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ISBN: 9787213088308
。。内容简介 。。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作者简介。。
塔米姆·安萨利(Tamim Ansary)
历史学家、专栏作家,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旧金山作家工作坊(San Francisco Writers Workshop)的指导人。1948年生于阿富汗,1964年移居美国,拥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现居旧金山。他长期在《旧金山纪事报》《洛杉矶时报》《沙龙》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评论,著有《喀布尔以西,纽约以东》《中断的天命》等。
。。精彩短评。。
#
虽然充满了大国的入侵和王朝的崩溃,可以看到阿富汗也曾有过良好的现代化机遇。但是,这个国家始终缺少zyjq,部落主义、宗教势力影响过大,世俗化改革的步伐也过于激进。暴力和混乱可以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但似乎作者也觉得这些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阿富汗的“民族性”,仿佛饮鸩止渴一般。阿富汗的国家建设道路还很长。
#
快速阅读了一遍,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阿富汗从当初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第二强国沦落到如今屎坑状态的过程。其中强权殖民主义从英到苏到美和人类之癌极端宗教两大破坏神在这碰头,再加一个毒品种植业,直接由内而外摧毁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可能性。饿殍遍野的土地上是开不出文明之花的。
#
在读的过程中不禁注意到阿富汗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个现象——外敌入侵,国王遁逃,某个战争首领率领人马与外敌争斗,获得名誉,国王复归之后就成为被根除、击败的对象。多斯特大王干掉了一干在喀布尔跟英国人打生打死的部落首领,四十年后,阿卜杜尔拉赫曼干掉了第二次英阿战争的英雄阿尤布。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也再次成为这个现象的另一个受害者。又,对阿富汗史的梳理很好,讲清楚了新旧阿富汗之争,以及新阿富汗内部的内耗与相互拆台,在最后也点了一下老阿富汗之死。
#
阿富汗之所以能成为阿富汗,固然有18世纪王朝周期性发展因素在内,但更多还是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各种强权在此折戟沉沙。可以说,只有在帝国干涉的前提下,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才能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阿富汗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恰好处在英俄扩张交界区域的位置,让它获得了比布哈拉汗国或尼泊尔更好的命运。然而一战之后苏联取代沙俄,以及二战后英国在南亚的彻底退出,最终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造成的区域性势力真空,很快为独霸中亚的苏联所利用,成为1960-1980年代阿富汗遭到干涉,加速动荡,乃至最终滑向内战的导火索。1990年代,当苏联本身也崩塌之后,成为三不管地区的阿富汗最终沦为鸦片和恐怖的温床。美国在911之后企图通过军事干涉解决这一问题,但除了扶持出又一个喀布尔市长式的“总统”之外,几乎在此地一无所获。
#
阿富汗的历史就像一个钟摆,近几十年来,钟摆的每一次摆动,都将这个国家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战争好似一把筛子,无用的品质将被残醋洗刷。战场中的人往往没有同情心,也不会拥有什么骑士精神。唯有毫不顾忌地行使暴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才能在无序的社会中赢得先机。同时,家族的解体、亲人的离散,也让这些人挣脱了文化与道德的束缚。
引自 第 28 章 波恩计划 / 293
#
阿富汗就像一个实验室。数个世纪以来,无数势力席卷过这片土地,这个国家充满了矛盾一一我们的星球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阿富汗能成功地将国内的众多民族融合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整体,那么,也许这个星球也会有希望。
引自 大画景 / 376
长期以来,“基地”组织及其“圣战”理念已经和阿富汗历史的主题结合在了一起。摩登的喀布尔和保守的落后乡村之间的交锋,又多了“圣战”的元素。这种冲突,美国与北约无力解决。相反,他们对于阿富汗社会的帮助,被许多阿富汗人视作对阿富汗文化的侮辱。
引自 第 35 章 希望之光 / 365
一声叹息。帝国坟场埋葬的是帝国的野心,与阿富汗人的生命。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 。。
世界钢琴十大难曲
排名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排名第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 难度极高 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3首 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极高超的钢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驾驭此曲 当然,我们的李云迪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
排名第10: 贝利尼《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 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
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职业: 演奏
所属地区: 克罗地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 1975年,家
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
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
他就 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
“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
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 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
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 是在
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
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
项,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随后
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
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
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
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
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
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 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
(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
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 说:“我总是想尝试些
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
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
我不 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
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
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 奏俄罗斯鬼才拉赫
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
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
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
/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
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
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专辑介绍: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
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 台湾,香
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
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
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好好
审视一下这 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
界专辑。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
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
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
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
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
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
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
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
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
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
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
曲目中还混合了 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
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
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
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
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
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 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
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
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 “出埃及记”
(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
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
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
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
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
是 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
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
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
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
时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
,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
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
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
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
辑中没有 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
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
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 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
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 命,远在他乡
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
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
同时又 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
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 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
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
情,原创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
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
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 现过头重脚轻的情
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
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
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
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
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 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
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
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
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
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评论牵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
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
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
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
“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
们以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
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
专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 是想
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
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变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发行了个人第二张作品,专辑名称为
‘变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与流行旋律的选曲,于英国
和克罗埃西亚两地、 与多位国际知名制作人与创作者共同
录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这位年轻的克罗埃西亚钢琴家自己的创作,
他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题旋律作依
据,与其 他共同收录在这张专辑中的热门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
以及史克里亚宾的‘升D 小调钢琴练习曲’等。
天才的钢琴圣手:马克西姆
将古典与现代流行风格融合在一起而获得成功的艺人,
我记忆里第一个冒出的的人就是陈美,
不仅是她的曲目,她还将电子小提琴这个概念第一次送到我的脑海里,
尽管很多古典发烧友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陈美在流行乐界获得的成功,以及带动古典音乐回归的功劳都是毋庸置疑的,
随后又有一组古典辣妹出现,再次把小提琴的魅力展现给了流行音乐爱好者们,
到了马克西姆(全名 Maksim Mrvica),古典钢琴又一次和流行音乐嫁接在一起,
说到流行钢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理查德·克莱德曼,
他以浪漫钢琴王子的形象辉煌多年,然而他的钢琴技艺其实并非多么高明,
事实是,正因为其钢琴技艺上的局限,才使他走上了流行钢琴演奏者的道路,
当然他是成功的,那么马克西姆呢?他绝对不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翻版,
如果要在乐界找一个相似的人,我选择肯尼基。
肯尼基是个有着非常高超的萨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却致力于创作演奏流行乐曲的音乐家,
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四处都暗藏着高深的演奏功力,
他的现场表演更容易让人明白这点,
马克西姆在钢琴上的造诣也许不如肯尼基之于萨克斯,
但是他的技巧已经足够称的上为优秀的钢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钢琴王子!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
身高近 2 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旁,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
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手,
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
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
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他……
来自克罗地亚的明星
当马克西姆出版了一张演奏克罗地亚当代古典钢琴曲目的专辑时,他并没料到以后的成功,
他当时认为这张专辑大概只能卖上几张就呆在货架等着积满灰尘,就象其他不成功的专辑一样,
结果是,这张CD成为了克罗地亚历史上卖的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
并让他获得四项 Porin 音乐奖(这个奖项便相当于克罗地亚自己的格莱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项,
同时他也被邀请到颁奖典礼上表演,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耀,
因为古典音乐家一般是不会被邀请到现场表演的,
也许这该归功于他演奏的那首充满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 Dance of 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马克西姆认为是他演奏时的热情,以及将古典音乐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年轻的乐迷,
他穿着很时尚的,好象被切过好几刀的无袖衫,
他既在正式的剧院演出,也在布置了大屏幕,打着激光灯的舞台弹奏,
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音乐本身的力量能够震撼到每个人,
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还默默无名时,在克罗地亚一个小镇上张贴自己演奏会的海报,
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当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却依然在学校地下室练习钢琴,
直到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
他出生于1975年,家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
他9岁开始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
仅仅三年后,他就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
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手榴弹爆炸,
但是他和他的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继续进行音乐学习,
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钢琴,
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是在萨格勒步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比赛大奖,
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
随后他师从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
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的教导下在萨格勒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
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
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
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
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第一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很快他受到了为古典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克罗地亚音乐才子 Tonci Huljic 的注意,
Tonci Huljic 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兼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
这个梅尔·布什,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
结果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
并由EMI古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
他先后在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加了CCTV-Mtv音乐盛典,
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
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界专辑,
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听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
这首曲的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
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
看过**闪亮的风采(Shine)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
即便是不爱听或者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
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
改编的野蜂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坏的影响,
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
于是第一首曲目中还混合了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蜂飞舞结束,
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这首是挪威著名音乐家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这首曲年代久远,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
随后这部作品成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
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彩,
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典舞曲的氛围,
这里伴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的钢琴结合的很好,
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了,
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
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
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
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
只是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弄的淡化了不少,
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 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
听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
既然是钢琴玩家,那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迷估计会很对胃口!
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Tonci Huljic 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
不过听起来好象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六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Handel's Sarabande),
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
同时 Sarabande 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源于波斯,
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风格,
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
主题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
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
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传奇,
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
音乐时而优美,时而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
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辑中没有做什么大的改编,
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于本曲目的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
萧邦创作的一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命,
远在他乡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
十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同时又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
于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
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逼人,
由于作品的风格非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
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
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
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情,原创曲目就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
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现过头重脚轻的情况,
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
Tonci Huljic 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
弗拉诺·帕拉奇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带课,
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
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
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倒地一样,
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
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评论牵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希望大家可以喜欢马克西姆
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听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采》(Shine)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蜂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曲目中还混合了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主题歌。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是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玩家”,那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Handel's 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时Saraban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辑中没有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于本曲目的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也许以后会作为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命,远在他乡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同时又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情,原创曲目就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现过头重脚轻的情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评论牵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马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看这部动画我曾努力尝试过三次。
我从未有过如此努力的想要喜欢一部动漫,然而至始至终我都不喜欢它。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错,一般我是不会纠结于此的,但是这部动漫集结了所有我喜爱的元素:精良的画风,美型的人设,青春成长的题材,细腻的人物刻画,性别人数又平均,最重要的是古典音乐和钢琴题材……我理应有共鸣才读。这仿佛是梦中情人吴彦祖突然说要娶我,我却不乐意,这让我内心的第二人格感到十分捉急!
第一次观看是刚出来没几集,作为一名资深动漫爱好者,动漫制作团队熟悉的人名告诉我这将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于是我满怀期待的点开看了第一集。老实说我没坚持到结尾曲…单纯的就是觉得看不下了。
第二次是因为这部剧太火了,周围的小伙伴都在转,某一天无聊就想在尝试一次,毕竟,也有不少动漫是慢热型。于是我看了第二集。这回我坚持到放结尾曲了。不过也没有然后了。
今天是第三次。因为某人说这部剧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他是夺墨夺墨的喜欢…我决定再努力最后一次看看。我是真的很认真的,戴好耳麦,关好门,手机调静音,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家观摩。我看完了第三集,还看完了第四集,什么你问我是不是爱上了?并没有。第三集没开始多久我就走神了,继续看第四集完全是为了找出自己死活不喜欢的理由!没错我找到原因了。
有的时候我真的是个较真又别扭的人。
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另一部类似动画,花牌情缘。两部相比从画风,题材,人设等等都有类似之处。我非常喜爱花牌情缘,对四月却完全无感。究其原因无非在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上的差别了。我想先说次要的,人物性格。没错,我真的很不喜欢男主的性格。与男主外观相似的,我宁愿看像“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这样的后宫肉番(当然我可没看完)。男主有马性格软弱婆婆妈妈这就算了,我早已习惯男主角“平常看起来废材,认真起来可是能拯救/毁灭整个次元/地球/外太空/城市/部落……”估计是为了给那些平常废材,奋力一搏的时候也还是废材的`现实生活带来强烈的理想寄托。然而本作男主却不仅怂,而且作!让他困扰和纠结的,很多在现实中根本不算事儿。有人说:男主后来就越来越坚强了诶!可是是我根本不能忍到那一集啊!
第二个原因是故事情节。
不过这是我很个人很任性的一个原因。这里我想拿交响情人梦举个例子。除了古典音乐和爱情友情题材一样,两部作品其实没什么共通之处。然而我想说的就是音乐和羁绊这两点。四月中的男主对于钢琴的羁绊根本不深,可以说我甚至感受不到他有多喜欢。相反的他是因为女主才重拾钢琴,他与女主以及其他朋友间的羁绊远甚和钢琴的。这一点看似并不重要,可是和交响情人梦一比,就能发现原作故事没有深度。男女主角遇到的挫折在现实中极少出现,而真实的频繁的出现的问题,作品却完全不涉及。我举一个交响情人梦中的一个场景,千秋王子在台上指挥学生乐队演奏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曲,野田妹在台下,她的眼睛一点一点的湿润,除了有对千秋的爱意,还有那份突然察觉到的,自己喜欢的人离梦想越来越近,而离自己却越来越远的那种矛盾的心境…我是第一次被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曲震撼到热泪盈眶。这里没有任何独白,没有任何内心戏,因为不需要,因为这就是爱情和理想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很简单直接的传达给观众。我相信四月的制作团队是有这个实力表现出来的,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只能归为原作脚本不给力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后一个原因才是最触我逆鳞的。
从幼儿园开始学电子琴到后来的钢琴,见过太多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人,我没见过一个是如剧中那样浮夸的姿势的。女主第一次出现的台上演出,老实说我根本没注意她拉的音乐,她那销魂的演技着实让我目瞪口呆。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活泼的热烈的小提琴演奏者,我最喜欢的Mairead Nesbitt每次演出就宛若精灵一样翩翩起舞,真是又美又好。而本作的表现手法着实让人无法忍受,几近崩坏的姿势让我联想到Free!游泳部。那也是一部人物动作表现手法浮夸到不自然的动画,但人家好歹有基情,有肉…好吧,我就是唯独不能忍受不尊重古典音乐的存在,以至于越来越讨厌女主,而且你也知道,男主我一开始就讨厌了……所以看这部这部动漫我还图什么?
有人说我写着写着怎么就虎头蛇尾了啊!没错因为我要吃饭了…
怀尔德 1915年出生于美国匹兹堡,住在俄亥俄州。很多十九、二十世纪著名钢琴家都喜欢把声乐、小琴、大键琴、管风琴、弦乐四重奏或管弦乐曲改编成钢琴曲,歌剧场景与选粹也是改编曲的一大来源。一些改编者在改编的同时会尽量尊重原作,不过,我们也发现很多改编者会大胆的向原作挑战。他们改编的理由都是来自对钢琴的热爱,以及渴望探索钢琴所能表现的各种效果。长久以来,怀尔德的盖希文、柴可夫斯基与拉赫曼尼诺夫作品改编曲就一直吸引爱乐者的目光。虽然怀尔德以改编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闻名,但是他也录制过许多风格迥异的作品,如:亨德密特、梅诺第、亨策与梅特纳等。不用说,少有钢琴家胆敢在音乐会中全部排上改编曲。除了曲目搜集不易,如何兼顾与克服各个改编者的不同风 格与技巧也是一大难题。不过1981年11月1日,怀尔德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历史上第一场全部改编曲的独奏会,怀尔德从在匹兹堡的学生时期就对这些正统钢琴曲目以外迷人有趣的「分枝」大感兴越,当时他的老师是詹森。詹森是卡伦纽、夏尔温卡与达贝特的学生,个人拥有大量手抄谱。「他常常让我看这些谱,如果我感兴趣,他会让我把谱带出去,」怀尔德在1989年接受拉宾诺维兹访问时表示:「当我自己开始改编管弦乐的时候,这些改编曲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我也把它们当成技巧练习曲,因为这些曲子都不很简单。我喜欢经常演奏改编曲,它们总会出现我必须克服的技巧问题,其它曲子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形。当我六十五岁的时候,我决定全面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在卡内基音乐厅办了一场改编曲独奏会。当晚的听众包括不少知名音乐家--比平常还多,所以我很高兴能举办这样的音乐会。」但是怀尔德也知道有不少严肃的听众与乐评人对于这种看法大感愤怒。「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我已经为这个问题和不少乐评人做过激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糟透了的错误,也有人认为它不能列入正统曲目里。通常做这些事以前,我都会打电话给朋友,告诉他们我未来可能会读到什么样的可怕文章(来反对我)。如果这些文章真的出现,反正事前我自己都已经说过一遍,它们对我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从这个角度出发,怀尔德与乐评人荀白克谈话时也提到:「我喜欢演奏改编曲,因为它让钢琴家有更多Z由空间,我也可以自己创作改编曲。它不像贝多芬奏鸣曲般已经有无法改变的固定概念,演奏改编曲的乐趣就在乐曲本身。」怀尔德形容改编曲是「好玩、有趣、多彩多姿,有丰富与各种不同的声音。现在,我想这样的曲目安排已经能在标准曲目之外也受到喜爱。」怀尔德在1981年个人第一场音乐会排上一些已经被染上浪漫色彩的十八世纪作品,第一首是由李斯特的学生斯甘巴第改编自葛路克作品的《奥菲欧的歌调》。许多钢琴家,如:拉赫曼尼诺夫、列维茨基、诺瓦埃斯也录过这首如歌般的曲子,并经常在安可曲中演奏。「键盘佛佗」戈多夫斯基出版过十六首巴洛克时期大键琴改编曲,曲集标题是「文艺复兴」。在拉摩三首作品里,戈多夫斯基更进一步的加上对位与和声,创造出一首适合钢琴弹奏的珍品而且几乎和原曲间已经没有任何关联。巴哈为管风琴所写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已经有太多钢琴改编版本,其中最普遍的是李斯特的学生陶西格与在梭尼改编版。同样是使用现代钢琴,两种版本以不同方法来表现管风琴的声音,而怀尔德认为陶西格版是「最优秀」的。
1906年6月22日生于维也纳。1929年在德国从影。纳粹上台后流亡美国。在美国导演的影片大多亲自参加编剧。1945年,他的影片《失去的周末》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1960年,他执导的影片《桃色公寓》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他的影片大多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1950年他还执导了黑色影片《日落大道》。其他影片还有《十七号战俘营》、《热情似火》以及在德国时的纪录片《星期天的人们》等。
怀尔德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于1929年参与拍摄R西奥德马克的艺术纪录片《星期天的人们》,开始从影。1933年纳粹掌权后,怀尔德因是犹太人,流亡到美国。经过数年艰难历程后,他开始与剧作家C布莱克特合作,不仅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剧本,而且开始导演影片。怀尔德与布莱克特合作结束后,又与剧作家IAL戴尔蒙德合作。怀尔德执导的影片多次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奖或编剧奖,而且大多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娱乐片。
他执导并编剧的主要影片有:失去的周末(1945)、《日落大道》(1950)、《十七号战俘营》(1953)、《热情似火》(1959)、《公寓》(1960)。其中《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公寓》获奥斯卡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