶往东地中海,所确定知道的只是去指挥一支远征军入侵加利波利和消灭敌人而已。汉密尔顿对于他的敌人的唯一知识,来自于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选定在半岛的登陆地点。汉密尔顿率领的部队大部分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本地的印度人部队(廓尔喀人),共约七万八千人,集合起来对付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指挥的、新建的有八万四千人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土耳其的宿敌希腊,志愿出兵三个师入侵加利波利和从西进攻君主坦丁堡,但沙皇政权激烈反对。俄国宁愿丧失一切,也不愿冒让希腊染指土耳其领土的些微风险。
由于缺乏适当的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以及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以及穆斯塔法·基马尔的敏捷行动,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未能获得稳固的滩头阵地。随着援兵的到达,8月6-8日再次实施进攻,但再次以失败告终。登陆部队在海滩上处境十分困难,仅8月间的伤亡就在4万人以上。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的提议,这导致在10月被解职并召回国内。回国后汉密尔顿获得了北方战区司令官的职位,但他拒绝任职并从此没有再担任指挥职务。
战后,汉密尔顿夫妇收养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并在复员军人的福利工作十分活跃。他继续写作,出版了几本关于其军旅生涯和加利波利战役的书,其中以1920年出版的《加利波利日记》和1944年出版的《听那鼓声》较为有名。1947年10月12日,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爵士卒于伦敦。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1860年);普法战争(1870-1871);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0)
历史地位: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
“当你们进入法国的时候,要让右翼末端轻拂海峡”——摘自施利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无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全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古姆宾嫩(古谢夫)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罗马尼亚之战(1916)
历史地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马克斯·霍夫曼
全名:马克斯·霍夫曼(Max Hoffmann)
生卒年:1869年1月25日-1927年7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中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坦能堡之战(1914)
莱茵哈特·舍尔
全名: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 Scheer)
生卒年:1863年9月30日-1928年11月2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弗朗茨·冯·希佩尔
全名:弗朗茨·瑞特·冯·希佩尔(Franz Ritter von Hipper)
生卒年:1863年9月13日-1932年5月25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多格沙洲之战(1915);日德兰海战(1916)
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约翰尼斯·玛利亚·休伯特·冯·施佩(Maximilian Johannes Maria Hubert von Spee)
生卒年:1861年6月22日-1914年12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智利之战(1914);福克兰之战(1914)
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
全名:保罗·埃米尔·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少将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东非战役(1914-1918);坦噶之战(1914);马希瓦之战(1917)
奥斯卡·冯·胡蒂尔
全名: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
生卒年:1857年-1934年12月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里加之战(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战(1918)
约翰尼斯·冯·泽克特
全名: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一级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
约翰·杰利科
全名: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John Rushworth Jellicoe)
生卒年:1859年12月5日-1935年11月20日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约翰·弗伦奇
全名: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John Denton Pinkstone French)
生卒年:1852年9月28日-1925年5月22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埃兰兹拉特之战(1899);帕尔德贝格之战(1900);波普勒格罗夫之战(1900);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第一次伊普尔会战(1914);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罗斯之战(1915)
伊恩·汉密尔顿
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Ian Standish Monteith Hamilton)
生卒年:1853年1月16日-1947年10月12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
道格拉斯·黑格
全名: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生卒年: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乌姆杜尔曼之战(1898);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奔向大海”之战(1914);新夏佩勒之战(1915);洛斯之战(1915);索姆河之战(1916);帕斯尚代尔之战(1917);索姆河和利斯河攻势(1918);亚眠之战(1918);福煦的最后攻势(1918)
埃德蒙·艾伦比
全名:埃德蒙·亨利·海因曼·艾伦比(Edmund Henry Hynman Allenby)
生卒年:1861年4月23日-1936年5月14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阿拉斯之战(1917);第三次加沙之战(1917);耶路撒冷之战(1917);美吉多之战(1918)
休·特伦查德
全名:休·蒙塔古·特伦查德(Hugh Montague Trenchard)
生卒年:1873年2月3日-1956年2月1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空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对德国的战略轰炸(1918)
亨利-菲利浦·贝当
全名:亨利·菲利普·奥默·贝当(Henri Philippe Omer Petain)
生卒年:1856年4月29日-1951年7月23日
国籍:法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1914);阿拉斯战役(1915);凡尔登战役(1916)
路易斯·弗朗彻·德斯佩雷
全名:路易斯·费利克斯·马涅·弗朗索瓦·弗朗谢·德斯佩雷(Louis Felix Marie Francois Franchet d'Esperey)
生卒年:1856年5月25日-1942年7月8日
国籍:法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摩洛哥殖民战争(1909-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边界交战(法国和比利时之间,1914);吉斯之战(1914);第一次马恩河会战(1914);马尔迈松之战(巴黎附近,1917);埃纳河攻势和马其顿战役(1918)
威廉·米切尔
全名: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
生卒年:1879年12月29日-1936年2月19日
国籍:美国
最高军衔:准将
主要战争:美西战争(189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18)
主要战役:圣米希尔攻势(1918);默兹-阿尔贡攻势(1918)
亚力山大·萨姆索洛夫
全名: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萨姆索洛夫(Aleksandr Vasilyevich Samsonov) 生卒年:1859年-1914年8月30日
国籍:俄国 最高军衔:骑兵上将
主要战争:俄土战争(1877-1878);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日俄战争(1904-190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坦能堡之战(19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